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源瑤族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瑤俗文化,顯示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瑤族是遷徙頻繁的民族之壹。在其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了瑤族人民勤勞樸實、堅忍不拔、頑強生存、熱愛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乳源瑤族為了保存民族文化的延續性,在與自然的鬥爭和社會實踐的發展中,在婚姻、服飾、喪葬、歌舞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習俗,除了瑤語成為全國瑤族“四大分支”中的瑤語分支,在整個瑤族中分布最廣。這些民族風俗反映了瑤族文化和歷史的發展,也直接反映了瑤族的思想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思想水平。
關鍵詞:乳源,瑤族,民俗文化
乳源瑤族歷史悠久,主要生活在廣東省北部山區,即現在南嶺山脈的群山之中。瑤族自稱“勉”,隸屬於瑤族三大支系之壹的郭珊瑤。瑤族因居住地和服飾不同,被稱為“東邊瑤”和“卞喜瑤”。“東瑤”又可分為“深山瑤”和“淺山瑤”。姚本身就曾經這樣稱呼過對方。在歷史文獻中,最初的乳源瑤族婦女曾先穿木板,稱為姚班。同時來自曲江縣,即現在乳源尤溪等地的瑤女,在竹箭中被稱為箭瑤。
第壹,民間道德
瑤族在生產、生活乃至婚姻家庭等方面還留有壹些古代原始社會的“痕跡”,特別是在思想領域,許多樸素的古代遺物成為瑤族的傳統美德。
瑤族由於散居在崇山峻嶺之中,歷代以刀耕火種、狩獵為生。這種生活狀況促使他們在生產生活上保持著世代友好互助的精神,以便有事時能互相幫助。被獵殺的野生動物男女老少平均分配;如果妳沒有足夠的錢,妳也可以向妳的親戚和朋友求助,舉行婚宴和國王的崇拜。這種貸款不付利息,也沒有還款的規定(壹般都是借東西還)。只要家庭稍寬,稍有盈余,就會自動償還。如果下壹代無力償還,債主就不會來要了。至於被求助的人,無論大小,壹旦答應,無論多難,都會做到。這種互助精神在生產中更為突出,比如繁重的鏟鋤鋤草,由於單個家庭勞動力少,很難趕上季節。但只要給親戚朋友發個信息,不管認識不認識,都會準時到達工地,不管是隆冬還是炎炎夏日,有時多達100人,新人自帶飯菜,主人不用招待茶、粥、飯,也不用出壹分錢。這種互助友愛的美德被瑤族人民代代相傳。
瑤族過去和現在都很好客。不管是瑤族還是漢族,只要到瑤山遊玩,主人都會用餐桌上的珍品——臘肉、豆腐、燒酒等招待他們。即使是從壹個村子走到另壹個村子的被閹割的主人,也可以隨時留下來。如果漢族人和瑤族人結拜“同年”,只要真心相待,關系就像親人壹樣。如果妳在瑤山打工或者徒步,因為離家遠,所以回不去。只要附近有人,不管主人在家不在家,也不管妳們認識不認識,都可以進去做飯。如果主人不在家,吃完試著告訴主人,明天再還。食者從不食言,也不會被批評。瑤族在山區勞動或到漢族地區趕集時,習慣將衣服、米袋等放在路邊或樹枝上,並在物件上系上“草結”(用茅草打結),表示物件有主人。此外,如果在野外發現蜜蜂,但缺少工具或不能立即收割,也會被記為“結草”,不會被別人采摘。
瑤族人極其鄙視不誠實或欺詐行為。在瑤族社會,不撿路的美德隨處可見。
二、姓和名
瑤族人的姓氏都是單姓,沒有復姓。主要姓氏有趙、潘、鄧、李、匡、馮、王、邵、黃、龐等,其中以趙、潘、鄧居多。大多數名字都是兩個字,其中1的字是輩分(女性不受此限制)。
