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至除夕,忙碌的“年”告壹段落,人們開始享受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節日氣氛壹直延續到元宵節。
1,謝年:全年祈求平安,年年有余。
謝年又叫“送年”或“送年”,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祭神儀式。桌子上擺放著年糕、水果、茶和酒等祭品。象山有句老話,“25-26推擠年糕,27-30摘黃道。”所謂“挑黃道”,就是選擇黃道作為吉日,打掃大堂,用糖水清洗桌椅器皿,多在午夜時分,以求得清靜。
謝年儀式有壹套嚴格的規則,每個細節都極其講究。比如,放置供品的祭祀用盤子叫“紅盤子”,比較富裕的人用的錫盤子叫“銀桌面”。祭祀由男主人主持。謝年的祭品陳列在桌子上,通常是六種顏色,因為六表示吉祥,代表六六大福分: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飯,六種菜,六種甜點。
第壹排有飲料,中間六杯香茶,兩邊各六杯黃酒,共十二杯。酒杯代表十二月之神,表示壹年的十二個月都有飲料。如果今年有閏月,左邊加壹個,壹共十三杯。
第二排有六色餅:金球、印花年糕、甩餅、發糕、千層餅、糖果等。,表示生活幸福甜蜜。
第三排是六盆水果,以蘋果為主,寓意“平安祥和”;甘蔗意為“穩中有升”、“越老越甜”;金桔或橙色代表“滿屋黃金”;香蕉象征著生活的甜蜜;壽桃的意思是“長壽”。
第四排是七大盆動物,有豬頭、肉條、公雞、魚、鴨蛋、豬肚、鵝、蟹。中間放壹大鍋豬頭,也叫“利市頭”,表示吉祥,有始有終;整把刀象征生活“有條理”;公雞部報曉,表示“風調雨順”;大黃魚或壹對活的雄性鯉魚,眼睛上貼著紅紙,頭朝內,表示“壹年以上”,有的掛在桌攤上,防止跳躍。祭祀儀式結束後,它們被放生,表示“鯉魚躍龍門”。鴨蛋意為“金元寶蛋”;米糕上放兩個米粉做的“元寶”,元寶下面壓著用紅紙剪的“福”字。旁邊放著烤麩,意思是“壹喊就發財”。還有“和合四碟”,即四碟調料:鹽、紅糖、酒、蔥。
第五排屬於年糕,烤麩,豆腐,粉條。豆腐諧音“符頭”(首富),粉絲寓意“長壽”。
謝年的程序壹般是放好祭品,點上香,捧香祭天三次,然後點三個煙花。祭祀儀式持續了約壹個小時,其間進行了三輪酒篩,祈求全家平安、長壽、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祭祀結束後,他們邀請親戚和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
2.年夜飯:壹套吉祥口福
農歷十二月底是除夕,也叫“大年初壹”。象山有句老話“冬天至日夜要睡,吃三十夜”,可見象山人的年夜飯情結壹直是根深蒂固的。象山人年夜飯的菜品也很精致,有醬雞、鱔魚、紅糊烤蟹、魚、香菇、春卷、木耳、烤麩、豆芽、黃花菜、蓮藕、年糕、餃子。
除了註重享受“美食”,探討年夜飯菜品中的“美食”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象山人喜歡把來年的希望寄托在菜裏。如“雞”與“吉祥”諧音,表示吉祥;“鰻”意為“滿缸、滿缸”,意為豐衣足食;象山人似乎對“紅糊烤蟹”情有獨鐘,寓意“生意興隆,四面八方吉祥”;藕意為“越來越高,路路通”。
象山年夜飯不能少於十二道菜,因為象山人視“十二”為吉祥數字,象征著12的壹個平安順利的月份,“月紅”“壹個多月”。不管加多少菜,桌上的菜壹定要均勻,這是吉利的。年夜飯是涼拌炒菜,顏色很多。妳要慢慢享受,越慢越好,意思是“長遠”。
年夜飯不能把魚都吃了。如果妳有盈余,說明妳還有壹年多的時間。吃飯的時候不要說廢話,要說吉祥話。年夜飯後,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除夕夜也要把第二天(正月初壹)需要刀的菜切好,把地掃好。掃的時候要從外面掃進去。掃的時候要說“元寶掃進來了”,把廚房的垃圾倒進壁爐裏。
3、按年齡:幾代孩子的溫馨記憶
象山有句古話“老人感念舊年,兒女盼新年”。以前老百姓家裏都不寬裕。平常日子,孩子基本沒有零食吃,口袋裏也沒有零花錢。只有在節假日,孩子們才能吃到壹些美味的食物,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可以得到大人送的歲燈籠。所以,在貧窮的年代,孩子們天天盼著過年。?
