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關於順治。。。。100積分

關於順治。。。。100積分

順治的祖父是努爾哈赤,在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統壹了滿清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史稱後金)政權。其疆域東至東海,北至蒙古、嫩江,南至鴨綠江,都建在赫圖阿拉城的發源地(今遼寧新賓)。努爾哈赤的祖父覺長安原是明朝建州左後衛都督,他的父親塔克是都督,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明朝政府管轄的滿族聚居區的滿族官員,卻在明軍平定建州右後衛叛亂的過程中被誤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努爾哈赤奮起反抗明朝的統治。努爾哈赤死後,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位。這時,後金已遷到盛京(今遼寧沈陽)。從清九年四月(明崇禎八年1635),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稱皇帝。同時征服朝鮮,統壹南蒙古,通過清崇德五年六年(明崇禎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年)的松山錦州之戰,徹底削弱了明軍的精銳力量,使其在中原奮進指日可待。

皇太極在把權力推向山海關時突然去世,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九子福臨。

福臨於清朝崇德三年正月三十(1638三月15)生於盛京,其母為孝莊皇後(蒙古科爾沁別勒寨桑之女,姓博爾濟吉特氏)。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 10.08)在盛京繼位時,他還不到六歲,由他的叔父吉拉郎、多爾袞輔佐,第二年年號改名為“順治”。這樣就有了日後“順治皇帝”的稱號。

當順治在繈褓中長大,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在皇位之上的命運時,明朝崇禎皇帝正在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而寢食難安。順治登上大清皇位不到壹年,明朝崇禎皇帝幾經周折,在景山公園(景山)上吊自殺。那是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侵明朝首都北京。

明朝皇帝死了,但軍隊還在。駐守山海關防備清軍的遼東連長吳三桂,在得知自己心愛的妃子陳圓圓被農民軍挾持逼其叛變後,選擇了讓清軍入關,配合明軍剿滅農民軍的道路。但清軍的戰士壹旦踏入中原大地,就消滅了農民軍,同時也制服了本屬於明朝的政權和軍隊。順治元年(1644)九月,輔政之叔多爾袞在前方作戰,順治皇帝在輔政另壹叔吉爾哈郎的護送下從沈陽抵達北京,開始為實現對這片土地的統治而努力。中國歷史進入以滿族貴族為核心的清朝。順治皇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壹個皇帝。

因為攝政王多爾袞的突然去世,順治八年正月十二日(1651二月1),順治皇帝提前實現了個人統治。這壹年,他才十四歲。鑒於多爾袞越權造成的多年壓迫和傷害,順治皇帝毅然決定從此親自處理壹切政務。為了克服中文讀報的困難,廣泛吸收中國歷代皇帝的治國經驗,他執政後開始刻苦學習,涉獵廣泛。在明白了通過文化和教育來統治世界的原則後,我開始學習用漢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來不斷完善我的治國之道。同時,他知道皇帝要以國計民生為第壹要務,所以他奉行招降亂、扶抑亂的軍事政策,推行屯墾休養的經濟政策,註重整頓吏治,建立廉潔有效的政府機構。到順治十六年(1659)春天,除了地處東南沿海壹隅的鄭成功,全國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被鏟平,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實現了我祖父和父親統治山海關這片美麗富饒土地的夢想。

但是,對於這樣壹個繼承了滿人的勇猛頑強,容納了韓的民政民生思想,刻意謀求治理,實現強權統治的年輕皇帝,為什麽要棄位出家呢?

壹種是順治24歲並沒有死於天花,而是在這壹年脫下袈裟穿上袈裟,在五臺山修煉,死於康熙五十年(1711)。這期間,康熙皇帝幾次去五臺看父親,都沒有得到順治的認可,於是康熙寫了壹首詩“文殊在,但願鬼神知道”。至於他出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心愛的董鄂氏公主,也就是被擄入宮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死。我選擇五臺山修行,是因為我夢見董小宛在那裏。這種說法的相關記載主要存在於《順治演義》、《順治》、《康熙》等野史和其他文學作品中。特別是當時著名才子吳的壹組《梁青山頌佛詩》影射順治在五臺修行,用“雙城”、“千裏光”等典故指稱董氏。因為吳的詩有“史詩”之稱,而且他在《至親》中寫的是,與董小宛齊名的名妓邊玉京,是如此的囂張,以至於信徒們都是如此的高興。而這壹切都可以在五臺山找到。

