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昭陵的規模有多大?

昭陵的規模有多大?

在清初山海關外的墓葬中,盛京昭陵是規模和氣勢最大的壹座。

昭陵是壹座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陵墓。它不僅是清初關外皇陵的代表之壹,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皇陵之壹。

昭陵建於皇太極去世的崇德八年(1643)。壹期工程於同年9月竣工,二期工程於次年竣工。後來,陵墓區又增加了壹座石像、壹只獅子、壹只獅子、壹只獨角獸、四根擎天柱和兩座瞭望塔。順治八年(1651),從平地上人工堆起壹座土山,命名為“龍爺山”,三期工程完工,昭陵初步建成。從昭陵的修建來看,陵墓建在地面上,工程浩大。此後,為了弘揚皇太極的文武,顯示封建皇權的威嚴,清朝從康熙時期開始對昭陵進行了多次整修擴建,直到嘉慶六年(1801)才最終完成了昭陵的修建,歷時159年。

昭陵鄭弘門及其兩側的套筒墻

昭陵的平地是陵寢,坐北朝南,建築形制與涪陵大致相同,但就建築規模而言,昭陵的建築更為宏偉。就建築藝術水平而言,昭陵的藝術水平遠在涪陵之上。昭陵亭臺樓閣高聳,大殿雄偉,松柏蔥郁,規模宏大。它既吸收了前代明十三陵的建築優點,又繼承了我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合了滿族墓葬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以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變。陵墓占地18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可分為三部分,即三晉大院平面布局。三院布局是明清墓葬制度的特色之壹。在這個布局中,陵墓從南到北分為三個庭院。第壹個庭院由亭子、廚房和圖書館組成。第二個庭院是祭祀大廳和附屬大廳;第三院是寶城和明樓。永陵和涪陵的總體布局也采用三院布局。昭陵的主要建築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的建築對稱分布,中軸線的背面是所有建築的主體。

昭陵華表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陵墓建在天柱山下,渾河之畔,但為什麽皇太極死後,他的陵墓建在城北的壹塊平地上?傳說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親自率領八旗攻打明軍把守的寧遠城時,遭到明朝寧遠統帥袁崇煥的伏擊。皇太極落荒而逃,匆忙中失去了前蹄,被甩出去摔到了城墻上。明軍在後面緊逼。就在這時,壹群黑烏鴉在天上飛來飛去,圍住了他的屍體。隨後趕來的明軍看到皇太極躺在地上,周圍烏鴉盤旋,懷疑他死了,不再追趕,皇太極才得以生還。從此皇太極視烏鴉為聖物,嚴禁八旗官兵射擊。到了晚年,皇太極為了死後修建自己的陵墓,派人去勘察風水之地。壹天傍晚,皇太極率領貝勒在盛京北郊壹帶打獵。走著走著,他看見壹只野兔跑過,於是他趕緊拿著弓趕著馬,試圖追上去。但是兔子左蹦右跳,壹眨眼就消失在草叢裏了。皇太極正納悶自己的寶馬怎麽追不上壹只兔子的時候,壹陣嘈雜的聲音傳來。他定睛壹看,只見壹片荒蕪的森林裏有壹個大土堆,上面落著壹大群烏鴉。皇太極見此,連忙將箭收進口袋,心想我生前受此聖物庇護,死後也該如此,於是調轉馬頭,帶領眾人打馬。十年後,人們在烏鴉倒下的大土堆上為皇太極修建了昭陵。

古代封建帝王在陵墓選址上非常重視風水之術,都選擇山比水好的土地來建陵。昭陵遺址的位置也有其特殊性。據地質專家調查,昭陵位於沈陽沙土與黃土分布帶的分界線上,陵前為沙土,陵後為黃土,涪陵也是如此。這個陵墓遺址的地質特征表明,當時特殊地質條件下的風水寶地正是堪輿學者看中的。

