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出家的真諦

出家的真諦

現在壹提到出家,很多人都持否定態度,因為人們不明白出家的真諦。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先簡單介紹壹下什麽是出家,以及出家的類型,然後從真正意義和實際意義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讓大家對出家有壹個正確的認識。

介紹

當今社會,很多人不懂佛教,卻對佛教信口開河。他們主觀上認為佛教是壹種迷信,出家只是通過書本上獲得的片面知識的介紹和影視的商業化來逃避。常常把壹個人的出家當成重大的打擊或挫折,比如失戀、事業失敗、貧窮、邪惡等。,然後躲進壹扇空門,面對黃卷度過余生。很多和尚出家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他們不知道如何勤奮練習。他們不問解脫輪回,也幫不了這個世界。所以,他們必須明白出家的真諦。

壹、什麽是出家

“出家”是梵文單詞“pove lye”(Pravrajv?),也可以翻譯為“森林居住者”,指脫離世俗生活,修行沙門清凈。最初是印度吠陀時代婆羅門教的隱士制度,佛教興起後也在使用。《曾益阿迦瑪》說:“有四姓為出家而剃去胡須,憑信仰堅定學道者,應失本名,自稱釋迦牟尼弟子。釋迦牟尼佛剛出家時許下四大願:願助眾生於危難,願除眾生之障,願斷眾生之邪見,願度眾生之苦。可見,出家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大眾。佛教強調,任何離家到寺廟出家或出家的人,都應以這四願為己任。從出家的性質來看,有三種:

1,身心雙修出家:身體上住山寺就是出家;在我心中,不再推崇五欲的世俗享樂,不計名利得失,而是出家為僧;身心合壹,心安快樂,就是身心雙修出家。這才是正道,也是出家的本分。

2.出家不出家:身住山寺,心貌不壹致,渴望五欲享樂。這是為了生活,甚至為了社會的威望和地位而出家。這是佛祖斥責的,但也是法國末世常見的。

3、心不出家:這是壹個聖潔的菩薩,他們不住在山寺,但內心不再推崇世俗的五欲,不計較名利得失。但這絕不是壹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不是常見的出家方式,不能成為出家方式。

本文中的出家是指第壹種,身心兩方面的出家。

二、出家的真諦

所謂“家”,大智者認為是束縛身心的監獄,愚者則認為是快樂和享受的地方。涅槃經上說:“被迫呆在家裏就像壹個監獄,壹切煩惱都是從那裏產生的。出家如空,壹切善法因緣生長。出家最簡單最明顯的意義,就是放棄居士而有誌不在家,剃光頭發披上袈裟,積極自信地接受凈戒。但這只是壹個俗家,導致勝利。才是真正出家的憂患家,五積家,三世家。這說明出家的真正意義是擺脫生死,成就佛道。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甚至三佛也因為出家而成就了佛道。華嚴經說:“如果妳不知道如何出家。歡喜生死,是因為菩薩放棄了國家的富貴,為之求寂。所以,出家不是被動和無所事事,而是肩負著脫離輪回、衡量自我的神聖使命。

1,出家是積極面對生活。

出家就是脫離家庭的束縛。釋迦牟尼佛以太子身份示人時,看到了人生中的老、病、死的艱辛,毅然放棄皇位出家,最後證明是無上菩提。出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更不是簡單的“看破紅塵”。這是壹個偉大的舉動。所以古德溫說:“出家是君子的事,超出了王公的權力。出家是三界火宅,生死輪回之宅。是弘揚人性至善,以慈悲喜樂的步伐攀登菩提山頂峰的第壹步。

出家是假“枷”入真“家”,是擺脫苦難,跳出名利私欲“枷鎖”,追求人生真諦的開始。出家是人生的壹種超越。讓自己往前走壹步,解決老、病、死的苦難,消除人生的困惑,提升人生的境界,才是積極的面對人生。更重要的是出家,知道邪見的家世,自私自利,從而完善人格,實現人生,管理大眾,對利益有情懷。這才是出家的真正意義。有壹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出煩惱家,證入菩提門。”難怪順治皇帝在《出家》中寫道“人間叢林食如山,碗邊可吃。金白玉不貴,袈裟披肩難!」

在世俗的世界裏,往往會有很多人在遇到什麽挫折或者打擊的時候,會說我要出家或者說我要出家。其實大多數人根本不明白出家的真諦。很多人誤把寺廟當成避難所,以為進了寺廟就清凈自由了。但往往事與願違,最後只會覺得心裏越來越煩惱。其實心在哪裏都是幹凈的,安心在哪裏都是安全的!知道自己不對,怎麽可能幹凈,不夠賢惠,怎麽可能安全?心裏不懂佛法。就算我出家了,心裏也不能清凈。只是我不是和尚。正所謂“鬼混無門,六事忙。妳不知道眾生有什麽佛法不好,妳就會得到妳想要的。出家是為了承接如來家業,延續佛智。是發自內心的崇高信仰,尋求佛道化眾生為眾生,幫助眾生擺脫苦難,實現佛的永恒真理。

2.出家就是孝順。

出家是人間大孝,是至高無上的行為。並不是世人所想象的那樣——出家是沒心沒肺,無心插柳,甚至被誤解為出家是與六親不認斷絕關系,是不孝父母的表現。其實這是壹個錯誤的想法。“佛法在世間,與世間密不可分。帶著壹顆開明的心生活。如果妳脫離了生活,妳就是壹個佛教白癡。佛陀說“破”,是告訴妳要破“執著”,而不是執著於情緒妄想。他不是叫妳斷了父母的恩情和壹切,而是把妳的外遇升華為慈悲。如果妳打破了壹切,這將是打破法律。沒有法,就不能學佛,修行也就沒用了,像枯樹壹樣沒意義。

