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日的由來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壹,災害種類多、地域分布廣、頻率高、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壹步加劇,災害損失日益嚴重。
汶川地震(20件)12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大的壹次地震,僅四川省就造成68712人死亡,17,912人失蹤。這場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歷史上的壹場大災難。災難發生後,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和力量。2008年6月,太原市壹位政協委員(CPPCC)提出,有必要設立“防災減災日”或“中國救災日”,以表達對地震遇難者的緬懷,弘揚團結救災精神。
編輯這個防災減災日的簡介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宣布,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每年12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壹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的訴求,另壹方面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編輯本段中設立防災減災日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壹,災害種類多、地域分布廣、頻率高、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甚至巨災時有發生。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復雜,災害風險進壹步加劇。在此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不僅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壹步引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的高度重視,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普及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
編輯設置這個防災減災日的目的
1989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6月10日的第二個星期三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將減少自然災害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設立了自己的防災減災主題日,以促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如日本將9月的1定為“防災日”,8月30日至9月5日為“防災周”。從1994開始,韓國政府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65438+每年的2月26日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6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2005年6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等。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損失巨大,震驚世界。中國“防災減災日”的設立,壹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的訴求,另壹方面也是為了提醒公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
編輯中國首個“防災減災日”的這壹段。
2009年5月,12是中國首個“防災減災日”。國家減災委研究了首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的組織工作,對各地各部門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提出了要求,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壹是在中小學開展防災減災專項活動。宣傳周期間,全國中小學普遍舉辦了防災減災專題活動。通過組織防災減災演練、主題班會、黑板報宣傳、觀看防災減災影片等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宣傳主題活動,提高學生防災減災素養。二是開展各種防災減災教育活動。針對當地各部門的主要災害風險,在群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向幹部群眾介紹了災害基本知識、防災減災基本知識、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演練。針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衛生防疫、自救互救、轉移安置等。針對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組織各種類型的防災減災演練。開展有針對性的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救援等內容的技能培訓和技能培訓活動。四是開展“防災減災日”集中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各類媒體集中開展了各種防災減災宣傳活動。通過開設專欄和專題,播放相關專題片和影視節目,報道各地防災減災措施的活動、經驗和成果,宣傳防災減災政策法規,營造防災減災的輿論氛圍。
