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現在重點介紹壹下明代中日關系史上的嘉靖海賊史,總結出壹個“此敵非彼敵”的自我看法。作者研究的角度是中日之間的“交通工具”問題。因為中國和日本遠隔重洋,如果沒有先進的“越洋船”,“倭寇”就無法穿越。因此,在網上發表的《日本歷史觀再探討》壹文中,作者提出日本在明朝沒有能力建造外國船只;永樂開始向日本進貢的兩艘“貢船”,也是明成祖給予日本的無償援助。這個問題提出後,有網友學者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
到了漢朝,日本已經開始經過中國了。沒有外國船,日本人是怎麽到這裏的?
日本派往唐朝的船只都是“日本船”,這是歷史學家的“結論”!為什麽日本明朝不能造外國船?
`
這些問題都涉及到日本在古代是壹個什麽樣的國家?形成於什麽時代?等等對日本古代史的基本了解。這個問題本來不在作者的研究範圍之內,但是如果有人提出問題,他會忍不住認真回答。因此,筆者也仔細閱讀了大量日本古代史的相關文獻和史料,意外地發現了以下兩個問題:
第壹個是:派唐艦是日艦的理論是日本學者發明的問題。
第二是日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移民國家。
針對前壹個命題,筆者找到了明治時期以來構建這壹理論的壹篇重要基礎論文:1903,明治末期水井法子的論文《遣唐使》(註1);1920大正年間顧森饒南論文《論日唐交通道路》(註二);1926昭和初年金宮武彥寫的《日本支交通史》;以及1955年森克己撰寫的戰後論著《遣唐使》壹篇《遣唐使是日本船論的壹個假設性問題》(註3)的研究報告,指出了這壹外國理論的虛構性問題。對於第二個命題,是筆者即將整理的壹份《日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移民國家》的研究報告。
“移民”這個概念在日本歷史學家中是壹個禁忌。
“移民”和“移民國”這兩個詞是日本史學界最忌諱的詞匯,可能是日本史學界的“禁句”!因為當“移民”或“移民國家”這壹歷史概念被公開肯定時,無疑相當於公開否定了日本政府自明治維新以來所灌輸的單壹民族國家和帝國國家史觀的教育目的。因此,日本歷史學家避免使用對古代日本國家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移民”壹詞,基本上使用《日本國誌》、《史記》等日本古代官方歷史上發表的“歸化人”或“移居者”。所謂“歸化人”或“移民”,就是白話文裏的“移民”。“歸化人”這個詞本身就有傲慢感(外在)和無知感(內在)。這也是日本歷史學家頑固使用這個專有名詞的初衷。所謂“歸化人”,本質上不過是古代日本老壹代移民的統治階級用強烈的“中國思想”(日本稱“中國思想”)來稱呼新壹代移民的壹個稱呼!“歸化人”這壹古老的“大陸移民”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皇國史觀”盛行的時代,成為日本民族主義者鞭撻的對象,二戰後,歷史學家黃冠出面為“歸化人”平反。主張“歸化民”(大陸移民)對古代日本的國家建設貢獻最大(註4)。1965年日韓基本條約簽訂後,為了顧及日韓關系正常化後韓國國民的感受,日本學界將“歸化人”壹詞替換為“擺渡人”的專有名詞,民族差異感不大。
古代日本成千上萬移民的歷史
日本古島是個荒島!他根據人口學家山山正三(Shozo Yamayama)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綜合研究方法,計算了“繩時代人口和人口密度表”,得出如下結論:公元前200年(秦漢以前)以前日本島嶼上的原住民(繩文人)人口平均只有10萬人左右,幾乎是壹個荒島。而它的文化只是繩紋的陶器文化!在公元前200年以後的彌生時期(秦漢至唐宋),彌生人(移民)的人口呈直線上升,相當於漢代日本諸島在中國的人口,唐代達到60萬左右。人類學家川原和弘利用人口倍增模型的算法,參考秀山的繩紋人口表數據,推算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700年日本外來移民人數幾乎高達150萬。當把移民(彌生)和他們的後代算在內,他們的總人口幾乎是原住民(繩文人)的9倍。這篇《薩哈拉百萬移民論》發表後,震驚了日本史學界,成為日本古代人口變遷史的經典理論,但隨即遭到國粹派學者的圍攻。
日本歷史學家基本肯定,如果沒有長期大量優秀的“歸化人(大陸移民)”和各種先進的“中華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引進,古代日本的文明將落後數百年。此外,關於日本古代民族的起源和國家的形成,日本史學界也有“騎馬民族的征服”、“外朝起源”等外國政權的學說。此外,古代日本大和皇室與韓國百濟皇室的長期姻親關系,充分說明了古代日本作為壹個移民國家的本質。簡單來說,古代日本是由“大陸移民”建立的“移民國家”。所謂“大陸移民”並不是特指“中國移民”,而是泛指從東亞移民到日本島嶼的“古代人”。不過大部分是漢族,朝鮮族等東胡人,等等。從公元815年撰寫的族譜《新寫姓氏錄》可以看出,當時的統治王朝是壹個外來的“移民王朝”。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起主導作用的主要是中華文化的移民。三國誌《魏徵日本人傳》中寫道:日本人“自古自稱博士”在《晉書》中寫得更清楚,說:日本人“自稱太伯,然後說古代使臣稱中國,都自稱大夫。”“太伯”是《史記》中世家周(公元前1100)的長子太伯。太伯發現父親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李稷,就帶領弟弟鐘勇流亡到東夷滿靜之地(據《史記·正義》記載,即今天太湖北岸的烏溪壹帶),沿襲了當地滿靜(日人)紋身、掉頭發的習慣。滿靜覺得他的正義,並返回崇拜為“吳太伯”。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紀與6世紀之交),吳越戰亂,部分太伯後裔遷居日本列島定居,成為東漢光武帝時期“奴隸國”和魏明帝“惡馬泰國”的祖先。“大夫”是漢代的官銜。漢光武帝以後,“日本人”開始朝貢,享受“大夫”待遇,所以《魏徵日本人傳》、《晉書》都是這樣記載的。