董的名字不是從小得來的。嬰兒出生後,即使是男孩也要到八九歲才有名字。即使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還是叫了很多小名。如果是女孩,不僅小時候沒有名字,長大後也沒有名字。婚後會叫她“哦”,直到去世(“哦”在瑤語裏是老婆的意思)。但人出生後,舉行“量身定做”的儀式時,也要請師父給他起個法名。這個名字出生的時候不叫,寫在“家族第壹單”裏,是為了以後的死亡。
孩子出生後的稱呼方法:男孩,第壹個叫“拉起”,第二個叫“德耐”,第三個叫“德倫”;姑娘,第壹個叫“臘貝”,第二個叫“梅乃”,第三個叫“梅倫”。
卞喜瑤族喜歡用出生年份的樹枝來命名,也就是在名字中間嵌壹個、辛豐、易生、之類的字,其余的和漢族的差不多。
第三,服裝
瑤族的服飾與東西方的瑤族有很大的不同。董也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其服飾略有不同。
(1)歷史上的董,董男人頭上紮著發辮,像清朝的發式,頭上罩著繡有花紋的藍色或白色布巾。頭巾有兩種紮法:額頭和後背。如果額頭打結,剩下的兩頭短,向左右挑起。頭打結的話,兩頭剩下的長,垂在耳後。頭巾中間的圖案必須露在後腦勺,戴銀三角耳環。衣服多為藍綠色,穿壹件短款開衫,胸前後背嵌有刺繡圖案,類似清朝的皇家服飾。穿寬大的褲子,長度只在小腿之間,打綁腿。
女人和女孩穿平角褲。婚後,我戴上壹頂帆船形狀的三角高帽,用豬油和蜂蠟把頭發粘在壹起,用布包好。三角高帽用白布包著,再蓋上壹條藍色繡花毛巾。這頂帽子日夜不能摘下。洗頭壹次需要壹天,所以經常兩個月洗壹次,穿壹次。女式襯衫都是藍布的,長及膝蓋,沒有領子,右邊有壹個扣子。不穿褲子,裏面穿短裙,胸前掛壹條長圍裙,再系壹條兩端垂下的彩色綢帶。以前女人在腰上掛壹串銅錢,走路的時候叮當作響。在上衣的後背和胸前的長圍裙中央,各嵌有壹個刺繡,基本上和男裝的圖案壹樣大小,並系上綁腿。
由於生活區域的不同,侗族的服飾也略有不同。比如夏商村碧北、尤溪、茶坪的男人,戴白色頭巾,綁在腦後,分成八字形,掛在肩上,系白色綁腿,穿藍色襯衫。鷹坑和東田的男人戴藍色頭巾,綁在額頭上,系藍色綁腿,喜歡穿白大褂和藍夾克。營地裏的女人戴著三角形的高帽,兩頰向下延伸出兩片竹片,長及下巴。
學者說:“瑤族人把帽子裝飾成尖角,像狗的耳朵。系在他們腰上的白布毛巾,兩端會呈三角形,掛在兩股的上側,呈狗尾巴的形狀。”而男人的頭巾,兩頭掛在耳朵後面,長約五六寸,也像狗的耳朵。.....根據瑤族的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壹個狗頭王,所以男女的裝飾品都帶有狗的含義。" [1]
(2)西部的瑤族男子戴藍色頭巾。男女服飾和漢族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女人戴的不是三角高帽,而是折成許多層的布,或者繡有花紋的藍頭巾。外套的領子、袖口和腳處鑲嵌著白色、藍色和黑色。
第四,婚姻家庭
瑤族的婚姻家庭,按照其傳統習慣,是內婚和外婚的混合體,實行壹夫壹妻制。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除兄弟姐妹等近親外,可以同姓結婚。未婚男女,要想成為終身伴侶,必須合法結婚,舉行壹定的結婚儀式,才被社會承認為合法夫妻。東方瑤族和西方瑤族的婚姻也有所不同。
(壹)董的婚姻習俗
