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佤族舞蹈的起源和分類

佤族舞蹈的起源和分類

佤族舞蹈的起源和分類

佤族舞蹈的起源沒有直接的證據和確切的考證。我們只能從佤族的歷史和生活中尋找它的蹤跡。舉世聞名的滄源巖畫位於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東北62公裏的萊蒙鄉的巖石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從銀幕上豐富的狩獵、雜耍、舞蹈等場景來看,有充滿威武殺氣的飛牛祭祀舞蹈,也有各種道具;有幾個人圍著豎棺跳舞埋葬死者,娛樂死者的喪舞;甚至有五個人圍成壹圈跳舞。著名考古學家王寧生教授在《雲南滄源的發現與演變研究?跳舞?其中,巖畫舞蹈分為三類,即娛樂舞蹈、模擬舞蹈和祭祀舞蹈。其次,在佤族史詩《斯崗裏》的口口相傳中,有對木鼓、獵頭、獵牛起源的描述,還有佤族語言的產生、人工火的發明、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而舞蹈是這些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通過對滄源巖畫和佤族創世史詩《四崗裏》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佤族的民間舞蹈在3000多年前就已出現,有祭祀、狩獵、喪葬、自娛等多種類型的舞蹈。

(壹)木鼓舞

木鼓舞,佤族語叫什麽?克羅克羅?它是佤族木鼓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鼓被佤族視為驅邪強軍的工具,是佤族多神教的產物。每個佤族村落都有壹個或幾個木鼓房,裏面存放著壹對木鼓,公鼓和母鼓。嚴格規定兩個鼓必須同時敲。發展起來後,不再受鼓的位置和數量的限制。木鼓舞由拉木鼓、進木鼓房、敲木鼓、獻木鼓四部分組成。跳舞時,向導先?Moba?帶領著村裏矯健的佤族男子,用藤條把經過挑選砍伐的巨大桃樹捆起來,由?Moba?拉木人坐在樹幹上,壹路引領著歌聲,壹邊迎合著喊聲,壹邊為節日唱著歌,拉著樹幹回村。木鼓到了村口門外後,停了兩三天,等著?Moba?選個好日子,這個時候,會有趕牛活動;其次,開始展示制作和放置木鼓的過程。Moba?在的指引下,幾個魁梧的男人用工具把後備箱掏空,然後呢?Moba?引導男子將木鼓擡進木鼓房,以半蹲的舞步放在架子上;然後,工匠(鼓手)開始敲木鼓,全村歡呼。這時有各種各樣的擊鼓套路,可以壹個人打,也可以兩四個人打。那人勁舞,時而旋轉,時而跳躍,為的是取悅神靈以求保護,也是木鼓的高潮。最後是祭祀木鼓的環節。人們敲響木鼓,邀請他們。木義基?並期待他的到來,為的是祝福五谷豐收,鄉村平安。木鼓舞的基本動態規律主要在於腿部的屈伸和上半身的大幅俯仰。其表演粗獷、樸實、莊重,具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氛圍。目前,錫盟的木鼓舞主要由猛卡鎮國家級祭祀傳承人延桑傳承。木鼓祭祀舞大致可分為“跳木鼓房”、“敲木鼓舞”、“用刀砍頭”、“送頭舞”、“頭舞”。

(2)發舞

發舞,叫什麽?喜歡這條尾巴。哎?是佤族婦女自娛自樂的舞蹈。這種舞蹈可以在其他季節和場合表演,除了祭牛、葬禮、蓋新房。1965是西盟縣宋嶽鄉小新寨的佤族婦女那歡創造的,並流傳到西盟。起初拋舞的動作比較簡單,後來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提煉,已經豐富為各種拋法,如前後拋、左右蕩、轉身、跪地等。“抖舞”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中最激進、最大膽、最粗獷、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是佤族國力的象征。

甩發舞起源於佤族先民的生產生活。佤族女人愛長發,黑披肩發好看。每當姑娘們用水洗頭,在竹槽下低頭穿衣吹幹頭發,讓烏黑的長發隨風起舞,如瀑布隨風起舞,甩發舞便由此而來。這種舞蹈是佤族婦女美麗和成熟的象征。甩發舞風格獨特,動作有力。從舞蹈形式來說,可以兩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但人數是偶數。佤族婦女手拉著手,載歌載舞,頭發前後左右晃動,像龍鳳起舞,突出了佤族婦女豪爽、爽朗、熱情,以及少女的甜美心境。