這是昭陵陵園平面布局的第壹部分,從申橋南的馬霞紀念碑到正紅門。

昭陵下馬背

下馬碑是人們進入墓地首先看到的陵園建築。昭陵有六座馬霞紀念碑:兩座在戴宇河北(新開放的河北和北陵公園前約100米),兩座在申橋南,壹座在東西紅門前。河北的兩條玉帶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刻有“王以下官員在此下馬”字樣,另外四條玉帶分別用滿文、漢文和蒙文刻有“官員在此下馬”字樣。昭陵下馬碑位於陵道左右兩側,是進入陵區的標誌。到了清代,凡來此祭奠陵墓的文武百官,無論職位高低,都要在下馬碑處下馬,步入陵區,以示對墓主人的尊敬。昭陵的馬霞紀念碑和涪陵、永陵的馬霞紀念碑壹樣,最初都是木制的。乾隆四十八年(1783),為炫耀“盛世”,乾隆皇帝親自下令,將三陵所有木質馬霞碑改為石碑,石碑上鐫刻著“統壹同語”的聖旨。

看著手表頂端的天空

陵道左右兩側立著兩根白色晶瑩對稱的石柱,雕著龍和卷雲,是華表,也叫擎天柱或萬雲柱。昭陵神橋外的中華表,雕刻精美,蔚為壯觀。華表通高約八米,柱周長兩米多。它矗立在壹米高的須彌山上。柱身雕有遊龍、瑞雲。手表周圍是前景光明的圓柱和柵欄,雕刻著方格圖案。瞭望柱是與欄桿板相連的柱子。共有八個* * *,柱頭上分別刻有獅子。每壹個姿勢都很美,活潑可愛。

昭陵神橋外華表的柱頭上,有壹個坐北朝南的石怪,只見它身披鱗甲,昂首挺胸,威風凜凜。這個怪物叫程(音吼)。人們稱之為望天,是根據它站在華表頂端的姿態和傳說中的好看的性格。望天經常是在皇帝的宮殿和陵墓前後成對擺放,壹對屍骸面向宮殿或陵墓,希望皇帝不要在宮中久留,提醒皇帝多出宮了解世情,體察民情。所以這壹對的名字叫“仰望皇帝”;另壹對夫婦的頭像正對著皇宮,希望皇帝不要迷戀山河,拋棄政務,提醒皇帝快點回來處理國家大事,於是夫婦的名字就叫“王”了。華表柱為陵墓增添了幾分莊嚴和威嚴。

昭陵石牌坊

陵道兩旁有壹對對稱的石獅,石獅北面有壹座三孔石橋,就是昭陵神橋。這座橋大約40米長,7米寬。甲板用規則的藍色石頭鋪成,光滑平整。橋洞是拱券式的,造型美觀。橋兩邊有石欄桿,兩邊立著柱子,中間用欄桿連接,欄桿是用石頭雕成的。其石雕圖案簡潔、莊重、活潑、大方。

昭陵石牌坊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全部采用遼陽藍石雕刻而成,石質光潔,晶瑩可愛。牌樓三層,四柱,單檐倚山,前脊有仿木鬥拱、浮雕花龍紋,檐下有橫方;上下橫檁之間,有雕有八寶龍紋的欄桿。四柱上雕有四對坐獅和壹對角,均為圓雕。縱觀整個牌樓,雕刻精美,形象生動,奇花異草爭奇鬥艷,鳥獸栩栩如生,氣勢磅礴,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昭陵代表性的石雕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清初石作坊建築。

石牌坊後面是昭陵的正門——正紅門。這門東西兩側有三間瓦房。東側的三間瓦房是更衣室,皇帝掃墓時在此更衣洗漱。西側有三個屠宰大廳,屠宰用於祭祀的豬、牛、羊。

昭陵石牌坊詳圖

正紅門是昭陵平面布局第二部分的起點,它和方城構成了昭陵平面布局的第二部分。正紅門,位於整個陵園的南面,是陵園的正門。它由三個半圓形的紅色拱門組成,高幾米,上面嵌有淡淡的猩紅色和銅色的釘子和圓環,氣勢明亮。整個正紅門是對北京帝國歷史的宏偉模仿。紅色拱門上是壹座單檐、依山而建的門樓,鬥拱建築由彩色釉面構件組成。鄭弘門的三個拱門的側面飾有浮雕。中門浮雕為兩條龍戲珠,左右紅門有圖案,三個紅門各有壹額。正紅門的屋脊上有壹只寶瓶,寶瓶的聲音象征著淩豹的和平。