禿哦(瑤語)有訂婚、訂婚、結婚三個階段。訂婚的時候,如果男女雙方都戀愛了,男人會送女人1手鐲或者1刀鞘。到了現代,筆和表也給了。女方把1的繡花頭巾還給男方,視為承諾。男女互贈禮物約1個月後,男方報了父母,讓媒人向女方求婚。如果他們同意,他們就定下結婚的日期和她結婚時為她送行的人數。如果訂婚後,女方反悔訂婚,訂婚期間產生的吃喝費用由女方支付,男方反悔訂婚,則由女方放棄。訂婚後,訂婚後,請媒人把聘金送到女方家。要結婚,按照訂婚時雙方約定的日期,男方請師爺選擇壹個吉日,並將這個“吉日”通知女方家,然後舉行婚禮。
這種婚姻在瑤族中相當普遍。但《招郎》中也有兩種做法。第壹,男人被妻子收養後,要徹底脫離父母家庭,隨妻子姓,改名,生下的孩子都隨母親姓;第二,男人被收養後,不會離開父母家庭,也不會改名。第1個孩子隨母姓,第二個隨父姓,以此類推。如果他這輩子只有1個孩子,兩個家庭就有壹份了。後者也有權繼承公公婆婆的遺產。但也有子女都隨父姓的。
這種婚姻比較特殊,不需要舉行什麽婚禮儀式。有些家庭沒有孩子。為了傳宗接代,女兒長大後選擇1留在家裏,但還沒選好配。她們可以被允許和自己喜歡的男人交往。懷孕後,她們的父母會在親友中選擇壹個合適的未婚男子作為名義上的丈夫。男人可以在“掛名”期間和女人在壹起,生下屬於女方的孩子,隨母姓。感情好的可以長期在壹起生活,不好的可以分開。男女雙方都沒有財產可以給予。如果女方另找伴侶結婚,可以給男方兩元掛名費。目前,這壹習俗已基本廢除。
馬頭親戚(又稱“半路親戚”)男娶再婚女。結婚儀式簡單,花費不多,所以窮人家的男人通常嫁給更多的“馬頭”。寡婦招郎時稱為“背親”。
離婚過去,瑤族的離婚手續很簡單。只要雙方同意,請宗族中年長的長輩作證,壹件事開了或破了,離婚就成功了。從此,與男女婚姻無關。但是,在壹些家庭中,如果女方提出離婚,她必須把錢還給男方。如果是男方提出的,女方不用返還任何嫁妝。
寡婦或離婚後再婚的婦女不受歧視。
婚禮當天,男方會派吹鼓手吹嗩吶到女方家接新娘。男方家會在門口擺1條板凳,臺上擺1盆豆腐,1盆酒。新娘和送別的人到了,每個人都要喝壹口酒,吃壹點豆腐。寵兒站在送別隊伍和新娘面前唱歌。另壹個人壹手抓著公雞,壹手拿刀站在門口。當師傅唱到最後壹句的時候,捕雞人拿著刀把雞的頭砍了下來,扔到內殿裏,預測吉兇。新娘進屋,雙方父母坐在夫妻倆面前,告誡子女要孝順父母,勤於生產,勤儉持家,不偷不賭。警告結束後,新娘和新郎舉杯並向他們的親戚和長輩敬酒。儀式結束後,新娘進入新房。酒席前,新婚夫婦會由對方的壹位長輩領著,對方端著1的托盤,後面只有1的壺和杯酒。如果長輩叫客人,新人會提議敬酒1杯。婚認後,眾賓客坐席,猜拳令,通宵敬酒。
新婚夫婦,不穿特別的衣服,男的戴頭巾,女的戴三角高帽或圓帽。
婚禮持續兩天。1那天接待了好時的客人,第二天就結婚了。
女方結婚,父母只給1個木箱作為嫁妝,用來裝訂婚時雙方約定的衣服和存放私房錢(結婚前壹天,父母和親戚各給20到30毛錢私房錢)。
結婚那天,除了父母兄弟姐妹的所有家人,親戚也派人參加,所以給親戚送行的人數從8到10到24不等。出門時,未婚姑娘撐傘給新娘遮面,同時去男方家。在路上,她遇到了那條河,穿過了橋。新娘必須半行屈膝禮,並在橋上放下壹枚銅幣。
所有結婚的人都在男方家住壹天壹夜或兩天兩夜。婚禮結束時,女方親戚會每人給新郎2到3毛錢的鞭炮錢,男方則按照訂婚時約定的豬肉量,給結婚的人2到3公斤左右的豬肉。至此,婚禮結束,賓客散去。
回家後,女方在男方家住7天就可以回娘家了。停留時間壹般為3至5天,或8至10天。男人結婚時,妻子在65438年(農歷)2月30日第壹次到婆家做客,這叫“轉”。到時候,女方家會派人到男方家為新婚夫婦挑豬肉、雞肉、酒、年糕等東西,沿途放鞭炮,女方的親戚也會放鞭炮歡迎他們的到來。新女婿年初會在村外的社壇廟裏放壹串特大的鞭炮,點上壹對大蠟燭(蠟燭越大越好),給女方家的親戚擺酒,每人1杯,喝的人回贈1塊豬肉。之後,新娘的親戚依次設宴招待新婚夫婦,新婚夫婦回贈親戚2斤酒,1斤豬肉,2盆年糕。停留時間長達15天。她回國的時候,女方的親戚放鞭炮為她送行,所以禮儀花費很大。但是如果婚後男方家裏窮,可以等到老婆生了孩子或者生活好壹點的時候。
