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中國的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中國的鬼節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

鬼節

三大鬼節:清明節,3月3日,7月14/15(按照當地習俗,有的地方認為7月14日是鬼節,有的地方認為7月15日是鬼節)和10月初壹。

三月三節

在江淮和江南地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被稱為鬼節。據說這壹天有鬼魂出沒。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家戶戶放鞭炮,嚇走鬼,趕走鬼。

7月14日/15日

相傳從每年的七月壹日開始,閻王就下令將地獄之門大開,讓那些常年在地獄中受苦、被囚禁的鬼鬼們能夠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血。因此,人們把七月稱為鬼月,這個月被視為不吉利的月份,他們既不結婚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是玉蘭節,也稱為中秋節,七月三十日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壹天晚上在路口準備壹些菜、酒、米、金、銀、衣服和紙來祭祀鬼神。

農歷七月14/15是冥界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笠原節,是我國冥界三大節日之壹。民間有個傳說,元宵節在陰間過,鬼節在陰間過。據說,在那壹天,閆希會還要和穿著盛裝的鬼魂壹起度過佳節,讓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壹起祝福他們,祝願另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享受這個世界還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很多地方節日都會舉行祭祀、念佛、掃墓、檢閱、賞花、垂釣等活動來慶祝。

鬼節起源於木蓮救母的故事:“有木蓮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木蓮救不了母親,就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他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據說當時木蓮在經歷了陰間的種種磨難後,見到了死去的母親劉,發現她被壹群餓鬼折磨。木蓮想給她盛壹碗菜飯,可是菜飯被餓鬼搶走了。木蓮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木蓮的孝心感動,賜給他《蘭經》。按照指示,木蓮在農歷七月十五這壹天,為母親奉獻了壹份名貴水果素食。饑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盆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中說,在古代的這壹天,人們會提前在街口村前搭起魔術師的座位和石鼓臺。法師的座位前有壹個菩薩,是穿越“地獄”幽靈的寶王,下面是壹盤桃子和米飯。石鼓站在舞臺上,手裏拿著三塊精神牌和令人回味的復雜物品。中午過後,各家各戶把整豬、全羊、雞鴨鵝和各種糕點、水果、瓜果擺上石鼓的舞臺。負責人在每個祭品上插上藍、紅、綠三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玉蘭節”“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莊嚴的寺廟音樂中開始。然後,法師按鈴,帶領座位上的僧人念誦各種咒語和咒文。然後餵食,往各個方向撒壹盤桃子和米飯,重復三次。這壹儀式被稱為“聖火開啟”。清代學者王開泰曾寫過壹首詩:“道場滿鬼,玉蘭原古意猶存。然怪紅匾貼門,肉山酒海慶中原。”它描述了中國東南沿海的萬聖節習俗。

可見“鬼節”是因為傳統美德之孝。如今,中國北方的人們仍在這壹天燒紙錢,祭奠早逝的祖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祭祀方式雖然簡單,但基本保留了鬼節的樸素含義。因為血緣的召喚,感情的延伸,對壹個人未來的提醒,鬼節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歲月不同,焚燒的禮物不同,但活著的人永遠也讀不完對遠方親人無盡的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是,“不同年齡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在無情地向他們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冷靜,當他們思念過去的人時,其實是在思考他們今天生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追求。”

7月14/15日,鬼門關大開。無論是燒紙錢送祝福,捧著雛菊悼念,網絡祭祖,還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懷念過去,壹起給祖先送祝福,這是人類精神的自發性,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並且同時“活著的人要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以社會和朋友為恥,不要以永遠離開的親人為恥。”因為,總有壹天我們會遇見他們。那時候妳就可以驕傲的說,妳是人間英雄,妳是冥界鬼英雄!"

在十月的第壹天,它被稱為“十月王朝”,也被稱為“祭祖節”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在新的收獲季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示孝順和不忘自己的根。所以十月初壹人們也用小米?祭祀祖先。十月初壹祭祖,包括家族祭和墓祭,南北方都有。今天,在長江以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在十月初壹給新墳獻祭的習俗。

十月初壹也是入冬的第壹天,之後氣候漸冷。人們害怕祖先在陰間的靈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供品——鬼服。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化給祖先,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壹天也被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變了。人們沒有燒冷衣服,而是在壹個紙袋裏燒了很多鬼紙,上面寫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對應的名字。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黑社會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

還有壹個關於祖先崇拜的故事是蔡倫造紙,蔡默燒紙。

蔡倫剛發明紙的時候,生意還不錯。蔡倫的嫂子慧娘讓丈夫蔡默跟蔡倫學造紙。他們回來開造紙廠,但是蔡默做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壹個擺脫困境的辦法。

