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不同地區的新年習俗及原因

不同地區的新年習俗及原因

東北

中國東北的春節保留了壹些古老的習俗。除夕夜,首先全家祭祖,焚香點燭,廣供祭品,按輩分向三代神低頭,表示辭世。後來舉行家宴,長輩坐在上,晚輩坐在下,寓意“第壹次團圓”。食物和水果壹定要豐富,讓人有飽腹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這頓飯是第壹次品嘗年菜。平時壹定會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燒肘子條、元寶肉、南炸丸子、四喜丸子、凍兒、豆醬、豆豉豆腐、芥菜墩、麻辣榨菜、炒鹹菜等等年菜。

北方

天津

天津人把臘月初八稱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仍然在這壹天用醋浸泡大蒜,命名為“臘八蒜”。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陸續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街更是熱鬧非凡。男生去娘娘宮的第壹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來這裏,不能忘了買燈籠。大部分女人都是來“洗娃娃”的。從娘娘宮綁回來的“娃娃”每年都要“洗壹次”,這是女人們在節前必須完成的事情。

天津也有春節掛錢的習俗。掛錢是用彩紙剪刻的圖案,粘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邊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的掛錢只能在正月初五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不好的壹年。天津人把正月初五稱為“破初五”。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案板要叮當作響,讓鄰居聽見,以示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開心的事都歸結於“小人”,只有擺脫了“小人”,才能繁榮昌盛。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是避邪避災的意思。

山東(省)

在山東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都起來祭神。農村要放鞭炮,樓房的院子裏要擺壹桌。桌上要擺貢品,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配紙”。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用席子搭“天地樓”祭拜神靈。在山東省的許多農村地區,大年初壹磕頭拜年的習俗壹直保留著。天亮前,家裏所有的男人都要給長輩磕頭,給孩子拜年時要給“壓歲錢”。早飯後,家裏所有的女人都給家裏的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國男人去祖墳祭祖的習俗。他們應該帶著豐富的貢品,紙錢,香鉑和大量的鞭炮來安慰他們的祖先和神靈。初三和初四是走親戚的日子。

山西

山西祭神祭祖的習俗很少見,但是三十歲吃飯不說話的規矩壹直保留著。春節的第壹餐是餃子。煮餃子的時候,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尋求好運,壹些地區用芝麻莖煮餃子,這意味著新的壹年就像芝麻開花,日子越來越好。餃子想煮得多,肯定是綽綽有余,意為有余。吃飯時,除了每人壹碗外,還要多盛壹兩碗,以求人口興旺。

之後忙著準備過年,氣氛壹天比壹天濃。王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大掃除的日子,俗稱“胡大掃除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壹天開始,壹年的準備工作達到了高潮。太原曾經有壹句民謠:“磨豆腐腦二十五,幹活二十六,趕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餃子三十。”除夕夜,家家戶戶徹夜不眠,俗稱“啃老”。公雞壹叫,就開始燒香、點燈、擺供品、放煙花、接神祭祖,然後壹家人互相拜年。孩子們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他們壓歲錢以求好運。在中國新年期間,商人的家庭是向財神獻祭最虔誠的。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必然與當地人民的衣食住行有著各種聯系。春節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前用大塊的煤建壹座塔,稱為旺火,以求吉祥,祝賀壹年到頭的興旺。裏面放了柴火,上面寫了壹個大大的紅紙條,“怒向蒼天”。午夜,鞭炮齊鳴時,點燃旺火。點燃後,火焰從無數小孔中噴出,宛如壹幅漂浮的畫面,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小孩聚成壹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會來取暖,以求“壹飛沖天”。

山西省

陜西人壹進臘月就忙起來了:推滾筒壓餅面,趕驢磨豆腐腦,蒸黃饅頭,釀黃酒,搟面皮,炸油餅,過年的飯菜都要在年前準備好。

這裏還有壹個習俗,過年給孩子做“棗卡”。“棗牌”就是把紅棗和帶紅線的稭稈穿起來,上面掛壹個銅錢,孩子背上掛壹個鞭炮。這是避邪祈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也看到壹些人用紅線把針線活用的“頂針”穿上,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祈福的吉祥物,叫“增齡頂針”。每年加壹個,直到十二歲。

