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晉代(公元401),九華山就有寺廟建築,最早是作為道觀開始的。到了唐朝,新羅(今朝鮮)金喬覺來建房,大規模修繕佛寺。經過宋、元、明、清的建設,九華山最多時有150多座寺廟。現存寺廟50余座,佛像菩薩15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花城寺、體殿、祇園寺和百歲宮。
去九華山,進山門,首先要去九華街,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主要集中在這壹帶,素有“蓮花佛國”之稱。
地藏菩薩的全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十經》載:“忍辱如大地,靜思如地藏”,故名地藏。
相傳釋迦牟尼為其母摩耶夫夫人代言時,囑地藏長住人間,掌管幽冥(即冥界首領),以解除三惡中眾生之苦。於是地藏在釋迦牟尼滅盡之後,彌勒出世之前,承擔起了在無佛界教育眾生,拯救壹切苦難的偉大任務。他寫道,“眾生皆竭證菩提;地獄不空,立誓不成佛”,所以他代表了“大願”。
西藏菩薩的造像大多是僧人打扮,身著僧袍,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持九錫杖。他的坐騎叫做“勤奮”
據《宋高僧傳》記載,地藏的胎兒托付給新羅太子,太子姓金,名喬。唐玄宗(公元653年)來中國時,在安徽九華山蓋房子修行苦行。後來他在當地征集信眾,集資建寺,增加了九華山的佛寺和僧尼數量。99歲時,他死在自己的罐子裏。三年後他打開罐子的時候,身體還不錯,臉如死灰,關節在動。佛教界稱之為佛祖轉世。於是我全身心地進了塔。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地藏王身塔,後來我建了壹座廟把塔藏起來,就取名為“身堂”。
到了明代,金喬覺地藏開始作為地藏菩薩的化身被祭祀。從那時起,九華山就成了西藏菩薩顯靈的道場。
花城寺主要文物
貝葉經在佛寺和安靜的房間裏,人們經常會貼上春風溫暖、樹葉芬芳的春聯。其中的葉子就是梵文的《葉經》,俗稱真葉經。這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寫在貝多羅樹上的佛經。唐僧玄奘去西藏取經,他帶的就是這種經書。據史書記載,宋高僧元道自西域歸來,得梵文貝葉經40部,藏於安大雁塔。藏在九華山的貝葉經大概就是源於此。九華山現存兩部梵文貝葉經。壹捆包含10片葉子,每片葉子長52.5厘米,寬6.5厘米。葉子兩面刻有七行梵文,字跡清晰,墨色不褪色。每片葉子兩端距離17 cm處有裝訂孔。光緒2004年4月8日的《甲貝葉經》冊頁上有銘文。此經是以《九華》的身份呈獻給佛教高僧朱禪的。另壹張夾板上繪有紅黑相間的蓮花花瓣,內含73片花瓣,每片長39厘米,寬5.5厘米。葉子兩面刻有七行梵文,字跡清晰,墨色未褪。刀片距離穿孔兩端12 cm,有繩子穿過,可以解開。
從壹開始到九華山的時間沒有考,但肯定是很久以前了。以上兩卷《貝葉經典》均在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1988 2月1被鑒定為國家級文物,暫定為二級藏品。
明代有兩部藏經。第壹,明萬歷十四年(1586)三月,朱的母親神祗,宣發了皇後蘇賜的藏經。大會發布的甲骨文有65,438+0件,最早收藏於貢金閣。嘉慶二年(65,438+0797)火萬歷十四年不慎發經,明五年(65,438+0440)刻經。"明朝二十年七月,慈禧太後印刷了《姬旦》. "* * *有667封,677l卷。經文長35cm,寬13cm,全部用長66cm、35cm的白紙粘貼折疊而成。每版5頁,每頁5行,每行17字。雙面打印。所有函數號編碼為“千字”,“天地玄黃,宇宙激流。..... "排列的順序。明代,凈明閣先藏於藏經閣,後移至華寺藏經樓,分為四個大儲藏櫃。清鹹豐七年(1857),太平軍與清軍在九華山激戰。花城寺的前殿、中殿、大雄殿都被士兵毀壞,只有後殿(即藏經樓)幸存。今天,所有的藏經都藏在677棵樟樹裏。這是僅有的兩本保存完好的明代藏經之壹。1988 2月1國家文物局定為二級藏品。其次,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4月24日,宗申頒贈藏經壹冊。經文的數量沒有統計過。每卷都印有“明萬歷,1898年7月,吉日按令實行”的字樣。卷軸的規格和正統版的差不多。重慶的聖旨保存完好。
血脈經絡。明代著名高僧於海,字斟句酌,用手指血研究《大方廣佛華嚴經》28年,故被稱為《血經》、《明朝血經》。崇禎三年(1630),阿明皇帝朱由檢派人進香,將壹位凈土和尚的屍體命名為“菩薩”,並以黃金供奉。這部《血經》被僧人當作珍寶保護,倍加珍惜。幾經戰亂,血之經典保存完好,朱砂之色未褪。現藏於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經線為81卷,每卷由15張白米紙裝訂而成,每張紙60.5cm× 33cm,抄寫經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 * *對折60邊。1988 2月1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壹級藏品。