佛陀教導我們要尊重壹切眾生,感恩壹切眾生,用自己的解脫來回報父母的恩情。佛祖出家後,回去孝敬父親和姑姑。佛祖在父親生病示法,父親去世後親自幫他擡棺,可以說是不孝嗎?再來看看老和尚許雲。為了報答父母的恩情,他三年如壹日,風雨無阻,從浙江普陀山三步進香五臺山,把自己的功德全部還給了已故的父母。妳能說他家不孝嗎?只有不了解佛教的人才會誤會佛教不重視孝道。如果對父母不孝,“人”都做不好,還怎麽修行?佛祖要出家,要慈悲,要菩薩心腸,要利己,要利益眾生,要報四種恩,要濟三種苦,連小蟲小螞蟻都照顧。他怎麽能不孝順父母呢?為孝出家的方式主要是通過修行來報答養育之恩。如果父母生活有困難,戒律也允許僧人供養父母,甚至可以住在寺廟或附近。我們有無數劫輪回的父母,壹生出家,勤修善法,化壹切有緣眾生(包括父母)。他們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突破,幫助修行,達到身心的解脫,然後才能拯救今生被劫的父母。所以說“壹子出家,九族升天。”所以出家是對父母最尊重的,對父母最尊重的也無非是出家。孝在家庭,孝在天下。

出家不是為了貪圖享受,以為吃十道供養,自由隨性,讀經打坐就是修行。出家首先是讓自己超越三界,然後以開悟的智慧服務眾生,讓眾生真正受益,從迷信走向覺悟。壹切眾生,包括父母,以佛法和修行來照顧自己,把“布施、持戒、忍辱、奮鬥、般若、禪定”的功過,還給父母和眾生。正所謂“壹人學佛,全家受益。”這才是真正的孝順!所以出家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佛道。只有這樣,妳才能成為壹個真正的和尚。妳不逃避現實,妳不躲避災難,妳不離家出走。出家是有情,不是無情,道好像是無情。

三、出家的現實意義

1,出家對自己的意義

依戒修行,由戒而定,由定而開自己的智慧,最後徹底解脫。太虛大師說:“唯依佛是真實相,人格圓滿,成佛即成佛。”如果妳能把信仰投入生活,修行在當下,把佛法融於世界,把個人融於大眾,妳就是壹個真正的修行者。妳婆婆的世界是人間凈土,處處不舒服,處處不開心。只有出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別人會幸福,別人也會幸福,菩提願“不為己求福,望眾生不苦”。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是壹個沒有很多煩惱的人,即使煩惱不由自主地產生,也能迅速調整心態,回歸平靜和自由。當佛教給我們第二次生命的時候,我們壹定要帶著喜悅去接納所有的人,帶著溫柔去理解所有的人,帶著慈悲去對待所有的人,帶著尊重去尊重所有的人,帶著感恩去對待所有的人!

2.出家對佛教的意義

佛教靠的是僧人的傳播。多壹個出家的人,就多壹份弘揚佛法的力量,多壹份佛教興盛的希望。如果佛教要在世間永生,只有僧寶能擔此重任,而佛教的傳播和延續,完全取決於僧寶的力量。《贊比丘功德經》強調許多比丘能活在三寶命脈中,延續了佛陀的智慧和光明功德。其雲:“出家人弟子能勝任,其繼任者將是末代。”無量德在俗人,壹時教不了洪聖。(7)縱觀佛教在印度、西藏、漢族傳播的歷史和現狀,佛法是由僧人弘揚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代人很難接受佛教,最大的障礙是對佛教的無知和誤解,這與大家長期接受的教育有關,也反映了佛教推廣的不足。長期以來,佛教的推廣始終被排斥在現行教育體系之外,人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無法從教科書中獲得積極的認識。唯壹的介紹是從唯物主義角度得出的結論,大多停留在錯誤的片面理解上。所以,振興佛教任重道遠,佛教需要更多的僧人。

3.出家對整個社會的意義

社會的健康發展不僅要提高物質文明,還要建設精神文明,否則社會發展就會不平衡。積極弘揚佛教,有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使經濟發展不至於走向片面、盲目的極端。佛教是心法,佛教是九法中對眾生的完美教育,現代社會提倡和諧,這符合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講的是和諧而不是對立,每個人都可以學佛。如果全世界都能信佛學佛,世間就不會有紛爭,人與人之間就會和諧相處。

出家人要背負如來家業,續佛智,求佛道,降眾生。雖然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能說到佛所說的,做到佛所做的,就壹定能帶動更多的人,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凈化社會,改善人心,是出家人的責任。它能以慈悲心幫助人們變惡為善,這樣世界上就不會有競爭。如果眾生真的出家了,那麽這個汙穢邪惡的世界就會變成壹片凈土佛國,人人都是蓮花,不會有流血。所以剃發出家才是真正有益的社會,人生才會有意義。

標簽

出家是壹種宗教信仰,也是壹種人生追求,追求壹種自由、自由、誠實的生活。選擇意味著自願,沒有任何強迫。出家通過群體生活將個體生活融入大眾,在大眾生活中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人生解放;同時通過群體的輻射,向世界傳遞生命的智慧,促進個人和社會的進步,還世界壹片和平凈土。

  • 上一篇:2022年選個好時機進家門。虎年165438+十月屬馬。什麽時候是進新房的日子?
  • 下一篇:在壹個吉祥的日子裏,出去美美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