有文字記載的七夕,始於春秋中期(《詩經》),是漢字文化圈流行於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初七或初六的夜晚,女子在庭院中向織女乞求機巧,故稱“乞機巧”。它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的針線活,後來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中國情人節女性的許多習俗,如女紅、祈福露手禮、祈福七姐妹、展示花果、女紅(gūng)等,影響了漢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
七夕坐著看牽牛花和織女星是壹種民俗。相傳每年的這個晚上,就是織女牛郎和鵲橋在天空中相會的時候。織女是壹個美麗、聰明、聰明的仙女。在這壹夜,普通女人向她祈求智慧和嫻熟的技巧,她們也向她祈求幸福的婚姻。因此,七月的第七天也被稱為乞討節。
今天,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傳統情人節,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在壹年壹度的鵲橋相會的日子。但是,七夕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名副其實的“女兒節”!
七夕源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崇拜。
據歷史文獻記載,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學的了解和紡織技術的出現,就有了關於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牛郎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向的星星,統稱為二十八夜,其中北鬥七星最亮,可以用來在夜間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叫魁星,也叫狀元。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被稱為“大奎天下秀才”,秀才們把七夕稱為“魁星節”,也叫“曬書節”,保留了最早的七夕起源於崇拜星星的痕跡。
七夕原本是女人的節日,與愛情無關。
首先,從時間順序上不難判斷,中國情人節在每年農歷七月。俗話說“七月流火,九月賜衣”,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古代的女人們只好開始搖紡車,織布。
閃耀在天空的織女星被視為成年女性的守護神,被賦予各種美好的祝願。
大家對織女的崇拜終於在7月7日落下帷幕,這壹天對於古代的女性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孔雀東南飛》雲:“七日九日戲,不忘彼此。”
“七月初七”作為壹個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把正月、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列為吉日。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比如九、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是地位的象征。而“壹”意味著壹切的開始,是成就、地位、榮譽的象征。“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嚴謹,給人壹種神秘的美感。“七”和“老婆”是諧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了和女人有關的節日。
“中國情人節”是在每月的第七天。在古代,中國人把太陽和月亮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壹起,稱之為“七曜”。“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結束。用“七obsidians”來計算現在的“周”,在日語中還是有所保留的。“七”與“吉祥”諧音,“七月七日”有雙重吉祥之意,是吉日。在臺灣省,七月被稱為“歡樂帶來好運”月。因為草書的喜字形狀像“七十七”,所以77歲也被稱為“生日快樂”。
初七是古代婦女聚會玩耍的日子。
為什麽?因為根據陰陽數理論,單數屬於陽,而七月初七是太陽照到月亮上的日子,古人認為陽氣充足,需要陰來調和補充。因此,在7月7日這壹天,婦女們有機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如娛樂、祭祀和社交。
在中國情人節的節日活動中,織女是核心形象;暫時脫離日常生活,享受同性小群體私人空間的女性,自然是節日裏的絕對主角。
所以,我們把七夕稱為“女兒節”壹點也不為過。
另壹個真相是,七夕不僅是女兒節,也是秦初的“婚姻禁忌日”!
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並不是結婚的吉日,牛郎織女坎坷的愛情也並不意味著花落月圓。
秦代蔔筮中有壹條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嫁給長得醜的人不吉利。五申,自給自足,拉牛取織女,未果,三棄。”
7月7日是壹個生命周期。蘇文《黃帝內經》古天真:“男才八八,女才七七,天地之精盡矣。”"
上面說男人8歲壹個周期,女人7歲壹個周期。7歲女子腎氣足,換牙時頭發變長;第27天,脈通。天癸為腎之精,任督二脈。中醫講“是陰陽之海,五氣貞節”,也就是說2月27日來月經就可以生孩子了。三七腎氣壹般,終齒長且發育完全。四七筋骨強健,毛發極長,體魄強健,達到頂點。5月7日,陽明脈搏衰竭,臉色變得焦黃,頭發開始脫落。六十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焦,發始白”。七月七日是壹個生命周期的結束,即“任何脈弱,脈太強,天竭,隧不通,形壞而無子”。
數字“七”指的是西方,所以七月七日的會議應該是最後的誕生。易經:“重蹈覆轍,七日再來,行正道。”孔《英達書》說:“太陽的陽氣消失後,過了七天太陽的陽氣才復活。這是天道自然之理,故稱天道。”“回來”就是回去,也就是重生、輪回,所以靈魂在七七四十九天耗盡,七七四十九天充滿。
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七夕,就愛情和婚姻而言,是壹個命運多舛的“簽”,是畫不出來的。
七夕怎麽到了我們現代就變成“中國情人節”了?其實不難理解,這是在外來文化沖擊下誕生的“使西為中用”的節日模仿和消費命題!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情人節嗎?
