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傳統觀點認為,正月初壹是雞年,初二是狗年,初三是豬年,初四是羊年,初五是牛年,初六是馬年,初七是人年。
小年,即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祭拜竈神的節日。
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有兩個活動:掃墓拜年和祭竈。此外,還有吃竈糖的習俗。有些地方還吃火燒、糖餅、油餅、豆腐湯。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在窗戶上貼剪紙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剪紙是壹種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人們壹般稱之為“窗花”。
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為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所以窗花有相當多的內容表現農民的生活,如農耕、編織、捕魚、牧羊、養豬、養雞等。此外,還有神話傳說、戲劇故事等題材。此外,花鳥、蟲魚、生肖的意象也很常見。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
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新年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辭舊迎新。
初壹零點發制
按照舊的習俗,春節從農歷正月初壹的零點開始。在山東各地,家長壹般都是先起床“發紙”,在開門前放壹根火鞭,然後才說話。男人在父母的帶領下崇拜天地之神。
零點後的春節第壹餐是餃子。
煮餃子的時候,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尋求好運,壹些地區用芝麻莖煮餃子,這意味著新的壹年就像芝麻開花,日子越來越好。餃子要煮得多,肯定是綽綽有余。飯後饅頭要放在鍋裏,意為綽綽有余。餃子煮好後,先捧壹碗敬天地,再捧壹碗敬竈王爺。吃飯時,除了每人壹碗外,還要盛上壹兩碗,以求人口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在春節,餃子裏裝滿了錢、棗、栗子等。吃紅棗意味著新的壹年可以早起,努力致富;吃栗子,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可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吃花生,可以長壽;吃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壹個,大家都真心祝賀。如果孩子拿到了錢,父母就更高興了。他們認為這個孩子很有前途。除了鼓勵,他們也應該得到金錢獎勵,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在正月初壹吃素餡餃子,這意味著“平靜的壹年”。在臨清,我們吃各種各樣的包子、棗糕、粘窩等。初壹的早餐,輔以各種丸子、粉條、大白菜,稱為“吃全年飯”。
春節吃餃子的民俗在明清時期相當流行。壹般餃子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
第壹天新年快樂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人們除了沿用以前的拜年方式,還開始通過禮節性電報、電話和短信、在線QQ等方式拜年。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
吃年糕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大年初二走親訪友。
開學第壹天不出門,但是今天要去親戚家拜年。兄弟情牽,主人留飯,西方人家安排酒宴;來來去去,還有200壓歲錢。
第壹天送禮是以情代物,第二天拜訪是以物示情。這兩者是不同的。
初壹淩晨,長輩可以給晚輩壓歲錢,但下屬不能給上級壓歲錢和東西,因為有“送禮”的嫌疑。
第二年初二,留校的客人會吃壹頓紮江面,表示不會忘記祖先打獵或行軍時以醬為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