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論各民族的民俗

論各民族的民俗

傣族,在民族識別前也稱為白彜民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壹,與百步、百越的雲南、越南有親緣關系。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老撾族、泰國的泰族有歷史文化淵源,語言和風俗習慣與上述民族接近。

潑水節(傣歷新年)是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這個節日在傣族歷的六月,相當於公歷的四月。在潑水節,人們會拜佛。姑娘們會用飄著鮮花的淡水為佛祖洗塵,然後互相潑水,互相祝福。壹開始是用手和碗潑水,後來是用鍋和桶,潑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連成壹片。潑水節期間將舉行賽龍舟、飛高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飯。制作方法是將新鮮大米裝入竹筒中,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味道清香可口。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普洱茶,唐代遠銷中國各地,清代遠銷東南亞、南亞,如今已打入日本、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成為國內外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裏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之稱。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對外關閉。

“關門”在傣語裏叫“入坳”,意思是佛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持續3個月,始於每年傣族歷9月15日(農歷七月中旬)。相傳每年傣歷九月,佛隨母赴西天講經,三個月後再返人世。有壹次,正當佛陀要去西方講他的月經期,幾千個佛教徒到鄉下去傳教,踐踏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了他們的生產。人們怨聲載道,對佛教徒非常不滿。佛陀得知此事後,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當佛陀去西天講經時,所有的佛教徒都被召集在壹起,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準去任何地方,只能懺悔以贖罪。因此,人們稱之為“關門日”。

開門節

“開門節”又稱“楚瓦”,是我國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信仰小乘佛教的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源於古代佛教雨季生活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復辟。時間是傣歷十二月十五(農歷九月中旬左右)。開幕日象征著過去三個月的雨季已經結束,也意味著從“閉幕日”開始,男女之間的婚姻禁忌已經解除。從現在開始,青年男女可以開始自由戀愛,也可以舉行婚禮。這壹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前往佛寺拜佛,供奉食物、鮮花、蠟條和錢幣。祭祀結束後,舉行了盛大的文化集會,慶祝閉館日以來的齋戒結束。主要內容包括燃放火花和上升,點燃燈籠,唱歌和跳舞。年輕人還會在村子周圍跳鳥、動物、魚和昆蟲形狀的燈籠。此時,正值水稻收割完畢,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開放,人們可以親身遊歷大自然的寶庫,領略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苗族是壹個起源於中國的國際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和霧靈山,氣候溫和,依山傍水,大小水壩星羅棋布。苗族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和桐油。苗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藏歷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動。壹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將在農歷十月至十壹月的第壹天舉行,屆時將殺死壹頭麅子牛,並表演蘆笙舞來祭祀祖先。吃飯時邀請親朋好友聚壹聚,以增進感情和家庭和睦。苗族

苗族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巫術盛行。壹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很少有苗族人信仰佛教和道教。傳統上,苗族人往往將壹些巨型或奇特的自然物視為靈性的體現,因此對其進行崇拜,並向其供奉祭品。其中,典型的自然崇拜對象是巨石(怪石)、洞穴、樹木和山脈。此外,苗族人認為某些自然現象或物體是神靈或鬼神,苗語往往不區分鬼神,或兩個詞都用。大多數情況下,鬼魂被視為被遺棄或被冤枉的靈魂和工具,往往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疾病、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的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吃貨鬼,老虎鬼,就叫惡鬼。具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往往被視為善鬼,具有壹定的神性,如山神、谷神、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神等。苗族人祭祀善鬼和惡鬼的方法不同。好鬼受禮迎,祭祀誠。惡鬼必須被賄賂和哄騙,直到他們被趕走。在很多地區,苗族人也相信自然界有很多妖怪。比如牛把屎蓋在身上或者在馬廄裏打轉,把屎踩成圈,豬吃小豬或者臥槽,鴨子吃鴨蛋,老虎進場,遇到兩條蛇,母雞打鳴公雞。在壹些苗族地區,人造的物體崇拜土地菩薩、土地奶、家庭神、祭祀橋、水井等。土地公菩薩的苗語叫土地鬼,壹般由幾塊石頭組成。土地房屋多為木質或三塊石板搭建而成,極為簡陋,位於村莊旁的路口或路邊的行人休息處。家族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族神”偶像。祭祀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圖騰崇拜。東部很多苗族、瑤族都崇拜盤瓠(壹種神犬)。他們祖祖輩輩都被講著“女神、母親、狗爸爸”的故事,把盤瓠當成自己的祖先。中部地區的壹些苗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江洋起源於楓樹的心臟,所以他們把楓樹視為圖騰。在其他地區,苗族以水牛和竹子為圖騰崇拜對象。總的來說,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相信祖先雖然死了,但他們的靈魂會永遠和他們的子子孫孫在壹起,在節日裏會用酒肉來祭拜他們,甚至在日常飲食中也是如此。在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祭祖儀式。湘西有“打豬棒”“打牛祭祖”,黔東南有“吃屎”,黔中有“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的習俗。其中,黔東南州吃臟肉現象依然盛行,最為典型。吃臟又稱鼓節、鼓社節、鼓儲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十三年舉行壹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住在木鼓裏,祭祀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受子孫的祭品。祭司被稱為臟頭,獻祭的臟牛就是為此而專門飼養的。每次祭祀活動持續三年。大多數苗族人相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蔔、神判、祭鬼等。,除了魔法。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不專業。他們在上面提到的各種初級崇拜和巫術活動中扮演著主持人的角色,壹些當地的巫師還擔任著村落長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式外,大多能說出本氏族的族譜、本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語和民間故事。有些巫師還具有歌手和舞者的功能。因此,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在苗族社會中扮演著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也有壹定的醫術,懂得壹些草藥。在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療手段。除了這些傳統信仰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傳教,滇黔川邊區、貴州凱裏、湖南沅陵等地部分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滇東南少數苗族群眾信仰了天主教。尤其是在滇東北和黔西北地區,基督教信仰壹度勢頭強勁,影響巨大。外國傳教團或傳教士在苗族地區開辦了許多中小學、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壹些經濟開發項目,對苗族社會的進步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著名的祭司有當、巴格萊、張道惠和安順的王樹德,他們都死在苗族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響力壹度下降,近年來有壹定的恢復趨勢。但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現在實行的是“三自”,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上都與1950之前的基督教信仰有所不同。國外的苗族,越南和老撾的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老撾和泰國的苗族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和靈魂觀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

