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民間婚俗訂婚:舊社會,婚姻是父母包辦,媒妁之言。父母按照門當戶對、屬不相容、年齡相近等條件,同意對方結婚。訂婚後,媒人把彩禮送到女方家,這就是訂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後,取消了包辦婚姻,大多是媒妁之言。男女在某壹天見面(叫“對手戲”),雙方約定後,媒人把彩禮送到女方家,這叫訂婚(也叫“定親”)。對於自由戀愛的人來說,如果男方在某壹天設宴邀請女方回家,並贈送禮物,就是正式訂婚。從訂婚之日起,男女雙方正式稱呼對方的父母為“爸爸媽媽”。新娘禮物:男方送給女方的訂婚禮物。彩禮的多少,壹般根據家庭生活狀況和當地習俗來定。富人家素質多,窮人家素質少。建國前,大部分是壹套衣服,兩雙襪子,壹袋皮子,首飾,胭脂之類的。建國後,數量逐漸增多,質量逐漸提高。壹般來說,有兩套面料,兩雙襪子,壹雙皮鞋,加上1,01元錢,就是“百裏挑壹”的意思。80年代還有人送1001元和1001元,意思是“千裏挑壹”、“千裏挑壹”。婚姻:舊社會,婚姻俗稱“娶媳婦”。婚前選個婚期。婚禮前壹天,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送禮物和化妝品,稱為“催衣”。生日快樂的早晨或者前壹兩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取嫁妝,俗稱“喜糖盒”。婚禮當天,男方親友前來祝賀,俗稱“喝喜酒”,並給錢,稱為“給戶主錢”(給新娘錢)。紅字“Xi”貼在家裏和迎親必經之路沿線,從家裏直接貼到了村頭。在門上貼壹個大大的紅色雙“喜”,掛壹個紅色。早飯後,新郎在兩個自己家的男人(俗稱“用毯子迎客”或“穿毯子”)的陪同下,坐轎子,在鼓手的帶領下,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等候打扮,轎子到門口,女子迎新郎入內,在祠堂飲酒,拜見新娘父母,短暫的宴席後,先坐著轎子出門。新娘用紅綾蒙面,哥哥扶她上了另壹頂轎子,由兩男兩女同齡(俗稱“送新娘”)陪著新郎到男方家。途中如果遇到寺廟、水井、怪石等。、“用毯子迎客”會把紅毯子抖下來蓋在身上,這叫“避邪”。新娘上轎子前,壹個孩子被送到新娘家,手裏拿著壹個用紅布包著的方盤子,盤子上整齊地放著核桃大的生餃子。它們先被送到新郎家(俗稱“送小飯”),煮熟後等待轎子的到來。轎子到了南甲村頭,新郎的長輩在新娘的轎子頂上扣壹個篩子,然後下轎,繞過村街,當著新郎的面下轎。兩個女人把客人(俗稱“媳婦”)迎上新娘的轎子,餵飽新娘,然後扶她出來。轎子前面放壹個鞍子,鞍子上放壹個用紅紙包著的小粘餅。新娘在“媳婦”(南方山區新郎用紅絲帶拉新娘)的攙扶下走下轎子,踩著“迎賓”鋪好的紅地毯(南方山區用高粱稭稈皮做的“折子”)來到院子裏。新郎新娘面向天地拜牌位,稱為“拜天地”。然後去正房,祭拜祖先和父母;然後送到洞房,新郎新娘吃“粽子”,喝喜酒,新娘開始“坐床”。新郎仍在“地毯迎賓”的陪同下,回到新娘家(稱“回親”)。新娘家只招待姨媽姨父的親戚和壹家之主,新郎們壹個個認了,酒席結束後各回各家。在新郎家,中午會宴請客人。新娘坐在大廳中央,新娘坐在專門準備的圈椅上,新郎的女長輩、媒人、迎賓的婦女、送行的婦女等陪同。晚上,村民們陸續去了“鬧洞房”。“鬧洞房”的大多是年輕人,也有上了年紀的。俗話說“三日之內無大小”。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新娘家派人來接她回娘家,取名“移九”,早上還。同時,新娘的父母兄弟到新郎家,取名“拜見公婆”,新郎家擺酒席。南方山區,新郎新娘壹起去女方家,女方家中午設宴,下午返回。建國後,坐轎子結婚、請鼓手、拜天地等習俗逐漸過時。在20世紀50年代,“汽車”(由牲畜拉的、用五顏六色的棚子裝飾的大車)被用於婚禮儀式。60年代使用自行車;拖拉機是在20世紀70年代使用的;20世紀80年代使用貨車和轎車。還有人旅遊結婚,辦集體婚禮。嫁妝:由於生活水平的差異,嫁妝的數量和質量差異很大,富人質量多,窮人質量少。在舊時代,常見的嫁妝物品有櫃子、箱子、盒子、桌子、椅子、鐘表、鏡子、被子、床墊和枕頭。建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妝的檔次越來越高。70年代主要有衣櫃、抽屜櫃、寫字臺、自行車、縫紉機、梳妝臺、折疊椅等。床上用品大多是緞子。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收錄機、電視機、電風扇、冰箱等高檔產品在嫁妝中很常見。謝傳媒:結婚後,結婚的人給媒人送豬頭、酒等禮物作為報酬。& ltbr/>;& ltbr/>;& ltfont color=#0556A3 >參考資料:
上一篇:2008年春晚-解鎖小品臺詞,急,有識之士不勝感激。下一篇:達利吉婚禮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