壹天深夜,慧娘裝病急死。蔡默在她的靈柩前傷心欲絕。他壹邊燒紙,壹邊哭著說:“我跟我哥學造紙,沒註意。紙的質量太差了,以至於讓妳很生氣。我要把這張紙燒成灰,以解心頭之恨。”燒完了,他拿來紙來燒。燒了壹會兒,只聽得慧娘在棺材裏喊:“開門,我回來了。”這讓人震驚。人們打開棺材,慧娘裝腔作勢地唱著:死人的錢可以走遍天下,死人的紙是做生意的。老公不燒紙誰讓我回家?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不要害怕。當我去冥界的時候,地獄之王讓我受苦,我丈夫給我錢,所以很多孩子幫助我。有錢真能使鬼推磨。”三曹警官也找我要錢,我把錢都給他了,他就打開了冥界的後門,讓我回來。"蔡默假裝糊塗:"我沒給妳寄錢?慧娘說:“妳燒的紙是冥界的錢。”。”說到這裏,蔡默抱了幾捆紙,燒給父母。

在場的人壹聽,都認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默買紙。慧娘很慷慨地送給了村民,這個故事流傳很廣。遠近的村民都來買蔡的紙,燒給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張就被搶購壹空。慧娘的“回光返照”發生在農歷十月初壹。所以後人在十月初壹祭祖,在墳前燒紙,以示對祖先的緬懷。

十月初壹,有些地方有祭祀牛王的習俗。相傳這壹習俗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壹天,秦文公命令人去砍倒壹棵梓樹,這棵梓樹突然變成了壹頭牛。秦文公被獵殺。奶牛跳進水裏,再也沒上來。人們建立了壹座“努特廟”來供奉這位牛神。納特是壹頭高大、強壯、威嚴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驅疫辟邪,護牛的作用。

鬼節與鬼文化

在漢語中,“鬼英雄、鬼、鬼才子”等由“鬼”組成的詞語不勝枚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是說不盡。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古代神話中很難看到對死後世界的描述,“鬼”這個詞最初也不是現在的意思。甲骨文中“鬼”字是認識的字,這裏是“人”字,上面有壹個可怕的頭,意思是像人壹樣的怪物。後來逐漸演變成死後改變的東西。禮記?《祭義》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眾生皆有壹死,死而歸於士。這叫鬼。”禮記?《祭祀法》進壹步指出:“庶人普通人無廟,死了就是鬼。”即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壹年四季都有祭祀,就成了神。普通人死了,沒有廟來享受祭祀,四處遊蕩,那就是鬼了。中國第壹部字典《說文》中解釋的“鬼”,就是現在的意思。先秦典籍中與鬼有關的詞語很多,孔子有句名言“遠離鬼神”,可見儒家是相信鬼神的,但也只是“敬”而已。後來雖然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也動搖不了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兇鬼,但多為年輕貌美、重情重義、懂禮儀的女鬼。看完《聊齋》,他們覺得很可愛,而不是嚇人的鬼。

中國鬼文化的完善和豐富得益於佛教和道教。道教是我們的地產,佛教是漢魏時期從西方傳下來的,融入了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死後逐漸建立起冥界(佛教也稱冥界),即鬼魂生活的世界。道教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在川東長江岸邊的平度山進行論證。美麗的平度山本是道教72福地之壹。西漢的王和東漢的尹長生都曾在此修行,後來成仙。豐都是仙來鬼往,和兩個神仙的姓氏有關。王和殷,倒著念就是殷王,從而成為“冥界之王”。經過歷代演繹和《鐘馗傳》等《西遊記》鬼神故事的渲染,豐都被建成陰森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帝廟、無常殿、城隍廟。與道教的冥界相比,佛教的冥界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大境界”,即世間有十大境界,即佛、菩薩、覺遠、文生、天、人、阿修羅、獸、惡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即超越了神聖的世界,脫離了生死輪回的苦難。後六種叫“六迷”,需要在汙穢的土壤中無盡循環,後三種也叫“三惡道”“三惡利”,是更不幸的境界,地獄是最不幸的。說起地獄,讓人不寒而栗,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走,痛苦越深。在地獄裏,不僅有閻羅、法官、鬼魂等惡魔,還有刀山、煎鍋、磨盤、鋸磨石等各種酷刑。所以人死後最怕進入十八層地獄。