鄭弘門兩側的磚墻稱為袖墻,墻上浮雕有彩色釉面龍,因此袖墻也稱為龍墻或龍磚墻。袖墻長8.5米,高5米多。上面龍的造型極為誇張,只見它昂首刨地,躍起於空中,身披堅固鎧甲,光彩奪目,栩栩如生。袖墻兩側是紅色的裝飾墻,向左右延伸形成壹個方形的圍欄,緊緊圍繞著整個陵墓。昭陵耀眼的城墻全是青磚砌成,其中南墻高九尺八寸,東西墻高七尺八寸,周長* * *四百九十五尺九寸。耀眼的城墻上覆蓋著紅色的土壤,因此也被稱為紅色的城市。因為墻是紅色的,所以在耀眼的墻中打開的門與紅色的門是相稱的,比如鄭弘門、東紅門、西紅門。東西紅門是在炫目墻的東西墻中間開的陵墓側門,東西紅門的南北墻上也建有龍雕袖墻。整個昭陵炫麗墻美麗、莊嚴、典雅,墻內種植了1925棵松樹。東紅門東邊還有壹口大鐘,上面蓋著鐘樓。按照清朝的規定,皇帝祭奠陵墓時,要打開左側門進出。只有進行“大禮”時,才能打開正門進入。

昭陵石像像雕像壹樣矗立著。

正紅門裏面是神道,是用長石板鋪成的。從下馬碑到陵墓後面的龍恩殿,實際上形成了整個陵墓的中軸線。昭陵神道兩側,自南向北各有壹對石雕,六對石獸,壹對瞭望塔。在石獸中,分為六對十二,即坐獅、坐馬、坐麒麟、臥駝、站象。這些石群就是清代康熙道士苗季峻在《秋看昭陵》詩中所描述的“十二禦林”。這些“禦林鐵衛”日夜守護著地下皇城的安全,也彰顯著皇室的威嚴。

還有壹種是強調在帝陵前擺放大象、馬、獅子、獨角獸、駱駝、馬。據說陵墓中的明樓正門、正殿、塔、碑樓為五級,象、馬、獅、麒麟、駱駝、馬為六獸,即所謂五級六獸論。

昭陵神道兩旁的石獸前,也擺放著壹對中國名表。中國手表的立柱上雕刻有龍雲和水的圖案,通體為白色。雲朵由墨綠色的石頭構成,頂端有壹個“望天”。前往陵墓。表的底座為八角形,刻有花紋,四周有八根崗哨和八道柵欄,相互連接。柵欄雕花浮雕,門柱上蹲著四只獅子和四只怪獸,兩兩壹組。當妳進入鄭弘門,環顧四周,妳首先看到的是這對中國手表,這也使人感到莊嚴。

昭陵的陵園建築與涪陵基本相同,其獨特性主要表現在神道兩側石雕的特點。昭陵石雕獸下有刻有吉祥圖案的須彌座,高壹米,寬壹米五,長二米七。雕刻精細,穩重大方。每對石雕獸相距約15米。石獸或坐或站,姿態生動。石雕工藝極其精細,線條簡潔有力,富有節奏感,也表現出壹種古樸、莊重、渾厚的藝術特色。神道兩側每對石雕之間的距離由南向北逐漸減小,成為壹個不起眼的8字形,彌補了神道短的不足,在透視上給人以縱深遠的感覺,從而增加了墓園特有的安靜、遼闊、莊嚴的氣氛。

在昭陵石群北面的中間,有壹座高大的紀念碑,就是著名的昭陵聖德碑。這座紀念碑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葉璇第二次東征時。石碑樓為方形重檐歇山式,兩側各有壹個拱門,下方有壹個須彌形的基座,樓內有壹個彩繪的花沈箱,用滿文和漢文鐫刻著“清代昭陵不朽功德碑”。這座紀念碑矗立在龜甲之上,巍峨雄偉。石碑樓飛檐高聳,十分壯觀,尤其是旁邊還有壹對石柱,更是氣勢磅礴。