(2)溪邊瑤的婚俗。
西部瑤族的婚俗與東部瑤族有很大不同,因為同姓不能結婚。男女壹般14、15歲訂婚,16、17歲結婚。婚禮儀式和程序與董相似。不同的是,婚禮當天,男方家在門前擺的“停門飯”,必須有大量的酒食,供所有的給新娘的人食用,直到酒食齊備,有剩余為止。這是婚禮中最豐盛的壹餐。還有為遠方的人準備的“中途餐”,即中途設宴。“停吃”宴,即“斬煞”介紹。新娘和所有新娘進屋後,男方在屋裏擺起了“入門餐”。然而,這頓飯更隨意,也不在乎多少錢。婚禮結束,訂婚人離開前,男方要給錢給“立世”,1元2角或2元4角各壹個,有錢人要給3元6角各壹個。如果壹個男人被妻子收養,婚禮會簡單壹些,雙方會聚在新娘家隨便吃頓飯,喝喝新娘的酒。
離婚如果離婚時只有壹個孩子,雙方父母要商量孩子歸哪壹方。如果是女方的,女方補老公50元到100元。
按照瑤族的傳統婚姻習慣,西部的瑤族和東部的瑤族從不通婚,而西部的瑤族則被允許和漢族通婚。但也僅限於“招人進屋”。瑤族婦女在漢族地區結婚是極其罕見的,而東部的瑤族和漢族是完全不結婚的。目前瑤族和漢族可以通婚,結婚和離婚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執行。
動詞 (verb的縮寫)民間信仰
瑤族歷史上有以王磐為中心的祖先崇拜。“瑤族人認祖先為盤古,他們崇拜的王磐神不僅代表盤古,也代表所有祖先的靈魂。”[2]壹般來說,涉及到婚喪嫁娶,過年過節,以權謀私,都要拜王磐。他們迷信和崇敬的鬼神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他們最害怕和最痛恨的、認為可以致病或致死的魔鬼;第二,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驅鬼驅魔,消災。這兩種鬼神在壹些瑤經(又稱瑤書)中都有,如玉帝、元神、真德王、北極神、張道學、召二郎、召等。,都是可以驅邪治病的神仙。張道學,在《藥書》中說他能“舉止如魅,侍奉邪靈”,似乎就是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瑤族人最討厭的妖魔有:閻羅王、夕陽將軍、先生、殿步先生,都是誘死鬼,有溺鬼、棺靈、流浪兒、帶毒鬼(即服毒自殺)、吊頸鬼、病王等十余種。這些妖魔都是道家在道教中修行的對象。“瑤族人民心中沒有什麽比瘟疫或疾病的死亡更可怕的了,所以他們總是需要那些能趕走瘟疫的神靈作為他們的精神保護神。”[3]這是瑤族人在生存鬥爭中處於無助狀態下尋求精神解放的壹種形式,沒有崇高的宗教理想。他們還信奉“萬物有靈論”,如老樹古藤、巖石、鳥獸、橋頭和豬圈等。,都可以是崇拜的偶像。他們認為每壹個自然的事物都被賦予了壹個專門從事它的神,這是原始崇拜的傳承。