過年的時候,長輩用紅包給晚輩壓歲錢。帶有序列號的新紙幣成為了過年的首選,蘊含著長輩對晚輩“吉祥如意、喜事連連”的美好希望。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4.正月初壹開門。
正月初壹淩晨,家家戶戶的第壹件事就是趕著打“開門炮”,整個半島都是鞭炮齊鳴,象征著送舊迎新,收福,俗稱“收年”。打“開門炮”也是慣例。壹般先放壹串小鞭炮,稱為“百子炮”。又放雙響鞭炮,只放三聲鞭炮,表示壹年的瘟疫可以解除,又要過年了。要求響三遍都響,聲音響亮清晰,最吉利。
俗話說越早開門越好,象征著今年隨便做什麽都順順當當,財源廣進,農民大豐收。有的地方,壹開炮就嘟囔著:“開門開炮;財富來了,幸福也來了。“壹般鞭炮和裏皮的皮膚都是紅色的。燃放後,紙花滿地,雲朵鮮艷奪目,形成滿屋喜氣。
5.走親訪友拜年。
從初壹早上開始,先在家裏,晚輩按順序給長輩磕頭,稱為“拜年”。從初二開始,鄰居、親戚、朋友來來往往祭拜節日。如果在路上遇到,我們會互相長鞠躬問候(今天點頭握手),有的還會胸前交叉說“拜年”。互相拜訪也被稱為“新年快樂”。先由下壹代出門到長輩家拜年,再由同輩人祭奠,稱為“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嶽父家拜年,晚輩到殯儀館拜年。?
按照舊習俗,象山人在正月初壹不走親戚。拜年時間壹般是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長到十五。去普通親戚家,要帶禮物。50年代以前,農產品比較單壹,多為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並用特制的紙莎草紙包著,上面貼著紅紙(有的還印著花邊字,以示過年),所以被稱為“彭紙包”,又稱“紅包”。
每包禮物大概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取決於要走的親戚。在過去,春節期間有許多人買紅包。從12月20日開始,每天晚上9點以後,店員們都在忙著包紅包,直到深夜,晚飯大家還可以吃壹碗芥末炒年糕。生意好的話,過完元宵節就包了。可笑的是,大部分紅包都是通過主人發給西家,西家發給南家。
6.歡樂地舞動龍燈
象山春節有舞龍的民俗。十余人手持彩龍,在寺廟和大屋前翩翩起舞。主家得到了紅包、年糕和糖果的獎勵。象山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舞龍隊,可以點上燈,也叫“龍燈”。
7.在舊社會,過年有很多禁忌。
舊時正月初壹,不做飯(除夕多留飯過年,意為“剩飯”),不挑水,不叫門,不縫針。壹般不掃地。如果妳必須掃地,妳必須用掃帚從外向內掃。禁止在外面掃地。據說財富會流失。晚飯早點吃,不要點燈,放鞭炮(叫“關門”),早點睡。
過年也有不吵架、不刀斧、不殺人、不討債等禁忌。都說吵架會掉色;刀斧是殺人兇器,動了不吉利;而且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打罵什麽的。現在這些習俗已經基本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