昭陵神功聖德碑文是康熙皇帝為禦筆親所寫。碑文* * *壹千八百壹十字,用工整凝重的楷書雕刻而成。它用簡潔的文字概括了皇太極的壹生,贊揚了他的文學武功。石碑高5.45米,寬1.98米,重10萬斤。它直立在龜石座上。

在昭陵沈工聖德碑樓的北面和東面,有兩座和三座青磚房,它們都是當年的祭祀用房。東側和南側稱為禮儀室,是皇帝參觀陵墓時存放旗幟、雨傘等禮儀用品的倉庫,然後是最高官員更衣休息的地方。在北方,它被稱為茶餐廳,是沏茶煮奶和端茶官員休息的地方。西側和南側的飯廳,也叫Bobo室(中文叫饅頭),是祭祀時做飯的地方,也是用餐官員休息的地方。北面的果室是祭祀時準備當地水果和鮮貨以及果官休息的地方。

上述祭祀房屋的北面是龍恩門和方城。方城前門龍恩門前的甬道兩側,當年種了八棵松樹,東西兩側各種了四棵,名為占阪松,又名佩松。這八棵松樹俗稱“八廷”。據說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有八個朝臣輔佐朝政。這八位朝臣都是滿洲八旗的首領。他們的姓氏分別是童、關、馬、鎖、齊、伏、安、郎。商朝時,文東和武掌管朝政,各有四室。龍恩門前的八棵松樹就是這八位臣子的化身。

八朝臣在皇太極生前輔佐他處理國事,在他死後也對他表示效忠。為了表示對八廷臣的尊重,清朝規定龍恩面前不得種植其他樹木。即使在種植這些“八廷臣”松樹時,朝廷主管也要選擇壹個吉祥的日子,派欽差大臣種植,以示敬意。

昭陵紀念塔

皇帝在世時,由朝臣和軍士協助保衛新疆。此外,還有3600名“內軍”保護皇宮內院的安全。這支內軍分為兩部分:壹部分叫內仆衛隊,成員1625人;有的叫洋衛,有壹千九百七十五個* *。皇帝駕崩後,這片鳳棲龍蟠之地自然需要重兵把守。於是在這座象征著帝王宮殿的方城裏,在埋葬皇帝的寶頂周圍,種下了1620棵五棵松樹,象征著1625名在職衛士在方城巡邏。此外,在防城之外,還種了1970棵五棵松樹,就像星星拱月壹樣,以象征外國警衛隊的1975名士兵。因此,在防城外種植的1970棵五棵松樹是單獨成行種植的。到了清朝,這些方城內外種植的松樹的增減和後退,都要向皇帝公布。

方城是昭陵的主要陵寢建築,與後面的月牙城、寶城緊密相連,構成陵園建築的主體部分,也是陵園布局的第三部分。

方城的正門是龍恩門。龍恩門由兩扇紅漆大門組成,每扇大門上有42個銅釘和壹個獸環。這兩個門壹起形成了壹個大拱門。門楣上方中間位置,有漢文、滿文、蒙文雕刻的三字豎額,門檻為黑底白字。門檻兩側有琉璃龍雕,造型生動。大門的邊緣裝飾著有圖案的石雕。龍恩門上方是高大的門樓,三檐歇山式,上覆黃色琉璃瓦,每檐四角掛有風鈴。門樓為彩繪鬥拱,門樓屋檐飾有琉璃動物。三層門樓底層的南、北兩側有供人登車的門,二層、三層門樓四面都有木窗,四周有回廊。據說當年三樓有四條金鏈,名為“江山萬代”,民國時取下,由官府保管。以高大的龍恩門為中心,從左到右延伸成壹面方齒狀的高墻。龍恩門是壹座宏偉的建築,曾經從門樓頂上向南望去,城市全景盡收眼底。