(1)拜王拜王,也叫還盤。這是由於渡海時遇險,向王磐許了壹個願。“十二姓,姚班,過了岸,與大齊商議,安頓下來,慢慢賞潘煌之恩。三翁分而治之,扭(撐)住了南海;壹念(枝)過趾;壹心想(支持)落戶廣東省邵州縣樂昌縣。他還開荒種地,大家蓋房子住。我也感激他(潘煌)有靈性的神。他十二歲才舉起香爐,眾人分頭向盤黃翁進貢。”[4]後來為了祈求祖先和神靈的保佑,讓人們能夠長命百歲,富貴榮華,逐漸形成了壹種儀式。壹般以壹家為主,邀請幾家共同舉辦,或者壹家單獨舉辦。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拜王,* * *壹個香爐的公婆最早三年才會舉行壹次,但是大村子的人每年都要舉行拜王。當舉行“國王崇拜”時,大多數親戚和朋友都被邀請參加。最後送走客人,主人給每個家人朋友2到3塊豬肉,每塊大概重兩三倍。要去拜王的人,年初必須請兩個師傅,1“寶石”(專門唱瑤經的女人)和幾個廚子(被害人找好人選,用竹殼包點鹽,去他家放在廚房,即使約定,瑤族人也稱之為“鹽信”,不用征求同意),事先不請3到4個已婚女子(未婚青年)男子,未婚男子當場挑選。儀式當天,壹般是冬歇期,請師爺提前預測占蔔,選擇黃道吉日開壇。到時候邀請全村參加,吃喝三天三夜,也不用齋戒。拜壹次王要幾百塊,豬肉幾百斤。
此外,還有祭拜“半路王”和“千年王”。中途王也叫中途堂。相傳瑤族十二兄弟渡海遷徙時,六姓翻船沈海,其余六姓許願祈求上帝平安。船到岸邊沙灘後,他們要許願,所以有“獐許個願,莽鼠許個願”的說法。途中,王以村為單位,家家捐款,在村外組壇。祭壇前擺放著壹整頭豬,不分大小,豬身上插著十二朵紙花,代表十二個兄弟。村裏的師爺自動承擔起請神跳越王的責任,盛宴持續了兩天兩夜。
千年王是最大的壹種祭祀,由幾個村聯合舉辦。而且要把趙、潘、鄧、李、黃、馮等姓氏都找出來,選壹個適中的村子立壇,與去的路略有不同。不過現場大,人多。只有七八個師爺,必須要有法力最權威的人來開壇。在過去的30年裏舉行過壹次,但在現代沒有舉行過這樣的儀式。
②量體裁衣,又稱“戰鬥”。“‘量身’是瑤族人的大禮,或者叫‘大考’,意思是被量身的人提高了知識技能,能被村民看重,當村長的人壹定是被量身定做的。死後他的靈魂可以上天堂,也是天堂。”【1】量身定做的瑤女,死後稱為“娘”。儀式是和祖先的壹個家庭或壹群親戚朋友壹起舉行的,邀請他們玩7天7夜。被邀請的客人要帶豬肉,米飯,酒和其他任何數量的食物。那些從外面來訪或協助的人也能得到壹頓飽飯。度身訂造的儀式有壹定的規則和規定,需要7天7夜。量身定做的人必須禁食4天4夜,到第五天才允許端肉。這期間,度身定做的人有“上刀山”“開天”的儀式,受教戒律,告誡要孝順行善。
(3)掛燈籠掛燈籠得法名是由單個家庭組織的儀式,時間短,儀式簡單,費用低。因現場有七盞油燈,故名吊燈籠。主持人邀請兩三位大師在神龕前舉行“吊燈”儀式,為佛法正名。同時請取法名者的哥哥或叔叔做見證人。儀式通常在兩三個小時後結束。儀式結束後,主人家會請主人和見證人吃飯,並送給主人3斤豬肉和見證人的1個豬頭。拜王或丈量時可持“掛燈籠”之名。
不及物動詞葬禮
在瑤族,人死後用濕毛巾擦拭頭部、面部和四肢,然後整理衣服(富人有壽衣,窮人只穿日常衣服)安葬,沒有其他陪葬品。治喪時,請二至六個師爺參加靈堂(死者生前已度身訂造兩天,未度身訂造者1天),兒女媳婦穿白布示戴孝,守靈1天,次日出殯。
葬禮上,棺材由十多個人擡到了肩膀上,沒有木桿,慢慢走著。壹個tout的助手薩古的棺材上,壹個女人用傘遮住了棺材頭。(如果死者無子女,則為孫輩。如果死者沒有子女,他的至親可以是幾代人)直到墓地。
行初,兩個師爺帶頭,手裏拿著木斧、木棒,同時出擊。把棺材擡到墓地,放在墓穴裏,蓋上土;也有用杉樹皮蓋棺材不蓋土的。
回國後師傅做事情,名字有:拜四方、跳神、勸酒、接神、驅鬼、送神等。每期節目結束,燒紙錢,所有作業做完後,所有紙灰用白布包好。這時,師爺和他們的助手會把米缸、瓦碗、灰袋扛到墳邊。壹個人將棺材的杉木皮剝掉,壹個人用鋤頭撬開棺蓋的下端,另壹個人將灰袋扔進棺材,用土掩埋。下葬後,米缸放在墳的東邊,所有的碗都堆在缸的旁邊。墳旁插了兩把木斧,四根木棍,引導葬禮。壹個包打聽念咒,吹喇叭,燒紙付錢,然後回來。當他回家時,他舉行了壹個送神的儀式。與此同時,掛在大廳裏的標語牌和白條全部被撕掉燒掉,紙馬雕像也被搬走。孝子也取下頭上的白布,葬禮儀式結束。