鬼文化的元素不僅僅是鬼界,還有鬼節。中國有兩個重要的鬼節:清明節和農歷七月十五。

清明節掃墓和喪葬習俗有關。據記載,中國古代“墓非墳”,也就是說只挖了墳坑,不建墳丘,所以沒有辦法祭掃。後來,墳墓和墳墓,祭祀掃墓的習俗,有了支撐。秦漢時期,祭祀墓葬已經成為壹種不可或缺的習俗。“曾經”?《明帝書》引用漢代官方的禮儀說:“古無墓祭,秦始皇睡於墓旁,故漢不變。所有的陵墓都供應帶有陰郁、希望、二十四、三伏天、社會、蠟和四點鐘的飯菜。”皇帝幾乎是壹個節日,普通官員和老百姓沒有那麽多時間和金錢,就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逐漸定格。屆時,政府將允許官員請假祭祀祭掃,民眾也將“為田地和道路而去父母的墳墓,到處都是學者和婦女,卑微的仆人和乞丐。“到了唐代,祭掃已經把寒食和清明結合起來了,又是春天,可以提著酒,興沖沖地去上墳。清明節不僅是祭祀的鬼節,也是郊遊和娛樂的日子。

至於七月十五,寬容節習俗更為復雜,不僅有民間的鬼節,還有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笠原節,以及三流融合的佛道佛教。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這三位官員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代表。他們每年都要視察人間的善惡,並向天庭報告。三官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叫三原。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是地方官學赦免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的表現畫壹幅畫,以此來贖罪,避免懲罰。在中元節,人們從事壹些祭祀活動,以拯救那些鬼和鬼魂,這應該與地方官員的寬恕罪惡有關。7月15日是佛教盆景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弟子叫目連。她母親雖然年輕貌美,卻沒有什麽好的言行,愛財又小氣,特別討厭和尚。她死後,被投入惡靈行列。慕蓮遵照佛團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好各種水果和器皿,放入盆中,供養十個和尚。她媽媽這才離開邪靈世界,升天了。有鑒於此,佛陀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孝心,每年七月十五日做盆佛出家,報答父母恩情。佛教盆景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相契合,這壹天成為民間祭祀已故父母和祖先的鬼節。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兩個鬼節的設定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冰雪消融之時。經過秋冬的雨水沖刷和冬季的冰雪覆蓋,墓葬上的部分黃土被沖刷下來,變得更矮更小。用清明掃壹掃,加點土,防止老祖宗的房子漏雨受潮。7月15日,立秋已過,天氣越來越冷。該加衣服了。是時候給地下老祖宗寄點錢買幾件衣服了,免得冬天受涼。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歷來註重祭奠祖先。記得以前家裏人過年祭祖的時候,上面橫批的是“木本水源”“宗申追遠方”,就是不忘祖先的意思。文革時期,破除資本主義,反對迷信,誰敢在墳上燒紙?城裏沒有燒紙可買,但還是有很多人買白紙給小學生訂書,偷偷燒給墳頭上的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為商家賺錢的壹大品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街上的燒紙就在店門口推成小山,種類和數量就像端午節和中秋節堆的水果盒子壹樣多。而且還有壹些現代商品,燒紙成捆,整齊美觀,上面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標記。還有五彩美元和港幣,面額都很大,每個都是上億。再加上黃燦燦大小不壹的金元寶,如果真有鬼國銀行,那就得羞於財源不足,甘願倒閉了。燒這麽多錢真的能讓逝去的親人在陰間過上富足的生活嗎?不知道,有句話叫“誠為靈”,意思是心在。記得小時候老人說,打印現成的燒紙不容易,再大的面值也沒用。最好是拿把木頭刻成銅錢的鑿子,用小錘子在紙上敲壹下。打論文要註意的事情很多。最好是祖先的後代,而且必須是男孩。錘子必須是木頭做的,擊打的痕跡不能疊在壹起。小時候經常在春節或者兩個萬聖節的時候做。老人跟我說,貼個封條就好了,怕他不清楚。他去冥界的時候,總是打得很重。他也怕錢少,祖上不夠,所以壹直打得密密麻麻。雖然現在紙多了,看起來也漂亮,但我覺得後世小時候玩的紙錢更能體現我對祖先的真情。

當然,在鬼節當天,從山野到街頭,到處火光沖天,煙霧彌漫,紙屑飛揚,造成環境汙染,有時還會引發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們能做什麽?從祖先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壹樣用鮮花來表達他們對已故親人的悲痛和懷念。萬聖節祭祀不能簡單的視為迷信。在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經把人送上了月球,火箭送上了火星,但他們仍然相信上帝,這其實是壹種精神寄托。我們為逝去的親人燒壹些紙,看似庸俗,實則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內涵。這是對逝去親人的壹種感恩和懷念,是與另壹個世界的人的對話,是與祖先的交流,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延續。即使親人在世,也有不孝或照顧不周的情況。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就能獲得心理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們的民族會找到更好的方式來紀念祖先,但任何時代都少不了對祖先的致敬和緬懷。

傳說農歷七月15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可以在死人堆裏呆壹天,包括壹些可以接受死人祭祀的鬼,所以那壹天也叫鬼節。

  • 上一篇:上林賦的白話翻譯是什麽?
  • 下一篇:為什麽有句話叫問神容易送神難??(第57天值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