(3)跳擺

?跳躍?也叫?象腳鼓舞?。由於佤族與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交替居住,其民族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相互影響,在舞蹈文化上呈現出相互交融、各具特色的現象。在錫盟、滄源、永德、鎮康等地的佤族村落,每逢祭牛,蓋新房,接新水,喜氣洋洋。人們親自制作象腳鼓,技術代代相傳,至今未完成。佤族和傣族的樂器都配有象腳鼓(滄源佤族以前用蜂桶鼓,後來改用象腳鼓)、錐、鈸。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傣族舞蹈是男性群舞;佤族的舞蹈是男女群舞,舞蹈是隨意的,即興的。錫盟象腳鼓的舞法多種多樣,其中《哦客郎》、《雪管花開》、《雪排姬》被收錄在《中國民間舞集成》佤族舞蹈板塊。

“哦克朗”在西盟的佤族村落中廣泛流傳。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不受人數限制。人們壹邊喊著固定的口號壹邊轉圈跳舞,動作主要由腳下踩和雙臂交叉向後擺動組成。雪官多主要分布在西盟縣翁家克龍村龍坎村,那裏有年輕的佤族男女?接新水?、?蓋新房子?這種面對面、繞圈交叉的交誼舞,因為舞伴們經常扭動臀部,相互碰撞,顯得幽默活潑。“雪牌記”發源於西盟縣半月、潑水,流行於翁家柯各村。它的舞蹈最獨特的地方就是會用手帕跳舞,要麽壹手拿壹塊,要麽壹手拿壹塊。男女皆可參加,套路多樣,舞蹈優美活潑,風格豐富。

(4)唐代舞蹈

舞蹈在佤族中廣為流傳。這是壹種勞動舞蹈。佤族是壹個勤勞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婦女成雙成對地聚集在巢穴周圍搗爛大米是很常見的。這種舞蹈是由佤族女孩用糯米飯的動作演變而來的。最初,跳鈸有固定的場合。壹般只有在蓋新房、拉木鼓、祭牛、村裏領導或有威望的人去世時,才會表演這種舞蹈。建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場合的限制也逐漸突破。在收獲的季節,女孩們還會跳舞,互相取樂,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快樂心情。

男女均可參加,人數與搖擺舞相同,必須是偶數,四六人為宜,也可以兩八人表演。鈸舞的特點是舞者手持臼棒,圍著裝滿糧食的巢。他們舉臼棍時屈膝後仰,搗米時身體前傾成拱形,前後舞動,反差強烈,舞姿優美。舞蹈形式豐富多樣,有時* * *同杵搗飯;有時妳起起伏伏;有時我用杵敲窩邊,發出清脆的聲音;有時我用杵跳舞。那種歡快活潑的舞蹈,是打迫擊炮棒造成的?砰,砰?嘹亮的* * *構成了佤族特有的豐收樂章,充分展現了佤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淳樸情懷。

佤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有兩大功能:壹是祭祀活動,二是自娛自樂。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佤族舞蹈篇中,有完整的佤族舞蹈表達的記錄:?按伴奏樂器和主要道具,可分為?木頭靈感?、?象腳鼓舞?、?錐鑼舞?、?蜂巢靈感?、?蘆笙舞?、?口弦舞?、?三弦舞、?碧歌舞蹈?、?竹竿舞?、?迫擊炮舞?、?棺材舞?、?掃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如果以舞蹈角色來劃分,可以分為?青春舞蹈?、?群舞?、?年輕女性跳舞?、?Moba舞?、?兒童舞蹈?等壹下。如果以舞蹈功能來劃分,怎麽劃分?祭祀舞蹈?、?葬禮舞蹈?、?自娛自樂舞蹈?然後呢。表演舞蹈?等壹下。?

綜上所述,佤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是壹個勤勞、善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這是專家們所稱贊的?壹個頭發會跳舞的國家?作為雲南民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這些極為珍貴的佤族舞蹈再現、記錄和傳承了滄源巖畫和四崗裏傳說中記載的先民生活的足跡,向我們展示了佤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經磨難而勇敢創造的民族精神。它們反映了佤族先民的自然觀、審美觀、宗教信仰、歷史文化,是佤族人民的文化藝術作品?活化石?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

  • 上一篇:今日黃道吉日查詢軟件
  • 下一篇:如何辦理免費海葬?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