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內地層主要為二郎坪群火神廟組基性和基性火山巖。侵入巖主要為華力西中期的穆乎丁斜長花崗巖基,分布於礦區東南部。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大致可分為四組,即西北向、東北向、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含礦巖脈主要有花崗巖巖脈、細粒巖脈和偉晶巖巖脈。礦體主要為含金黃鐵礦化應時脈,其次為鉛鋅礦脈和方解石脈。金礦主要產於1礦脈中,該礦脈長於1600米,厚度0.4-4米,傾角50-60°,傾角60-70°。1礦脈由應時脈、黃鐵礦化、赤鐵礦化、褐鐵礦、矽化蝕變巖和碎裂巖組成。構造蝕變巖帶沿走向和傾向顯示出擴張、收縮、分支和重組的跡象,在某些地區有小的之字形和羽狀構造。
礦區是核工業中南地質勘查局308大隊在豫西南發現並勘探的金礦區。1987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黃金工作會議上決定,核工業部地質隊也要參加金礦勘探。在河南省工作的核工業308隊副總工程師崔順,初步選定內鄉縣木戶頂巖體內外接觸帶為金礦成礦遠景區,認為該區成礦條件較好,有可能找到類似小秦嶺礦床的金礦床。當年6月,他在吳哥、陳華凱等人的陪同下,到內鄉縣進行選舉區、選舉地的實地調研。在當地黨政部門的積極配合下,他們選擇了內鄉縣下關鄉的王鷗和葛條壩地區作為找金靶區。副總工程師崔順在靶區踏勘時,把河南靈寶縣群馬金礦的金礦石樣品拿出來給當地農民看,類比啟發。從王鷗村民秦運成的調查中發現,格條帕村徐窯溝也有類似群馬金礦的礦石。他們及時向劉隊長和朱守信總工程師匯報,說明該區金礦普查有四個依據:壹是巴陵、棗樹園金礦化點的存在,表明有成礦的可能;其次,本區及其外圍有水化學彌散暈,表明有金屬硫化物金礦的存在;第三,本區具有金礦化“三位壹體”的地質背景,從9個金礦化露頭對比發現,本區黃鐵礦氧化作用強烈且分布廣泛,具有硫化物礦床氧化帶特征,是近壹個月來最理想的選址區域;第四,運用鄰域類比法,從群眾中調查了徐窯溝應時脈型金礦的存在。崔順部署住在西峽縣的水化學勘探隊進駐徐窯溝進行檢查取樣。同年7月,水化學找礦隊指派陳華凱、楊永健、賀國慶在徐窯溝地區工作,由秦運成帶隊到徐窯溝李溝金礦進行調查取樣。經大隊化驗分析,金品位達到5-15g/噸,發現了徐窯溝金礦。
隨後,總工辦高慶森到現場檢查地質成果。認為該點控礦構造已初具規模,礦化標誌明顯,值得進壹步研究。有人建議進行壹些探溝勘探,以暴露55公斤的金礦床,並在年底進行普查。在1988,在礦區工作的劉等人不怕山高、坡陡、林密等困難。經過反復追索和探槽,他們不僅迅速擴大了1號礦脈的規模,還確認了花崗巖內帶存在兩個工業礦體。9月,大隊派王順堂、黃華珍組成工作組,協助支隊工作。同時,縣黃金公司積極配合765標高機掘貫通礦脈隧道192米,為了解深部金礦化特征創造了前提條件。年底,工作組編制了內鄉縣徐窯溝金礦普查報告,編制了1: 1000礦體縱投影圖,礦脈1,提交普查儲量1009 kg。
從1989開始,徐窯溝礦區轉入詳查。楊振聲是支隊的技術總監。8月至9月,大隊派崔順和吳歌到礦區,與礦區的技術人員壹起工作。年底提交了徐窯溝金礦1號礦脈詳查中間報告,探明黃金儲量1.4噸,礦石品位12.36克/噸。本次中期報告的提交表明,在南陽地區西部首次發現了應時脈多金屬硫化物型金礦床的儲量,顯示了在二郎坪群變質基性火山巖區與華力西期花崗巖接觸帶的良好找金前景。
1991結束後,徐窯溝礦區轉向勘探,探明儲量不斷增加。有望發展成為中型礦床。
該礦從1990開始建設生產,從1992開始黃金年產量約9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