另壹種說法來自佛教書籍的記錄,如《大覺普濟能仁年譜》、《遊寺僧錄》、《圓照禪師顏錫森語錄》、《北遊記》、《續指月錄》等。這些書,以語錄和詩詞的形式,記載了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曾在宮中舉行凈禮,由湖州(浙江吳興)的弘治和高僧毛錫森主持。然而,已經剃了光頭出家的順治,在毛希森師傅和主持玉林L的弘治的脅迫下,改變了主意,保留了頭發和習俗,要燒死毛希森。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順治皇帝是否真的在24歲就去世了。

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藏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1000多萬份原始檔案。在這些珍貴的史料中,最受當時皇室尊重和保護的是記錄、聖訓和玉死。在清朝漫長的統治時期,它們被專門保護在帝國歷史K的金色大廳(位於北京南池子),由專職警衛照顧。其中,記載是繼位皇帝根據各種文書檔案,按照年、月、日的順序,為已故皇帝編制的事實記錄。由於精心保護,清代世祖的金帛書面至今仍完好如新。在《實錄》第144卷中是這樣記載的:“順治十八年,醜醜,春正月,是壹九壹壹年正月,朝不理會。免去王的尚書令慶典儀式。孟在太廟中坐享其成,派都督穆力馬前來行禮。倫齊,我不想去山頂...陳冰,我在儀式上說:我想親自向妳致敬,並表達我真誠的敬意。我偶爾鞠躬,未能親觀,應送官貢戴。寫壹份要發的正式帖子的清單。妳的部門會按照指示去做。帝國元帥發來內政大臣蘇克薩哈的命令,除十大死罪外,所有死罪和罪犯都將被釋放。丁思,夜,子雕,崩於養心堂。”這段話的意思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壹,順治皇帝免除了大臣們的迎朝儀式,還派官員在春正月祭拜祠堂,當天就要舉行。第二天,順治皇帝身體不適。農歷六月初六,順治皇帝下詔,要他參加大明堂的享受儀式。因為身體不適,需要派官員代拜,要求禮部列出代拜的官員名單。而且因為病情迅速加重,還發了壹道詔書,赦免北京除十大死罪以外的所有罪犯。第七天淩晨相當於現在的0點到1點這段時間,順治皇帝駕崩。

我們從《清世祖實錄》中的詳細記載可以看出,順治皇帝被明確記載為初二生病,而初六生病則是“漸”。“達漸”二字,用在皇帝身上要格外小心。因為這個詞表示病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危險。至於具體的死亡時間,記載是“丁四,夜,子可”。這裏“丁四”是天幹地支的第七天。雖然“子時”相當於現在的23: 00到1: 00,但在舊歷的計時方法中是“開始”的意思——計時從“子時”開始計算,然後按照子醜毛寅的順序計算。因此,《鼎雕》應該是在初七的零點或者初七的淩晨壹點。中間的“夜”字只是深夜的意思。但在大多數歷史研究專著中,都解釋為初七半夜,即順治的死亡時間延遲了12個小時。這樣就從壹份《清祖實錄》的原始史料中證明了順治皇帝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病逝的。但是沒有說明原因。

檔案裏的玉帝是清朝皇帝的家譜。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西開始記錄。塔克後裔的這個分支,叫做“宗室”,用黃色;塔克西兄弟的後代,稱為“覺羅”,使用紅色,在族譜格式上,分為“橫格”和“豎格”兩種格式。橫玉樹只是簡單的記錄了世系,豎玉樹不僅記錄了世系,還詳細記錄了該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玉逝》記載了順治皇帝的情況,與《清世祖實錄》的死亡時間相同,但也沒有說明原因。

