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北山廟會是東北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廟會。清代有“千山寺在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說。原吉林北山廟會。因為吉林是吉林將軍駐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遼寧大石橋的娘娘廟比起北山的娘娘廟要遜色很多。北山的王耀廟會比娘娘廟會更熱鬧,更有影響力。“吉林廟會勝千山”絕非誇張。民國和偽滿洲國時期,廟會期間,吉昌(吉林至長春)、吉海(吉林至海龍)、吉墩(吉林至敦化)三條鐵路加開列車,半價接送四面八方的香客。許多人從遼寧和黑龍江來許願和燒香祈禱。這種情況直到文革開始才結束。“文革”後,市政府分三次撥款654.38+0.3萬元,修繕寺廟,重塑造像。寺廟於1984重新開放。近年來,隨著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鐵路加開列車已經成為過去,但廟會的盛況仍和當年壹樣。
事實上,北山廟會並不僅限於娘娘廟會和王耀廟會。傳統上,廟會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佛教徒說這壹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所以稱為佛誕或浴佛節。這壹天,進寺燒香的多為佛教信眾或居士。民間有句話叫“老爺廟還剩三天!”據說農歷4月28日的王耀廟會之後還有三天的關帝廟會。關帝是壹個很特殊的神仙,佛、道、儒、俗都崇拜他。佛教徒稱他為伽藍菩薩(護法);道教尊他為真魔王,三界大帝;儒家尊稱他為與孔子齊名的武聖。還是老百姓最親民實惠的稱呼,叫“關老爺”。雖然不是妳的主人,但叫他壹聲也無妨。甜言蜜語,無非是求關老爺照顧妳。滿族人稱關帝為“關瑪法”,這也是主人的意思。關帝在東北廣大地區被稱為關老爺,與它是滿族聚居地有關。
除了關帝廟會,北山還有農歷三月初三的湖仙堂會,有的叫太後蟠桃會。這壹天進廟燒香的都是信奉民俗的。胡三爺、胡三太奶的神龕前,擺放著各種水果和小吃。人們永遠不會忘記,胡三太最愛吃的是雞,所以餐桌上不缺雞。
農歷3月18日,是老狼廟會的日子,也被稱為演員的節日(演員是舊社會藝術家的名字)。據說唐朝皇帝李隆基·老狼在皇宮的梨園裏開始了對戲曲演員的訓練。因此,戲曲演員自稱為梨園子弟,而唐是梨園的創始人。他雖然是個普通的皇帝,卻優雅浪漫。他會作曲,會演奏樂器,表演也很好,不愧是梨園的創始人。
農歷2月19日,觀音大師誕生,6月19日是觀音的開悟日,9月19日是觀音的涅槃日。這三個“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三次重要法會。“佛寺為什麽要深入深山?觀音無處不在。”對觀音菩薩的崇拜最為廣泛,甚至超過了佛陀釋迦牟尼。據說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有著別人沒有的神奇功能。觀音不用聽別人對世界說話的聲音。她能用眼睛看,所以叫“觀音”。名為觀音,始於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壹生忌諱而死。
農歷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俗稱鬼節)。舊時吉林市在這壹天會在觀音古寺舉行盛大的水陸道場開館儀式。晚上,數千盞荷花燈會掛在北山,江燈會放在松花江上。信佛的人齋戒祭祀,非佛弟子看夜景燈火無數。可以說佛教和習俗各有所得。
吉林地區居住著滿族人。清朝道光年間以後,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數逐漸增多。因此,北山廟會的祭祀活動既有滿族色彩,又有漢族習俗。趕廟會的人除了燒香祈福,還有壹個突出的祭祀習俗就是“跳墻”、“焚身雙”。“跳墻”是指孩子在生辰吉日生病或不吉利,家中大人認為難以供養,於是到廟裏朝聖祈福,答應孩子在廟裏出家。在孩子七八歲的時候,選擇壹個廟會作為吉日舉行“跳墻”儀式。這壹天,內德加爾德寺的僧人會剃光頭發,留在頭上。同時會在殿內設置壹條長凳,代替殿墻。刮完胡子後,和尚用木棍打孩子的頭,假裝生氣,大聲喊孩子“滾出廟門,不要回頭”。孩子馬上跳下板凳(意思是廟堂墻),跑出廟堂,被認為是避禍保平安。如果壹個孩子從小就被允許開車送關帝到馬童,那麽跳墻儀式就會在關帝廟舉行。