走進龍恩門,人們轉身爬上門樓兩邊的樓梯,就來到了防城,在防城的馬道上走壹圈,防城的景色壹覽無余。

昭陵方城是用大塊青磚砌成的長方形城堡,建築規制和裝飾與涪陵大致相同。城墻南側高九尺八寸,東西兩側高七尺八寸,整個城墻周長為四百九十五尺九寸。方城在南面的入城口龍恩門上有壹座門樓,在方城的每個角上都有壹座角樓。四座角樓都是兩層的依山建築,比龍恩門略矮,每座角樓下層都有拱門。樓內有供攀爬的木樓梯,二樓四面都有窗戶,拱角下掛著風鈴。阿清詩人苗寫了壹句“風嘶鐵馬飛雲”,指的是當微風吹過時,這些掛在屋檐之間的風鈴發出的悅耳聲音。昭陵的瞭望塔是當時守陵官兵眺望的地方,也象征著皇帝的權力在四面八方令人震驚。在昭陵的方城上,至今仍有雉雞,每只都有壹米多高,近七米長。破口中間有壹條馬道,寬5.4米,也是青磚鋪成。其施工情況與涪陵相同,路面由外向內傾斜。也許它的意義和涪陵是壹樣的。方城的主要建築有隆恩殿和東西附殿。

進入防城後,看到了壹座壯觀的寺廟建築,這就是昭陵的主殿——龍恩殿。龍恩堂位於防城北部。它是防城的中心建築,也是陵墓的享受廳。它不僅是供奉清太宗及其皇後牌位的地方,也是舉行朝貢祭祀儀式的地方。

昭陵角樓

龍恩殿坐落在寬敞雄偉的花崗巖橋臺上,上面布滿蓮花和須彌。站在地上是滿族的習俗。龍恩殿的平臺高六尺,前面有壹個平臺,周圍是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桿,其雕刻技術采用透空雕刻和凸起浮雕的形式。這是關內明清墓葬所未見的,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在建築藝術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此外,橋臺邊緣還有壹個石雕龍頭,作為排水的出口。水龍頭雕刻的巨口大張著,有樣子。暴雨來臨時,雨水從水龍頭裏噴湧而出,十分壯觀。這也是昭陵的壹景。

昭陵龍恩殿徐覓石雕

昭陵龍恩殿全景

隆恩殿,矗立在壹個高高的平臺上,是壹個單檐,依山而建的建築。大殿頂部鋪有黃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中間嵌有三顆琉璃珠。在寺廟的屋檐下,有壹個藍色和金色的“龍恩殿”銘文。從左至右分別用漢文、滿文、蒙文書寫,碑文四周金色遊龍。以羅恩的名字命名意味著感激和祝福。有三個龍恩殿。有四門八窗,四周有回廊,殿周圍有20根柱子。大廳是紅色的柱子,紅色的門,紅色的窗,窗欞是透明的,橫梁都是彩繪的。殿內有兩根八角柱,梁上飾有彩色遊龍。中間有壹個大暖閣(也叫臥房或聖閣),看起來像個小房間。前面有兩扇門,門環是紅金做的。亭子裏有寶座、窗簾等寢具,都是黃緞做的。暖閣的上部覆蓋著黃雲龍緞子,被稱為“毗盧帽”。大暖閣裏還有壹個小暖閣(又稱佛龕),裏面供奉著兩位皇帝的牌位。神牌是金黃色的,高約20厘米,蓋著黃緞。暖閣前有慈禧太後的兩個龍鳳寶座,兩側各有兩個妃子的座位,以示兩位妃子處於配合祭祀(或食物)的地位。寶座和座位的坐墊是用黃色緞子做的。寶座前有壹張祭祀桌,用來放置祭品。在祭壇前,有壹套由寶石制成的五種香爐、燭臺和花瓶,它們是在乾隆年間制成的。五供的底座都是硬木的,都是五個,五供的花瓶裏插著靈芝。祭祀時,兩塊牌位分別放在龍鳳寶座上,皇後放在同壹個箱子裏祭祀。此外,寺內還有兩把福全椅,分東西兩座,四盞燈籠,四個椽子,壹個弓櫃,六條龍毯。龍恩堂裏的物品大多是象征性的裝飾品。

