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長征勝利的標誌是什麽,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麽?

長征勝利的標誌是什麽,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麽?

長征的終點不是吳起,而是1935年6月吳起會師,也就是71年前。會寧會師時,紅二方面軍還沒有正式進入陜甘蘇區。

長征的真正目的地是寧夏西吉縣將臺堡鎮。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 65438+10月22日),紅軍與紅軍在將臺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是1996中央認可的。今天是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日。

10月22日,1936,10,紅軍與紅軍在寧夏西吉太保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2006年6月22日是長征勝利70周年。我們選擇2006年8月4日作為開始出版“重解長征之謎”系列叢書的日期,70天70頁10系列,重解這段沈重的歷史。

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是毛澤東關於長征意義的最具代表性的論述。

長征途中,各路紅軍多次會師。主要有:6月1934,紅軍二、六軍團在黃木會師;1935年6月,紅軍壹、四方面軍在毛公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陜北紅軍永平鎮會師,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1935 10,紅軍第壹軍與十五軍團在陜北會師,十五軍團編入紅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6月,紅軍壹、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將臺堡會師。每壹次會議都伴隨著戰鬥的勝利。沒有沿途戰鬥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議。所以聯手本身就象征著勝利。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多次英勇浴血的戰鬥,如紅二十五軍袁家溝戰役,陣亡300余人,被俘1.400余人,繳獲1.000余人等。,與中央紅軍在四渡過赤水河,搶渡大渡河,其中遵義之戰擊潰殲滅兩個師,俘虜敵人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在保座戰役中殲滅敵軍5000人,開門進軍贛南。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陣亡65438+萬余人,被俘2000余人,繳槍2200余支,等等。幾乎在所有這些戰役中,紅軍都以英勇的戰鬥和靈活的戰術取得了驚人的勝利,進而實現了大團圓。

長征會師,就是全國各地的紅軍從分散的根據地出發,邊走邊做群眾工作,邊戰鬥,為了同壹個目標,向著同壹個方向前進,像許多支流匯入江河。這樣的會議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秘密在於集中,戰略力量集中了,就有了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和任完全明白這個道理。紅壹軍團及其領導的紅壹軍團於10月24日1934會師,並於10月25日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共同行動”,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當時不同意,說“絕對錯誤”。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再次建議“臨時集中行動”,於6月165438+10月中旬集中進行龍家寨戰役,為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效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壹次會師,都伴隨著戰略作戰的勝利。比如,紅軍和紅十五軍團在陜北會師後,立即在中央統壹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奠基儀式。又如,紅壹、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陜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壹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提高了我軍的威信,而且對分化敵營,促進迫江抗日方針的實現也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可以在統壹指揮下集中力量打壹些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失敗的時候,也錯開了黨內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壹方針的提出,使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作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號召全國人民和全軍的積極進取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所寫的:“這幫助他們把壹場可能令人沮喪的潰敗變成了壹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擴大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成就了名師,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贏得了全民族的擁護。反動軍隊對紅軍的“滅絕”,使自己站到了抗日的對立面,遭到了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有效地團結了全黨。對於黨內“北上”和“南下”的分歧選擇,黨中央和毛澤東堅決主張北上抗日,從而團結了全黨全軍。北上抗日是合理的,南下西進是不合理的,是逃避。這促使紅軍的三大主力終於在西北會合,從而避免了張的分裂危險。

毛澤東說:“長征壹結束,新的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誌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結束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始了陜甘寧蘇區新局面的戰略階段,為向民族革命戰爭的戰略轉移作了準備。這是壹個歷史性的變化。紅軍主力在西北的勝利,成為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 12中央政治局召開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壹戰線戰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和毛澤東能夠在壹個相對穩定的“大本營”(相對於長征時四面楚歌的作戰環境)中謀劃和決定政治和戰略問題,能夠推出新的戰略。如果說長征的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麽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戰略的第壹步。在西北,長征結束了,但抗日戰爭沒有結束。我們必須繼續全民族的抗日鬥爭。這壹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進行。事實表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產生了很大影響,從而發生了“Xi事件”,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壹戰線。

紅軍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偉大的長征。面對強大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紅軍用了壹年多的時間,走了二萬五千裏,主要靠革命精神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戰鬥,奮勇爭先,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誌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性在長征途中表現得最明顯、最集中、最深刻,成為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正是在這種精神下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是讓這種精神熠熠生輝。這種精神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完成壹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將對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js/gc/2006/00469953.html

  • 上一篇:春節四字成語
  • 下一篇:壹首以姚開頭的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