第七天,葬禮在傍晚舉行,師爺坐在桌前低語良久,然後又念了壹遍《家先》,葬禮儀式全部結束。
孝子壹個月之內不許理發,當年不許在門口貼紅紙對聯。
三四年後將屍骨撿出埋於缸中,最多不超過五年。
如果孕婦死於難產或嚴重傳染病,她的屍體將被擡到野外,用12捆柴火火化。被害人死亡或者死因不明的,在案件查明前,太平間不予掩埋。
目前,不良喪葬習慣已被摒棄。
七。節日
(1)侗族的傳統節日有:
1,春節,這個節日時間很長,從65438年2月24日各村敲鑼開始,到大年初四午夜結束。除夕至大年初壹的每晚,家家都要祭祖,同室而居的人和家人可以共同舉行,焚香燒紙錢,全家祭拜後共進晚餐。在新年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天,東田、大遼峽、楊鵬、烏石峽和三坑村的成年人,特別是未婚年輕人,都穿上新衣服,趕到他們習慣的地方去玩。不管有多遠,他們都準時到達了目的地。有三五成群的,有成雙成對的,有聊天嬉笑玩耍的,有唱山歌或傾訴心事的,總之都是其樂融融。男女都是意氣相投,就是男女都可以回家或者住在附近的親戚家。
送懶人壹天。大年初五是懶人日。天壹亮,師傅就打掃打掃房子,說了壹句咒語。掃完後把垃圾放在糞簸箕裏,然後用壹根筷子串上豬肉和壹塊年糕,插在上面,送出屋外,身後關上門,把垃圾倒在路邊焚燒,燒香放鞭炮。
2.正月初壹至初十為“神送日”。豬肉、豆腐、酒等。展示在大廳裏,點上香,點上蠟燭,焚燒紙錢。請師傅把“過年回家的祖屋先送到冥界”,節日就結束了。大年初七不出去走親戚,大年初八就不能回家,也就是“七不去,八不回”。
3.沃比節二月的第壹天是沃比(麻雀)節,也叫鳥喙封。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棍子上貼上白紙,插在整個田野底座上,以趕走鳥類,保護莊稼免受它們的傷害,因此沒有必要向上帝獻祭。
4.清明節修墳,在墳前擺上糯米、豬肉、活雞,燒香、紙錢祭祖。如果給龔* * *掃墓,請師爺辦事,用占蔔來辨別吉兇,祭完之後回家吃飯。
5.鬼節7月15日是“鬼節”。用白紙剪成衣服,放在岔路口,殺雞取血,然後火化,向四面八方供奉“無主孤魂”。而東平、石陂的瑤族沒有這種祭祀方式。他們只是做竹葉,在家裏或很多廳堂裏祭拜祖先的“家先”。
6.品味年貨節。十月的第壹天是品嘗新年的節日,俗稱十月王朝。先祭家慶豐收,就是每日餵牛,粘角、紮腰、紮尾。15日之後,為了“放生野牛”,讓它們在不被監視的情況下回家。晚上不回來,就上山找。養牛人不負責吃莊稼。但瑤山霜期早,壹般此時冬收已完成。
東平的瑤族慶祝端午節和中秋節,因為他們靠近漢族地區。
(2)西邊瑤的節日。
幾乎和漢族的節日壹樣,正月初壹、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和十壹月的冬季至日都是大節日。
八、藝術
(1)刺繡瑤繡多用於服飾,如衣服、頭巾、女帶、圍裙、童帽等,都繡有各種鮮艷奪目的圖案。根據瑤族的傳統習俗,頭巾是年輕女性在結婚和戀愛時的珍貴禮物。所以,瑤族女孩大多在十壹二歲就開始學刺繡。中青年婦女背著針線包進山幹活,壹有空就小心翼翼地拿出來。這個習慣代代相傳。帶有刺繡圖案的服裝:
1.頭巾有兩種:白色和青色。長2米,寬30.5厘米的正方形,兩端繡有寬3厘米的圖案。正方形每排有動物形圖案,四角有字紋或雄蕊紋,兩端的菊花紋、梔子花紋、動物形紋、人形紋配合形成帶狀圖案。
2.腰帶的面料和圖案和頭巾壹樣,不同的是腰帶中間繡了很多圖案。男人和女人穿同樣的腰帶。
