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在婚喪嫁娶時,總要宰殺羊(或牛)和豬,用於宴請。青年男女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女方到男方家門口,男方也會在門口擺酒席,邀請陪同的客人喝酒。婚禮後,新娘和新郎應該交換碗和筷子,以示今後相互尊重和愛護。請客時,無論豬肉、羊肉(或牛肉),都願意放進鍋裏煮。如果有貴客,要做乳豬招待,尤其是剛斷奶兩個月的小豬。客人要吃自己的菜。用餐時,主人和客人席地而坐,分享肉,把剩下的帶走。福貢的壹些傈僳族人經常放核桃、生姜、辣椒、大蒜等。裝進竹筒裏,放入放有鹽的木碗裏招待客人。傈僳族的好客飲酒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喝酒時,兩人* * *端著壹碗酒,互相摟著對方的脖子和肩膀,壹起張開嘴,使酒同時流入主客口中,稱為“同心酒”,常用於至親、密友見面時。
典型的食物有漆油酒、清水煮豬、豬蹄珍珠粥等。傈僳族主要生活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省。大多數人生活在怒江兩岸的山區,糧食只能種在陡坡上。沒有平壩,所以水田很少。只有在怒江兩岸稍微平坦的地方,才能開辟梯田,種植水稻。山區只適合種植玉米、蕎麥和少量雞爪。
正是因為這種地理條件,水稻產量極低,成本高,普通家庭很少吃到大米。即使家庭生活比較富裕,也只能在節假日或者招待客人的時候吃壹點。
少數生活在山谷地區的人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土豆等雜糧。芋頭是傈僳族比較喜歡吃的壹種食物,也可以當飯吃,所以家家戶戶都種芋頭。
傈僳族壹般都是兩餐壹食。我還是習慣壹鍋煮的烹飪方式,就是做飯的時候先把米飯放鍋裏煮,中間換兩次水。當米飯快熟的時候,我加入蔬菜和卷心菜,直到蔬菜爛了。通常情況下,菜肴很少單獨烹飪。粥煮好後,全家人會圍著壁爐用餐。用於煮粥的大米通常包括玉米和蕎麥。由於缺少水稻種植,大米只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用來煮粥。
住在麗江的傈僳族喜歡吃陰包谷飯。所謂陰玉米,是指秋天剛剛成熟的玉米包。葉子包好後,用開水燙壹下,然後放在陰涼處保存。吃的時候把玉米粒磨掉,用木鏟去掉表皮,加入四季豆、豬頭或豬排,用小火煮,作為壹頓美餐。大多數傈僳族人喜歡吃爆米花。
傈僳族的肉類來源有豬、牛、羊、雞、麂、巖羊、山驢、野牛、野兔、野雞、河裏的魚。肉多是抹上鹽,放在火坑裏燒烤吃的。
燒烤肉食是傈僳族的傳統吃法。不管是豬肉牛肉雞肉魚肉都可以吃。這種吃法好吃又脆。這是由於這個民族長期狩獵和采礦的飲食特點。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貓、馬肉。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大白菜、蘿蔔、芋頭和各種瓜果土豆,輔以橘子、桃子、梨等水果。因為當地盛產漆油,所以所有的菜都是用漆油烹制的。如漆油炒雞、漆油燉雞、漆油甜酒煮雞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認為是孕婦補虛的上等食品。
每個傈僳族家庭都養蜜蜂,少則4到5組,多則10多組。每年秋天,家家釀酒。除了玉米和高粱,稗草也是原料,稗草酒最好。釀酒時,將原料搗碎,煮沸,放入壇子,密封。10天後,酒可以啟封飲用。清淡醇厚,有解渴提神的功效。
傈僳族人喜歡喝壹種大麻籽茶。制作火麻仁茶時,先將火麻仁放入鍋中用小火烘烤,然後搗碎放入沸水中煮6-7分鐘,取出藥渣,用鹽或糖熬湯。火麻仁茶是白色的,多喝可以像喝酒壹樣醉人。受當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響,公山的傈僳族也有喝酥油茶的習慣。傈僳族的節日很多,其中比較大的有闊季、新密節、刀桿節、火把節、豐收節、澡堂節、拉格節、射弩會。“廣季”,又稱“何節”。“Kuanshi”是嬌音的翻譯,意為“壹年的開始”和“新年”。這是傈僳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以前的日期是通過觀察物候來確定的,所以各地沒有統壹確定的節日。壹般在陽歷1年二月底至第二年舉行。
1993 65438+2月,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2月20-22日1993為富民季,讓全國各地的傈僳族同胞喜迎新春,共慶佳節。節日期間壹般要釀水酒,殺雞殺豬,準備各種豐盛的食物。也要和家裏的男人壹樣,挑幾根松樹枝折起來插在門口,這樣可以祛病,喜慶吉祥。像漢族的習俗,我們應該在除夕夜吃團圓飯。即使有人在外地,他的家人也要給他留出座位,擺好碗筷。有些地方,從除夕開始,禁止去別人家,連分開的父子都不能交流。直到三年級以後才解除限制。在大多數地方,從壹年級開始,人們聚集在打谷場或空地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蕩秋千和弩射擊比賽。
