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吉日士金亮磚蓋

吉日士金亮磚蓋

2011以來,世界經濟總體走勢相對平穩,但中東北非局勢動蕩。日本地震海嘯引發的核泄漏事件仍未得到妥善解決,若隱若現的歐債危機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美聯儲已宣布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將於6月底如期結束,美國貨幣政策走向也令人關註。預計2011美國經濟增長率可達2.5%左右,略低於2010;2011,歐盟經濟增長率可達1.5%-2%;2011,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速可以達到6%左右,低於2010,但仍顯著高於發達經濟體。預計下半年世界經濟將保持復蘇勢頭,但復蘇仍不均衡。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第壹季度GDP增速僅為1.8%,但這主要是受政府支出下降的拖累,私人消費和投資增長保持穩定。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壹是高油價影響了居民的消費能力。據美國學者估計,美國普通家庭因布什減稅法案延期而獲得的好處基本被油價上漲抵消;第二,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會逐漸收縮。盡管4月5日通過的2011預算將削減預算的實施時間推遲到2012年,但2011預算只能維持上年水平,不太可能擴大支出規模。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將於6月底如期結束。預計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5%左右,略低於2010年。

歐盟仍然保持著緩慢的增長勢頭。除了德國增長較快,其他主要經濟體都乏善可陳,但這也符合他們正常的增長趨勢。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幾乎無法保持正增長,這導致金融市場質疑其償債能力,債務違約風險再次上升。歐盟地區最大的問題是資源產品價格上漲導致的高通脹率。歐洲央行近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這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首次加息。但考慮到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加息對高負債國家可能造成的影響,歐洲央行表示短期內不會進壹步加息。預計2011年歐盟經濟增長率將達到1.5%-2%。

年初,市場普遍預期日本經濟將在2011表現良好。然而,地震和海嘯暫時中斷了受災地區的工業生產,核泄漏事件進壹步影響了日本國內的消費和投資信心,表明這場災難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具有長期趨勢。雖然日本政府將繼續采取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增長,但預計日本經濟的年增長率僅在1%至1.5%之間。日本地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應鏈上,尤其是汽車、鋼鐵、電子等行業。例如,美國和中國的壹些汽車企業的生產受到了日本制造零件供應減少或中斷的影響。總的來說,日本地震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增速略低於原先預期,但不會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大趨勢。

新興經濟體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目前的增長速度和勢頭已經恢復到危機前的正常狀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促進了資源能源出口國的經濟增長,這些國家獲得的外匯收入通過擴大進口和對外投資回流到其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再次呈現出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全面增長態勢。新興經濟體投資和消費的強勁增長也成為推動壹些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例如,2010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對美國和日本出口增長的貢獻分別達到66%和77%。雖然近壹段時間以來,主要新興經濟體收緊了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通脹壓力,但並未對經濟增速產生明顯影響,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增長趨勢相對健康。預計2011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增速將達到6%左右,低於2010,但仍顯著高於發達經濟體。

美國雖然經濟增速還不錯,但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

美國目前的通脹水平相對溫和,加息壓力不大。

美國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也有財政和匯率方面的考慮。

美國年內加息的可能性較小。

此輪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如果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全球流動性可能出現逆轉,甚至導致壹些資產泡沫較大、外部資本流入較多的新興經濟體出現金融和經濟動蕩。美國貨幣政策未來走向值得關註。

受通脹壓力上升影響,歐洲央行近日加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將於6月底到期。此輪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如果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全球流動性可能出現逆轉,甚至導致壹些資產泡沫較大、外部資本流入較多的新興經濟體出現金融和經濟動蕩。美國貨幣政策未來走向值得關註。

我們判斷美國在2011結束前會維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量化寬松的規模可能會逐漸縮小,但不會輕易做出加息的決定。這是基於以下原因:

首先,盡管美國經濟增速不錯,但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按照美國目前的月度就業創造率,美國失業率到年底仍將維持在8%以上,到2012年底可能維持在7%以上,遠高於正常水平。美國房地產價格仍在下跌,新屋銷售處於歷史最低水平。為了保持經濟增長,美國有必要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

其次,美國目前的通脹水平相對溫和,加息壓力不大。受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美國4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3.2%。然而,美聯儲的通脹目標主要集中在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CPI,而核心CPI僅同比增長1.3%。而且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制造通脹,收緊貨幣政策只會滯後而不是領先。

第三,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也有金融和匯率方面的考慮。美國國債余額為14萬億美元,利率上升25個基點意味著利息支出將增加350億美元。此外,寬松的貨幣政策削弱了美元的匯率,對刺激美國出口有積極作用。貿易逆差的縮小已成為美國近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出於這兩個原因,美聯儲不會過快收緊貨幣政策。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整體上漲,給各國帶來了壹定的通脹壓力。

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表明,需求端因素可能是主要作用。

大宗商品價格將保持高位。

從中長期來看,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相對寬松、美元調整乏力、新興經濟體持續快速增長等因素沒有改變,大宗商品價格經過壹定調整後將恢復上行態勢。

