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海陽民風自古淳樸寬厚。《海陽縣誌》(清乾隆版)載:“民風淳樸,尚古。哪裏有行動,哪裏就有許多品質,卻只有寥寥數語。”這個特點到目前為止還是很突出的。
海陽人民壹向勤勞節儉。生產上,起早貪晚,埋頭苦幹。山區農民壹年四季都在岱嶽,翻山越嶺,種地,砍柴,築堰,開荒,所以有“北山兒女不認爹”的說法。沿海漁民,不畏風浪,世代以捕魚為生,養成了大膽無畏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省吃儉用,精打細算。要以“壹日存壹把,十年買馬”作為管理家庭的方式。
海陽人民有熱心公益,為人正直的美德。自古以來,但凡有見義勇為之舉,就應該立刻響應。戰爭年代,積極支援前方,參軍入伍,英勇善戰,湧現出許多英雄模範和英雄人物。上級無論何時打電話都熱情回應。海陽人民也有陸羽不平,拔刀相助,重義輕財,扶弱濟困的傳統。現在的美德更是不計個人利益,舍己救人,助人為樂,找錢不昧。
“憨厚”是海陽人的突出特點。《老魏松學記》載:“民風淳樸。”直到現在,我們仍然保持著謙虛、誠實、忠誠和好客的優良傳統。
雖然海陽並不遼闊,但由於歷史和地理的關系,東西南北的風土人情略有不同。舊時代有“南語”“北質”“東方典雅”“西方硬朗”之說,現在還有很多。
祭祖
民間祭祀有兩種:祭神和祭祖,其廟堂、供品和節日也各不相同。
《祭神》玉皇大帝在正對主宅的墻壁上修建神龕,或在院中搭起臨時席棚,供奉“天地神牌、萬靈真宰”;竈王爺,在東廚房的墻上貼壹個竈王爺的偶像或牌子,旁邊寫壹副對聯,“天道好言,下世太平”。玉帝和竈王爺都在農歷新年祭奠,祭出10的釀棗糕、雙面粘糕、水果和糕點。火是真的,正月十八祭祀;土地,二月初二祭祀;帝,六月二十四日祭祀。供品都是10棗糕。
除夕之夜,普通百姓在堂屋北面掛新席,或在席面上掛“朱子”,或在席前放神;大家庭為客房提供它們。至今仍有少數民族的小祠堂和家族祠堂,被尊貴的官員和貴族稱為家族祠堂。大致有三供:供湯、飯、茶、酒、餃子、水果、餅、糕、粘餅、四盤十碗,稱為菜;加上豬頭、生公雞、生裏脊肉,就叫三祭;稱之為豬羊祭,為全豬全羊而非三畜。祭祀費,(1)出場費;(二)由總行統壹安排,按照分行的義務;(三)按種類和形式發行。
解放後,祭祀之風逐漸被摒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地區出現了燒香紙和祭祀祖先的復興。
漁民的習俗
沿海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自然形成了獨特的海上規則和禁忌。
海歸
在除夕和正月十三的“祭海日”,漁民們會到海邊去供奉祭品,放鞭炮,燒香紙,虔誠地頂禮膜拜。
《憶風》漁民憑經驗記住大風大雨的時間,從而預測百日之後的風土人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是龍風日。漁民們經常利用這壹天的風向來預測海上的收成,燒紙、燒香、磕頭,祈求“順風航行”。
新船靠岸後,船主選擇“黃道吉日”,擺好供品,點燃蠟燭,在船頭焚香黃表,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贈送禮物。船主手持朱砂為新船清理點燈,船頭刷漆,桅桿掛紅旗,船夫吹響“壹切順利”的號角,將船送入海中。
“上網”每年年初,修剪了壹個冬天的網先在海岸上套好,鑼鼓鞭炮齊鳴。漁民們提著魚網,喊著他們的歌,慢慢登船,把魚網壹節壹節放進船艙,向他們敬禮祝福。