從這些歷史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日本皇後國“惡馬泰國”在民族文化傳承上,與漢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根據古代日本移民史研究的領軍學者上田正明的研究指出,古代日本的長期移民時期是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七世紀,前前後後,近千年。這壹時期有四個高峰:第壹次大量移民是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其次,在第四和第五世紀之交;再次,從五世紀中葉到六世紀初;然後是四個階段,比如七世紀中葉(註5)。如果將這四個移民時期與中國歷代相比較,則是:第壹次大規模移民始於秦漢之交;其次是魏晉時期;再次為南北朝;最後到了隋唐時期。上田正明的這壹觀點指出了古代東北亞移民關系的國際政治和社會聯系。但遺憾的是他並沒有進壹步討論和分析這壹點。
中原的動亂激發了周邊民族國家的崛起。
上述中日之間的歷史聯系,說明了壹個重要問題:古代中國中原地區的政治動蕩,會導致大量的群體性政治移民直接或間接地湧向周邊地區。中國古代政治移民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生產技術,因此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優秀媒介。由於古代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還處於人煙稀少、荒涼半原始的社會狀態,也成為中國政治移民的托盤。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之交,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出現長期動亂的時期。從此,中原的政治難民開始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遷移。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期動蕩的時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中原王朝失去了維護東亞國際秩序的能力,導致北方、東北、西北等地少數民族政權崛起。所謂五湖十六國,南北朝等等,分了大概四百年!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日本)等東北亞周邊的“民族國家”也是在這壹時期形成的。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無法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研究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必須著眼於中國與東北亞的歷史演變關系。
漢武帝殖民朝鮮半島,開啟了文明東北亞的契機。
古代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政治征服、統治和移民。漢武帝於公元前108年滅漢魏政權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包括在內的四郡,開始直接對朝鮮半島進行殖民統治。為漢文化在朝鮮半島的文明傳播開啟了直接契機,同時也促進了漢文化向半島南端及日本列島等周邊地區的間接傳播。因此,大約150年後,公元57年(漢光武帝建武中原二年),日本九州北部的“奴隸國”開始向漢朝派駐半島的行政機構樂浪郡納貢。請註意!後漢時期的“奴隸國”只是壹個氏族部落政權,並不是壹個成熟的國家,它的朝貢只到當時漢朝統治朝鮮半島的樂浪郡,而不是漢朝的京都洛陽城!這個史實基本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漢朝時,日本開始經過中國。日本人不出國是怎麽到這裏的?”問題。由於中國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大約過了200年,中國的歷史書《三國誌》才開始在魏徵為“日本人”傳播。這標誌著當時作為東亞朝貢世界中心的中國王朝,開始承認日本皇後國歇馬泰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中的國際存在地位,維護了當時東亞的國際秩序。《三國誌》以來,中國歷代正史,如:《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
日本國家的雛形在南朝的宋朝就開始了。
日本國家原型(大和朝廷)形成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宋代。從中國正史來看,晉書之前的史書,包括《漢書》、《後漢書》、《三國誌》,都把日本稱為“日本人”或“日本人”。在《宋書》之後的正史中,除石梁外,還有南、、北史、、舊唐書、新唐書等。,都把稱呼改成了“日本人”或“日本人”,都把名字改成了“日本國”。更不用說《新唐書》之後的宋朝、元朝、明朝的正史了,基本都是叫“日本”或者“倭國”。中國古代對史官使用的詞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從“日本人”或“日本人”轉變為“日本國”或“日本”的政治概念,標誌著日本古代國家制度本質的演變。因此,可以說日本古代國家的形成階段是:東晉以前(五世紀以前),日本還處於氏族聯合政權向早期國家過渡的階段;正是從南北朝後期到隋朝(六世紀末),日本才逐漸演變為壹個成熟的國家。唐初,大約七世紀初,日本正式演變為東亞地區壹個國際社會公認的獨立國家。因此,作者得出結論:古代日本是中國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動亂中形成的“移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