2011年初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尤其是油價,給各國帶來了壹定的通脹壓力。

油價上漲由幾個因素組成:壹是中東北非政局不穩給油價帶來了“風險溢價”。從美國西德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布倫特原油的價差來看,這個“風險溢價”在15美元左右。其次,美元持續走弱帶來的“定價效應”。自2010年末以來,名義美元指數已貶值約4%,這使得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估計對漲價的影響在5美元左右。第三,世界經濟保持復蘇態勢,新興經濟體長期增長前景看好,為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需求端支撐。2010油價大部分時間很難超過85美元,但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的加強,在中東動蕩之前油價已經達到95美元。與此同時,其他商品的價格也持續上漲,表明需求端因素可能是主要作用。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有壹定幅度的調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美元走強,通脹壓力上升,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收緊,投資者獲利回吐。短期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有助於緩解當前各國物價上漲的壓力。但從中長期來看,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相對寬松、美元調整乏力、新興經濟體持續快速增長等因素沒有改變,大宗商品價格經過壹定調整後將恢復上行態勢。經過調整,經濟全球化繼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全球經濟的依存度繼續上升。全球資本和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再分配,使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1)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呈現出相互促進、階梯式發展的態勢。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長率。美國經濟經歷了穩定的起伏。2006年美國出口量被德國超越,信息指數低於北歐。次貸危機侵蝕和分解了美國的經濟優勢,其負面影響仍在擴大。西方主要國家正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舞臺。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歐亞大陸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62%,積累的財富總量是美國的兩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與2003年相比幾乎翻了壹番。與此同時,占世界人口80%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加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壹步加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2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2)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和推廣,金融壹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出現“爆發式增長”。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獨善其身。麥肯錫公司最新報告顯示,全球金融業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壹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占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從1980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壹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壹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另壹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3)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全球勞動力市場日益壹體化。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進入全球勞動力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的合理與不合理部分進壹步顯現,不平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的全球經濟結構。總的來說,國際貿易和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使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最優配置”。從國家來看,全球化的收入分配和社會成本分配嚴重失衡,窮國和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和贏家的兩極分化在加劇。資本回報率創新高,而勞動回報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的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著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的3/4,經濟總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擺脫貧困。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的三大支柱,但由於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沖突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擴大,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分化較大,南南合作呈現明顯的多元化和高度復雜性。(4)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化,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註入新的活力。壹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成熟。東亞、拉美、獨聯體國家經濟全面加速,非洲、中東國家經濟騰飛。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對外國投資的依賴明顯下降,保護和利用本國能源和資源的意識加強,壹些出口導向型發展中國家正在逐步實現貿易結構多樣化。“金磚四國”、“新鉆石11”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繼續引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成為未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影響全球化的發展。按匯率計算,今年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生產總值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晉升世界經濟前12。從2001到2007年,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外匯儲備和股票總市值中的排名平均躍升了4位。亞洲國家對美國出口的比重從1993年的25.5%下降到目前的16.5%。值得註意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繼續增加。發展中國家的相互投資增長迅速,主要是在亞洲和非洲。目前全球外匯儲備總額高達5.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發展中國家手中。最近,發展中國家開始以“主權財富基金”的形式投資部分外匯儲備,其規模可能高達65438美元+0.5萬億。投資的主要方向是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和跨國並購,相關動向將對國際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5)南北國家發展模式交融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利用,南北關系處於復雜狀態。俄羅斯的快速復興和印度的加速振興,打破了冷戰後中國壹枝獨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興大國崛起的第壹梯隊。壹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步入或接近經濟次強國的行列,維護世界經濟體系穩定和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它們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增加了,相互依存加深了。因此,在經濟和金融領域開展對話與合作日益重要和緊迫。“八國+5”已成為推動南北對話的重要高端平臺。二十國集團(G20)涵蓋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南北”代表性。近年來,它在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立場,促進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加拿大倡議在二十國集團框架內建立“全球高峰論壇”,進壹步反映了國際社會加強多邊對話和協調的趨勢。(六)各種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安排快速發展,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再度活躍,自由貿易區談判方興未艾。新興大國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和其他形式與傳統大國結成經濟聯盟已經成為時尚。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各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也是相關國家基於區域發展減緩經濟全球化無序沖擊的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種良性的經貿互動整體上促進了良性的政治發展,大國重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東亞、拉美、非洲等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區域合作蓬勃發展。