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享譽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間舉行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打山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比賽等。在新時期,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中國雲南彜族的傳統新年,也是石林的節日,因為石林的名聲和彜族的壹支阿詩瑪壹樣有名。這壹天,數萬彜族男女老少壹大早就穿上縫制好的新衣,輕快地走到石林草原,在各種喜慶的節目中載歌載舞,直到晚上的篝火晚會,壹整天都熱鬧非凡。
2.火把節民族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的傳統節日。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6月24日,白族在6月25日,拉祜族在6月20日。這個節日持續兩三天。
3.火把節傳說概述
首先,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形成與同民族血統的彜族原始崇拜有關,尤其是對火的信仰,更直接與用聖火祈年,用火色占農有關;用火炬的光影占據了壹年的豐盈與遺憾。除了各民族口頭流傳的節日傳說外,中國的文獻都記載:石的《滇系》說:“火把節是七夕節。6月25日,農民們舉著火把在田野裏發光,為新的壹年祈福,這在各省都很自然。”徐寅方《五雜》?《七夕考》也說:“節日之日是傍晚。家家戶戶同時燒樹,滿室曝隱居,喃喃發窮言驅疫,農民持火照田祈年,放牧打魚,光明中求利。”“樹倒門臥,男女拉衣跨火,群臣互賀:‘禍星除,穢氣解。’“袁家家,石屏縣誌?田呢?《歲門》卷壹也說:“六月二十五日,燭天被焚於地,是盛世之年。天剛亮的時候,就是災難。年輕人每人都點燃了火把,以決定村莊的輸贏。“除了文獻記載,在西南彜族的火把節活動中,仍然保持著用火熏田除特、驅疫、殺蟲保苗、催苗發芽、祈求豐收、引光迎傅銳的民間功能,這壹時期的民間心理和信仰觀念是趨吉避兇。涼山彜族火把節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對火這種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至今仍體現著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原生態民俗基因。它屬於火把節習俗的早期形式,其文化核心是火崇拜,這與邊強體系中彜族崇拜火的文化傳統是壹脈相承的。
其次,火把節傳說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雖然來源不同,但都差不多。故事的文本結構按照人神鬥爭→人戰勝神→神報復→人再次戰勝神→慶祝勝利獲得大豐收的敘事程序展開。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都以宣告人的勝利和神的失敗而告終,這與神話中以神為主導的敘事模式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人類生存核心問題的轉移(從自然到社會)和階級社會矛盾沖突的加劇,火把節傳說與各民族廣闊復雜的社會生活緊密交織,進而成為表達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口頭敘事方式。比如雲南彜族各支系的傳說,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鬥爭的縮影。既有歌頌沙美王英勇不屈抵抗外敵入侵的神奇故事,也有直接描寫智勇雙全的奴隸阿珍計劃殺死奴隸主,拯救兄弟的反抗鬥爭。這類傳說是次要的火把節習俗,以歌頌祖先和英雄為主題。