當然,不是在秋天,而是在春天。
古代的春節,包括春分、花朝、春會、清明節、上思等等,除了有獨特的與農耕、祭祀有關的儀式內容外,都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日。
且不說自古以來春日傳唱的詩詞中透露出的無邊浪漫情懷,翻翻宋明的劇本和元代的戲曲,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幾乎都是在清明踏春的操場上壹見鐘情的。
歸根結底,萬物盛開搖曳的春天,才是孕育愛情的季節。
另壹方面,正宗的七夕是怎麽過的?
以前女兒的家人都希望她們聰明伶俐,將來能夠互相教導,培養女性。織女是壹個聰明的明星,傳統女性的偶像。
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小發明,向織女乞求巧思。“家家看秋月,萬家穿紅綾。”祈禱過後,姑娘們還會互贈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的祝願。
穿針求巧:這是最早的求巧方式,始於漢代,流傳後世。七夕之夜,月亮被針紮,分為二孔、五孔、七孔、九孔。第壹個穿過它們的是“巧”。
目前能見到的描述此事的最早文字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蔡女子常於七月七日在樓上放七孔針,皆是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年譜》說:“七月七日,是夕家女子,系彩樓七孔,或以金銀為針。”《地理誌》說:“齊武帝始於壹樓觀城。7月7日,朝廷官員多次嘗試穿針引線。世人稱之為穿針樓。”
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夕,宮中以錦緞築成,高數百尺,可打天下數十人。陳以酒烤瓜果,設席,拜牛女二星,嬪妃各穿九孔針,五色線對月。這是壹段美好的時光。動清商之歌,其樂融融。土人之家有效。”
袁濤宗彜的《元氏縣葉挺錄》說:“九表引,七夕節是求巧之地。晚上,宮女們上臺用彩色的絲綢穿九尾針。先完成的人是聰明的,晚完成的人叫失敗者。每個人都貢獻了禮物。”
戀蛛要巧:源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代。七夕前捉壹只小紅蜘蛛,七夕之夜放入首飾盒或其他器皿中,第二天早上觀察蜘蛛網的形狀。如果蜘蛛網的形狀規則而密集,那就聰明多了,反之亦然。
拋針求技:這是“穿針求技”的變體,源於穿針,不同於穿針。這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中國情人節習俗。
南朝梁宗谷說《荊楚時代實錄》;“是晚上,陳瓜果在法庭上討要小聰明。如果妳在甜瓜上有壹個開心子網,妳認為它是對應的。”
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說:“七月七日,我們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網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聰明的話多,罕見的人聰明的話少。民間也管用。”
宋代孟淵《東京夢》說,七月初七,“合子裏放壹只蜘蛛,次日看之。如果網是圓的,那只是巧合。”
宋·周覓的《我壹歲的時候》說;“把小蜘蛛儲存在裏面等網的密度有多聰明?”
田明汝城的《Xi潮之樂》說七夕“把蜘蛛裝在小盒子裏,第二天早上看它們結網的密度,真是聰明。”
明代《帝都風光略》中有“七月七日午時投巧針”的做法:七月七日中午,壹個姑娘將壹碗水暴露在陽光下,過壹會兒,水面上形成壹層薄膜,將繡花針輕輕拋入水中,針就會浮起來。這時候就要看水底的針像是什麽了。如果針的形象是雲、花、鳥、動物,說明姑娘“聰明”;如果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如絲,則說明姑娘“笨拙”
藍葉鬥巧:據說這種遊戲起源於漢朝的宮廷。漢高祖夫人戚夫人的宮女賈,在出宮迎娶扶風人段如後,經常在漢宮與人談論七夕節。她說:“每年七月七日,漢宮先奏,百子,再系五色,謂之‘情分’。後來宮女們壹起去了閉關樓,大家學會了穿七巧針求巧。還有壹個宮女叫徐婕妤,能把生蓮藕雕成各種奇花異草,呈獻給皇帝。皇帝晚上會把這些小玩意放在宮內的桌角上,讓宮女們在黑暗中尋找。這個遊戲叫‘鬥巧’。”
舊俗中,七夕前幾天,先在壹塊小木板上施壹層土,撒上谷子的種子,使之長出綠苗,再在上面擺上壹些茅舍和鮮花,使之看起來像天舍人的小村莊,稱之為“殼板”,或者把綠豆、紅小豆、小麥浸泡在磁碗中,等它長成寸寸嫩芽,再在上面擺上紅紅的花。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聰明”,發芽的豆芽叫聰明芽,連針都換成了聰明芽,丟在水面上乞求聰明。蠟還用來塑造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鷲、鴛鴦等動物的形狀,浮在水面上,稱為“浮在水面上”。還有蠟做的嬰兒玩偶,婦女可以買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對子女的吉祥,稱為“化生”。[16]