壹些發展中國家間的區域合作勢頭得到加強,成為連接不同地區合作網絡的重要紐帶。巴西、印度和南非建立了三國合作框架,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拉美、拉美與中東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各國都在試圖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模式加快區域集團建設,實現市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謀求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美國全力推動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歐盟借東擴之機加快區域內金融和服務壹體化,拉美兩大經濟組織南共市和安第斯共同體宣布加快自貿談判,東亞10+3和上海合作組織作為亞洲兩大支柱機制深入發展。未來國際經濟關系將逐步從國家間的較量和競爭轉向區域經濟集團間的競爭,圍繞全球經貿政策和金融體系的鬥爭和協調將主要在經濟集團間進行。(七)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大幅上漲,國際能源格局調整步伐加快。對能源等戰略資源的爭奪成為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壹些資源豐富的國家,特別是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抓住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的機會,不僅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還提升了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近年來,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內瑞拉和阿聯酋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中平均前進了三位。壹些產油國加強了對國內石油資源的控制,減少了發達國家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將能源作為國際鬥爭的主要籌碼,公開“挑戰”美國。美國目前控制著中亞、中東、西非和北美近70%的世界石油資源。全球能源戰略格局明顯向美國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場格局中,俄羅斯的影響力舉足輕重,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戰略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日本努力穩定傳統石油來源,積極拓展新渠道。歐盟等國家積極增加戰略石油儲備,尋求能源合作。隨著世界經濟的強勁復蘇和繁榮,各方對能源的依賴將與日俱增。圍繞油氣資源、運輸管道和市場價格,美歐日等大國也將展開激烈的國際能源爭奪戰。同時,隨著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對能源安全的追求,相關能源企業發展迅速,打破了發達國家企業在國際能源行業的壟斷地位。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新壹輪經濟周期的上升期。未來五年~ 10年,世界經濟將比20世紀80年代~ 90年代發展更快。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發展中大國的崛起將加速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和格局的演變,多極化趨勢將日益明顯。美國經濟的“雙赤字”使得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美元貶值和油價飆升增加了全球經濟風險,但世界經濟的總體趨勢仍在改善。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世界經濟保持增長,中國外貿市場空間還是比較大的。2.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對中國加工貿易產生重大影響,壹般貿易保持高速增長。。3.主要經濟體的高失業率加劇了世界經濟摩擦的風險,歐美等國發起的貿易摩擦大多是由失業部門發起的。4.高油價加劇了中國的進口成本,可能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脹。5.根據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潮流,調整外國投資政策的重點。將重點轉向部分服務業的定向發展,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的服務貿易,重點發展與貨物貿易相關的運輸、商業配送服務等外向型服務業。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五個突出問題——進壹步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的制約因素還很多。糧食收購價格繼續上漲的空間有限。化肥等農資價格居高不下。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投資結構仍不合理。因為投資擴張的體制性原因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壹些地方的投資增長仍然過快。——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行業的效益已經明顯分化。煤炭、石油開采、黑色和有色金屬等采掘業利潤增長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纖等行業利潤下降較多。——煤電油運總體形勢依然偏緊。由於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能源和資源約束的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頂風違法生產現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頻發,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等事故多發。節能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中國人口眾多,能源資源相對不足,人均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當前,中國正處於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階段。能源資源消費強度高,消費規模不斷擴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未來,隨著經濟規模的進壹步擴大,能源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因此,能源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段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瓶頸,直接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節能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中國富煤缺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資源中,煤炭可以滿足與近中期1000萬噸石油短缺相匹配的需求,即通過液化煤炭合成石油是實現我國石油產品基本自給的最實際可行的途徑之壹。煤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液化轉化為汽油和柴油。煤直接液化操作條件苛刻,對煤種依賴性強。煤間接液化是先將煤氣化制成合成氣,再通過催化合成轉化為汽油和柴油。煤間接液化的操作條件溫和,幾乎與煤種無關。核裂變能的利用越來越廣泛,相關技術日臻完善,是解決未來百年能源短缺問題的可行可靠方案。核裂變電站的建設、運營和維護,核材料的開采,核廢料的處理,將在未來百年形成壹個龐大的產業鏈。核裂變能的利用受到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儲量和人類核廢料處理的困難和危險的限制。利用核聚變能源可能是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最重要途徑。陽光是氫在太陽中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核聚變的主要原料是浩瀚海水中蘊藏的取之不盡的氘,其產物是惰性氣體氦。所以核聚變既不存在原料短缺,也不存在核廢料或核泄漏等汙染問題。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和平與發展是主流,但影響和平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核武器擴散、自然災害、跨國犯罪、疾病、走私販毒等。因此,有必要加強國際合作。判斷當前國際形勢,與大國交往,對中國外交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合作與競爭、依賴與遏制。國際形勢總體穩定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機遇,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中國仍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應妥善處理與大國的關系,特別是與美國、俄羅斯、歐盟和日本的關系。美國單邊政策受挫,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但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沒有改變。壹方面,中國應擴大合作,增加兩國外交中的積極因素;另壹方面,要堅持原則,維護利益。北約的不斷東擴嚴重影響了俄羅斯在歐洲的擴張,俄羅斯將目光轉向亞洲。同時,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在能源供應和邊界問題上對中國意義重大。歐盟正在積極加強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加強與中國的對話,尋求與中國在大國問題上的合作。同時也看到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市場。因為日本不能正確面對歷史問題,所以積極擴張和確立大國地位,積極配合美國遏制中國。中日對立顯而易見,處理好中日關系絕非易事,但中日關系的長期僵化將不利於中國的發展。同時,我們要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 上一篇:濡宠鐨勫彜钁f槸浠?楹芥剰鎬濓紵鏈夊摢浜涙鍙插吀鏁咃紵浠?楹芥槸鍙嶇京瑭炲拰鍚岀京瑭烇紵
  • 下一篇:周易吉日查詢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