大年三十到了,什麽都準備好了,貼對聯,打醋打炭,掛紅燈,打掃庭院。打醋炭是壹種獨特的習俗,就是把壹塊燒紅的炭放在鐵勺上,澆上醋。“燒醋燒炭”要在房子的各個角落進行,意思是驅邪。其實這是壹種科學的消毒方法。夜幕降臨,老人總是虔誠地拜神,燒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磕頭。大壹點的孩子正忙著拍攝和點亮這座塔。細心的阿姨把炭塊和冰塊放在門邊,在門後支起了搟面杖和刀斧。據說這是惡,這裏叫“守老”。人們總是在除夕晚睡覺。壹般家裏通宵不關燈,預示著四季平安,長壽。鍋裏放點糧食,這叫“據鍋”,意思是壹年不缺糧食。

秧歌拜年是陜北特有的習俗。春節期間,各村組織秧歌隊挨家挨戶拜年,這裏俗稱“沿門”。秧歌拜年首先是到廟裏拜神,祈求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壹戶人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作詞祝福主人,如“擡頭看大門,六孔石窯共展,五谷豐登,壹年四季平安”。

河南省

河南人習慣把除夕叫做年夜飯,28號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最重要的民間活動是祖先崇拜和除夕守歲。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首先燃放鞭炮來祭拜我們祖先的肖像。然後,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他們“壓歲錢”。2008年全家在餃子吃飯,然後開始給親戚朋友拜年。舊時拜年壹般由父母領著,先拜長輩、親戚朋友,再去遠方的家。家家都有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為了等過年的客人。正月初二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因為舊歷上說這壹天“不適合壹切”,所以第三天禁止去開封探親。初五是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的第壹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親戚朋友之間也要避免互相拜訪。除了這兩天,節日期間開封鄉親走親訪友,少有閑暇的日子。

河北省

古時候,在趙京都邯鄲的除夕夜慶典中,有壹種奇特的習俗叫“投哀帽”。扔悲傷的帽子總是在除夕夜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睡覺前,每家每戶的大人小孩都悄悄把頭上的舊帽子或頭巾扔到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的時候,掃進墻角,在下個月十五晚上怕靈火的時候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拋掉壹年的舊憂,迎來壹年的新快樂。

甘肅

在甘肅,跨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也是壹種體裁多樣、風格各異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在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英雄、好男孝女和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術家們從人物的不同性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運用各種色彩描繪出各種面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臉譜藝術。社火的《臉書》忠實地表達了人們的真善美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通過社火的《臉書》,他們誇張地、生動地、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社火的表演有蘭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張掖頂碗舞、隴東秧歌、天水扇子鼓、蠟花等。正月揮桿,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壹年壹度的揮桿遊戲開始了。蕩秋千,有兩種基本姿勢,壹種是坐在橫板上,後面有人送,搖擺,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勢適合幼兒;第二種是站在橫板上,利用自己的力量使秋千快速騰空。這種姿勢最受成年人青睞。就這樣,快樂的人們在秋千上飛翔,日日夜夜的飛翔,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南方

福建省

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自己的特色。在農村,有許多農民的房子。除了貼春聯,門的兩邊還擱著兩棵紅紙的甘蔗,稱為“門蔗”。方言“蔗”與“賈”相近,意為入佳境。大廳裏,桌上擺著年夜飯、長菜、糕點,插著用紅黃紙紮好的“春枝”,寓意壹年四季食物豐足,吉祥富貴。家家戶戶都要把紅薯、藤蔓、棍子堆在門外,點著,直到火周圍都是煙。男人按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想:“跳進去,年年發大財;跳出來,暢快* * *暢快;跳過東,五谷不空;跳過西方,錢就滾滾而來。”這被稱為“火團”,象征著燃燒舊年的邪氣,消除災難,迎來幹凈繁榮的新年。“跳火團”結束後,我們必須用新掃帚打掃大廳。掃完之後把掃把櫃子放在壹起,垃圾堆在門邊,希望能再從掃把裏出來,幫忙發個財。同時,還要從跳火堆裏收集壹些骨灰,放在炭爐裏,稱之為“添旺”,象征著更加興旺。父母領著孩子圍坐在竈臺前,稱為“圍著竈臺守歲”。最好是熬夜。據說這是為了給父母添壽。這時候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閩南農村壹些復雜的習俗逐漸淡化,但農民期盼好年景的習俗依然存在。[26]

