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元宵節習俗簡介

元宵節習俗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元宵節、春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間節日。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稱之為“曉”,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也被稱為農歷正月,元宵節或元宵節,它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

北京上元燈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就迎來了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壹的元宵節。元宵節存在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賞燈始於東漢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裏有壹個和尚在正月十五觀察舍利子、點燈拜佛的慣例,於是這壹夜所有的火葬和普通百姓都掛起了燈籠。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該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壹起過元宵節,合家團圓,歡度佳節,其樂融融[1]。在漢文帝統治時期,正月十五被命名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認定為壹種厚重的元宵食品——元宵。

大節日。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上元意味著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上元節的起源在《雜記》中記載為歲,是道教的刻板印象。道教曾稱每年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夏媛節,合稱“三元節”。漢末道教重要派別五鬥米道所崇拜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他們說天佑百姓,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們用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生於正月十五,中原地官生於七月十五,夏媛水官生於十月十五。這樣,正月十五就叫做上元節。南宋時,吳在夢中說:“正月十五,是上元天佑百姓之日。”都說天公保佑百姓,地方官贖罪,但元宵節習俗的真正動因是它處於壹個新的時間點,人們充分利用這個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對生活的祝願。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初壹晚上在甘泉宮祭祀“太乙”(太乙:主宰世間萬物的神)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先聲。但是,正月十五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元宵節燈籠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由於明帝提倡佛教,又恰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流傳開來。也有人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在漢代,人們在農村田間持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數萬人參加了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照明燈具的起源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到處都有許多兇猛的鳥獸,傷害人和牲畜,所以人們組織起來打它們。壹只神鳥因迷路而降落地球,卻意外被壹名毫無防備的獵人射殺。天帝得知後非常生氣。他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燒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財物都燒了。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著百姓無辜受苦,於是冒著生命危險,偷偷把湘雲趕到人間告訴人們這個消息。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時,猶如頭頂上的壹記霹靂,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很久,壹位老人想出了壹個主意。他說:“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戶戶都裝飾房屋,放鞭炮,放煙花。這樣天帝就會認為人被燒死了。”大家點頭說好,就準備分頭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發現連續三個晚上,世界都是紅色的,噪音震耳欲聾。他以為是大火的火焰,心裏樂壞了。這樣,人們挽救了他們的生命和財產。為了紀念這壹成功,每家每戶都在正月十五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壹天。

漢文帝紀念平陸。

相傳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陸而設立的。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的兒子劉嬰做了漢惠帝。惠帝天生軟弱,優柔寡斷,權力逐漸落入呂後手中。惠帝死後,獨攬朝政,把劉的世界變成了魯的世界。朝中老臣和劉宗室對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的殘忍,不敢聲張。呂後死後,朱祿害怕受到傷害和排擠。於是,他們在天下將軍的家中秘密集結,密謀作亂,以便徹底奪取劉的江山。這件事傳到了劉姓國王劉囊的耳朵裏。劉囊為了保劉江山,決定攻打朱呂。後來,他與開國元老周波和陳平取得了聯系,並計劃除掉呂祿。謀反後,群臣擁立劉邦的次子劉恒為王,稱他為文帝。被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深深打動,溫蒂結束了“朱呂之亂”。從那以後,正月十五就成了壹個流行的民間節日——“元宵節”。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燃燈的習俗[2]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東方朔和元宵女孩

這個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壹個名叫東方朔的寵臣,他善良、風趣。有壹年冬天,下了好幾天大雪,東方朔去禦花園為武帝折梅花。壹進園門,就發現壹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自盡。東方朔沖上前去幫忙,問她為什麽要自殺。原來這個叫元宵的宮女,家裏有父母,還有壹個妹妹。自從入宮以來,她從未錯過東方朔和元宵姑娘的傳說。

和家人見面,每年春天來臨時,我都會比平時更想念家人。我覺得在父母面前,寧死也不孝順。東方朔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並向她保證會努力讓她與家人團聚。壹天,東方朔離開皇宮,在長安街上設立了壹個占蔔亭。很多人都爭著找他占蔔。沒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燒我們”的簽名。頓時,長安城內壹片恐慌。人們正在尋求災難的解決方案。東方朔說:“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火神會派壹位紅衣女神來拜訪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下來的詩給妳,讓今天的皇帝做點事。”說完,便扔下壹根紅柱子揚長而去。老百姓撿起紅帖,趕緊送到宮裏報告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壹看,上面寫著:“長安正在搶,故宮正在被火燒,火燒了十五天,宵夜紅了。”他非常害怕,很快就邀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想了壹會兒,說:“我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圓。宮裏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讓元宵包餃子。香火和供品萬歲,命令京都家家包餃子,壹起拜火神。然後告訴臣民十五晚上壹起掛燈,全城放鞭炮放煙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讓玉帝上當。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夜進城觀燈,他們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梁武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命令他按照東方朔的方法去做。正月十五,長安城內張燈結彩,五彩繽紛,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看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訝地大叫:“元宵!元宵節!”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經過如此忙碌的壹夜,長安平安無事。漢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為火神做湯圓,正月十五全城張燈結彩,燃放煙花。因為元宵做的餃子最好吃,所以這壹天被稱為元宵節。