3.這件襯衫繡有方形圖案。男士繡胸為邊長約10 cm的正方形,背部為邊長20-25 cm的正方形。女式大衣只在背後繡花,圖案大小和男式壹模壹樣。夾克衫刺繡的圖案由動物圖案、雄蕊圖案、人形圖案、方形圖案和梔子花圖案組成。男女外套的圖案有些不同,版式完全壹樣。
4.女帽頂上繡的壹塊布,長約30厘米,寬50-60厘米。它繡在壹塊長布上,上面有圖案和三角圖案。童帽只繡帽檐和帽冠。
5.圍裙中央繡有圍裙,長約10cm,寬約3-4 cm,由變形的壽字紋、人形圖案、帶狀圖案組成。
刺繡的類型
1,模擬自然形態。有四足動物(瑤族人解釋為鹿)和人。
2.幾何形式的演變。有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齒形、城樓形等幾種。
3.還有菊花、梔子花和其他民族傳下來的植物壽字紋。
刺繡方法:用紅、綠、黃、白、黑五種顏色刺繡,以紅、黃為主。配色有嚴格的規定。動物圖案和人形圖案僅限黑色或白色刺繡,不選擇其他顏色。面料有兩種:壹種是白色棉布,壹種是深藍色的京青布。根據布料的底色,采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刺繡,因此各種圖案的花紋鮮艷、美觀、獨特。
九、音樂和舞蹈
瑤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了具有獨特形式、內容和風格的民間音樂舞蹈。瑤族人民通過這些音樂、舞蹈和節目來歌頌歷史,反映生活,表達他們的歡樂、痛苦和願望。
①音樂
1,樂器瑤族樂器種類很少,壹般是演奏和打擊樂器。樂器有嗩吶、圓號和海螺。打擊樂器包括長鼓、鑼和鈸。嗩吶瑤族語稱為“番西”,結構與漢族相似,但有直體和彎體兩種。
2、牛叫瑤語叫“恩將”或“恩過”,吹時發出咕嚕聲,壹般用作信號。
3.海螺瑤語稱“落火”,由天然海螺頂部開口制成,壹般用於伴奏和發信號。
4.長鼓,又稱範曉鼓,在瑤語中被稱為“卓達”。它由原木制成,長約78-80厘米,兩頭粗中間細。制作時兩端挖壹個淺孔,蒙上蒙牛皮。唱歌跳舞的時候,是隨著節拍交錯的。
5.在瑤族語言中,鑼被稱為“冬落”,直徑約為30-40厘米。鑼邊上有兩個洞,用繩子吊起來,用槌子敲打。
6.在瑤族語言中,鐃鈸被稱為“送別”。鈸的形狀和漢族的壹樣。大直徑30厘米左右,只用來玩,小直徑10-20厘米。跳舞的時候可以邊打邊跳。
(2)舞蹈
瑤族舞蹈具有質樸、樸實、節奏感強的特點,動作變化不大。隨著音樂的節奏,每壹個動作都有四個方向:東南,西北等等。這種傳統舞蹈主要包括:
1銅鼓舞(也稱拜王武或舞王武)由八個男人或壹半男人壹半女人組成。其中兩個右手拿著銅鈴,左手拿著國王的鞭子。其中壹人身穿舞蹈服,手拿銅鈴,其余四人則手拿鈸,蹲成圈,開山耕土,慶祝豐收,表示生活漸好。
2.草席舞(又名火塘)每當山寨裏舉行大活動時,主村的客廳都掛滿了祖先的畫像,掛著12的油燈。三個男人拿著草席跳舞,唱草席歌。
3.騎馬舞由三男三女組成。先是壹個人手拿銅鈴站在中央,其他人圍著他歡快地跳舞。然後男女手拉手圍成壹圈,時而上躥下跳,時而來回旋轉,大聲喊叫。氣氛熱烈,表達對祖先饋贈的感激之情。每年豐收後,“十月王朝”各村的瑤族人都會聚在壹起縱情歌舞,慶祝豐收,感謝祖先。
4、鈸舞,又稱串逗舞,由四個男子手持鈸,圍著方桌邊跳邊唱,有時面向桌邊,有時面向外。每到節日,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人們會敲鈸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