再者是傳統道德觀念對火把節習俗和傳說的滲透,體現在女性人物和火把節傳說的交集上。無論是早期的喜鵲女,還是後來的阿南和查裏夫人,大多都是同樣的命運。這種傳說壹方面反映了民族壓迫、階級壓迫的黑暗現實和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陰謀,另壹方面是壹個“壹女不多於二夫”的英雄女子的傳說,意在表現貞潔之德。從喜鵲女、安安到慈善女士,我們看到的都是忠烈、殉國、殉國的忠烈形象。人們將這些善良勇敢的女性人物的命運與火把節的傳說緊密聯系在壹起,表達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賢惠而鄙夷淫”的情感和願望。這種傳說應該是屬於後來人的,就像遊國恩先生考證阿南傳說後的結論壹樣:“如果火把節是為了慈善而開始的,那它是不是在元明之交就結束了?”“不是中世紀的,是後期世界的。”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和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歷史積澱,這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地區的長期發展是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長期流傳中不斷演變,甚至影響到壹些地區的節日和習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被附加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意義。比如鶴慶傳說把6月19日女子染鳳仙花指甲歸於慈善。4.火把節四觀
1.植物“太陽”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人類用火的紀念日。居住在雲南的白族、彜族、普米族、納西族和其他民族將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將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和種植“太陽”。
火把節當天,鶴慶西山的白族和彜族人民舉行“曬太陽”活動。那壹天,人們在“歌唱”場的中心點起了壹堆大火,火炬周圍堆著壹堆堆幹柴。壹個精心挑選的幹燥易燃的樹樁被種植在火炬前,作為太陽的象征。夕陽西下,早已聚集在會場的人們每人拿著壹根挑選好的小棍子,依次走向“太陽”,去“鉆”木頭生火。無論是誰從火星上“鉆”出來,人們都會蜂擁而至,用早已準備好的草絨和幹枯的枝葉“撿拾”點火種子。試著把火移到柴堆上點燃。隨即,大家用小火把從火堆裏點燃火,帶回家點燃各家的火塘,稱為“太陽”。太陽落山後,人們都聚集在“唱歌”場,在白天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了火。隨後,點燃火把和火來“唱歌”,贊美火給人壹整夜的快樂。
玩火
在火把節的晚上,居住在鶴慶和麗江相鄰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會舉行玩火活動。人們在村子裏所有的大樹上綁上壹束束紅色的花,象征著“紅色的花像火把壹樣燃燒”。在天空出現第壹顆星星之際,人們手舉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圍著“紅花火樹”唱贊歌。
3.向瓦肯人獻祭
在火把節,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人會舉行活動來崇拜火神。相傳普米族崇拜的火神叫昂古米,原本是摩梭人的女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和與自己族群共同生活的普米族的幸福,她潛入天宮盜走火種,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火把,將火種引向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得到火種。普米族為了世代不忘昂古米的恩情,把昂古米帶來火種的日子定為祭祀火神的節日。
在節日的清晨,人們在各自的村口種下壹棵大松樹,象征著安古美的化身。樹上掛滿了小火把,村子裏有多少人,樹上就要掛對應人口的小火把。當天下午,在用祭祀儀式將“化身”祭祀完畢後,“化身”由村裏最年長的老婦人點燃。參與者從“頭像”上取下壹個小火炬,在“頭像”上點燃。隨後,在老婦人的帶領下,大家圍著“化身”跳起了鍋莊舞,並贊揚了昂谷米對傳播火種的貢獻。贊美完“化身”後,大家成群結對,舉著火把,在村莊、田野、山林中翩翩起舞,高聲歌唱。祈求瓦肯人和谷米的保佑,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村裏平安,萬事如意...
4.跳舞和唱歌。
黃坪鄉是鶴慶縣的熱點,物產豐富。相傳這裏的居民是離開軍隊來到這裏的孔明和孟獲的後代。這片沃土是孔明和孟獲結盟時開墾的。並且在6月24日的夜晚,挑燈夜戰,第壹次播下了五谷的種子,貧瘠的土地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壹天,後人每天都會點燃火把,挑燈夜戰,播種肖春的莊稼。那時,老人和孩子舉著火把,圍著田地唱歌跳舞,年輕人在地裏播種。勞動生產和民俗活動融為壹體,別有壹番風味。