袁世凱與元宵

傳說國賊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壹心要復辟帝位,卻怕人民反對,時時提心吊膽。壹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在尖叫:“元宵。”我認為“元宵”壹詞與“宵遠”諧音,有袁世凱滅亡之嫌,與我自己的命運有關。於是在1913元宵節之前,禁止稱之為“元宵”,只能稱之為“湯圓”或“果粉”。但是“元宵”壹詞並沒有因為他的意誌而被取消,民眾也並沒有買他的賬,所以依然在民間流傳。

在這壹段編輯漢族的節日習俗

用燈籠和彩帶裝飾

自從元宵節裝飾燈籠的習俗形成以來,在所有朝代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觀看燈籠是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首詩《李娥燈賦》:“南油盈,西漆焚。蘇正安息,蠟出龍川。”斜光相映,倒影分明。“它描繪了元宵節時宮廷裝飾燈籠的盛況。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張燈結彩,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3萬多人,樂手1.8萬多人。戲臺長八裏,無數人打著看著花燈,徹夜不眠,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在唐代,它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唐朝實行宵禁,晚上禁鼓時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懲罰。只有上元節,皇帝才準予三天禁令,稱為“放夜”。到了宋代,燈籠從三夜延長到五夜,除了燈籠還燃放煙花,還有各種雜耍表演,場面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記載,元宵節期間,在開封的禦街上,萬盞燈籠堆成壹座燈籠山,燈籠是煙花,金碧輝煌。京都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人們在壹旁觀看。"遊客聚集在禦街的兩個柱廊下,身懷絕技,載歌載舞,音階相切,音樂嘈雜,綿延十余裏。"大街小巷,茶館酒樓,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裏燈火,各地同胞歡度元宵節。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為了讓京城繁華熱鬧,還規定正月初八熄燈,十七熄燈,連續十夜。各種各樣的人物被描繪在燈上,跳舞,鳥飛花飛,龍騰龍舞,燈籠和煙花徹夜閃耀,鼓樂齊鳴,這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朝時,滿族進入中原。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解燈謎;猜燈謎

寫在燈籠上的謎語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燈謎最早由謎語發展而來,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是壹個充滿嘲笑、紀律、幽默和戲謔的文學遊戲。燈謎掛在燈上供人猜射,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記載:“人以絲燈作詩,譏笑之,並畫人物,隱頭俚語,戲弄行人。”元宵節,皇城通宵,春夜賞元宵。人民是混雜的。詩和謎語寫在燈籠上,映在蠟燭上,列在通途上,人們可以猜測,所以叫“燈謎”。現在每到元宵節,到處都在打燈謎。我希望這壹年是喜慶和安全的。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唐宋時期,燈籠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雜技技藝。明清時期,除了燈謎和百戲之外,還有戲曲表演。歷代人們除了逛花燈市場,還有迎子姑拜廁神、過橋碰釘、走百病等習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都重視的民間節日。在城市裏特別熱鬧,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狂歡精神。元宵的傳統習俗儲蓄功能已經被日常生活所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趣味。復雜的節俗被簡化為“吃元宵”的飲食習俗。舞龍燈

玩龍燈

打龍燈,又稱龍燈或舞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場清郊的大型歌舞中,就有壹個由男子扮演的領頭鳥形象,然後安排了六條龍相互穿插的舞蹈場面。文字記載的舞龍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數百個劇本的描寫中生動地描述了舞龍。據《隋書樂》記載,類似楊迪時期百戲中舞龍表演的《黃龍邊》也非常精彩,舞龍在中國很多地方流行。中華民族崇尚龍,視龍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中國最早引進高蹺是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他們用自己的技藝來幹宋元。宋元時期召見,看其技藝。

舞獅

民間傳統節目——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舞獅”始於魏晉,盛於唐代。又稱“舞獅”、“太平樂”。壹般是三個人完成。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充當獅頭,壹個充當獅身和後腳,壹個充當獅頭。舞法分民用和軍用。舞蹈表現了獅子的溫柔,抖毛打滾。軍獅展現了獅子的兇殘。

幹劃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又稱跑旱船,是模仿陸地上的船,表演者多為女生。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片薄木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蓋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槳劃船,邊跑邊唱邊跳。這是壹艘幹船。有時,另壹名男子打扮成船夫,與夥伴壹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醜,用各種滑稽的動作逗樂觀眾。旱船在中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

吃元宵

作為壹種食物,元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古代“元宵”價格較貴,有詩說:“賓客以鉤簾看禦街,城中珍寶壹時來。幕前無路可走,錢也退不回來。”在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肉桂、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3]

犧牲門和家庭

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是在門上方插上楊樹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在門前擺上酒肉。

老鼠追逐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據《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十五,壹位仙女下凡到壹戶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妳們能祭祀我,妳們家的蠶今年會有大豐收。後來形成了習俗。

