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簡介
佤族是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玉蓮,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351,000余人,其中西盟、滄源自治縣654380+0,800余人。原名“佤族”,1963,經國務院批準更名。
佤族地區位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群山重疊,少有平壩,故稱阿瓦山。山區氣候復雜,經濟樹木豐富。森林深處,有大象、老虎、豹、熊、鹿、野豬等珍貴野生動物。
佤族自稱“佤”,是周秦“百步”的壹個分支。清代有“嘎次”、“哈瓦”、“卡瓦”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佤族,意為“住在山裏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南亞孟高棉語系的佤族分支。在過去,木刻和實物記錄被使用了很長時間。佤族文字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
佤族以農業為主,喜飲酒,喜嚼檳榔。嚼檳榔讓很多人染黑赤的紅唇,很美。飲用器具大多由竹筒制成。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待客議事,都要按傳統禮儀敬酒,所以有“無酒不成禮”的說法。
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圈舞”和“閃爍舞”。“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們手牽手,載歌載舞,氣氛十分熱烈。
佤族歷史
“四崗裏”的傳說在佤族地區廣為流傳。西盟的佤族解釋“四崗”是山洞,“裏”出來,說明人類很早就從山洞裏出來了。傳說佤族最早是從山洞裏出來的。該洞穴位於西盟縣以西約60英裏的阿瓦山中部。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都把洞穴視為“聖地”。滄源佤族解釋“四剛”是“葫蘆”,“李”出來,就是人從葫蘆裏出來的意思。
雖然不同地區的佤族對“四崗裏”有不同的解讀,但他們都把阿瓦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都反映出他們是阿瓦山地區最早的居民。“四崗裏”是佤族在古窯洞裏生活的記憶。
佤族音樂
大約有266,000佤族人生活在雲南省。佤族有自己基於拉丁字母的文字。他們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系,佤族信仰原始宗教。
佤族以歌舞聞名。每逢重大宗教節日,身著盛裝的人們連續數日載歌載舞,音樂伴著木鼓、竹鼓、葫蘆笙,描繪佤族人在竹制建築前載歌載舞。
佤族禮儀
佤族人豪爽好客,以酒待客為先,以為無酒為禮。佤族招待客人和敬酒的習俗多種多樣。壹種是敬酒的主人先從自己身上抿壹口,以驅散客人的各種警告,然後依次遞給客人。客人必須喝下提供給他們的酒,並盡力將其幹以示誠實,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另壹種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稍微落地或用右手將酒彈在地上,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主人和客人壹起喝酒。佤族有不知心不敬酒的習慣。每當兒子出門,客人離開,主人也會送上壹份“送別禮物”。也就是給親戚或者客人敬酒。那時,主人會用葫蘆(盛酒的容器)盛酒,先喝壹口,然後送到遠方的客人或親戚口中。客人需要把葫蘆喝光,以表示他們的感情和友誼永遠不會忘記。
佤族慶祝這個節日
過去,佤族普遍信仰萬物有靈論,部分地區的佤族信仰佛教,幾乎所有的節日都伴有祭祀活動。傳統祭祀活動除了殺雞殺豬,還需要獨特的獵牛。比如播種節(陽歷三月),全村人聚在壹起進行賽牛,賽牛儀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屆時,主人會用鐵鍬刺穿牛的心臟將其殺死,然後將牛肉平均分給顧客,以祭拜祖先。牛骨屬於它們的主人,牛頭骨被視為財富的象征。祭祖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吃了午飯,開始播種旱谷。
