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四面環河,街橋相連,依河而建,水鎮壹體。組織了水格、大橋、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要素,體現了“和為美”、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和諧共生的整體美,呈現了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擴展數據
烏鎮歷史悠久。根據對烏鎮郊區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烏鎮的祖先大約在7000年前就在那裏繁衍生息。當時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的邊境,吳國在此駐軍防備越國,史稱“吳戍”。
秦朝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今浉河)為界,西接吳敦,東接武城縣,東至青墩,由全縣和烏鎮分而治之。後來烏鎮歸浙江湖州、嘉興管轄,或者歸江蘇蘇州管轄。
唐朝時,烏鎮屬蘇州府。侯亮屬於同壹個國家,是吳越的土地。晉末天府五年(940)設秀洲,青墩屬嘉興縣李秀洲。
宋春華三年(992),烏鎮屬烏城裏湖州。熙寧十年(1077),嘉興縣西部的吳彤、永新、慶豐五鄉歸崇德縣,清鎮在慶豐鄉,屬崇德秀洲。元豐初年,有吳敦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為避光改名烏鎮、清鎮。嘉定年間,嘉興升軍,清鎮屬崇德軍轉嘉興。寶卿二年(1226),湖州改安吉,烏鎮改安吉府武城縣。到了宋代,鎮上設監管禁火、酒稅,招兵練武,防範盜賊土匪。
元十四年(1277),烏鎮位於湖州路武城縣,清鎮位於嘉興路崇德縣。這個城鎮是為接受檢查而建立的。
明朝宣德五年(1430),分析崇德縣募資、前進、保寧、清豐、永興、吳彤六鄉位於清鎮所屬的桐鄉縣,劃歸嘉興府。烏鎮仍屬烏市湖州府。這種隸屬關系從清朝開始就沒有改變過。明清時期專門在烏鎮設立浙江分署和江蘇分署,行使相當於作為壹個小鎮的政府辦事處的職能。
民國元年(1912),吳、清兩鎮仍分。
1950年五月,吳、青兩鎮合並,稱烏鎮,隸屬桐鄉郡,劃歸嘉興。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