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分為四層。《壹樓》的前兩句,向母親描述了流浪兒子被拐的痛苦經歷。馬剛(或稱馬哥)是文字“澳門”的音譯,原為澳門著名古剎馬哥寺的名稱。1553年,葡萄牙在這裏登陸,問當地人這是什麽地方。漁民以為他們問的是這個廟,於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馬哥”。從此,葡萄牙人就用“澳門”來命名澳門。這就好像壹個孩子被綁匪拐走了,綁匪改了名字和姓氏,但孩子的內心壹直不認可綁匪給的名字。他的兒子澳門與母親的祖國關系密切,兒子從“繈褓”起就被侵略拐走,這壹走就是幾百年。這真的太久了,太久了。這是什麽辛酸和痛苦?
二樓,三四句表達澳門對祖國的殷切感情。詩裏說,“但他們拿走的是我的身體,妳還保留著我內心的靈魂。”現在是“精神猶存”“靈魂不滅”,壹顆向往母親的忠貞之心不變!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和張揚,讓中華民族得以堅持不懈,奮鬥了幾千年。在這裏,作者用壹個轉折性的比較句,突出了澳門的赤子之心屬於祖國,至死不變的殷切情懷。
第三層是五六句話,表達了澳門裸兒想要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願望。詩中寫道:“夢了三百年的親生母親!請直呼妳兒子的本名,叫我‘澳門’!本來,“我和我的祖國,壹刻也不能分離。“三百年,對於壹個壹刻也離不開母親的孩子來說,是多麽漫長和艱辛。然而是“三百年”,“不忘夢想”,無時無刻不在想自己的母親;經過300年的努力,我可能會變老,但我還是要媽媽直呼其名。多麽親切的話語,多麽深厚的感情!在這裏,詩人用擬人化的筆觸表達了他深情的呼喚和乞求。
第四句,也是最後壹句,表達了七個兒子認真而堅定的信念。這句話也是其他章節的結論,將全詩推向高潮,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鮮明的反帝立場。這句話運用了“召喚”、“重復”、“呼應”、“擬人”等多種表達方式,強化了詩的意義,強烈表達了期待回歸的感情。
全詩記敘和描寫了七子被侵略者俘虜後長期遭受的苦難,以及澳門同胞仍盼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心情,從而表達了詩人“訴說孤獨的故事,珍愛祖國早日實現”的情懷,以喚醒國人順從、不忘國恥、收復失地、振興中華的期望。這正如詩人自己說的:“我是壹座正在噴發的火山,我希望炸開禁錮他的地殼,以便釋放光和熱。”
共享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