動詞 (verb的縮寫)火把節傳說
至於火把節的起源,據說是很久以前,眾神派了兩個大力士到人間去尋找珠寶、財物和食物。這兩個大力士依靠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量,拆掉了不願意奉獻者的房屋,把牛羊舉死。
夷人民苦不堪言,於是推舉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為統帥,帶領大家對抗這兩個大力士。
阿提拉巴知道偉大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妳不能硬抗,只能智取。有壹天,他帶領壹個大力士到山上,在庫雅跑了九天。直到赫拉克勒斯累得站不住了,才帶領眾人把他摔死在山腳下。另壹個大力士帶著巨大的憤怒和毀滅跑回大法庭。
上帝大怒,立刻拿出壹個小盒子,扔到人間。原來這個箱子裏全是蝗蟲。箱子壹打開,蝗蟲就沖向梁山。聰明的阿提拉立即用松枝和箭竹制作火把,眾人爭相效仿。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山坳、深谷、平壩各處點燃,把蝗蟲全部殺死。
人們打敗了神,拯救了莊稼,獲得了大豐收。據說這壹天是農歷的6月24日。從那時起,彜族人在每年的這壹天,或從這壹天開始,花三天時間點燃火把作為紀念。
涼山彜族火把節傳說
國王沙美特與外星人作戰,他的頭被砍了下來。當星星出現時,另壹個頭開始和他戰鬥。最後因為叛徒的背叛,在用尖刀草砍下他的頭掃了他的脖子後,蘇梅國王的頭再也無法長出來,也無法復活。據說尖刀草上的紅點是蘇梅國王的鮮血染紅的。後來,每年的6月24日和25日,蘇梅人都會點燃火炬紀念蘇梅國王,尋找他的精神。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彜族最大的傳統節日。那時候,每個家庭都喝酒,吃脫脫肉,殺動物來祭拜他們的祖先。人們穿上新衣服,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男人參加鬥牛、放羊、養雞、賽馬和摔跤。女人們唱歌、拉弦樂和演奏秦越。晚上把手電筒繞著房子前後遊壹圈;第三天晚上,他們拿著火把成群結隊地在山野周圍旅行,然後他們聚集在壹個地方點燃篝火,燃燒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壹直玩到早上結束。
彜族薩美支系薩美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凡提盜天播糧,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越了天空。眾神大怒,派赫拉克勒斯到人間泄憤。多阿加齊恨赫拉克勒斯霸道,與他扭打,把赫拉克勒斯摔倒在地,壓出壹個坑。後來雨水變成了壹條長長的藍色湖泊(魯南淡水湖)。為了紀念這位人類英雄,人們在農歷6月24日舉行鬥牛、摔跤、宰羊、燒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
彜族撒尼支系撒尼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刁娜把許多可憐的兄弟關進監獄,可憐的阿珍把火把綁在牛角上,沖到遠處的大宅,燒死奴隸主,燒掉窮人手上的繩索。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著火把遊行,遵循習俗。
彜族阿西支系阿西人的火把節
在彜族家庭中,有壹位美麗而能幹的姑娘,她與彜族小夥子龍相戀已久。然而,附近12個部落的男人陸續前來求婚,其中壹個人殘忍地說,不答應就血洗山寨,讓全村人遭殃。女孩無奈,答應6月24日相親。相親對象來了,女孩穿上白色衣服,黑色短外套,胸前系著花圍裙,點了壹把大火。第十二部門的負責人也到了。女孩深深地看了亞倫壹眼,然後跳進了火裏。亞倫和幾個男孩試圖抓住她,但他們只是扯下了她的裙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但她卻殉情而死。為了紀念她,12個男孩把丹尼爾舉起來,互相推搡,為的是把他打倒在地取得勝利。之後殺牛,喝酒,唱歌,跳舞。後來彜族把6月24日定為火把節,阿龍扯下的裙子成了彜族婦女的束腰,燒姑娘的煙變成了山寨的晨霧。據說在喜鵲鳴唱的清晨,伊山遠處隱約可見少女的身影,所以人們稱她為喜鵲女。
彜族武羅支系喜鵲女
