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南通的山水人文,在江海中獨樹壹幟。以狼山為首的五座山峰連成“狼五山”,屹立在長江北岸,群峰在浩瀚的長江面和廣為傳頌的蘇北平原之間鶴立雞群。狼山不高,卻因為長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卻因為平原而高。山上古塔寺常年香火繚繞;名人隨處可見,體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濠河是中國最完整的古護城河之壹。自古文人留名山大川,亦有作詩。南通的山水也滋養了歷代文人。北宋理學先驅胡瑗,明代浪漫主義天才,揚州八怪之壹的李,清代戲劇家李漁,都在南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尤其是近代,清末狀元張謇致力於打造“中國近代第壹城”,在南通創立了許多中國第壹,包括中國第壹家博物館“南通博物館”,同時聚集了壹大批優秀的文化名人,正如行為藝術家趙丹以其電影表演的卓越成就使南通名揚天下。
民間工藝品南通的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能工巧匠,代表某人;大家都是名師,名聲遠播;優秀的作品流傳甚廣。如象征吉祥的樸素清新的藍印花布,和阿正壹樣仍有古風和哨子的南桐榕樹,在蘇繡的壹般刺繡中有所創新,源於漢唐時期流行的紮染,以圓潤細膩的紅木雕刻為特點。此外,還有木版年畫,絲綢剪貼,造型風箏,葫蘆雕刻,等等。
民間繪畫南通民間繪畫,有壹部分離不開民間工藝,要麽是主體,如木刻年畫,要麽是裝飾,如風箏畫;壹部分是風俗習慣用的,比如廚房壁畫;或者用於觀賞,比如燈畫。如東農民畫和啟東版畫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樂舞文化南通的樂舞文化歷史悠久。舞蹈有海安花鼓、黑龍舞,而如臯的花籃、花燈柔美輕盈,如東的跳馬夫、胡靈花鼓奔放,通州的蓮花盤舞、舉句飄逸活潑,鬧市的跳財神,音樂有海門民歌、新店民歌、銀泉民歌、啟東漁歌、打麥號子等。由於南通方言的復雜多樣,南通民歌十裏不同音,五裏不同調,豐富多彩,各有韻味。80年代在北京演出,後留在歐洲和亞洲,讓世界知道了音樂和舞蹈的優雅。
桐梓戲
南通的桐梓是壹種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所謂“童子巫”,就是民間職業巫師。起源於楚越的巫師,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融為壹體,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代巫師的另壹個分支——南通童子。由於南通地處沿海,經濟文化發達,南通男孩還保留著原始淳樸的風格,令人匪夷所思。作為壹個迷信的專業人士,應該批判拋棄。但南通童子作為文化載體,確實掌握了南通民間文藝的壹些技藝,童子的《勸世》(勸世)演技是典型的民間戲劇,是南通地方戲《童戲》的前身,雖然過於簡單粗糙。擁有數十萬觀眾,是南通農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近年來,南通桐梓不僅被列為重點研究課題,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註和興趣。
踩蛤蜊
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往往有強烈的回歸自然的願望。加入如東“走在蛤蜊上”無疑會是妳的理想選擇。如東距南通市區僅54公裏,瀕臨黃海,海灘寬闊,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從如東縣城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17公裏,即可到達黃海海灘。壹眼望去,平沙萬裏,遠處爬行的黑點是那些忙著踩文蛤、撿螺螄、挖竹蟶的人。這時候可以換牛車或者手扶拖拉機,在柔軟開闊的底座上試壹試踩文蛤的手感。踩蛤蜊時要註意方法,卷起褲腳,在某個地方踩壹段時間,這樣河泥會進壹步松動,腳底會感覺到光滑堅硬的物體。繼續踩下去,那些五顏六色的蛤蜊就露出來了。當妳用力蹬地扭腰的時候,如果放壹段快節奏的音樂,就像在跳“海上迪斯科”。
3.哨子風箏中國的兩大風箏流派“南風箏和北風箏”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南通是南方風箏的主要產地。在南通風箏的眾多品種中,哨風箏(又稱哨風箏)是最有特色的。古人用竹絲作紙鷂上的弦,風吹得很響,如風箏之聲,故名風箏。在風箏的世界裏,聲形兼備的南通哨嘴鷂是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實的藝術瑰寶。她凝聚了江海平原上歷代風箏愛好者的智慧,積澱了他們壹千多年的心血和天地間自然風得來的實用知識。哨口的鷸可以集雕、紮、書法、繪畫、刺繡等為壹體。,工藝精湛。它不僅是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而且在飛行中穩定而優美,各種音調的哨口和諧而富有節奏感,猶如壹位聲色俱佳的空中美人。它將以無限的魅力,陪伴著天地間的飛人,享受著人與自然相得益彰的萬千樂趣。
南通的特色文化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它見證了歷史,也是這片土地的精神靈魂。