“南泥塌”是慶祝新年的新年節日。它應在日歷年最後壹個月的陣亡將士紀念日舉行。當晚四點,全村的領導,青壯年,都會聚集到王家,湊錢買壹頭豬和壹只雞宰殺。每家都會帶壹盆糯米和壹塊粑粑,用小桌子給他們。之後,他們互贈巴巴,互相祝賀。黎明時分,他們祭拜聖樹,開始打獵,捕撈魚蝦,以求在新的壹年裏交好運。
其他節日如趕新水節、點新火、拉木鼓等活動,要殺雞殺豬祭祀。其中拉木葉的犧牲較大,整個過程需要十多天。全家需要買酒慶祝。拉木葉前後,不準吃姜,可以用芭蕉葉盛飯,可以用碗和筷子。
宗教信仰和節日
過去,佤族人壹年的宗教儀式活動都是從供奉水開始的,總是祈禱確保來年人們有水吃,風調雨順。獻水時,村裏的男人都有參加,祭司為新引進的水祈禱,收到第壹管水,然後用第壹管新水在負責水管理的沃朗家裏做飯。有些家庭還單獨舉行祭祀,以便為自己祈求水。除了提供水,每年在村莊裏還會舉行古老的新火儀式。在滄源縣諾良壹帶取壹把火,當新火燃起時放壹炮慶祝,然後拿壹把點燃的火把在家裏升壹把火。此外,播種、狩獵等。必須舉行燃燒和削減犧牲。在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牛將被獻祭。
解放前,佤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是“拉木鼓”、“割牛尾”、“獵頭祭谷”。
木鼓最初是佤族原始氏族使用的壹種音樂鼓,也是壹種祭祀用的器皿。後來木鼓在戰爭中作為警報,伴以舞蹈,召集群眾議事時以鼓為號敲打。木鼓被神化,被視為神器。因此,許多村莊為木鼓建造了木鼓房。木鼓屋是壹個帶有成人形狀屋頂的小棚子,由層壓竹片制成,類似於屋瓦。房架以牛角叉、竹為材料,無墻,有壹對木鼓(公母,母鼓大,公鼓小)。有的人把頭放在木鼓房裏,包在麻袋裏,綁在木鼓房頂上。如果獵殺了新的人頭,舊的人頭會被送到大門外的集中人頭堆裏,祭鬼的時候,牧師會把新的人頭拿到木鼓房裏。木鼓屋真的是佤族的原始寺廟。每年播種前,他們都要打壹次牛祭鼓,壹年或三四年換壹次新鼓。木鼓由粗大的樹體制成,粗端為尾,細端為頭。上部兩邊挖空,到處挖壹對木鼓。由於各地挖的深度不同,敲門時可以發出四種不同的聲音。更換新鼓時,村裏的男女開始壹起拉著新鼓下山,佤族人稱之為“拉木鼓”。從制作木鼓到拉木鼓都要舉行宗教儀式。在開始制作木鼓之前,要先祭牛,祭司要念誦壹句口頭禪,大意是我們要把木鼓拉回來,砍頭,祭牛給妳,希望能保護我們的莊稼不受外族村落的侵襲,過上好日子。如果我們被外村欺負,我們會報復。祭祀結束後,這頭牛的頭、四肢和脖子被分發給親戚,其余部分與參與者平分。在木鼓節期間,青年男女日夜載歌載舞。
佤族的婚姻習俗
佤族的婚姻是壹夫壹妻制,很少有壹夫多妻制。過去,佤族的婚姻是基於他們的自由選擇和父母媒妁之言。佤族擇偶的主要條件是對方是否強壯、勤勞樸實、長相壹致,其次是家庭經濟條件。佤族同姓不結婚。如果同姓的人發生性關系,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會得罪“社神”。這樣,社會神就會嚴懲村裏所有的人,強加各種災難,如旱澇、風災、火災、疾病等。同姓* * *的人,或者同姓的人要結婚,全村人都會以“掃村”(除去)的儀式來懲罰他們,社神也會原諒他們。
在過去,佤族認為表親婚姻是最好的婚姻,叔叔家有優先權。在婚姻問題上,叔叔的權利高於父母。佤族的婚姻要經過“串女”才能自由戀愛,訂婚要給酒錢才能結婚。婚禮壹般在秋天後舉行,春節後不宜舉行婚禮。
佤族男生壹般十六七歲就開始“串女生”。串串女孩可以是壹個團體活動,也可以單獨進行。女孩睡覺的地方也不固定。今天,她睡在家裏,明天晚上,她和伴侶睡在另壹個家。有時她壹個人睡,有時351人壹組睡。“串姑娘”就是小夥子去姑娘住處玩。女生要起身和來“串串”的男生坐在壹起,不管喜歡不喜歡。如果妳不和我坐在壹起,會被認為是粗魯的。壹般都是晚上10點以後,男青年串女生。這時,如果女孩正在做切豬食、煮豬食等家務,小夥子就會幫忙。老年人看到年輕人來串串也不幹涉。其實父母也喜歡年輕人把自己的女孩串起來。女孩子到了壹定年齡就得結婚。如果男生不來串自己的女生,父母會不高興的。如果女孩到了壹定年齡,她們的父母也會擔心。壹是怕姑娘們出事,二是怕自己的姑娘嫁到別的村。佤族人都喜歡他們的女兒嫁給這個村子裏的男孩。有句話說得好:“不灑好湯,好姑娘嫁不到別村。”弦樂女通常坐在壁爐旁談笑風生。如果壹個年輕男子拜訪壹個女孩的住處(床)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如果晚了,女孩已經睡了。小夥子進屋,會先點火,再叫醒姑娘。女孩起床後,坐在壁爐旁。只是和那個年輕人說說笑笑。完全表達她的感受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為有好幾個夥伴陪著她。那麽,眾生的希望就在於梳頭。
