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侗族的好鄰居——水族
水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現有345993人,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縣、荔波、都勻、獨山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裏、黎平、榕江、從江,少數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
水族聚居區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南麓,劉度和龍江河上遊。森林茂密,風景如畫,適宜農林業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之鄉、花之鄉。在民歌中,水族人常常把自己的家鄉形容為“美如鳳毛”。
水族從事農業,主要種植水稻。“九千酒”是水族的傳統酒。
水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的壹個分支。唐宋時與壯、侗民族合稱為“遼”。北宋時,水族地區建立了“富水國”。“族”的名稱最早見於明朝的史記。在清代,它通常被稱為“水渺家”和“水家”。新中國成立後,水族正式命名。
水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的水語族。水族的祖先曾經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與甲骨文和金文相似,但只有400多字,而且大多數用於巫術活動。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和夏歷基本相同,只是壹年的結束是八月,壹年的開始是九月。
在中國近代史上,水族寫下了輝煌的篇章。1855 10,潘新建領導水族武裝起義,提出了“無糧無稅,推翻清朝,享太平”的響亮口號,堅持鬥爭16年,配合太平天國鬥爭,65438年至0909年,吳朝君領導水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起義,提出“滅洋興漢”的主張,進行了反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水族的優秀兒子鄧恩銘是第壹屆中共中央代表大會中唯壹的少數民族同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水族還積極參加當地地下黨組織領導的鬥爭。
傳統女裝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水族的男裝與周圍的漢族服飾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女裝仍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水族婦女編織的水甲布(九千黥布)紗質細膩均勻,染出的青、藍、綠深且耐洗,早在百年前就已聞名遐邇。水族豆漿畫的原始印染工藝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其印染產品深受群眾喜愛。
水族女裝多以水甲布縫制,無領、大裙、半袍、長衫。長袍及膝,壹般沒有繡花邊。節日和婚禮服裝與平時完全不同。婚紗上的肩部和袖口,褲子膝蓋上的刺繡緞帶,頭巾上五顏六色的圖案。頭上戴銀冠,頸上戴銀項圈。手腕上戴銀鐲子,胸前戴銀雅領,耳垂上戴銀耳環,腳上穿繡花鞋。新娘通常打扮得很漂亮,很優雅。此外,女式刺繡吊帶更具藝術感。說是“帶”,其實是壹種華麗的繡花“T”形“簾”,上端兩邊都有帶子。“窗簾”的大小可以包裹住孩子。它是用白色絲線纏繞壹個白色馬尾,再加入其他顏色的絲線,分別繡出各種圖案,最後將繡好的圖案拼接到綁帶面料上而成。背帶既美觀又實用,是媽媽送給出嫁女兒的最好禮物。
結婚前,水族婦女喜歡用淺藍色、綠色或灰色布料制作休閑長袍,上衣多為緞子。衣服的袖子都比過去縮水了,看起來利落又有曲線感。胸前繡花圍裙,頭上綠白相間布包的長巾,飄逸恬靜。已婚婦女的袖口、肩部和褲腳袖口用藍色花邊裝飾。長發在頭頂梳成盤發,從右側插入梳子固定。女性有的在頭巾外橫戴白色圍巾,有的直接用格子方巾裹頭,傳統又時尚。
婚禮習俗禮儀
水族的婚俗具有濃厚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在結婚之前,青年男女可以利用節日和集市上的歌唱活動交朋友和談戀愛。即使是自由戀愛,也必須是媒體報道的結婚,否則不禮貌,會被歧視。青年男女談戀愛後,要請人告訴父母。如果父母表示願意,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送禮訂親,選個黃道吉日派人把豬崽扛到女方家“吃點小酒”。正式結婚典禮時,大豬被擡到女方家“吃大酒”。宴會上應該唱壹首祝酒歌。女主人每唱壹首歌,客人們都要喝壹杯酒,通過喝醉來表示他們的好客。男女雙方家庭成員不參加婚宴和送別。除了少數地方是新娘的哥哥背著新娘去婆家,大部分都是盛裝的新娘撐著壹把刻意撕開的紅傘走在前面,後面跟著伴郎、伴娘和提著嫁妝的長龍。壹般中午離開娘家,晚上六七點進婆家。我要到吉祥的時候才能進門。新郎家的親戚在新娘進屋前就出門躲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陪著新娘,第二天新娘回娘家。婚禮結束後,新郎會把新娘請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壹次拜訪的時間長達壹兩個月,這被稱為“坐在家裏”。其實是“宅”婚習俗的殘余。在去新娘婚禮的路上,打雷是最忌諱的,所以婚禮在秋冬舉行。
“借貸”和“過度借貸”
水族的節日是壹年中最盛大的。“斷節”是根據水書水理算出來的。水歷也將壹年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以農歷九月為壹年的開始,農歷八月為壹年的結束,十二地記日。每年12月底至次年2月(即農歷8月底至10月初),在豬年這壹天,全國各地都會按傳統分批舉行節慶活動。這就是端節,也叫瓜節,水族人稱之為節端。