對於牛慶生:孩子們會在七夕摘野花,掛在他們的角上,這也叫“牛生日快樂”。因為據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開後,老牛讓牛郎刮掉它的皮,開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人們有“慶牛壽”的習俗。
曬書曬衣:據傳司馬懿因位高權重,對曹操十分懷疑。鑒於當時政治黑暗,為了自保,他裝瘋,躲在家裏。魏武帝仍然不放心,於是他派了壹個密友去讓歷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裝瘋賣傻的司馬懿也在家裏曬書。令史溯離開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將司馬懿帶回府衙,否則可以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地服從,回朝了。
另壹類人,在亂世,通過墮落來表達自己的抑郁。他們蔑視禮儀,反對習俗。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大家都印書,只有龍浩去曬太陽。當人們問他為什麽時,他回答說:“我印刷書籍”。這壹方面是鄙視印書的習俗,另壹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肚子裏的才華。曬肚皮也是曬書。
魏晉時期,漢代的晾衣習俗為富家子弟創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竹林七賢”之壹的阮鹹看不起這種風格。7月7日,鄰居在晾衣服時,看到貨架上擺滿了綢緞,令人眼花繚亂。阮賢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撿起壹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麽,他說:“我不能免俗,跟妳說!”
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是多麽的興盛。
染指甲: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用鳳仙花榨汁染指甲的古老習俗,據說可以讓手指靈活,紡紗時不會抽筋。染指甲的習俗除了“乞巧”之外,還有“乞美”的意思。
同樣,七夕用芙蓉花汁液洗頭,用臉盆將七夕之夜的露珠抹在眼睛和手上的習俗,也隱含著“乖巧美麗”的願望。
磨飲樂:小泥娃娃,民間七夕的玩物,多為眉怒眼笑,手持荷葉的男孩,曾盛行於宋元時期。不言而喻,這是在乞討。
磨喝音樂被當成小孩子玩遊戲的“乖巧孩子”;也可以在七夕供奉,傳達女性“適合男人”的心願。“把彩畫捏成壹團泥,用金珠和細布裝飾;孩子玩得開心,女青年養孩子。”是七夕樂在磨事的寫照。
適當的水果:適當的水果是七夕的節日食品,形狀扭曲,有“七彎八彎”的“聰明”之意。那個手巧的女人,在制作自己應有的果實時,會捏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或者寄托著美好祝願的小把戲。
其實,無論是“乞巧”、“乞美”、“乞子”,都是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正如歌曲《乞巧》所唱:“乞技巧,乞貌巧;乞心,乞面;求父母千年,求姐姐千年。”
拜織女:“拜織女”純粹是女孩子和女青年的事。大多是提前和朋友或鄰居約好五六個人,最多十幾個人,共同舉辦。儀式是在月光下鋪壹張桌子,桌上放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幾朵花,用紅紙紮著,插在瓶子裏,前面放著壹個小香爐。
然後,約好參加織女祭拜的女青年和少女,會齋戒壹天,洗澡,準時來到主人家。在案前燒香之後,大家會圍坐在桌前,壹邊吃著花生和瓜子,壹邊對著織女簽沈思自己的想法。如果女生想變漂亮或者嫁個老公,女青年想早點生孩子,可以默默向織女祈禱。玩到半夜。
過去,在傳統社會中,女性沒有多少空間。如果妳想在有限的空間裏經營自己的幸福,妳可能真的有壹顆曲折精致的心,就像妥妥的水果所象征的那樣!
白魁星:據說7月7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學,想出名的文人特別崇拜魁星,所以七夕壹定要拜他,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試成功。魁星主是魁鬥星,是二十八夜中的魁星,北鬥七星的第壹顆星,也是魁星或冠軍。在古代,讀書人被稱為“天下最偉大的讀書人”或“壹舉奪冠”,因為魁星掌管考試。
現在,我們可能無法“手牽手”這些乞討習俗,但擁有壹顆曲折精致的心,壹定是美好而智慧的,也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