“出海”前,宰殺壹頭豬,剝了皮,燙了皮,把整頭豬供奉在船頭,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升起彩旗。祭祀結束後,豬被剖開,去骨,切成大塊,燉成“肥美的肉”,漁民們設宴痛飲。外人見劇組吃飯,不需要謙虛。
祭祀龍王的漁民第壹次出海檢查漁網。他們抓來的魚煮熟盛在盤子裏,澆上酒漿,燒上香紙,祈求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禁》中禁止說“漏”、“轉”、“扣”,而要說“清”、“轉”、“排”、“跨”;出海要說“高”“低”而不是“遠”“近”;卸完魚蝦,說“滿”而不是“卸”或“沒有”;帆應該叫“彭”;餃子煮的時候會說“賺了”;“訴訟(灌水)”就是“訴苦”;繩子斷了,就說“上”;“第十天”(摸石頭)換成“兩個五”;東西壞了不要說“壞了”,要說“笑了”;遇到鯊魚、鯨魚等老魚,不應直呼其名,而應稱其為“老人”;航行時,禁止吹口哨和講笑話。勺子和飯碗不準扣,筷子不準端在碗上,吃完飯筷子要往前沖,以示舟車勞頓,暢通無阻;禁止女性跨弓,也不允許在弓上小便。
當地小吃
【甜面醬】清鹹豐六年(1865)制作,由王在城中(今鳳城)精制而成。新麥洗凈,煮熟,涼透,放在不通風的地方,蓋上黃花蒿發酵,曬幹,搗碎,磨成細粉。中秋節前後,用“四眼井”(縣城西北角)新摘的水制成稠膏,白天曬,晚上曬。壹個月後,當膏體完全涼透後,用“雞湯五香”調成稀糊狀,再放在太陽下曬幹露成糊狀。吃起來特別甜,尤其是生吃,是清朝的貢品。
【鎮海牡蠣】這座城市沿海出產的牡蠣是稀有的海鮮。《記住海裏的錯誤》中說:“吃它的肉...味道絕對不同,遠近彌足珍貴”。清初著名詩人宋萬曾寫過壹首贊美牡蠣肉之美的詩:“絕壁叢蜂房,不如母湯醒酒。”有什麽比得上君?江瑤也有稍微相似的味道。在這首詩的序言中,他寫道...妳在鍋裏壹滾就熟了,有利於姜和肉桂,吃起來甜而不膩。“興(Xing)村生產力很高。”這個縣的牡蠣美食以其出色的顏色和味道而聞名,尤其是“清燉牡蠣籽”、“金牡蠣籽”和“烤牡蠣黃”。
“清燉牡蠣”是壹種以清鮮取勝的菜肴。《記得海中之誤》說:“破屋以器取其漿,肉可食,其漿尤美。”烹飪時,去除牡蠣肉中的殘渣並清洗幹凈。將牡蠣湯清理幹凈,倒入勺子中煮沸。加入牡蠣肉煮至變軟,然後加入調味料即可食用。湯就像人奶,前人誇它“太真奶”。
金牡蠣“牡蠣”與“理子”諧音,人們取其運氣,所以它是喜慶宴席上的壹道美味佳肴。制作時,將面團、雞蛋和調料混合成稀糊狀,加入牡蠣肉拌勻。油煎後放入蠔油攤成小餅,兩面煎至金黃色,熟時用勺油烹熟,即可食用。這道菜外嫩裏嫩,鮮香四溢,曾有“金屋藏嬌”的美譽。
黃焗蠔是壹道歷史悠久的名菜。早在1500年前,齊魯沿海居民就用這種方法制作牡蠣菜肴。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說:“如烤蜆,榨汁,去半殼,澆三肉,如蜆。不要跟著它。”這種方法經過海陽人的不斷改進,成為壹種獨特的美味。
【幹紫菜炒菜】將油菜心切成條,下鍋煮熟,加入幹紫菜和油菜,適度翻炒,加入調料。黃綠相間,柔軟可口。
【肉炒海蜇】海蜇切片,用八成沸騰的熱油焯壹下;豬肉片塗上蛋清和面糊,用油煮熟。鍋熟後放入海蜇翻炒,迅速放入肉片,用澱粉勾芡,拌入少許胡椒粉和香油。鮮脆可口,酒味鮮美。
【硬幹】將紅薯煮熟切片,在太陽下暴曬壹個月左右。它柔軟透明,入口即化。
【壹點點愛】將大白菜切絲,拌上上海刺絲,加入適量的醋和姜粉,是節假日最好的涼菜,尤其是吃過大魚大肉之後,再吃這道菜,保證讓妳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