釋迦牟尼銅像。高198 cm,寬142 cm,重900 kg。它由上身和下身組成。鑄有“尉遲敬德監督”字樣。隋末,尉遲敬德重返唐朝,來到九華山修建佛寺。經鑒定,這尊佛像制作於宋代,“尉遲敬德監制”為贗品。原為三天門聚龍寺,後移至華城寺佛經樓。圖斑駁,列為二等藏品。是九華山最大最古老的青銅佛像。
明神宗聖旨。即明神宗萬歷二十七年(1599),共頒行藏經1件。神諭寫在鵝黃色蠟紙上。寬度為86.5 × 40厘米。裏外兩個盒子,間距7.5厘米,盒子周圍畫有12的彩繪金龍。蓋楊雯“廣韻之寶”,邊長11.5厘米。他的文章說:“我要告訴九華山地藏寺的方丈和和尚們,我誠心誠意地印制了佛教大藏經,贈送給北京和世界各地的名寺供奉。第壹次保護後,已經告知。住持、僧侶等。,壹定要真誠幹凈,日夜背誦。錦衣衛向康泰鞠躬,宮盆被清。過去的就過去了,我祈禱長命無疆。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施之於五湖四海,歸之於仁義慈善。我沒有做任何事情來治理這個國家。今天,我特地派了官方主管泰健去韓晶工廠表達李灌的懺悔。請去那裏提供安全保障,大家要見多識廣。秦在,所以於。明萬歷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1988 2月1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壹級藏品。
清朝康熙皇帝寫禦書。楷書,字“九華聖地”。每個字長58厘米,寬40厘米,寬192.5厘米,寬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聖人葉璇南巡,三月回江寧府時所作。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被列為三級藏品。
花城寺的鬼鐘。高199厘米,底徑141厘米,厚4。5 cm,並且兩龍四爪與後扣結合。鐘毅的壹個例子鑄有“南無鬼散,藏佛之王”的碑,高60厘米,寬40厘米。其上有兩條龍,鐘上方壹圈鑄有“禦圖鞏固禦道,繁榮佛道,法輪常轉”,直徑13 cm,寬165438 cm,鐘下方寬65438+。殿宇名和功德名是10行有11行,* * 183。其余五行鑄有“提督宰相制造局簡稱洪,兩江總督沈秉誠倡導修建,總管陳萬順,孔洗手敬書,清光緒十七年夏鑄”字樣。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被列為三級藏品。
心經封印。壹個長47厘米、寬54厘米的盒子有65,438+02頁,每頁有65,438+00個印章和65,438+020張郵票。竹子噴粉。九華山歷史文化遺址博物館被列為三級藏品。
專輯《用畫說話》。壹個盒子,長47厘米,寬54厘米。梅竹簡本共11頁。竹禪。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被列為三級品。
李傳素描畫冊。壹個盒子,長47厘米;它有54厘米寬。篆書方法隨筆13頁。竹禪。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作為三等藏品。
仔細聽著。壹個。據說是地藏王的坐騎,他在裏面從新羅渡海到九華山。它頭上只有壹只角,俗稱“獨角獸”。它長73厘米,高66厘米,重250公斤。它由純銅制成。碑文上寫著“姑蘇美城為我所造”,清朝康熙年間,各姓氏集資冶鑄,供奉九華。佛教徒視之為珍寶,香客更視之為吉祥之物。有些人在拜神時,常常用銅錢和錢在“聚精會神聽”的背上摩擦,然後帶回來系在孩子身上,以“辟邪”、“保佑”。現藏於九華山文物博物館,列為二級藏品。
花城寺釋迦牟尼玉坐佛。它高74厘米,寬56厘米。制作於明末清初,被列為二級藏品。
九華山的文物很多,以上只是九華山歷史文物博物館的壹部分藏品。其余的被歷代朝廷賜予了無數的金銀銅玉璽;歷代的銅、鐵、玉佛像和數百件合金鐘、器鑄造精良,造型古樸美觀;歷代名瓷也不少,唐三彩、景泰藍、釉紅、青花瓷。歷代名人字畫400余種;各種各樣的紀念碑,塔,墳墓和巖石都雕刻在山上。這些珍貴的寺廟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收集和保護的結果,是九華山佛教歷史的見證,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
花城寺現任住持常敏法師,43歲,甘肅人,1983出家,師從明心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