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的壹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以及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白族人口為1858063。白語的使用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也有人說白語和土家語也屬於漢語系。他們大多講自己的母語,普遍使用漢語。元明時期用的是“溫柏”(柏文),即“漢字白讀”。漢字書寫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管理好農業,鹽漬杜鵑花。三茶是雲南白族人民招待貴賓時的傳統飲茶方式。白族基本實行壹夫壹妻制。兒子結婚後馬上分居,父母壹般和小兒子住在壹起。地主中,有幾個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同壹個家族,同壹個姓氏的人不通婚,但是他們照例要和他們的叔叔嬸嬸結婚。無子女的婦女可以被丈夫的妻子收養,無子女的婦女也可以收養其兄弟的子女(收養)或養子。女婿和養子為了獲得財產繼承權,不得不改名換姓。元代以前,白族信仰佛教密宗,所以白族地區盛行火葬。元朝以後,由於內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改為土葬。葬禮壹般都很隆重。平壩地區的白族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山區則以玉米和蕎麥為主食。白族人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他們擅長腌制火腿、弓魚、炒雞棕、豬肝等菜肴。他們還喜歡吃壹種獨特的“生肉”或“生皮”,即烤豬肉半熟,切成肉絲,配以姜、蒜、醋等食用。白族人也喜歡喝烤茶。

佤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35萬多。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滄源、西盟、瀾滄、孟連、雙江、耿馬、永德、鎮康等縣的山區和半山區。即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阿瓦山區”和怒江山脈南段。與漢、傣、布朗、德昂族、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雜居的佤族,豪爽好客,以酒為先迎客,以為無酒為禮。佤族招待客人和敬酒的習俗多種多樣。壹種是敬酒的主人先從自己身上抿壹口,以驅散客人的各種警告,然後依次遞給客人。客人必須喝下提供給他們的酒,並盡力將其幹以示誠實,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另壹種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稍微落地或用右手將酒彈在地上,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主人和客人壹起喝酒。佤族有不敬酒給無知不厚道的人的習慣。每當兒子出門,客人離開,主人也會送上壹份“送別禮物”。也就是給親戚或者客人敬酒。那時,主人會用葫蘆(盛酒的容器)盛酒,先喝壹口,然後送到遠方的客人或親戚口中。客人需要把葫蘆喝光,以表示他們的家庭和友誼永遠不會忘記。新密街的佤族是壹個農業民族。過去它的生產力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因此,圍繞著農業生產,形成了許多祭祀活動,其中壹些活動逐漸定制化,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就是其中之壹。“新米節”是稻米成熟、慶祝豐收和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糧食成熟的時間也不壹樣,所以不同地區、村莊甚至每家每戶的節日時間都不壹樣,但過去壹般都是在農歷七八月(農歷九月)舉行。確定日期,壹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程度選擇吉日。第二,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好。意在邀請祖先的靈魂回來,與家人壹起品嘗新米,盡情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讓各地的佤族同胞* * *在1991慶祝“新米節”,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共同決定,將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傳統的新米節是許多家庭獨自舉行的。節日那天,主人早早起床,為節日準備食物、酒和肉。然後去地裏砍新的谷。門上掛壹串割好的谷子,表示請五谷之魂進屋。把剩下的五谷搓碎,放在鐵鍋裏用小火烤,倒出新米做米飯。然後,舉行家庭祭祀儀式:在祭壇上放壹碗新米,上面擺著各種菜肴,並請巫師念壹段咒語,向谷神和祖先獻祭。儀式結束後,在巫師和老人的帶領下,全家人盡情品嘗新米。之後,主人打開門,把自己放假的消息告訴了鄰居。於是人們帶著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殺雞,殺豬,甚至殺牛來招待客人。大家歡歌笑語,享受豐收的喜悅。佤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曾經是祝福老人去世後的壹種舞蹈,現在已經成為壹種娛樂性的舞蹈。舞蹈形式與海南黎族相同。也就是兩根大竹竿平放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面對面地握著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舞蹈者在兩根竹竿滑動碰撞的空隙中跳躍。舞蹈動作活潑歡快,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的形態。竹竿舞壹般在村裏有名望有影響的老人去世後舉行。它用杵敲打竹竿跳舞,村裏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會死,到了另壹個世界也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會載歌載舞為他送行。”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眾多的喪舞。

  • 上一篇:八個字的簡短問候。
  • 下一篇:寫壹副賀新春的對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