此外,檔案中還有順治皇帝的遺囑。該遺囑長548厘米,寬93厘米,采用黃色紙墨,卷軸式保存。在遺詔中,順治皇帝自責自己逐漸學習中國習俗,從小不盡孝道,與親友疏遠,並宣布自己八歲的兒子葉璇為皇帝。這份遺詔充滿了悔意,讓很多人猜測不是來自順治皇帝,而是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因為悔意的內容大多是太後對順治皇帝的不滿。但僅憑自責就斷定遺囑不是順治皇帝的,未免牽強。如果按照順治皇帝的成長軌跡去探究他的思想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這種白責不無道理。首先,順治是最早統治中原的滿族皇帝。他對這片土地、這裏的人、這裏的生活、這裏的文化都很陌生。要實施規則,他得盡力去熟悉和適應它,並迅速背離自己的傳統。這是很深的矛盾,他的自責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順治深受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影響,壹度信仰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位期間,他常常把各種災難或動亂歸咎於自己“政教缺乏紀律性,經濟管理缺乏技巧”,多次發出告白信,要求各種文件不能自稱“聖”。1659年16月,李定國正月實現統壹後,面對各種祝賀的請求,他冷冷地說自己能有今天這個事業,不是靠自己的德行成就的,並拒絕給他送禮。十七年(1660),他在祭奠天地和祠堂的時候,對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了壹個簡單的總結。整篇文章都是自怨自艾的話,他下令暫時停止官員給他的慶功章。這些史實都可以在大清先人的記載中找到。所以這份遺囑充滿了悔意,也並不完全違背順治皇帝的思維方式。

這份遺囑的起草記錄在《清聖人誌》第壹卷中,是在第六天的第六天,在將前學士馬勒吉和學士王茜叫到養心堂後,在幹慶門起草的。這壹記錄得到了撰寫遺詔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王茜的支持。在編年史中,王茜描述了自己被聖旨召至養心殿,聽從順治皇帝旨意後起草聖旨,三番五次呈上的全過程。王茜在他的編年史中還寫道,進入養心殿後,順治皇帝對王茜說,我得了痘,恐怕不能好了。此外,兵部總督察張陳在《平埔雜記》中記載,也就是記載皇帝“大踏步”的第六天,在宣講大赦的同時,也告誡百姓不要炒豆、點燈、倒垃圾。因為這個禁忌只在皇帝得天花的時候出現,所以人們證明順治皇帝死於天花。但也有學者提出,天花這種急性傳染病的癥狀是高燒和昏迷,患者死前不太可能有意識,所以順治皇帝不可能像王茜寫的那樣親自口述遺囑。

遺囑是否為順治皇帝本人所寫,有待進壹步考證。但從檔案中保存的清聖父的記載和其他文獻保存單位的壹些僧人文獻可以看出,順治皇帝是病死的。

在《清聖祖實錄》第壹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安放順治皇帝遺體的自貢靈柩於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二日)二月初二被移至景山壽皇殿。後來繼承皇位的康熙皇帝,在所有該參拜的日期都去參拜了。卷二中也記載,4月17日,康熙皇帝來到順治皇帝子宮所在的景山壽皇殿。百日祭奠之後,他將順治皇帝的寶座獻於幹青宮,等待壹個吉祥的日子獻於太廟。21日,舉行“獻安寶宮儀式”。這說明到了21日,順治皇帝已經火化了,因為“寶宮”二字的意思是骨灰盒。

關於順治皇帝火化的詳細記錄,正史中沒有記載,但《遊寺僧記》中有記載,順治皇帝在去世前,特意委托了關系密切的僧人。因為祖制是火葬,而他信佛,希望如果高僧毛希森能趕到,就由高僧毛火化。如果沒有,他會被北京的好果寺和龍安寺火化。本月的尼姑庵之行由寧波天通寺主持,由、、尹帶到順治皇帝身邊,與其他入宮的僧人壹起為順治皇帝傳教。本月尼姑庵之行的錄音,記錄了自己等人與順治皇帝的正確表現,極為真實。順治皇帝提到的匡西森和尚是浙江湖州吳興弘治的弟子,主持玉林l .匡西森對佛教的詮釋深深打動了順治皇帝,並從中獲得了深深的信任。據《五光全書》記載,高僧毛希森接到遺囑後壹路抵京,並於4月17日百年紀念日為順治皇帝舉行了火化儀式。這與《清世祖實錄》中記載的百日追悼、迎神、置寶宮是壹致的。