江蘇省

江蘇各地的春節習俗各有特色。蘇州人在除夕夜的飯菜裏放熟菱角,吃的時候挖出來,叫做“挖元寶”。走親訪友時,要在茶裏放兩顆青橄欖,稱為“元寶茶”。恭喜發財。新年第壹天早上,武進人在中堂掛上祖先的遺像,獻上茶果和年糕,全家輪流拜年,稱為“拜神蔭”。不讓他們從家裏掃地,怕掃出“財富”和“如意算盤”,只能從外往裏掃。江寧人有春節“敲神鼓”的習俗。旗開得勝,鑼鼓隊到處擊鼓助興。第三年初三,打夜鼓,第七年初七,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很熱烈。南通人有在家中或堂前種植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寓意生命日日盛開,四季常青。淮陰人也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的習俗。晚上,我帶著孩子去田裏點燃火把驅趕疾病。壹邊烤,壹邊唱:“烤我的頭,醒醒,烤我的腳,糾正我的腳步,烤我的肚子不拉肚子,烤我全身。這種病是永遠看不到的。”在這壹年的第八天,無錫的漁民乘船到西山祭拜王宇廟,祈求水神的保佑,並向佛陀獻祭,這被稱為“商”。王宇廟被拆除後,這壹習俗也消失了。

浙江省

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遊,剛結婚的第壹個春節,女婿去父母家拜年,想做年糕,俗稱“送餅”。用白米粉煮熟,在石臼中搗碎,揉成米塊,然後放入木雕模具中,印出圓形、扁平的年糕,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給錢、狀元象等。數量應該是壹個負載,大約50對到100對。此外,還有豬肉、松餅、長壽面(面條)等。在文成,拜年被稱為“亮相年”。

在紹興,送竈神之後,除夕之前,家家總要選個吉日祈福,這是家家最隆重的節日。供奉的神祗是“南巡”,紹興人稱之為祈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朝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民們害怕元朝統治者的囂張,不敢公開祭祀宋朝的國王,只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進行。這種具有民族意識的祭文不僅後來廣為流傳,還增添了感謝神靈保佑、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據老人們說,天上的菩薩是不入不潔之宅的。所以在祈福之前,大殿、祭祀臺、祭祀器皿壹定要打掃幹凈,清洗幹凈。“五祭福報”煮熟後,放在木制的紅漆盤中。如果儀式在深夜舉行,氣氛會更加莊重。男人要按輩分跪叩三下,女人和個別生肖忌的男人要忌。別說百體陵的寡婦祥林嫂,就連魯夫的妻妾都被剝奪了祈福的資格。古時候,在浙江東陽壹,每當臘月到來的時候,就有壹個叫“鬼”的民俗。“年鬼”從臘月初壹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個時候,舊年即將辭官,新年即將到來。為了千千萬萬的家庭,我們要平安快樂的過年,所以我們要消滅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災難。

廣東

在廣東潮汕地區,臘月二十四是“神仙”上天述職的日子。從那天開始,家家戶戶都在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和票據,這叫“撿”。除夕前壹兩天,家家戶戶都在做各種年貨。除夕夜,妳會逛花市,逛花街,百合、柑橘、菊花、桃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花是最吉利的花街,可以有好運氣,過個好年。農歷正月初壹叫元日,是新年的頭,春天的開始。在天堂的黎明,聽到了炮聲。家家戶戶廳堂裏的大桌子上,紅色的盤子裏擺滿了好運(就是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好運)、青橄欖和各種精致的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祝老壹輩茶。這壹天,大部分家庭應該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吃完早飯,大人小孩帶著大吉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主客互致祝福,恭喜發財,添福。主人用大吉,檳榔(古代習俗敬檳榔,現在換成青橄欖),和* * *工夫茶招待妳。客人贈送大吉,祝賀主人好運,主人要用大吉回贈,據說是回贈的美好願望。

