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有“湯圓”、“紫苑”、“水原”、“湯碗”、“飄紫苑”、“乳糖紫苑”之稱,商家美其名曰,以糯米為餡,實心或有餡。用豆沙、糖、山楂做餡,可以煮、可以炒、可以蒸、可以炸。
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在正月十五,全家人都會聚在壹起吃元宵。據說“元宵”這個食物的名字出現在宋末元初,因為人們習慣在元宵節晚上吃它。
上元之夜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圓月始於圓”,壹輪圓月在天空中閃耀。人們聚在壹起吃元宵,它的形狀像滿月,與自然現象有著非常微妙的對應關系。“天上日月星辰燒,人間兩個元宵”,表達了人們闔家團圓的幸福心情。
說到餃子,近代史上還有壹個奇聞。據說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反對,其諂媚者引用《巴陵縣誌》說“元與元語言相同,已盡其義”,“元宵”諧音,“宵遠”為禍。袁聽了他的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但這個傳說從未見過文字依據。袁世凱倒臺後,大部分地區恢復了“元宵”的名稱。
元宵節的習俗是猜燈謎。
猜燈謎是壹項有趣的娛樂活動。燈謎起源於西漢的暗語,後發展為民間謎語,又稱“打燈謎”。
據記載,在南宋時期,猜燈謎已經成為元宵節的壹種遊戲方式。南宋周覓在《武林舊事》中說:“有人以絲燈籠裁詩,時而諷之,並繪人物,隱頭俚語,戲弄行人。”這個“隱藏的暗語”是壹個謎。最開始是好事者在紙上寫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叫燈謎。謎語很受歡迎,因為它們既有啟發性又有趣。
中國人制作的燈謎浩如煙海,千變萬化。人們有時用“射獵難如虎”來形容難以猜中的謎語,所以“燈謎”又叫“燈虎”,其中“胡雯”以句子為謎語,“石虎”以詩詞為謎語,猜謎語稱為“射虎”或“打虎”。
將謎語貼在燈籠上,供人們猜射,答案以字義為主,有卷簾、秋千、尋鳳等24種謎語,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燈謎文化仍然充滿魅力,尤其是在元宵節。很多地方在鬧市街頭掛燈謎讓人猜,讓節日氣氛更加熱烈。現在民間猜燈謎不僅僅局限於元宵節,壹些當地的鄉親朋友聚會的時候也會猜壹會燈謎。猜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壹種形式。
元宵節的習俗是踩高蹺。
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屬於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在中國,高蹺最早出現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者,用其技幹宋元。宋元時期召見,看其技藝。有兩枝長其身兩倍,屬其脛,齊頭並進,使七劍重疊跳躍。五劍常在空中,袁俊大驚,賜金帛。”從文章中可以看出,高蹺早在公元前500年就已經流行。
表演者不僅可以用綁在腳上的長木頭走路,還可以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高蹺、跑高蹺三種,最高的有十幾尺。據古籍記載,古代的高蹺都是用木頭做的。在刨好的木棍中間做壹個支撐點,用來放腳,然後用繩子綁在腿上。表演者踩高蹺時可以舞劍、劈叉、跳凳、跨桌、跳秧歌。
北方高蹺秧歌中,人物有漁夫、媒人、傻兒子、二哥、道士、和尚等。表演者滑稽的表演能引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在南方,高蹺扮演著傳統戲曲的角色,包括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和小醜。他們邊表演邊唱歌,熱鬧,自娛自樂。
據說這種踩高蹺的形式最初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作食物,在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壹種踩高蹺活動。
元宵節的習俗是百病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各種病”又稱“烤各種病”、“傳各種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走疾病,消除災難。
元宵節的習俗是追老鼠
這個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元宵節的習俗是歡迎子固。
子固是民間傳說中善良可憐的女孩。正月十五,子固窮死。人們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
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著甜言蜜語,流著淚安慰她。這個場景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善良、誠實和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
元宵節看燈的習俗
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明成祖倡導佛教時,正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事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寺院“燃燈示佛”。從此,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從只在宮廷舉行流傳到民間。即正月十五,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掛燈,城鄉徹夜燈火通明。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當時的首都長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社會富裕。在皇帝的親自倡議下,元宵節越辦越豪華。
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宋代的元宵節在規模和夢幻燈光上都優於唐代,活動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強。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到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在臺灣省,燈籠有光明和優雅的含義,點亮它們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和恩的諧音代表生男孩。所以過去女人會故意在燈籠下徘徊,希望“鉆到燈籠下生蛋”(也就是遊過燈籠下生男孩)。
元宵節的習俗:舞獅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壹起帶回來的貢品。
但舞獅的技藝,卻是源於西涼的“假面戲”。有人認為舞獅起源於五世紀的軍隊,後來傳入民間。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依據,在今天很難判斷其對錯。然而,在唐代,舞獅已經成為宮廷、軍隊和民間的流行活動。
唐端安節《樂府雜搜》曰:“戲中五獅,高十余尺,各著五色。每獅十二人,身披紅條,披衣畫衣,手持紅筆,稱之為獅郎,舞太平樂。”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西涼歌妓》壹詩中如此形象地描述:“西涼歌妓,西涼歌妓,蒙面胡人,假獅子。頭尾木雕,鍍金眼銀牙。汾潯毛衣有耳,如從流沙來萬裏。”這首詩描述了當時舞獅的情景。
元宵節的習俗是玩龍燈。
“耍龍燈”又叫“舞龍”、“舞龍”。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民間娛樂活動。“玩龍燈”在中國漢代已經相當普遍。在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常見的表演形式。“戲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玩法上,各地風格不同,各有特色。
在藝術創作上,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和創作,“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形式完美、表演技巧相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