送壹盞兒童燈

簡稱“送燈籠”,也叫“送燈籠”,即在元宵節前,新娘家將燈籠送到新婚女兒家,或普通親友送給新婚不孕家,以增添吉祥,因為“燈”與“丁”諧音。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有。在陜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會放燈籠。第壹年贈送宮燈壹對,彩繪玻璃燈壹對。希望女兒婚後運氣好,早點生孩子。如果女兒懷孕了,除了大宮燈外,還要送壹兩副小燈籠,祝她平安懷孕。

英姿谷

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廁所大媽、坑大媽。古老的民間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廁神子固,並供奉神蠶和桑葚,這說明了很多事情。傳說子固原是虞姬,被長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廁所被殺,變成了廁神。在迎接子姑的夜晚,人們用稻草和布頭綁上子姑的畫像,晚上在廁所裏用豬圈迎接。這種習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記載。在元宵節,“走過所有的疾病”來尋求幸福

步行病

“走過所有的病”,又稱遊過所有的病、驅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

編輯這壹段少數民族風俗。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黃平的苗族偷菜節也是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在節日的這壹天,女孩們會成群結隊地偷別人的食物。禁止偷自己家的或者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關系到自己的婚姻。偷的菜僅限於白菜,數量足夠大家吃。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不怪。大家把偷來的菜湊在壹起,做了壹頓白菜宴。都說誰吃的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他們養的蠶也是最強壯的,吐出的絲也是最好的。

巴烏節

巴烏節是彜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正月十五。“八五”的意思是“打獵回來”。在雲南鶴慶彜族支系黑戶居住區發現。在當時,這個節日原本是慶祝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並沒有固定的節日。

編輯這個節日食物習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元宵節的代表性食物

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同時要吃壹些時令食物,南北朝時用肉和便便湯澆米粥或豆粥。但是,這種食物主要用於祭祀,並不是節日食品。直到唐代鄭的《大廚實錄》記載:“年中節食,去油錘。”據引自《太平廣記》和《呂氏雜說》的《傷逝令》記載,油錘的制作方法與後世煎元宵的方法相似。有人稱之為“油畫中的明珠”。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在唐朝,元宵節的時候會吃面蠶。王人禹(1880-1956)在《開元天寶遺》中記載:“每年人工養蠶的習俗在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時令的食物比唐代更為豐富。”陸元明《年譜雜記》中提到:“北京人以綠豆粉為枝打湯,以糯米煮為丸,以糖為醪,稱為紫苑鹽黃豆。用混肉煮湯叫鹽黑豆湯,天天像做蠶,都是元節吃的。”到了南宋,出現了所謂的“乳糖餃”,應該是湯圓的前身。至少在明朝,人們把這種湯圓叫做元宵。劉若愚(生於1541年)在《議事錄》中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是用糯米粉,以核桃仁、糖、玫瑰花為餡,用水滾制,大小如核桃,即江南所稱的湯圓”。清朝康熙年間,禦廚特制的“八寶燈會”在朝野以美味著稱。馬思遠是當時北京做元宵的大師。他的地粉元宵遠近聞名。傅增(生於1688年)的《上元竹枝詞》說:“桂花滿核桃,米如珠井。看馬家好掉粉,試賣風中元宵。”詩裏唱的是著名的馬家元宵節。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越來越精致。就面團而言,有糯米面、粘高粱面、黃麥面、苞米面。餡料的內容有甜的、鹹的、素的,應有盡有。還有所謂的桂花糖、山楂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等。鹹配豬油肉餡,可煎可炒作元宵。還有由芥菜、大蒜、韭菜、生姜組成的五香元宵,寓意努力,長遠進步。制作方法也南北不同。在北方,元宵多由蘆葦手工卷制,而在南方,餃子多由手掌揉成。元宵可以像核桃壹樣大,也可以像大豆壹樣小。烹飪方法有取湯、煎、炸、蒸。不管有沒有餡,都壹樣好吃。目前,元宵已經成為壹種隨時準備的小吃,妳可以隨時來壹碗,緩解妳的饑餓。

編輯這壹段科學吃元宵。

元宵節將至,很多人已經在家準備好了元宵,壹頓飯也吃不完。他們甚至幾天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早餐、加餐甚至夜宵都少不了。俗話說,為時已晚。其實吃元宵也是壹樣的。從營養的角度來說,豆沙、芝麻、棗泥、花生等甜餡的糯米皮或者鮮肉、菜肉等鹹餡,都是高糖、高熱量的不健康食品。那麽元宵到底怎麽吃,才能保證好吃又健康呢?不適合當早餐。元宵是壹種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它也含有油,但缺乏營養。除了熱量和糖分,其他營養成分不多。這樣的食物本來就不適合當早餐。除了營養不足,也是因為早起的人腸胃功能最弱,元宵外皮黏黏的,不易消化。所以早餐吃元宵容易消化不良,導致泛酸、燒心,影響壹天的工作和生活。

  • 上一篇:求專家給個名字,謝謝!!
  • 下一篇:四月是羊結婚的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