大年初壹上午,許多舞獅班和英文歌曲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家家戶戶拜年,主人放鞭炮歡迎。在初二和初三,農村城鎮組織了許多文化活動來慶祝春節。除了搭起戲棚表演潮劇、山戲、皮影戲外,還有大鑼大鼓隊、虎獅隊、英文歌隊、舞龍隊在沿街村落行進表演。發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輩要給晚輩錢,能掙錢的也要給長輩寄錢。錢不能直接送去等壹段時間,要裝在盈利包裏或者紅紙包裏看。這就是俗稱的“壓腹壓腰”,意思是從年初到年底,口袋裏都會裝滿現實和財富。在粵西北西江肇慶段的“小三峽”水面上,仍有壹些以船為家的“船家”。這些漁民中的壹些人世世代代住在船上。大部分在船上做飯,大部分還是燒柴火。漁民還喜歡種植紅薯、油菜、洋蔥、蒜苗等。在河岸的空地上補貼他們的生活。過年的時候,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壹帆風順”,在船艙上貼上“壹切順利”、“歲歲平安”,還有印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他們還要在船頭放鞭炮,先祭拜祖先,在岸邊祭拜神靈,保佑平安幸福。

海南

在海南人眼裏,壹切民俗都是按照人的意誌和意願人為制造出來的。所以在海南話裏,所有的民俗行為都以“辦”字開頭,比如辦清明、辦公婆(也就是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話叫“辦年”。需要註意的是,“過年”就是“過年”,也就是過春節。在北方,慶祝新年,而在海南,它被稱為“新年”。然而,在海南農村,當年的“過年”是不“過”的。海南俗話說“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中秋節壹過,農村就準備“過年”了。除夕夜,房間裏和家庭房間裏白天黑夜都要點燈,持續幾天,直到第四天早上。俗稱“點燈”,意為“添丁發財”。在第壹天的清晨,人們,無論老幼,都要起床吃“快餐”(即幹凈潔白以紀念祖先)。“素食”不僅類似於穆斯林清真食品,而且就像北方人過年壹定要吃魚(壹年以上)壹樣。他們吃的東西壹定有吉祥的含義,包括炒茄子(海南話裏是茄子壹年比壹年好的意思)、炒芹菜(與“秦”、“勤勞”諧音,希望新的壹年全家人都努力)、長扇子(意思是要活下去)。

四川省

四川少數民族: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歷史悠久的民族之壹。現在主要生活在四川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和松潘部分地區。羌族的新年在每年農歷十月初壹慶祝,通常持續3-5天,在壹些村莊會持續到十月初十。按照民俗,羌年也要祭神,要祭天神、山神、地主(村神)。全村人都會吃團圓飯,喝Zasa,跳Sharon,直到皆大歡喜。整個儀式由“許”主持,而雜酒則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輩們開。節日期間,親戚朋友可以互相祝賀,互相歡迎。春節期間四川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更加懷念故土。對家鄉山水、風土人情的懷念,使他們緊密團結,壹次次戰勝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維系客家人的強大紐帶。在四川的客家人中,客家人的傳統風俗習慣保持了二三百年。客家人非常重視農歷新年。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在糧倉和家禽家畜圈上貼吉祥字,以示來年的豐收。有條件的客家鄉鎮,1-2月要打花燈舞。燈籠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是客家人在原居地流傳下來的彩燈習俗。此外,還會有大型慶典——舞龍,可分為七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上川龍。其中,上川龍最具特色。上川龍是清初由江西移民劉帶到川西的。劉人每年都要紮龍舞龍,慶祝新年,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體型巨大,氣勢磅礴。由30至50人操作跳舞,水龍頭重30至50公斤。它玩龍很有技巧,有很多方法。成都人過年不吃飯,因為“飯”和“罪”同音。為了避免禁忌,他們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家人團聚和長壽。劉戈等地會在正月初七過“小年”,除了拜神拜祖,還會吃團圓飯。成都人天天逛西郊杜甫草堂。長壽縣大年初壹,在門外點九支蠟燭,稱為“九級蠟燭”,以敬天地。四川人喜歡在春節看“燈”。四川大地燈火通明,風光旖旎,以“異域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散發出陣陣“洋味”;另壹方面,傳統的成都燈節正第35次隨著迷人的彩帶而改變。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也是第二次點亮三盞風格各異的新年燈籠。羊年春節的蜀地,燈火通明。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春節假期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對於活潑平和的四川人來說,元宵節是必不可少的,元宵節也成了四川人不可或缺的“年貨”。因此,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較高,被譽為“天下壹燈”、“中華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以其氣勢磅礴、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地方風情濃郁,成為中國地方燈會的佼佼者。

  • 上一篇:雙方以出生日期來衡量結婚的吉日。
  • 下一篇:吉日日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