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冬季至日節的起源和習俗是什麽?

冬季至日節的起源和習俗是什麽?

1.冬天的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因此,永定河沿岸的民間也俗稱冬天的至日為“短日”。他們認為,由於冬季至日,太陽是全面展開,並有壹種說法是“冬季至日是壹個太陽。”因此,冬季至日有三層含義:壹是陽極的到來;第二,太陽是精神;第三,白天向南行進到至日,因此它被稱為“冬季至日”

2.從冬季至日之日到驚蟄之日後的六天,* * *有9981天,其中九天稱為“九”,即公歷從65438+2月21或22運行到3月11或12。永定河沿岸的民間把這段時期稱為“九天寒氣”,曾經有壹首歌謠:“壹九二九年不開槍,三九四九年走冰面,五九六九年看河邊柳。79河開,89鵝來,99加19,牛往各處去。”

3.永定河兩岸民間流傳著“冬天的至日大如壹年”的說法,俗稱“崖歲”。在舊社會,每到冬季至日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魚、蔬菜等食物,先祭拜祖先,然後是父母和長輩。

4.人們會在冬天的至日節吃餃子,這源於壹個故事:醫學聖人張仲景原本是壹名官員,他在寒冷的冬天退休回家鄉了。在路上,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蔽體,很多人的耳朵甚至被凍住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很難過。冬天至日的那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壹個棚子和壹口大鍋,用羊肉。花椒和壹些祛寒溫補的藥材熬制而成的“祛寒焦耳湯”。做完飯,給每個人壹碗。此外,將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面皮包成耳狀的“角兒”,分發給兩個凍傷的人。吃完後,人突然覺得渾身發熱,耳朵也發熱。從冬天的至日到新年前夕,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治好了人們的耳朵凍傷。從那以後,每到冬天的至日,人們就模仿焦耳的樣子,把它做成“餃子”。

5.農歷十壹過後就是冬季至日(陽歷十二月二十壹或二十二左右),數到九。進入第九個年頭後,民間降溫活動開始流行。第九天,人們喝酒來降溫。席間,他們習慣擺九菜九碗,餐桌上的人用“九花”坐位,取第九年乘涼之意。

6.明清皇帝有祭天的儀式,稱為“冬至日郊”。皇宮裏有壹個儀式,數百名官員向皇帝表示祝賀,他們還互相扔刺,互相祝賀,就像元旦壹樣。但是民間並不把冬天的至日當作節日,而是有壹些適時的活動。

7.而滿族人則在冬季至日的五點鐘,邀請自己的嫡親表兄弟、至親好友在院子裏席地而坐,殺豬祭天,也就是祭祀“祖先的桿子”。在大門的東南角,豎立著壹根高高的旗桿,上面是葫蘆形的頂端,方形的木架微微低垂,裏面是拌著豬腸絲和豬腔骨的米飯,用來祭祀烏鴉。烏鴉是古代氏族的圖騰(氏族符號,北方大部分氏族以鳥為氏族符號),親朋好友圍坐在壹起吃“白肉”,俗稱“神余”。

8.冬季至日過後,中國各地紛紛進入寒冷季節。此時恰逢我國小寒、嚴寒節氣。俗話說“拉齊巴拉凍掉下巴”,還有“小寒寒冰團”的說法。微寒是指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看,大寒大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往往是小寒但比大寒更冷,可以說是壹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言道“寒在三九”,“三九”正好是小寒節氣。它被稱為小寒而不是大寒,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說:“月初天冷時?半個月就大了。”按照當時的情況,壹直延續至今。據說早些年,每當黃河流域的農民稍有感冒,他們家就用“九九禦寒計劃”來禦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要特別註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防寒保健,安全度過壹年中最冷的季節,喜迎春節。

9、尤其是年輕人在寒冷的12月,有人穿“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打扮不合理。衣服的保暖性與衣服內部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壹定的厚度,羊毛面料的氣孔不是直通的,所以兩種保暖性都很好。寒冷的冬天出門,要註意保暖。“寒從腳起”,所以人的腳保暖尤為重要。

  • 上一篇:有哪些關於吉爾吉斯斯坦的四字成語?
  • 下一篇:原神須彌小貓刷新位置,總結抓貓成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