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古代人們在元宵節放燈是為了什麽?

古代人們在元宵節放燈是為了什麽?

放燈籠,也叫放燈籠,是漢族元宵節的傳統節日習俗。元宵節是在農歷正月十五。在古代,這壹天是年輕女士與情人約會的節日,所以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而放燈籠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意義

漢永平年間,由於明太祖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從印度歸依佛教,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廟裏“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漢族民間有很多傳說:

元宵節起源的傳說:皇帝楊迪癡迷於性,想娶他的妹妹。除非正月十五出現滿天星的奇跡,否則妹妹是嫁不出去的。楊迪皇帝命令首都周圍的人在15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點燈,不服從命令的人將被斬首。15號晚上,姐姐上樓,看到到處都是燈。她誤以為星星真的落地了,就投河自盡了。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受辱的女子,漢人在正月十五點燈。

元宵節起源傳說二: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過了正月就在家思念父母,宮中嚴禁。她怎麽能出去見面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後深表同情,於是設計了它來滿足他們。先是散布火神要派員燒長安的謠言,城宮壹片恐慌。後來向武帝獻計,十五夜朝廷人員全部外出避災。城裏的街道和庭院門上掛著紅色的燈,就像城裏的火壹樣,目的是為了欺騙在天上監視和監視的火神。漢武帝答應,宮女們在元宵的時候會趁機和家人見面。從那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會點燈。

  • 上一篇:農歷九月出生的人屬於屬相。月德貴人出生在九月是天生的美德嗎?
  • 下一篇:簡單版商戶合作協議模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