昭陵龍恩堂

龍恩寺前的基座上有三級臺階,中間是單筆禦道,又稱“龍道”,由壹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巨石上浮雕著海水龍紋,雙龍在水中翻滾遊動。精美華麗,此石雕蒼勁有力,富有立體感。在舊社會,任何人都不允許在上面行走。龍恩殿正門前,有壹長條翡翠石,長約七八尺,寬三四尺,顏色奪目。據說舊時龍恩寺前西側有壹塊長方形的藍寶石。過去清朝有四位官員將此寶石作為皇冠上的寶石。龍恩殿周圍鋪的地磚都是用金礦石做的,也就是俗稱的皇帝鋪的金磚。這些散布在大殿四周的金礦石,每當陽光斜照的時候,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但這種景象現在已經不太容易看到了。原來,龍恩寺東邊有五塊有見壹面的石頭,叫做張坊石,滿語叫“甲西”。相傳唐太宗生前曾用此石建造作戰室。因為太宗愛它,就把它放在殿前留作紀念。有人說,以前大祭祀前,怕壹時半會祭祀不全,就先把祭祀搬到這裏,放在棚裏,用這塊石頭當棚。那時候妳就帶著聲音進入祭祀,這樣就不會有出錯的危險了。

龍恩殿兩側有東、西大殿。有東、西三個大殿,形制與正殿相同,故稱輔殿。如果正殿修好了,慈禧太後和其他物品會被移到這裏臨時放置,直到正殿修好,再把慈禧太後和其他物品放回正殿。

在昭陵的龍恩殿後面,有壹扇由兩個門面組成的彩繪木門。這是石柱門,也叫照排。所以這扇門之所以叫石柱門,是因為木門兩邊有兩根三十多尺高的方形石柱,又因為門邊有兩根石柱,所以又叫雙柱門。石柱門上方有單檐,檐頂鋪黃色琉璃瓦。瓦飾龍紋,檐四角飾琉璃獸、道鳥琉璃檐。石柱門只能設置在帝陵,昭陵石柱門是清朝嘉慶年間增設的。在清朝,每當皇帝來這裏掃墓,都要在這扇門後憑吊。

石柱門後面是嘉慶年間增加的石五祭。石五有五種供石者排列在壹塊長石上。這塊長條形石頭長10英尺、8英尺、6英寸,寬5英尺。它是白色的,周圍刻有裝飾圖案。它被放在壹個大約4英尺高的須彌石座上。

長石之上所列的器皿都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中間石鼎高約0.8米,上置海水龍石帽。石制香爐上的兩個黑紫色石帽是由段曦石制成的。因為五施主都是石頭做的,所以叫石五施主。十五宮是用來壓制地宮大門的,地宮大門就在它的下面,有壹條通往地宮的地道。每壹次重大祭祀,皇帝都要在石像前向天舉起壹只哭五祭。

昭陵淩杏門和十五宮

十五宮北面是券洞門,高2米,長21米。大門是壹個雙朱砂青銅釘門。洞門的內壁是紅色的。可以通過券洞門進入連接方城和寶城的月牙城。人們壹進票洞大門,就會感受到陰風襲人,回蕩不止,充分體驗到皇陵的陰森氣息。壹進券洞門進入月牙城,就看到正面墻上的琉璃墻,正對著石柱門,壹南壹北。照壁建在月牙城北墻附近。高5米,寬5.8米,上覆黃色琉璃瓦,上釉龍磚。墻是紅色的,墻檐是綠色的,上面刻有蓮花和凈瓶,照壁的四角也刻有蓮花。碧綠的荷葉和紅色的墻底相映成趣,紅綠相間,真的很吸引人。據說這塊墻磚上刻的圖案有暗號。移動壹個瓦片就可以打開地宮門,進入保定下面的地宮。最初是為了維護地宮內部而設計的。但這個暗號的位置和打開方法,因為年代久遠,早已失傳。

