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活動
中原普渡
中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許多人會在舊歷七月初壹至七月三十日之間,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行祭祀活動,以告慰許多正在人間遊玩的鬼魂,祈求他們壹年到頭平安順利。比較莊重的甚至請和尚道士念經。在此期間,有人會請地藏菩薩、目連尊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人扮演驅魔神鐘馗(有的請藝人操縱鐘馗木偶),以消除死者的戾氣。
祭祖
祭祖的節日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它被簡稱為“七月半”。此時,盛夏已過,秋涼才剛剛開始。民間認為,祖先也會在這個時候回鄉看望兒孫,所以需要祭祖。崇拜儀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壹天。平常日子要祭拜祖先,壹般不要動他們的牌位。七月半祭祖的時候,要把祖先的牌位壹個個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在專門用來祭拜的祭祀桌上,然後每天早、中、昏三次在每個祖先的牌位前焚香喝茶、吃米飯,直到七月三十日。如果有祖先的畫像,請出來掛起來。祭拜時,按輩分、年資的順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祈禱,向先人報告並請人先檢視自己這壹年的言行,以保佑他們平安幸福。返回時,焚燒紙錢和衣服,這被稱為燃燒塗層,或佛教或道教的儀式跨越。在江西和湖南的壹些地區,中秋節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犧牲土地
在七月十五日,向土地和莊稼獻祭仍然是民間的習俗。把祭品撒到田野裏。燒紙後用剪成塊的五色紙包裹在莊稼的穗上。傳說秋天可以避開冰雹,獲得豐收。同時,有些地方還要去後土廟祭祀。定襄縣民俗門口掛麻和谷。
放壹盞河燈
人們認為中秋節是鬼節,也要放上燈籠為鬼慶祝節日。但是人和鬼不壹樣,所以中原的壹盞燈籠和上元的壹盞燈籠是不壹樣的。人是陽,鬼是陰;地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地獄,鬼魂沈淪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上,中原的燈籠在水裏。[10] ?今天的河燈已經成為壹種歡樂的活動。按照佛教盆景的禮儀,河燈只是小程序之壹,看起來並沒有那麽重要。在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中,更重要的是放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河燈的作用是把鬼和其他鬼淹死在普渡水中。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壹段話,就是這個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鬼養不活,在地獄裏徘徊很苦。他們想養活自己,卻找不到方向。這壹日,愚人若持河燈,便要供養性命。”大概這條從陰間到死亡的路很暗,沒有燈看不到路。所以開燈是壹件好事。可見活著的先生們並沒有忘記死去的鬼。
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也叫“羊節”。漢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是吉祥的。”在甲骨文的甲骨文中,又叫“羊過吉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總是代表著吉祥。在老北京和華北的農村,流行著老大爺們在七月十五給小侄子們送活羊的習俗。傳說這個習俗與沈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沈香為救母親劈山後,想殺死虐待母親的二郎叔叔。為了重建兄妹和伯侄關系之間的友誼,二郎在每年的7月15日送給沈香壹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和沈香的母親“楊”的姓氏的諧音,使兩家團圓。從此民間就留下了送活羊給我舅舅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送壹只羊給對岸。
七月十五日以前,面塑活動在民間婦女中很流行,尤其是在山西北部。壹家包子店,鄰居過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際人數,先給每個人壹個大包。給晚輩的包子要揉成扁扁的形狀,叫做面羊。希望後輩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給老壹輩的花包子,要塑造成人的形象,表示子孫滿堂,長命百歲;給同行的包子要做成魚的形狀,叫面魚,意思是壹年以上。現在有羊、虎、牛、魚、兔、人各種形狀的包子,都是根據主人的口味。人均壹個動物的饅頭揉好後,會有很多瓜、果、桃、李、蓮、菊、梅形狀的饅頭被揉出來,上面裝飾著花鳥、蝴蝶、蜻蜓、松鼠。比以前小,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這些面塑經過蒸熟、五色上色後,看起來栩栩如生,每壹件都堪稱優秀的工藝品。7月15日看面塑已經成為農婦們炫耀自己靈巧技藝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