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是西藏古老而獨特的習俗,也是大多數藏族人采用的喪葬方式。
藏族的喪葬形式經歷了歷史性的變化。據藏族史書記載,古代“七日”期間,君王死“持繩上天”,“如虹,無屍”。這種情況和當時藏民的認識有關。當時藏族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從天上來的,死了。
在藏語中,天葬被稱為“獨垂節瓦”,意思是“把屍體關到墳地裏”。又名“查多”,意為“餵禿鷲”。在本文中,“QIA”是壹種專門吃腐肉的禿鷲,稱為“哈龜”。據此,這種“天葬”也可以描述為“鳥葬”。
天葬習俗始於何時?沒有具體確切的記載。佛教傳入西藏後,對藏族喪葬習俗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遵循的原則。付出有很多種,付出生命也是壹種付出。據敦煌發現的《舍身經》記載,是勸人死後分出骨肉,獻給陀林(墳地)。這種習俗在漢朝隋朝以前就有了。這種習俗可能導致信奉佛教的藏族人也有同樣的目的。佛教故事中,也有“屍王以身贈鴿”、“摩訶薩獻身餵虎”等佛教故事,宣揚“菩薩舍身布施”。
藏族常見的壹種葬俗,也叫“鳥葬”。用於普通農牧民和普通百姓。藏傳佛教信徒認為天葬是壹種升天的願望。每個地區都有天葬場,也就是天葬場,有專門的人員(天葬師)從事這個行業。人死後,蜷起身體,低頭跪下,合成壹個坐姿,用白色的被子包好,放在門後右側的土臺上,請喇嘛誦《超度經》。吉日,殯儀員將屍體擡至天葬臺,先點燃“桑葚”煙致禿鷲,待喇嘛念經完畢,天葬師將屍體處理掉。然後,禿鷲飛了進來,爭先恐後地啄食,全部吃掉是最吉祥的,表示死者沒有罪,靈魂已平安升天。如果沒有吃完,剩下的要撿起來焚化,同時要翻誦。藏族人認為,天葬臺周圍山上的禿鷲除了吃屍體,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通常在清晨舉行。天亮前,死者家屬會把遺體送到天葬臺。太陽緩緩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看。
天葬是藏區最容易接受、最普遍的喪葬習俗。從西藏的古墓遺址推斷,天葬可能起源於7世紀以後。壹些學者認為這種埋葬方式是由德力貢噶舉派創立的。公元1179年,直公巴人欽北,在墨竹工卡縣直公修建直公廟,推廣和完善了當時的天葬制度。
關於天葬,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就是在鋪五顏六色的道路,恭恭敬敬地邀請達庫登上天葬臺,將她的身體作為祭品獻給神靈,在她活著的時候祈禱贖回逝者的罪惡,請求神靈將她的靈魂帶到天堂。天葬臺上被桑煙吸引的禿鷲,除了人的屍體,不傷害任何動物,藏民稱之為“神鳥”。據說這種葬法是對釋迦牟尼“舍身餵虎”行為的模仿,所以天葬在西藏仍然流行。
多多卡天體殯儀館中間有壹個大小約4平方米的屍體池,用鵝卵石鋪成。水池北側有壹塊高60厘米的長方形石頭,天葬時用來停放屍體。天葬院南門外,豎立著壹根高約10米的經幡桿,桿上有壹個骷髏雕塑,頂部懸掛著許多褪色的經幡。將死者送至多多卡的天葬臺,卷曲身體,將頭彎至膝蓋處,使其以坐姿端坐,用白色包裹。在吉祥的日子,擡屍人會把屍體送到天葬臺,點燃桑煙吸引禿鷲,然後進行屍檢。因為禿鷲喜歡吃肉,不喜歡吃骨頭,所以天葬程序采用倒敘法,先餵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