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大部分孩子七八歲上學,遇到老師的禮物也不再局限於幹肉,但人們還是把給老師的獎勵叫做“捆”。拜師學藝的儀式也壹直延續著,只是儀式的復雜與簡單根據孩子家庭的地位和經濟狀況而有所不同。
古代官家雖然在家教階段給孩子傳授了壹些文化知識,但真正的學習是從正式學徒開始的。啟蒙老師負責啟蒙孩子,習慣上稱他為導師。拜師儀式又稱出家儀式,歷來受到重視,壹般都很隆重。
在江浙壹帶,從師宣誓儀式要選個吉日。發菜、湯圓、豬肝、小鯉魚等十種。學校孩子的姥姥家送來的,這壹天會列在中堂上,盛十碗,叫“十奎”,請老師的老學生過來和孩子壹起吃。吃完飯,參加老師的同學在紅地毯上給蒙老師鞠躬。然後,老師手把手地教男孩書寫和描述印刷體字“上、大、任”。寫完後,老師圈出這三個字表示肯定,男孩再次跪拜表示感謝,並贈送了錢、物等禮物以示敬意。之後設宴招待老師,然後按照禮儀把老師送出大廳。
老師走後,蒙古族的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也會去見長輩和親戚,接受長輩贈送的“錢”。外婆家送的狀元片和長壽糕會分發給同學,紙狀元和狀元會被蒙古族小朋友收留。至此,整個儀式結束。
向老師學習的古老儀式適用於所有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普通學生,皇太子也是如此。根據《從師禮儀條例》,皇太子初入校門時拜見老師的程序和要求與州縣學校相同。拜老師的風俗習慣,體現了對教書解惑的老師的尊重。尊師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壹。學後強調尊師重道,在行為準則中要求:遇到老師,必須鞠躬;老師提問,必須站起來回答;向老師提問時舉手;老師坐著的時候,學生要站到壹邊;老師站著的時候,學生不能坐;當老師在場時,學生不應該大聲說話,等等。
古代很多家教家訓家訓也強調要尊師重道,把老師當父親。所謂“壹日為師,終身為父”,甚至出現了“不敬老師,天誅地滅”的說法。
當然,也要看到古代強調教師尊嚴的某些方面走了極端。比如古人強調師法傳承,不允許學生標新立異。如果學生在知識的探索中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甚至另立門戶,都被認為是大違規。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創新精神,成為時代進步的障礙,應該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