“焚體雙”是指壹個小孩(和壹些老人)得了重病。信徒們說這個孩子是金童、玉女、水童、火童等。在皇後駕到之前,偷偷來到地球,皇後想要帶走它。如果她想做壹個“身體替身”來代替,孩子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於是家人將壹張紙或布綁成人形,上面寫著病童的名字,在廟會上祈禱,在娘娘廟前焚燒,寓意病童成了佛祖弟子。回家後給孩子改名,確保安全。這種偷梁換柱在廟會上相當常見。
值得壹提的是,王耀寺的人們對“十不完美”最感興趣。“十不全”幹瘦,壹張醜陋的臉,額頭上打著石膏,脖子上掛著壹串鹹菜,七八根高粱稈做的拐杖支撐著瘸腿。“十不全”是康熙年間福建晉江人。曾任戶部侍郎、漕運總督。他出身於官宦之家,父親是帶兵奪回臺灣省靜海侯施瑯的厲害“斷劍”。石以清廉著稱,深得民心,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他就是公案小說《石公案》裏的公仆。石又病又醜,所以康熙皇帝開玩笑地稱他為“殘缺”。民間根據諧音姓氏稱他為“十不完美”。傳說病人虔誠祈禱,就會為他人犧牲自己,接管疾病,讓妳健康。因此,“十不全”收到了很多“禮物”,比如脖子上的鹹菜,額頭上的膏藥,眼睛上的眼鏡,手裏的拐杖...“十不全”雖是壹尊小雕像,卻在殿外壹隅,進不了正殿,但香火極旺。
北山廟會有兩個特產,壹個是紙葫蘆,壹個是文明棍。小時候去北山趕廟會。我總是買兩個紙葫蘆帶回家。壹是便宜實惠,二是顏色鮮艷漂亮。至於紙葫蘆的真正含義,是後來聽老人說的。據說葫蘆是藥王用來裝靈丹妙藥的。以前,庸醫們從來不忘背上壹個藥葫蘆,藥店門前高高掛著壹個大藥葫蘆,代替了招牌和廣告,既直觀又生動。北山廟會的紙葫蘆以紅黃兩色為主,揉糊而成。大到兩三尺,小到兩三寸,都可以隨心所欲。去北山趕廟會的人,已經習慣了買紙葫蘆。每年王耀廟會前,都會把舊的紙葫蘆燒掉,然後在廟會上賣壹兩個新的藥用葫蘆,掛在家裏,讓王耀賜下驅走疾病和健康的靈丹妙藥。
北山文明棍(拐杖)據說起源於1917。這壹年,三島碼頭壹家鐵匠鋪的店主離開東洋,帶回了壹根鐵文明棍。鄰居看了又好看又實用,就做了壹些葫蘆畫,拿到廟會上賣,賣得很好。據說解放前夕,制作文明棍的扶輪店多達26家,有40多種棍,年產量達20多萬根。吉林北山文明棍不僅廟會期間賣得好,平時也賣得好。隨著吉爾吉斯斯坦、黑龍江、遼寧、關中等地遊客和香客的頻繁往來,物美價廉、造型美觀的北山文明棍遠近聞名。
北山廟會發生了壹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1952 6月18日(農歷4月28日)恰逢北山王耀廟開會,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了吉林市。中共黨員、中國育文中學教師馬軍帶領教師和青年學生,在北山廟會上向各界群眾發表演講,籌集資金,散發傳單,宣傳革命,支持上海工人反帝鬥爭。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他們的發言是“又哭又渴,所有的遊客都被他們感動了”,他們都為上海受難的同胞捐款。在吉林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
在舊中國,由於吉林的北山廟會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廟會,而吉林又是吉林將軍(後為吉林省省會)所在地,所以當局對北山的管理非常重視,多次下發文件,禁止亂建和侵占綠地。北山的土地使用,甚至搭建鋪路,都要經過總督本人的批準。建國後,黨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治理北山。市政府多次下發通知和規定,對北山進行綜合規劃和治理。有近千名經理。每年財政撥款兩百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