神的兒子老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了壹個老神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壹片火海。上帝將來到這個世界,看到壹個人背著壹個大孩子,但小孩子在帶領他。他覺得奇怪。仔細壹問,才知道他懷的孩子是外甥,他領的孩子是兒子。因為他的大姑已經死了,這個男人認為他應該好好照顧他的侄子。上帝會被人類這樣的美德深深感動,以為人那麽善良,不忍心傷害他們,於是告訴那個人上帝燒了世界,讓他告訴人們在6月25日提前在門口點燃火把,以避免災難。於是那天晚上成千上萬的家庭點燃了火把,眾神以為人們已經葬身火海,於是陷入了沈睡,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把這壹天定為火把節。
納西族火把節的傳說
山上住著壹個好人和壹個惡人。惡人只吃了人的眼睛。6月24日,好人用蜂蠟包裹山羊角,點燃蜂蠟,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會用火槍打他,就趕緊躲進洞裏,用石頭堵住洞口。結果,他被從洞裏流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不再擔心邪惡的人吃了他們的眼睛,所以他們可以安全地從事生產。因此,拉祜族把這壹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的火把節傳說
此外,在白族和彜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滿阿南)的傳說、夫人的傳說和慈善夫人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傳說滿安安、火燒宋明塔大體壹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演變的結果。
在大理,有壹個關於阿南公主的傳說:“俞曄(現在的大理)娶了酋長馬娜娜的妻子阿南。那被漢朝大將殺死,她想讓妻子南征。她可以答應妳三件事:第壹,做個簾子祭祀亡夫;把老公的衣服燒掉,換上新衣服;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是以禮結婚的。像他說的那樣忠誠。明日人聚,張松放火燒夫。南藏刀壹出,壹旦熾燃,便會燒著丈夫的衣服,即引刀斷其頸,陷入火中。6月25日,中國人民哀悼它,每年用日本火炬懸掛,稱為七夕節。”
南詔王燒宋明塔,慈善妻忠報國。
唐初雲南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令”。最南端的部落孟社昭也叫南詔。南詔變得越來越強大。有壹天,南詔國王毗盧哥邀請其他五位首領聚在壹起。領隊鄧若昭的妻子查裏蒂夫人認為皮洛格別有用心,極力勸丈夫不要去。但是丈夫不聽。當她離開時,查裏蒂夫人含著眼淚在她丈夫的胳膊上戴了壹個鐵環來保護自己。
此後,皮洛格確實燒毀了領袖聚集的宋明樓,五大詔令領袖無壹幸免。面對宋明樓的灰燼,查裏蒂夫人痛哭流涕。她撲到灰堆裏,掏出丈夫戴的鐵環,才認出丈夫的屍體,運回家。後來,皮洛格聽說了這位聰明賢惠的慈善女士,想娶她為妻。然而,這位仁慈的女士怎麽會願意再婚呢?安葬了丈夫後,她封城而去,追隨死去的丈夫,只留下這段感人的故事。
此後,雲南的白族人民慶祝火把節,以紀念“燃燒的宋明塔”和勇敢聰明的慈善女士的歷史故事。
——郭將軍殺夫霸妻,振烈夫人自焚。
漢朝副司令郭世忠在大理殺死了酋長馬娜娜,發現酋長的妻子安安非常漂亮,就想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裝同意,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但在給丈夫祭祀時,阿南放火燒靈堂,跳入熊熊烈火自焚。安安的忠誠和勇敢贏得了人們的欽佩和敬仰。從那以後,在每年阿南自殺的那壹天,白族同胞都會點燃火把,走遍各個村莊紀念他們。
勇士摔跤打魔,人點火燒蟲。
據傳說,在古代,有壹個名叫石達理的惡魔破壞了人們在地球上的幸福生活。人們發現後,紛紛上前質問。十大力囂張地請人和他摔跤,還在壹次示威中掀翻了壹頭壯牛(從此火把節上第壹件事就是鬥牛)。他的挑釁行為激怒了壹位名叫鮑聰的彜族英雄。他從人群中走出來,與前十強角力三天三夜,依然不分勝負。於是人們打三弦,吹短笛,拍手跺腳為寶聰加油,最後打敗了十大國。魔鬼生氣了,放出蝗蟲和其他害蟲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植的莊稼。於是人們又聚集起來,點燃火把焚燒害蟲,最後把害蟲全部燒死。這壹天恰好是6月24日。後來為了紀念這壹勝利,每天人們都會宰殺牛羊,舉行火把節的各種活動,體現了彜族人民不畏強暴,追求幸福生活的奮鬥精神。