於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病因可能是天花。他的遺體於4月17日火化,骨灰存放在“寶宮”。據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所藏《清聖祖實錄》卷九記載,“寶宮”於康熙二年(1663年5月30日)4月24日拂曉移至孝陵,6月6日與小康皇後、端靖皇後的寶宮壹同置於地宮石床上。

所以順治皇帝24歲出宮出家,朝廷以他生病為借口的猜測,只是壹個充滿想象的傳奇故事。但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順治皇帝在西苑(中南海)萬善堂舉行了他皈依佛門的凈禮,這是歷史事實。剛剃了頭發想出家的順治皇帝,在毛希森的師父玉林L的苦口婆心勸說和火燒毛希森的壓力下,最終決定留在海關。雖然在官方檔案中找不到這壹史實的記載,但在上述僧侶的著作中卻廣泛存在。這些著書立說的僧人,都是順治皇帝邀請入宮講學的名人。由於他們生活在描述網發時期的順治皇帝身邊,在各自的著作中又有單獨記載,真實性很高,所以得到了史學界的普遍認可。在《關於勸順治回歸世俗的語錄》中,被稱贊最多、看似有效的勸說是,面對順治皇帝的質問,佛祖釋迦牟尼和禪宗祖師達摩不是都放棄皇位出家了嗎?玉林L回答說,他們是開悟的佛教禪宗,現在從出世法的角度來說,最需要妳保護人間佛教的正義,保護所有菩薩埋葬的地方。所以,妳還是繼續當皇帝吧。正是這種規勸,最終讓順治皇帝回心轉意,保住了頭發,回歸世俗。

我們現在需要尋找的是順治出家的思想感情基礎。

順治在宮中的流行,主要是因為佛教思想的深刻影響。

順治入關前對佛教壹無所知。作為與明政權抗衡並統治廣大東北地區的清政權的繼承者,其滿族文化傳統中並沒有系統的宗教理論。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崇拜的是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多神教。這個宗教之所以叫“薩滿教”,是因為主持祭祀的人在滿語中被稱為“薩滿”、“薩滿”、“薩摩”、“薩滿”。它起源於古代,沒有統壹的教義。它是壹種原始的自然宗教。順治入關後,由於其政治事務由攝政王之叔多爾袞主導,而多爾袞對順治的教育又是放任自流,順治的童年和青春期與所有滿族子弟壹樣,熱衷於騎馬、射箭和狩獵,對中國文化茫然無措。據《清史誌》第三卷、第九卷、第十五卷記載,有都察院、郝傑、全峰、洪承疇等。掌管朝政的李傕曾先後要求多爾袞挑選有見識的人幫助順治讀書,但都被多爾袞以順治年紀小為由拒絕了。後來多爾袞幹脆無視了這個建議。只是因為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的突然去世,順治的漢化教育才成為必然。面對如此豐富悠久的中國文化歷史,順治為了統治,在幾乎沒有漢字知識的基礎上勤奮學習。但最先植入他腦海的宗教,並不是已經被中國文化深深吸收和包容的佛教,而是未能融入中國文化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唐、元代時斷時續地傳入中國,但由於耶穌會傳教士的努力,在明朝萬歷年間(1582)再次傳入。領導順治元年,為了學習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歷法等壹些天文物理知識,接受了大學者範文程的介紹,召見了在秦工作的京籍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淵博的知識贏得了順治皇帝的尊敬。得到這個機會後,湯若望開始向順治皇帝傳播基督教教義,同時講解科學知識。其教義中對人的起源、人的苦難、人的救贖的闡述,說服了對這些問題有著深深疑惑的順治。教義中所有的罪都可以通過懺悔得到上帝的寬恕,避免審判的觀念也已經植入順治的腦海。然而,湯若望在順治心中苦心營造的這種信仰,最終卻因這片廣袤土地缺乏文化滋養而崩塌——佛教,在這片土地上被深深滋養,最終征服了順治皇帝,成為他的人生信仰。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順治皇帝與佛教的接觸始於與史靜海會寺主持韓普聰的壹次會面。那壹年是順治十四年(1657)。但根據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國史館滿文檔案》證據,嚴子友先生通過認識正在河北遵化仲晶山山洞裏打坐的別山法師,論證了順治皇帝應該是在八年秋冬才了解到佛教的。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由卡皮洛韋親王悉達多創立。喬達摩(釋迦牟尼)。它的基本教義認為生命是無常的、無我的、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於人自身的欲望和行為。而這種欲望和行為導致了生命輪回中善惡報應的結果。每個人都活在這種無常的輪回報應中。想要擺脫這種痛苦,只有通過修煉開悟,徹底改變世俗的欲望和認識,才能擺脫。在漫長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由於傳播者對其思想戒律的理解存在諸多差異,這壹基本教義被分成了許多派別。傳入中國的,主要是大乘教派。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發展,隋唐時期達到頂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天臺宗、法家宗、凈土宗、發祥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等主要宗派。其中,禪宗是最具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教派。禪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安靜專註地思考。“禪”主張佛教可以通過這種禪修的方法得到實現和徹底的解脫。在禪宗的發展過程中,分為曹東、雲門、法眼、廬陽、林佶五派。其中,林佶和曹東是流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兩個教派。是曹洞宗的和尚在仲晶山修行。他們與順治的交往記錄在仲晶眾多的碑刻和石刻上。上面記載了順治八年(1651),順治因打獵來到仲晶,在畢夏袁俊廳見到了海壽大師。當他得知壹位來自別山的禪師已經在知止洞安靜地修行了九年時,他非常欽佩。參觀結束後,回宮在西苑(中南海)教苑(又稱教苑)開設萬善堂,邀請別山大師入宮修身養性。然而,法師禮貌入宮後,拒絕了順治的好意,回到仲晶山繼續住在山洞裏修行。這件事讓順治皇帝知道了佛教,知道了佛教中有壹些獨立的人,他們的信仰和追求是他所不知道的。於是,順治陸續邀請壹些佛門人士到萬山堂居住,開始接觸佛教。回到山洞的別山法師對順治印象深刻。順治十年(1653),被召至西苑教苑,賜“惠山普英禪師”稱號,住在教苑。

