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造發生在20世紀初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是生活在西北貧瘠的甘肅與西方人在獨立自願的前提下第壹次成功合作;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築材料,包括壹顆鉚釘、壹根鐵條,甚至建成後用來刷鐵橋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萬裏運到蘭州的;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它的建造是德美兩國工程師、中國工匠和甘肅各行各業共同努力的結晶;說它是壹項創舉,是因為它的建成結束了幾千年來黃河上遊沒有永久性橋梁的歷史...
中山橋位於蘭州北部白塔山下的黃河鐵路橋。它是蘭州最古老的古橋,被譽為“天下黃河第壹橋”。
中山橋的前身是黃河浮橋。黃河浮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宋公爵盛豐在蘭州以西7裏處修建。明朝洪武九年(1376),衛國公爵鄧禹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命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腳下。至今,蘭州仍留有三根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舟柱,稱為“將軍柱”。柱子上鑄有“洪武九年,陳冰歲,黃道吉日八月,連長司衛國在浮橋南面築柱,用鐵索綁120尺”的字樣。
當時的黃河浮橋使用24艘大船,在黃河上方水平排列,船間距5米,用長木連接,用木板鋪成,用柵欄圍起來;南北兩岸有4根垂直的鐵柱和45根大木柱,還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索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天黃河結冰就拆,春天重建浮橋。“三月看桃花冰,盤河橋上冰青柳色”這句詩,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壹的“龍墜蛟龍”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蘭州道彭英甲的提議和甘肅巡撫雲升的贊助下,清政府動用國庫306690元,由德國商人泰來、美國人保本、德國人德魯埃作為技術指導,將浮橋改造成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壹鐵橋。最初的名字是”。
鐵路橋建成時,卡友的勞動保護保障80年。然而僅僅持續了42年,也就是1949年,鐵路橋被戰爭中斷了11個日夜。緊急搶修後雖然恢復了交通,但人行橋橋面搖搖晃晃,難以承擔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整修加固,增設了弧形鋼架拱梁,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堅固耐用,而且雄偉壯麗。
隨著時間的推移,蘭州市建成了10多座外形美觀、結構新穎、技術先進、氣勢非凡的鐵路公路橋梁。這座橫跨黃河的古老鐵橋已經不是連接黃河南北的唯壹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仍然對它贊嘆和欣賞,因為它像壹部史詩,鐫刻著蘭州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展示著蘭州人燦爛的藝術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