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從未停止過文明的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東西。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還有很多其他的科技成果,有些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做工精良,完全可以算是“黑科技”。
國際考古界有壹個公認的觀點,人類文明的三大標誌是: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
青銅是人類社會最早使用的金屬工具,由大約80%的紫銅和大約20%的錫或鉛制成。
青銅具有熔點低(800°C)、強度高、韌性好的特點。古人廣泛用於制作兵器、炊具、酒具、樂器、容器、禮器、工具等日常用品。
古人離不開青銅器皿,銅鏡是古人的日常必需品。銅鏡是用青銅做的,和用於炊具和武器的青銅沒有太大區別。
在銅鏡正式制造出來之前,古人通常是在壹個銅盆中倒入清水,當作鏡子使用,稱為“鑒”。正如人們常說的,“日月可照鏡”、“光可照鏡”等成語都出自這裏。
其實銅鏡早在商代就有了,只是當時人們只把銅鏡當作禮器。
大約在東周末期,銅鏡脫離了祭祀用品的範疇,開始進入貴族的生活。直到西漢末年,銅鏡大量走向民間,成為普羅大眾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古人做銅鏡的時候是很講究的。就造型而言,它們被塑造成圓形、橢圓形或正方形。背面雕刻了許多精美的花紋和圖案,正面用鉛、錫等軟金屬慢慢打磨,直到光滑平整,陰影也能清晰地反映出來。
畢竟西漢盛行銅鏡。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銅鏡大多是西漢的。
西漢銅鏡以圓形為主,非常重視裝飾效果。鏡背上有幾十種流行的圖案和裝飾,有的銅鏡還會在背面鑄上幾個寓意美好的篆字,如常、長相思、樂未央等。
在眾多出土的西漢銅鏡中,有壹面西漢中期的銅鏡非常引人註目。因其神奇的功效,被現代人稱為“透明鏡”,是中國古代名副其實的“黑科技”。
“透明鏡”的工作原理和制造工藝非常復雜,現代人很難想象2200多年前的西漢人能夠發明創造出來。所以民間很多人稱透明鏡為“魔鏡”。
到目前為止,中國出土了很多透明鏡,出土的普通銅鏡更是不計其數。因為常年深埋地下,所以它們的鏡子和圖案保存得相當完好,現在大部分還能當鏡子用。
徐州東東山“漢楚王墓群”三號墓1991出土的透明鏡是同類中最具代表性的壹件。現藏上海博物館,國家壹級文物。
東東山的透明鏡為圓形,直徑17.5cm,重量130g。鏡面光滑微凸,背面題詞寫著:見日頭光,天下聞名,樂未盡,世代不忘。當它到來時,妳應該是國王。
透明的鏡子除了可以當鏡子用,還可以產生神奇的效果。如果太陽光對準鏡子,鏡子背面對著墻壁,銅鏡背面的圖案和文字就可以完全映射到墻壁上,就像光線從鏡子背面穿透鏡體再映射到墻壁上壹樣,看起來非常神秘,將光學和力學原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因為如此,透明的鏡子壹直被古人視為“聖物”。外國考古學家看到透明鏡子的神奇效果後,都驚呆了,直接稱之為“魔鏡”。
除了東東山透明鏡,上海博物館還收藏了壹面60年代末出土的透明鏡,直徑7.5cm,重50g。它的工作原理和東東山透明鏡壹模壹樣。
透明鏡為什麽會產生這種現象?
幾十年了,沒人能搞清楚。
1969期間,周總理參觀上海博物館。當他看到這面透明的鏡子時,他很驚訝,並向博物館工作人員詢問了它的工作原理。
當時我們技術落後,研究透明鏡的時間比較短,原理也沒有解決。因此,周總理命令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找出答案。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孟茜比譚勇》壹書中描述了透光鏡的原理:意思是鑄造時薄的部分先冷,後面厚,再冷,銅收縮得更多。
20世紀80年代,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壹些科學家根據沈括的話和大量的實驗,終於為世人解開了這個永恒的謎,並給出了如下解釋:
透明鏡在制作時,鏡面背面的花紋和圖案厚薄分布不同,巧匠在打磨過程中造成機械變形,進而促使曲率的產生,最終導致了鏡面的這種神奇透明效果。
可惜透明鏡的制造技術在北宋以後因為某種原因失傳了。自從畢提到透明鏡以來,它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文字材料中。
銅鏡走出歷史舞臺,大約是明朝中期。此時,玻璃制品不斷傳入中國。笨重的銅鏡在輕巧的玻璃鏡面前毫無優勢,只能更換。
盡管現代專家已經研究出了透明鏡子的工作原理,但對於透明鏡子是如何制成的,專家們仍然壹頭霧水。他們無奈地說,西漢透明鏡的制造技術很難,即使是現在也無法復制。
可見,古人的智慧和實踐能力並不壹定比現代人差,古人發明的壹些東西是現代人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