南通的民風和周邊差不多,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這是因為南通登陸較晚,南通的先民多為“移民”和移民。在長期封閉的環境中,他們各自的風俗習慣相互融合。
南通海關現存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南宋的紀勝。在通州段,有壹段名為“風俗盛行”,記載南通“民宅魚鹽自給,非賊也”,“庭中空空,幾乎有古春風”。
明代《嘉靖通州誌》
記載了“冠、婚、喪、祭”和“四季風俗”。明代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城市風俗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據《萬歷通州誌》、《周城子》中的“風俗”,通州歷來淳樸,遊民少,無妓院。人衣著樸素,不賭博,官司少;女人不參加宴會。但嘉靖、萬歷年間,民風越來越奢華,年輕人愛從外地購買華麗的衣服,女性的服裝款式發生變化,服裝開始打破等級制度。宴席大行其道,茶館、酒店越來越多;這家夥嗜酒如命,嗜賭如命,還聚眾遊蕩。婚俗也變了,彩禮、嫁妝,甚至女方父母都出面要求離婚。妓女流氓越來越多,寺廟也增加了不少。
清朝建立後,民風最大的變化是強制男性改變發型,服飾流行旗幟。清末,上海的風俗開始傳到南通,帶來了風俗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舊式服飾被淘汰,賭博、吸毒、嫖娼、幫派活動逐漸銷聲匿跡。各種封建迷信活動被取締。傳統節日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形成了壹些新的習俗。
南通的傳統風俗習慣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生產習慣
南通是魚米之鄉。在農業社會,許多風俗習慣顯示了農業和漁業生產的重要性。比如農歷除夕,農民要用芝麻稈“收田”,正月初壹“種地”,正月十五“煨百蟲”。秋糧登場後,主婦要端上壹碗敬狗,以此來銘記天狗偷取糧種的貢獻。摘完棉花後有摘玉兔的習俗,象征著地裏的棉花潔白如玉兔,希望豐收。漁民要選擇黃道吉日釘新船,工匠會在船頭背縫中嵌壹塊“子孫錢”並說“合子”以博取歡心,還會掛紅布、賞紅紙袋,希望“壹帆風順”、好運連連。開春後,漁民出海,祭酒告白,殺雞掛紅花。
飲食習俗
在食物消費方面,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肉類菜肴以豬、牛、羊肉、水產品為主。南通人喜歡吃牛肉,十字街以南有東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水產資源豐富,“十二月魚鮮”壹直在老百姓中傳唱。隨著季節的變換,各種鮮魚依次上市,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南通的文蛤被譽為“天下第壹鮮”。南通人的飲食習慣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融合。
茶文化
南通人崇尚茶文化,親友來訪,以茶相待;男娶女,以茶為禮;蓋房子蓋房子,為茶葉奠基;為上帝感謝大地,灑茶為祭。舊時代,南通的東街、灣子頭、小碼頭、彭家巷、棲鳳橋、張茵巷、南街等街道和碼頭都有茶館。喝茶的時候,南通人有往茶裏加東西的習慣。盛夏,加入飛機草、藿香、薄荷、荷葉、淡竹葉等清涼涼的東西;秋天放金桔、橄欖、白菊花;冬天的時候,幹桔皮當茶喝。另外,泡茶的時候要看客人的身份,加點什麽來搭配。如果來訪者是老年人,加幾朵玳瑁花,壹是香味濃郁,二是祝願老人世世代代富貴;如果來訪者是壹對新婚夫婦,在每個杯子裏放兩個紅棗,表示妳兒子的早生貴子。泡茶時不要往茶杯裏倒水。民間有“滿酒做淡茶”的說法,既能避免燙到主客的手,又有助於茶的“上乘”。舊時南通有“贈茶”的習俗。每當夏之時有發燒的時候,就在居民的商家門口放壹個綠茶壇子,裏面裝滿了藿香、飛機草和粗茶,裝了壹壇子茶給路人喝,以為是做好事。
住宅特征
壹般來說,南通的住宅都不在南向,多在東南向。人們認為只有寺廟和官方辦公室可以朝南。這是因為南通臨江臨海,春夏吹東南風,秋冬吹西北風。東南面的房子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城市民居的典型格局是前有門樓,內有大門,外有大門。門廳用青磚鋪成,裏面是壹個小天井。小院兩邊都有升降門。有錢人對著大門有墻,大門對面沒有墻。有的人還在房屋周圍修建了防火墻和消防巷,並加高圍墻,將房屋與鄰居隔離開來。人在大門外看不到屋內的建築,要轉三道門(大門、大門、大門)才能進入屋內。房屋可分為“壹進三廳”和“壹進五廳”。屋頂有五根橫梁、七根橫梁和九根橫梁。“三堂”即開廳、廳堂、正房;“五廳”增加了開廳對面朝北的房間和正房後面的後房。開廳建築最寬,三廳無人居住,是待客之所。門廳很窄,排與排之間,有多層。兩邊的房子有時住人,但都是非正式的房間。主要房間由三個空間隔開,東邊是上層房間,西邊是下層房間,還建有壹些亭子和套房。掛在主室中間是壹個神聖的地方。在婚喪喜慶的時候,三大殿都是敞開的,非常氣派。解放後,隨著舊城改造,這些舊式房屋已經消失了很多,但仍有廟街等幾條街巷保存完好。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壹樣,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