殺稅觸怒神明,燃炬滅蟲。
很久以前,天與地是相通的。有壹年,斯提古格神派西格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天下災荒導致歉收,人們交不起房租,於是壹個能吃銅能吃鐵的強人,俄國拉巴,殺死了收稅官西雅艾比。眾神大怒,第壹次洪水試圖淹沒地上的人,但洪水被人打敗了。眾神把各種各樣的害蟲釋放到世界上來吃人們的莊稼。俄羅斯人拉巴和大家圍在壁爐邊討論控制害蟲的方法,意外發現壹只蟲子掉進了壁爐裏,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羅斯臘八組織大家生火燒蟲,終於戰勝了害蟲,獲得了大豐收。久而久之,彜族火把節就形成了。
諸神嫉妒人墜火海,火把迷茫避免大禍臨頭。
根據納西族的傳說,有壹天,神之子老阿普正在運河邊玩耍,突然聽到絲竹的民間歌舞聲。人類生活的幸福讓他非常憤怒,於是他派了壹個天兵到地球,把地球燒成壹片火海。這天會變成壹個老人來到人間,遇到壹個納西族的男人背著壹個大男孩,抱著壹個小男孩。他不解地問,才知道大男孩是別家的孤兒,小男孩是那人的孩子。於是我深受感動,覺得可惜,不忍破壞地球。他告訴人們在家裏準備火把,並在6月25日全部點燃。這壹天,子老阿普去運河邊查看,果然看到到處都是火苗,以為大地真的燒起來了,就沒有停下來。所以納西人逃過了壹劫,躲過了火燒人的災難。從那以後,每年6月25日都有火把節。
衣傳奇
彌勒縣的彜族人認為火把節起源於壹場奴隸暴動。這些奴隸在他們的角上綁上火把,沖進奴隸主的家裏,燒死奴隸主,獲得自由。
昆明郊區的彜族人說,薩美王(彜族的壹個分支)在和入侵者作戰的時候被砍了頭,但是到了晚上,星星出來了,脖子上又長出了壹個新的頭,他就帶著人再戰。後來,他頭部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揭露,他的頭再也長不出來了。在他被殺的那天,彜族人點燃火把,到處尋找他的靈魂。每年,他們成為壹個節日。
南東彜族自治縣的傳說是,有個妖喜歡吃人的眼睛,觀音菩薩用螺肉制服了他,把他鎖在山洞裏,只給他壹天時間出洞。人們怕他繼續作惡,就在這壹天點燃火把,制造噪音,使他不敢出洞。
所有民族的火把節都有相同的節日名稱和相同的節日時間。在這些不同的傳說背後,火把節應該有相同或相似的來源。
6.火把節火把節保護
節日文化既能體現壹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貌,又能高舉壹個民族的精神,激活壹代又壹代民族的民族記憶,激發廣大民俗遺產愛好者對古老文化的向往和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珍視,彜族地區被譽為火之鄉。彜族善歌善舞,秉承祖先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樂舞傳統和口頭藝術。火把節習俗中形成的歌曲、傳說乃至史詩表演,也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傳承。
1)火把節曲調
彜族地區有大量的火炬歌。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炬歌。由於彜語方言讀音不同,涼山大大小小的彜族人稱之為“杜澤多羅”,意思是祭祀用火,“多羅”是許願的意思,“嗬”是歌。雲南楚雄彜族蘇諾支系叫“朵朵”,意思是祭祀火神,“額”是“玩”的意思。彜族的火把節歷來是最隆重的,並逐漸演變成壹套完整的民歌。
楚雄彜族的歌曲中,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樂瞳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祀歌等。唱這些歌的時間,地點,歌手也不壹樣。比如《燃情火歌》就是全家人在父母的帶領下圍著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唱,以示慶祝;《招魂》由家庭主婦獨自吟唱,壹邊捧著祭品(糧、鹽、酒、肉),徑直走向自己的菜地或糧田,邊走邊唱,回來時摘壹株莊稼苗,表示人的靈魂、牲畜的靈魂、莊稼的靈魂已壹起接回家來慶祝火把節,同時象征著迎客丁慶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火把節對唱”只是這個村子的人在村子附近的壩址見面時唱的;火把節祭祀歌由生產牧業、祭酒、消祀、稻田祭經四部分組成。這首歌是由畢摩祭司在火把節之夜朗誦的,反映了彜族原始的宗教觀念,以火除崇拜,祈求幸福。