然而,僅碑刻和石刻的記錄有些孤立,在《清世祖實錄》等中國官方檔案中沒有順治八年遊仲晶的記錄。好在經過翻譯,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清初國史館全文書本提供了寶貴的佐證史料: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12月19)十壹月初七,順治皇帝隨皇太後、皇後出獵,定居河北遵化。初八住在高家莊,這壹天去娘娘廟賞和尚海壽壹千兩銀子。從灤州回灤州的路上,十二月初三(1652 65438+10月13),又去了壹趟娘娘廟,“給景宗山和尚三兩銀子壹百兩...南洞”。這裏的娘娘廟是畢夏袁俊寺的原名,海壽是寺主,景宗山是仲晶山,博三是別山,只是因為滿語翻譯成漢語用的是音譯,所以選用的音譯漢字不壹樣。

《清初國史館全文書》是清初國史館政府機構為編纂國史而編纂的滿文檔案資料。它是按照年、月、日的順序編輯的。由於編纂歷史的角度不同,檔案中記載的事件細節也不盡相同。雖然是簡單的記載,但與碑文、石刻相比,別山法師的原因、時間、修行地點是壹致的,證明了碑文、石刻所述事實的真實性。

但可能是因為曹洞宗的參禪方法側重於從個人出發理解佛性,不太適合順治當時的文化基礎。而且這個教派的修身方法也決定了海壽、別山等僧的不善言辭。所以順治十四年(1657)遇到禪宗另壹大派林濟宗的壹些僧人後,曾說我雖然壹開始很尊佛,但並不知道有教法。