在水族,傳統上有“越界不越界”的區分,不同地區的節日順序不能顛倒,不能混淆。關於這壹習俗,壹個壹致的傳說是,古代水族的祖先鄧公有兩個兒子。他的哥哥被分到上內大衣區,弟弟被分到下九千區。本來說好的,收獲之後,我們就去祖府慶祝。後來覺得距離很遠,互相交流也不方便。我決定,我哥過節,我哥過節。今天,各地的水族基本上同姓同姓,壹起過節。
節前,家家打掃庭院,打掃房間裏裏外外。在節日的前壹天,喜慶的村莊敲響銅鼓,辭舊迎新。節日裏,殺雞鴨吃新糧,用鮮魚燉湯,準備新米湯招待親朋好友。除夕(初壹晚上)和初壹早上(初壹早上)祭祀祖先,不吃肉,供品除了魚也不能有其他肉類。不吃肉,但不吃魚。祭祖的主要產品是魚皮韭菜,因為據說祖先用魚蝦制成的九種蔬菜和藥物來驅除壹切疾病。它的做法是將洗好的魚肚放入韭菜、泡椒、蔥、姜、蒜等調味品,然後燉或蒸。
節日結束時,青年男女圍繞“端坡”奏樂跳舞,舉行賽馬、鬥牛、文藝演出、電影放映、親友聚餐等活動。來自鄰近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壯族、瑤族和漢族的數萬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不朽的英雄鄧恩銘。
鄧恩銘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族人物。他有如此影響力有兩個原因。第壹,他是中國* * *的代表,知道中國* * *是怎麽成立的人都知道他。二、2001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 * *產黨早期領導人(上)》紀念郵票壹套。鄧恩銘的光輝形象在第三枚郵票上,任何收集郵票或收到這張郵票的電子郵件的人都會認識他。
鄧恩銘,原名鄧恩銘,出生於貴州省荔波縣水鋪村壹個水族工人家庭。1917年秋,小學畢業後,因家庭困難,到山東省投靠二叔,進入濟南省立第壹中學。五四運動中走上革命道路,當選為壹個中學生自治會的領導人,出版部部長,校刊主編。在此期間,他與王恩伯美同誌成為戰友,進壹步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0 11月,組織立信社,創辦立信雙月刊,參與組織山東* * *生產組。1921年7月,與王恩伯梅壹起作為山東代表出席中國* * *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並於次年赴莫斯科出席遠東第壹次生產黨和國民革命團體代表大會。回國後,他先後擔任青島市委書記和山東省委書記,領導了吉焦鐵路工人和青島日本棉紡廠工人的罷工。1927年任山東省委書記。1928 12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領導了越獄鬥爭。1931年4月5日,壯烈犧牲,年僅30歲。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鄧恩銘的聲譽永垂不朽,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獨特的生產習俗
水族經濟是山區稻作農業的典型類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就占據了水族聚居區80%以上的耕地。在農業生產中,水族農民仍然保持著壹些特殊的習俗。從今天的綠色農業來看,有些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肥料的積累和施肥。目前水族農民雖然也使用農藥化肥,但成本高、汙染大是明顯的劣勢。為了增加和更多的使用農家肥,水族養殖戶壹般還是采用牛踩肥的方法來積肥。他們養牛休閑時,把牛圈養起來,把牛吃剩的草放在圈裏,及時加墊土,讓牛把糞和草土混合在壹起,漚成肥料。
耙工具。耙田就是耙田裏的泥,把水田整平,讓水稻有疏松的生長土壤,可以均勻的接水。特別是水族農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壹種木船耙,長約1米。“船底”是平的,底部外側有木齒或竹齒。如果人拉耙,“船”裏裝滿了土或石頭來壓制;如果牛拉耙子,人就會站在“船”上開車。石耙是長方形的石條。石條兩端鉆孔,通過繩索拉動,石條底部刻有粗粗的紋路。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平整。
灌溉。水族地區的灌溉得益於自然。在高於水田的山谷中修建池塘或水壩蓄水,然後開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將山泉、溪流引向農田灌溉。在高水位和低水位的地區,也使用古代的提水裝置,如管車和翻車。
“火爐頭”的生產習俗在水族地區廣泛流行。“火爐頭”是當地漢語方言的方言,“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幹農活的領導”。水族村的重要農活,如耕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等。,直到“活路頭”開始幹了才能開工。農時到來,“活路頭”選個吉日,舉行個簡單的儀式,象征性地犁壹壟地,插幾苗,或者割幾把稻,其他人就開始在自己承包的地裏幹這農活。這個習俗至少有兩層含義,壹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二是“活路頭”是壹種老式的種植農作物的方式。他們根據氣候掌握農時的經驗是科學的,照著做就能有好收成。
水族在農業生產中有明確的性別分工。“女不耕田,男不插秧”是傳統。任何違反它的人都將受到批評。以前有家缺勞力,晚上女扮男裝耕田。男人犁地、耕田、修壟。這些工作都很費力,女人在泥水裏掙紮真的很難。這並不意味著女性不努力,比如插秧、割草、挑幹草等。,沒有別的。就腰部而言,壹天下來,幾乎都感覺“筋疲力盡”。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動,水族人已經把他們居住的山川裝扮得像壹只鳳凰。波光瀲灩的梯田、繁花似錦的花園、疊疊的高蹺和木質建築、綠樹和歡快流動的泉水,就像壹只鳳凰美麗的羽毛。山川秀美、鄉村風光、泥土氣息、自然美景、淳樸情懷,與城市的繁華交響,奏響偉大祖國的時代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