楚雄彜族的火把歌多為傳統的五言押韻句,句首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並填充了“哦,剛,迪力剛”“阿剛,哦來”等虛詞。部分歌曲有較長的空襯詞,如獨唱、合唱、對唱、和聲等,壹般不需要樂器伴奏。歌曲多為五聲音階,其次為羽音。在其對音色要求較高的歌曲中,往往會出現音色與聲韻交織的現象。大部分都演變成了以上下樂句為主題的中小曲和少量敘事曲,采用二三拍,尤其是“XX?XXX”節奏,總體來說,這類火炬歌思想開放、樸實、渾厚,富有民族特色。
2)火把節與史詩傳承
彜族的英雄史詩《銅鼓之王》流傳於雲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中越邊境彜族支系羅羅(又稱羅羅)的居住區。它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流傳廣泛。《史詩》是當地彜族宗教牧師莫拉在“喬年節”(火把節)、“跳公節”等祭祀節日的相關儀式上演唱的傳世歌詞,又稱“銅鼓歌”。在羅羅彜族支系的祭祀儀式及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禮器是該支系的重要文化符號。莫拉作為壹個祭司,在許多節日祭祀活動中唱著傳世的聖詞“銅鼓之歌”——跳宮(即跳銅鼓),這本身就構成了壹種口頭語言民俗。以在祭祀祖先的戰爭中搶救祖先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分為“大跳”和“小跳”。壹般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壹次“大跳”。在庫雅跳躍需要九天。除了在跳公坪上祭祀、歡樂跳外,還要在特定的山頭、村裏所有的住戶跳。“小跳”是壹年壹度的宮廷舞蹈節,前後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是向山、音樂神、織錦神(光明未來之神)和驅邪鬼獻祭。同樣是宮廷舞蹈節,各寨子的祭祀程序不同,但整體活動都是以莫拉祭祀為中心,是以唱“銅鼓歌”、跳銅鼓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傳統盛會。
“喬年節”即火把節,在廣西彜族地區已不流行。在雲南富寧的羅羅分部,它被稱為火把節,是彜族的壹個盛大的傳統節日。這與農歷六月彜族主要農作物蕎麥豐收有關。史詩《變鼓》追溯“喬年節”的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境的四夷人在躲過瘟疫後,也遭受了旱災帶來的饑荒。當時,彜族的莫拉伯賢做了壹個培育耐旱蕎麥的好計劃。他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麥種子,貪婪惡毒的交趾人不換銅鼓。無奈之下,被束縛的伯賢只好屈服,用十個銅鼓換了十種蕎麥種子,讓易家變成了壹個安全的地方。為了紀念蕎麥和鼓的恩情,彜家在每年的六月擊鼓慶祝蕎麥年(火把節)。富寧的彜族人認為“喬年節”(火把節)的目的是讓神靈高興。銅鼓可以娛樂和安慰神靈,讓神靈給人壹個好年景,保護寨子裏的人免於疾病和死亡。
此外,在廣西彜族地區,銅鼓之歌傳唱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日期間特定的“鋪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封銅鼓”儀式及相關的節慶活動中。
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彜族在特定的祭祀節日中演奏銅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上述節日大多是由祭祀儀式發展而來,史詩《銅鼓王》也是由祭司莫拉對銅鼓的祭祀話語發展而來。祭祀儀式及其衍生的節日是史詩形成和代代相傳的民間文化場域。祭司莫拉是史詩的演唱者、編輯者、組織者和傳播者,他的詩歌和歷史角色在祭祀儀式中和諧統壹。正如《伊利亞特》和《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荷馬和螞蟥式的人物,彜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這位祭司兼歌者。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彜族火把節”(四川涼山、雲南楚雄)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