為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編輯此段。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題:中國在災難中強大起來——獻給首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新華社記者、魏。5月12日,中國迎來首個國家防災減災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中國人民深切緬懷汶川地震中的遇難者,這表明了中華民族忘記過去、抵禦自然災害的堅定決心。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中國防災減災工作發生了深刻變化,幹旱、洪水、臺風、地震等...除了現代火山活動,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中國。生活和家庭的成本促使人們做出改變。“過去,人們很少關註災難,認為災難無法預防。面對自然災害,人們可以什麽都不做,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呂耀如表示,這種思想的存在阻礙了人們防災意識的建立。“這些年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國家到老百姓,大家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普遍重視起來了。”呂耀如說。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主任方誌勇對這壹變化印象尤為深刻。“過去人們基本上把減災等同於救災。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減災是壹項包括備災、救災和災後重建的系統工程,對自然災害的關註度也明顯提高。”他說。防災減災從中共中央國務院到各級黨委政府,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基層幹部,從專家學者到群眾,從認識理念,從單壹到綜合,從政策到統籌規劃,正在發生著變化:-2005年初,中國國際減災委員會更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指導方針, 減災政策和計劃,協調重大減災活動,綜合協調重大自然災害應急和救災工作。 ——2007年8月,《綜合減災“十壹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提出了“十壹五”期間和中長期中國綜合減災的戰略目標。——突發事件應對法、防震減災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汙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規,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防災減災法律體系。-《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規範災害應對、應急救援和災後恢復與重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5月11日,中國市政府發布了首部防災減災白皮書《中國減災行動》。.....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更加有效的體制和機制,更加科學的決策體系,更加完善的教育和科技體系.....都像壹只有力的手,把中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推向更高、更深的層次。開放合作和減災外交成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表現。1990年,中國首次宣布災區可以對外開放。中國與聯合國有關減災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夥伴關系,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減災合作。2005年9月,中國政府主辦了首屆亞洲減災部長級會議;2008年6月5日至2月,舉行了壹次研討會,以加強亞洲國家應對災難的能力建設。四川汶川地震後,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向中國提供了資金或物資援助。中國在防災減災方面的開放態度和大國胸懷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從單兵作戰到多方參與——我國防災減災實現由政府主導到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或許手握弱項;千手相牽,可以撼山移山。人們清楚地記得,汶川地震的消息傳來,成千上萬的“黃絲帶”走向了北京、上海、廣州千裏之外的獻血車和捐款箱。誌願者、民間救援隊、公益組織、慈善機構……成千上萬顆焦慮的心、成千上萬雙援助之手,壹下子和災區人民連在了壹起。地震發生後不久,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壹省幫壹縣”的對口幫扶機制,19個省市立即行動起來,向四川、陜西、甘肅等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地方提供對口援助。奮戰在災區的數萬名援助人員,用心血、智慧和汗水,與災區人民壹起,托起了恢復重建的希望。"政府壹聲令下,全國立即動員起來。"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對口支援機制成為提高災區恢復重建能力的重要因素,國家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呼吸,微笑,和妳旁邊的人握手."綿陽九洲體育館,作為“希望九洲”黃絲帶行動的誌願者,來自南京的王玉成耐心指導十幾名受災孩子學習自我管理。數字顯示,汶川地震後,深入災區的海內外誌願者達300多萬人,後方參加抗震救災的誌願者達10多萬人。2008年5月12日,北京8家民間組織聯合發起了“小行動+多人=大差異”的救助活動。5月13日,成都“根與芽”,“多扛壹公斤”,NGOCN網站和其他幾個民間組織決定開展聯合救災行動。震後短短半個月,全國就有12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了這壹行動。.....關於汶川抗震救災中各方力量的關系,有人曾形象地描述過:如果說政府和軍隊是心臟和主動脈,民間組織是血庫,協調組織是靜脈,誌願者是生命的血液。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優勢互補的救災格局優勢突出。專家認為,對口支援,民間組織、誌願者等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相關信息的進壹步公開、公開、透明,各種社會力量的充分融合,是汶川抗震救災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保障。
編輯本段某中學“防災減災日”活動方案。
為認真做好全國首個“防災減災日”和我校抗洪救災活動,切實增強全體師生的防災意識,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確保生命財產安全,根據縣委、縣政府、縣教委的部署和要求,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預案。壹、指導思想和目標(壹)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按照“主體負責、突出重點、快速反應、積極配合、有效防範”的原則,堅持宣傳與演練並重、預防與處置並重、常態與異常相結合,加強宣傳教育、防控、預案管理、應急處置、救援保障,健全網絡、完善機制、強化基礎,增強形成政府主導、學校協同、軍地聯動的能力。(2)工作目標。防控、預案管理、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能力得到有效增強,全體師生應急知識和自救能力顯著提高,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大幅減少,全體師生財產安全得到進壹步保障。二、工作機構及職責(1)成立領導機構。