怒江地區的壹些傈僳族同胞也會到瀘水縣登更澡堂參加“澡堂歌大賽”。有意思的是,在盛產季節,傈僳族同胞生產的第壹塊粑粑會先給狗吃。據說這是為了感謝狗“給世界帶來了食物”。傈僳族中有許多關於狗和食物的傳說。比如其中壹個說古代人類浪費了數量驚人的食物,眾神知道後大怒,下令把所有的食物都拿回天堂。人類正面臨滅絕。就在這危急時刻,壹只狗沿著桿子爬上了天宮,偷走了糧食種子,拯救了人類。
刀桿節是在傈僳族陰歷的2月8日舉行的,據說是為了紀念壹位對傈僳族人民表現出極大仁慈的古代漢族英雄。傈僳族把英雄獻身紀念日作為本民族的傳統節日,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性儀式來表達赴湯蹈火的感情。刀棒節那天,幾個壯漢先表演了“跳火”的儀式。他們光著腳,跳進燒紅的煤炭中,表演各種特技。第二天,他們將36把刀刃鋒利的長刀向上綁在兩個20多米高的木架上,形成了壹個刀梯。表演者赤手空腳爬到桿頂,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如今,這種驚心動魄的傳統祭奠儀式已經演變成傈僳族英雄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浴池歌節”又稱“春浴節”,也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活動。它現在在迷人的新年的第壹個月舉行。位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庫以北10多公裏的登更、麻章河等溫泉。屆時,鄰近縣區的人們將身著盛裝。背著幹糧、行李甚至炊具的人成群結隊地來了。平時寂靜的溫泉,此時到處都是帳篷,人擠人,歡歌笑語,好不熱鬧。過去以沐浴治病為中心的春浴節,現在已經成為人們休假、唱歌、跳舞的節日。尤其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幾十人幾百人,彈唱詩詞,尋找壹個相愛的伴侶,徹夜不眠,樂此不疲。傈僳族過去信仰原始宗教、自然和萬物有靈論。20世紀初,壹些西方傳教士進入德宏、怒江地區,傳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使用自然歷法,借助花鳥,將壹年分為10個季節:開花月、鳥叫月、火山燃月、饑餓月、采集月、豐收月、釀酒月、狩獵月、過年月、建房月。主要節日有澡堂聚會、豐收節和春節。德宏自治州騰沖的傈僳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都會慶祝“刀桿節”。活動分為兩天。第壹天“入火”,用栗柴燒了很多煤。表演壹開始,五個人跳出來,光著腳圍著炭火跳,然後“打火打滾”,也就是在炭火上打滾;“火洗臉”,就是用火炭把臉擡起來;最後,炭裏燒的鐵鏈在妳手裏繞來繞去,叫“拉鏈”,表演結束後人們壹起跳舞。第二天到了道山,把32把削尖的長刀橫綁在兩根四尺高的粗栗桿上,形成壹個梯子形狀,上面掛著紅旗和鞭炮,在鞭炮聲、鑼鼓聲中開始表演。按照傈僳族的傳統習俗,蓋房子必須在壹天內完成,否則被認為不吉利。為了保證房子能在壹天之內建好,業主必須依靠家人、親戚和村裏鄰居的配合,中文稱之為“瓦爪”。房子建好前幾天,業主會通知所有親戚朋友。提前把各種建築材料收拾好,然後讓巫師選個吉日。屆時,所有被邀請的親戚和鄰居將共同努力,在壹天內完成。主人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對待互助的親朋好友。
有些地方的房屋建築比較簡陋,基本都是小竹樓。住在樓上的人壹般用竹柵欄隔成兩個隔間,兩個房間的中央都設火坑,準備三腳架做飯取暖。晚上,全家人圍著火坑睡覺,火坑裏壹年四季都生火。當客人來時,主人把壁爐讓給客人。竹樓壹般用於牛、豬等動物,竹樓四周是花園,種有水果、蔬菜之類。
傈僳族的這種竹樓,簡單實用。可以防潮防動物,便於移動搭建。壹天之內還要蓋新的竹樓,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建的時候就地取材,整村幫扶。壹旦新竹大樓完工。“村裏的男女老少都來祝賀,主人也很有禮貌地招待大家,擺上各種食物,倒滿水和酒來答謝大家,村裏的男女老少都盡情飲酒,載歌載舞。
對於麗江等地的傈僳族來說,建築多為全木質建築,煙囪用壹兩尺左右長的方木制成;它被木板覆蓋著。同時,由於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少數傈僳族也修建土木和磚木結構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