韓普聰,福建延平人,臨濟宗高僧。順治十三年(1656)五月,受位於京城南部的海會寺之邀,擔任東道主,從而使林基宗的宗室之風在京城發揚光大。林繼宗的教學方法側重於通過師生間的問答來衡量雙方的理解深度,並根據不同的理解程度向與會學者進行宣講,倡導人們通過交流來實現。這種重在溝通而非內省的方法,非常適合順治理解佛教。於是,經過幾次長談,順治對佛教產生了興趣,讓韓普聰列出江南名寺高僧的姓名和情況,並開始邀請臨濟宗的高僧入宮講學。其中對順治影響較大的僧人有浙江湖州弘治主持的玉林L、浙江寧波天通寺主持的穆晨曦、玉林L推薦的弟子嚴錫森、穆晨觀推薦的弟子陸安和蕭山。順治在這些僧人的簇擁和講解下,從佛教中得到了深刻的精神慰藉,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信仰。他認出了玉林L作為老師,並要求他給自己的法名“行癡”。西苑的萬山堂成了他參加禪修拜佛和與這些僧人討論佛法的地方。玉林L的大弟子嚴希森不僅成為了他的兄長,還因為他淵博的學識和實踐,深得順治的信任。順治皇帝與這些僧人的活動和談話,都可以在這些人的作品中找到。由此可見,順治皇帝在思想上已經完全接受了佛教關於生命輪回的教義,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承擔著善惡報應,要想擺脫輪回只能依靠佛教的教化。由此,他認為自己的皇帝之位只是過眼雲煙,不知道來世會生活在哪裏。所以他在遭受重創後出家的願望是他思想信仰的必然結果。

順治在宮中發了財,另壹個原因是他遭受了沈重的感情打擊——他心愛的董鄂氏公主去世了。

根據《清史稿》?據《後妃傳》記載,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順治十三年(1656)夏,十八歲的她入宮侍奉順治皇帝。據《清世祖實錄》卷120記載,她在夏天入宮,準備在7月成為公主。卷壹百三十記載,八月二十二日,被正式冊封為賢惠公主。順治帝在書中稱贊她“性稟賦於敏慧,軌跡均衡”。9月28日,她過了“貴妃”這壹關,準備立她為“貴妃”。卷壹百五十,詳細記載了十二月初六舉行的官書儀式。順治皇帝在書中再次盛贊董鄂妃“敏惠成功,謙讓,椒畫,修四德”,並為此冊封上諭,大赦全國,把喜悅的心情推向全國。詔書長190厘米,寬93厘米,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就這樣,董鄂氏從入宮到被提拔為最高級的妃子——皇貴妃,用了半年時間,此外還因為他的封爵而發布了大赦令。這種禮遇通常只有在女王被任命時才會出現。但她確實成了皇後——她被追封,時間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9月25日)八月二十壹日,死後第三天,追封號為“孝、孝、孝、仁、善、尊皇後”。這個時候順治皇後還在掌權。是科爾沁貝勒綽基的女兒,名叫博爾濟吉特氏的孝惠皇後,曾受董鄂氏寵愛,險些被廢的孝惠皇後。她壹直活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享年77歲。這樣,如果取謚號的前兩個字,董鄂妃也是“孝皇後”;就拿最後兩個字來說,也叫“端給女王”。

董鄂妃的死讓順治皇帝非常難過。《清祖實錄》卷139中記載,順治皇帝在臨死的那天,發了壹道詔書,太子以下,滿漢官員以上,公主公主以下,如丫鬟等,都聚在景雲門哭,這就是所有的親族和國家。當他們被轉移到自貢,這些人必須陪伴他們。140卷記載順治皇帝為董鄂妃之死,休學五天,穿喪服十二天。朝廷官員和宮女穿的喪服,直到27日才允許脫下。142卷記載,百年祭日,諸子、文武百官、公主公主、官員妻妾齊聚悼念。另外,從他寫的4000字的《拜皇後之道》中可以看出,他把董鄂妃的優良品行與日常生活串在壹起,傾註了自己的愛心。如此不同尋常的升遷速度,如此不同尋常的禮遇,只能說明順治深愛著這個董鄂妃。但這位極度受寵的董鄂妃,因為記載她十八歲來到順治,引起後人對她入宮前身份的猜測。因為基本的觀念是:她不可能通過舉報選秀女生的正常渠道直接接近順治。根據清朝的相關法規,應征女子的年齡為十三至十六歲。她的父親作為滿清軍官,如果不報,將會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處罰。那麽,以她的年紀,她是從什麽渠道入宮的呢?最廣為猜測的風流韻事,也就是說她就是董小宛,壹個被帶進宮的江南名妓。

  • 上一篇:陽歷九月是龍人搬家的吉日。
  • 下一篇:農村建築樓梯的風水知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