青年男女互相認識後,小夥子拍了拍腦袋,“邀請”小女孩給他梳頭。如果女生壹個人,有幾個男生,女生會依次梳理幾組的頭發。如果有幾個女生,幾個組,女生會選擇誰給她梳頭,或者男生會要求他喜歡的女生給她梳頭。陰沈沈的屋檐下梳頭,壹個人坐在凳子上竊竊私語。壹般是小夥子先開口,給姑娘各種東西,梳子、毛巾、銀手鐲、耳環、戒指或者幾塊錢。如果女孩接受了,她不會介意小夥子送的禮物有沒有價值。這只是真情和愛情的象征。如果女生不願意收,小夥子就會強行塞給她,所以她得留著,過幾天再還給小夥子,這樣小夥子就不會被得罪了。佤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是自由的。壹個小夥子可以同時愛上幾個女生,壹個小姑娘也可以同時接受幾個男生的求愛。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相互了解,小夥子認定其中壹個女生最合適,可以和其他女生分手。小女孩決定,最滿意的年輕人將退還其他年輕人的所有禮物。年輕的佤族男女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自由戀愛結婚。這也是佤族在婚姻方面比較強勢(很少離婚)的原因之壹。只要青年男女意氣相投,父母是攔不住的。如果父母強烈反對,兩個戀人可以相約逃出寨子,在野外過幾天,“生米已經煮成熟飯”,那麽雙方父母別無選擇,只能為他們舉行婚禮。
在戀愛過程中,青年男女常常會夢想結束自己的愛情。佤族認為,戀愛時,如果夢見大樹林、香蕉林,或者水槽裏的流水,夢見摘瓜果,他們認為是吉兆,婚後會幸福。因為夢是好兆頭,所以愛更近。如果夢見老虎,壹棵樹倒了,壹座橋斷了,被水沖走了,或者夢見穿著新衣服和愛人相親相愛,都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兩人不能結婚。如果妳堅持要結婚,是不會長久的,所以在戀愛過程中壹定要盡早分手。過去,佤族也有脫包頭的習俗。如果壹個小夥子愛上了壹個姑娘,就把姑娘的包頭脫下來(當然,小姑娘也喜歡小夥子),帶回家,向父母宣布,可以殺雞看雞蔔,決定對婚姻是好是壞。
自由戀愛訂婚後可以結婚。過去,佤族青年男女的結婚年齡壹般是男性20歲,女性18歲。女孩的嫁妝通常是行李、衣服、壹個背包、壹把鋤頭、壹把鐮刀、壹把鏟子等。也有父母給女兒壹根竹子,女方父母給父親壹管手帕,母親壹條裙子作為禮遇。在壹些地方,結婚時,新郎會給女方的叔叔壹份禮物。禮物壹般是3元50分或者7元50分,要奇數。同時可以加壹雙鞋,壹條管手帕,壹條臥毯。有些地方結婚的時候,新郎還要給新娘的母親奶錢,因為姑娘是吃著母親的奶長大的,現在姑娘長大了要嫁別人家,所以給母親壹些奶錢是壹種禮遇。
佤族家庭在形式上地位平等。* * *維持著完整的家庭,但實際上夫權思想更為突出。在家庭中,農業生產、紡織、采集、烹飪和家務都由婦女承擔。婦女無權支配家庭財產,在家或在村裏不準參加宗教活動或參政,即使在場也無權發言。女人可以參加社交活動,比如唱小調,彈曲子。女人壹結婚就要嚴守婦道,否則就會被丈夫拋棄。如果夫妻感情破裂,可以離婚。無論哪壹方先提出離婚,女方都只能空手回家,或者帶著嫁妝在家人陪同下回家。如果有孩子,誰來養,對方沒有責任養。以前女方要再婚,新婚丈夫也要支付前夫結婚時支付的彩禮。現在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了,逐漸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
佤族男人結婚後,可以分家成家。如果家裏只有壹個兒子,他會和父母住在壹起。如果有幾個兄弟,老人會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那個兒子,其他的兒子都是壹個人生活。留在“老房子”的兒子是財產的第壹繼承人,女兒沒有繼承權。
佤族服裝
佤族崇拜紅黑,服飾多以黑色為質,以紅色為飾,基本保留了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婦女的裝飾獨具特色,喜歡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環,預示著佤族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
相對來說,男裝除了黑頭沒什麽特別的。但是我喜歡紋身,大部分紋身都是胸口刺牛頭,手腕刺小鳥,腿上刺森林圖案。外出時,常背花包,佩長刀或火槍,給人壹種威武之感。
而且女性的服飾特征鮮明,各不相同。最突出的是戴3厘米左右寬的銀箍,留長發;穿著靛藍色無領右後衛襯衫和條紋筒裙。腰間系著壹條紅布寬腰帶和幾十個細藤環。垂肩大圓耳環,大銀領,細項鏈繞頸。年紀大的人喜歡戴五厘米左右的傘狀大耳管,管頂刻有各種圖案。有的女人在耳膜裏放上香花和草藥,有的放上人民幣,很方便她們出門趕集,想拿什麽就拿什麽。