我校成立了“防災減災日”和防汛救災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小林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貫徹落實縣教委、鎮黨委、政府的指示,領導、指揮、部署、協調“防災減災日”和防汛救災工作,落實宣傳教育、應急預案、物資準備、隱患排查、演練開展等工作。我校決定成立“防災減災”和防汛救災工作領導小組。(2)建立健全應急救援隊伍。我校成立了處置突發事故應急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情報信息、應急救援、後勤保障、事故調查、善後處理七個應急救援小組。在指揮部的統壹指揮下,各應急救援隊負責聯絡協調,組織指揮成員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和縣防災減災領導小組的要求開展工作。根據我校特點,各應急小組要做好應對各類突發災害的應急處置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1)總部:主要職責:1。做出緊急決策;2.動員應急小組;3.發布和終止緊急救援命令;4.組織和指揮應急救援行動;5.做好事故善後處理工作;6、總結事故應急處理的經驗教訓;7.組織實施演練。(2)綜合協調組:主要職責:1。傳達總部的指示,協調各應急小組的統壹行動;2、及時了解和匯報事故救援進展情況,當好指揮部參謀。(3)情報信息組:主要職責:及時收集和掌握信息,對突發災害事故立即向指揮部報告,做好準確記錄,負責相關信息的發布。(4)應急救援隊:主要職責:負責搶救現場受傷人員,排除現場各類險情,組織搶修,控制和穩定事故現場。(五)現場治安組:主要職責:維護現場治安秩序,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工作,控制事態發展,對事故主要責任人及相關當事人進行監控。(6)後勤保障組:主要職責:負責保障救援人員的食物安排和物資準備,做好現場救援工作。(7)事故調查組:主要職責:查明事故的經過、原因、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認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對事故責任者提出處理建議;提交事故調查報告,送綜合協調小組,並上報縣教委災害事故現場處置指揮部。(八)善後工作組:主要職責:負責對受災群眾進行救助安撫,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做好保險理賠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三。主要任務(壹)切實加強宣傳教育。綜合協調小組負責組織宣傳教育,加大“防災減災日”和抗洪救災活動的宣傳力度,在人員密集場所、街道、校園設立宣傳站點,印發宣傳資料,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同時加強師生在地震、地質災害中的自護自救知識教育。(二)開展隱患排查和整改。我校在分管副校長的領導下,由楊向明、冉啟富、譚和村校負責人組成,對學校D、C類危房及設施設備疏散通道進行全面排查。居住在D級危房的人員必須全部遷出,落實安置點進行妥善安置。校園設施和疏散通道的隱患要立即整改消除。每次隱患排查結果必須有工作人員和排查負責人簽字,隱患必須如實記入隱患臺帳,整改措施必須及時有效,整改效果必須明顯真實,排查資料必須齊全完整,並報縣教委“防災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學校安全監管科)”備案。(3)抓緊材料準備。15分鐘內步行到達學校操場、體育場等地形相對較寬的區域,做好生活用品及相關物資的準備。做好醫療救援和衛生防疫藥品器械工作,確保信息暢通。(4)積極開展應急演練。我們學校由校長全面負責。4月12日至5月12日,舉辦“防災減災演習月”。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全面演練、晝夜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組織師生疏散演練、應急救援演練和應急保障演練。演習必須進行三次以上。演練中,學校要特別註意擁擠踩踏,防止踩踏傷亡。確保在2分鐘內實現安全有序疏散。四。相關工作要求(壹)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開展“防災減災日”和防汛救災活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我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對黨、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把這項工作作為當前的壹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校長親自抓,落實專門人員,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落實具體要求,確保應急資金使用。積極開展宣傳教育、隱患排查整改、應急救援隊伍組建、應急演練、物資準備等工作,絕不搞形式、走過場、敷衍了事。落實“防災減災日”和防汛救災活動目標責任制,將責任分解到相關人員,確保責任到人。隨時接受縣應急辦和縣教委“防災減災”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我校演練實施情況和隱患的檢查監督。(2)加強值班,確保通訊暢通。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不辦理值班電話的呼叫轉移,堅決避免因值班不到位而延誤災情傳遞和應急救援的最佳時機。主要負責人和搶險救災隊員必須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堅決避免因通訊不暢造成人員聯系不上、隊伍集結不上、物資無法調出的情況。要認真上傳發布信息,加強演練隱患收集,及時向教委防災減災辦公室(學校安全監管科)報送信息。(三)顧全大局,嚴明紀律。在“防災減災日”和抗洪救災活動期間,校長如需離開縣城,必須嚴格按照規定請假和銷假。有效減少壹般性社交活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散布謠言、造謠,違規向社會發布災害預測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的,要依法懲處。宣傳教育不到位,隊伍組建不及時,隱患排查走過場,物資準備不落實,應急演練流於形式,按有關規定上報縣教委嚴肅處理。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組織不力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和工作人員的責任。(4)加強自查,確保落實。我校隨時對“防災減災日”和抗洪救災活動的工作進行嚴格的自查自糾,做到深入實地,逐壹督導,每周壹次在周前會上匯報檢查結果,確保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編輯此段2010主題:減災從社區做起。