券洞門上有樓,是唐太宗文的紀念碑。石碑樓位於防城城墻中部,洞門之上。它是壹座重檐、依山而建的建築,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5.3米。建築為紅色,覆蓋黃色琉璃瓦,八個屋檐各掛壹匹鐵馬,上面是瑞獸、魚、道士的玻璃雕像。屋檐上有藍色的畫,上面有金龍等圖案,中間有壹個藍金題字,從左到右分別用漢文、滿文、蒙文書寫。碑樓兩邊各有壹個拱門,門是用木柵欄做的。樓內有壹塊漢白玉制成的墓碑,高約六米。由須彌山基座支撐,碑額浮雕兩條龍戲珠。碑體從左至右分別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有“唐太宗文陵寢”字樣。明樓天井畫框,以“綠”為主色調,使建築更顯莊嚴肅穆。此建築建於康熙五年(1666),乾隆四十六年(1781)因火災重修。後來被雷火燒毀,又重建了壹次。昭陵明樓是整個陵墓中最高的建築。它巍峨壯觀。站在明樓上,可以俯瞰昭陵全景。

在明樓的北面,有壹座與月牙城相連的寶城。寶城又叫“團城”。寶城中間是壹座凸出的圓形墳墓——寶鼎。保定下面是幽深的地宮,皇太極和博爾濟吉特氏的葬身之地。寶成、寶鼎是明代帝王陵寢封土的壹種獨特形式。它的建造方法是在地宮頂上建造壹座高大的磚城,然後用土填滿,直到形成壹個比磚城還要高的穹頂。寶城城墻上有城垛和女墻,形似小城。因為建在埋葬皇帝的地方,所以叫寶城。寶成之上的土丘穹窿也叫保定。昭陵寶城高20尺3尺8寸,周長61尺。周圍是磚砌的城垛和女墻。兩邊的女墻中間,有壹條路,路面由外向內傾斜。道路由大塊規則花崗巖鋪成,寬約2.4米。女墻內側有石排水溝和豎井,豎井上蓋著井蓋,與現在城市道路旁的“馬葫蘆”頗為相似。雨季雨水沿排水溝流入豎井,再通過排水管道流出寶城。昭陵寶鼎高20尺,周長33尺。當初寶坻頂部刷白灰,光彩奪目。“保定寧輝”被稱為昭陵壹景。現在已經被黃土覆蓋,上面覆蓋著茂盛的植被。據說寶頂上有壹棵榆樹,名叫“神宇”。相傳清朝每壹個皇帝易手,這棵榆樹都會分枝出來。這棵樹早就死了。(有壹棵榆樹,是昭陵管理者種的。至於昭陵地宮的內部情況,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今天也沒有挖掘出來,所以壹直是壹個吸引人的秘密。

昭陵月牙城與明建築

寶城後面是壹座人工堆砌的土山。清朝統治者認為此山與長白山西麓相連,有所謂“包羅萬象,控制八大饑荒”之勢。所以順治八年(1651),這座山就被命名為龍爺山,寓意著帝國工業的興盛。當時,Kamen Yu的家人也稱這座山為“靠山”,壹些當地人也稱它為“龍崗”或“龍脈”。這座山高六尺,長壹尺,草木蔥郁,翠鳥鳴叫,呈現出壹派自然風光,很好地烘托了墓園的氣氛,也為墓園增添了不少優雅。

昭陵依山傍水,地勢寬敞,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高聳的建築,宏偉的大廳,紅墻綠瓦,五彩繽紛。布局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松柏掩映,環境幽靜。它是滿漢文化交融產生的獨特建築藝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然而如此美麗的陵墓,在清朝卻壹直是戒備森嚴的皇家禁地。靈山舊制,與涪陵、永陵大致相同。當時有掌管防務、茶事、飲食、內管和武職的官員,掌管陵墓的壹切事務。陵墓周圍有紅樁、白樁、綠樁,被視為地標。當時,周圍的邊界是2560英尺。對於勞動人民來說,它是皇權和神權的象征。也經歷了舊中國的磨難。歷盡滄桑。

新中國成立後,這個著名的歷史遺跡又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多次修繕昭陵,使其得到妥善保護。昭陵於1963年被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沈陽著名景點。

  • 上一篇:有哪些諷刺「親情淡」的詩詞?
  • 下一篇:我想和妳壹起聽壹首歌,慢慢走過失戀的日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