在佤族聚居的西盟,婦女無論貧富,都有壹對寬大的手鐲,常年戴在手腕上。手鐲大約五厘米寬,由銀制成。上面刻有精美的圖案,美麗而有光澤,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佤族飲食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錫盟地區的佤族喜歡把菜、鹽、米煮成稠爛的米飯。其他地區的佤族人吃的米飯更多。農忙季節吃三餐,平時吃兩餐。雞粥,如山茶花粥,是家常菜中的上品。現在經常吃旱稻,男女老少都吃辣椒。民間流傳著“辣椒不缺糧”的說法。
佤族的肉類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包括豬、牛、雞。此外,還有捕食老鼠和昆蟲的習性。在壹些地區,佤族也有捕食昆蟲的習慣,甚至吃竹蛹、寄生在植被上的紅毛蟲、寄生在冬瓜樹上的掃帚蟲、冬瓜蟲等十余種。壹般食用昆蟲和大米煮成粥,加入蔬菜、鹽和胡椒,麻辣鮮香。
佤族養蜂很普遍,但養蜂的方法很特別。先用空心圓木,兩端密封,留幾個小洞供野蜂進出,放在樹林或屋頂椽子下繁殖、釀蜜。它們每年被割2到3次,和蛹壹起吃。
佤族普遍喜歡喝酒,喝苦茶。所有的飲料都是自釀的“泡酒”。經常喝泡酒不僅對身體無害,而且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來,低收入者開始喝燒酒。
佤族人更喜歡苦茶。有些苦茶煮得太爛,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來說,有著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的共同愛好。他們通常在休息或聊天時,嘴裏嚼壹塊檳榔。嚼的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的替代品,據說嚼檳榔有健齒的作用。
典型的食物有:山茶花粥、烤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炒柴火蟲等。
西澳建築
佤族的房子陳設簡單,沒有桌椅,竹席和木板當床,沒有被褥。他們只用棉被或亞麻布床單作為被子、枕頭和衣服睡覺。
佤族的住房因地區而異。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壹般是四墻觸地的草房,也有土墻草房和個別瓦房。但大部分佤族地區的房屋結構和形制與傣族相似,建築材料都是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條等。)和草(茅草、椽子、檀香木、木板等。).木柱頂端預留樹叉支撐橫梁,橫梁上支撐壹些細竹,再用茅草覆蓋,搭建壹個架空的“竹樓”。房子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畜禽活動。個別鐵匠樓下也有風箱和壹套打鐵工具。
佤族習俗
不能騎馬進村,必須在村口下馬;避免別人摸自己的頭和耳朵;避免給人吃辣椒和雞蛋;避免隨意進入木鼓房;忌諱給女生送裝飾品;忌諱客人坐在婦女坐的鼓墩上或在家數錢;如果在門前放壹根木桿,說明家裏有病人,外人禁止入內。
女人不準隨便抓男人的頭發,男人不準摸女人的腳;不要讓別人摸妳的頭和耳朵。
佤族人家裏數錢被認為不吉利,會有災難。
佤族宗教
西盟等地的佤族普遍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因為過去佤族社會生產力極低,人們無法擺脫自然和疾病帶來的災難,所以對自然現象和疾病感到恐懼,認為山川河流、生物以及他們所不了解的壹切自然現象都是由“靈”(或“魂”、“鬼”、“神”)支配的。錫盟的佤族最崇拜的是“木義吉”(滄源佤族稱之為“明治”),並將其視為主宰壹切的最高精神。它就像光、水、空氣,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是開天辟地的木義吉、管理地震的達利吉、格拉魯姆、打雷的達阿薩、佤族始祖格裏諾的兒子。所以佤族的獵豬、獵牛、獵頭血祭都是為了支持木義基,“拉鼓”是為了要求木義基接受奉獻。新房落成時,會請木義基坐在竹凳上觀看舞蹈,以祈求木義基等鬼神幫助他擺脫自然和疾病帶來的各種災難。
過去,佤族信仰原始宗教,每年照常舉行許多大型“祭鬼”儀式。於是木鼓就成了壹種獨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全村都要參與的盛大活動。拉鼓通常在公歷65438年6月至10月進行。這時,莫巴(巫師)舉槍輕敲,召喚村民。舉行祭祀和獵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