2010 5月12日,我們將迎來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災從社區開始”。“減災從社區開始”的意義:防災減災離不開群眾參與。這就是將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定為“減災從社區做起”的意義所在。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是防災減災的前沿。減災從社區入手,以社區為平臺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有效整合基層各類減災資源,落實各項減災措施,增強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在這方面,同樣是地震多發國家的日本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參考:日本“防災日”成效顯著。為紀念關東大地震,喚醒國民防災減災意識,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這壹天,各地都要組織防災培訓。大大小小的消防部隊在購物中心的廣場或公園的空地上搭起帳篷,裏面有模擬火災和地震場景的設備,外面有壹排滅火器。身手敏捷的消防員爬上壹根細細的長桿頂端,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帶領市民體驗災難。同時,上班族和學生這壹天也會放假。家長會帶著孩子鉆壹個模擬火災的“煙霧走廊”,感受壹次“8級地震”的劇烈搖晃,或者排隊學習爬梯子。防災訓練演習就像逛遊樂園壹樣新鮮有趣。中央和地方政府更是責無旁貸。有準備才能避免麻煩,防災勝於救災。正是因為總結了壹套完整的防災救災程序,防災避險意識深入人心。2008年6月14日,日本東北部發生7.2級地震,雖然強度堪比阪神大地震,但僅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這是壹個奇跡。是強化建築,正確逃生創造的奇跡。由此可見,“減災從社區做起”絕不是壹句空話。關鍵是要警醒、幫助、鼓勵和支持群眾做好日常防災準備,全力建設“容災”社會,特別是抵禦自然災害的“抗震”社會。因此,要普及防災減災知識,開展應急演練,組織開展災害隱患排查。更重要的是,要把防災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行政、經濟等各方面齊抓共管,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保證必要的應急救援和避險物資的配備,大幅度改善綜合減災基礎設施。國家防災減災日的意義是1,有利於引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的高度重視,2。有利於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普遍增強。有利於促進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技能的普及,4。有利於各級綜合減災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
編輯此段2011主題:防災減災從我做起。
國家減災委關於做好2011國家減災日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2011]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家減災委各位委員: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為做好今年防災減災日工作,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 .緊緊圍繞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防災減災從我做起”。減少災害損失,避免人身傷害的關鍵是調動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主題,采取多種形式,動員每壹位公民關註身邊的各類災害風險,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管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第二,組織和倡導公眾開展“四個壹”活動。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倡導每個公民開展“四個壹”活動。即讀壹本有關防災減災的書,看壹部涉及災害的影視作品,與他人分享壹次避險經歷和避險經驗,進行壹次家庭災害風險調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積極為公眾開展“四個壹”活動提供條件,推動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國家減災委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減災辦)將組織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全國防災減災征文活動,鼓勵市民暢談避險經歷,分享避險感受和建議。第三,大力開展全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壹切力量和資源,采取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相對集中時間組織開展全民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要結合當地災害風險和隱患特點,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優勢,推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讓每壹個公民都能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掌握避險自救技能。四、紮實開展災害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在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受災有關部門要根據工作安排,組織開展災害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重點排查治理居民住宅、學校、醫院、工廠等公共場所的災害風險。要動員和鼓勵群眾參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全面提高全社會應對災害風險的能力。5.積極組織群眾開展防災減災演練。5月12日當天,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等。,並結合當地災害風險和災害特點,按照預案開展壹次防災減災演練。演習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加強宣傳,形成聲勢,擴大影響。玉樹、舟曲、盈江等災區要結合災後重建工作,組織開展慰問受災群眾活動。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總結今年“防災減災日”宣傳周工作,並將總結報告於5月30日前報國家減災委辦公室。2012的主題是“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