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人很好客。當他們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時,他們總是微笑著打招呼和讓路,並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家裏。客人到家,全家人都會起身讓座,很快就會捧出壹碗“鹵酒”。客人喝完酒後,主人會面帶微笑倒上壹杯濃茶,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壹定要用最好的飯菜招待客人。吃飯時,先給客人倒酒,給大家倒完酒後再給客人倒,以示酒源不變,吉祥如意。節假日到哈尼族人家做客,主人會拿出潔白團聚的糯米粑粑,放在火坑邊烤得兩面金黃,吹幹凈,雙手捧給客人。客人在路上,主人壹直送到村裏。
1,結婚
哈尼族實行壹夫壹妻制的血親外婚制,禁止同姓同宗通婚。
哈尼族還有表親通婚的習俗,即叔叔的兒子可以優先娶嬸嬸的女兒,從而結婚,所以有“嬸嬸的女兒,嫁得順手;我舅舅家要打電話過河。如果舅舅家沒有女兒,侄女的婚事必須征求舅舅的意見,舅舅家必須給我壹筆“舅舅的錢”。
年輕的哈尼族男女有社會戀愛的自由。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秋末冬末在柴山唱歌,都是未婚青年男女談戀愛擇偶的好機會。
男女自由戀愛,過了私生活,男方要找媒體向女方家求婚。媒人大多是口若懸河的長輩,滿腦子都是孩子。去的時候要從男方家帶兩瓶酒和壹只老母雞。來到女方家,要向女方父母說明來意。介紹壹下男方的性格和家庭。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他們會高高興興地宰雞設宴,招待媒人,喝媒人帶來的酒。席間,媒人唱起了傳統的酒歌,表達男女之情,如“花要種”“兄弟姐妹要種”。媒人要起身回家的時候,女方父母會把媒人帶來的酒壺蓋偷走,媒人雖然聰明,也會假裝四處看看。最後,他會提起壹個沒有蓋子的空瓶子,興高采烈地回來。如果女方父母不同意,就委婉拒絕。結婚後也要有“聘酒”並定下結婚的吉日,彩禮的數目等等。
哈尼族女孩要結婚的前三天,她們邀請村裏的同齡人在臥室裏唱婚禮歌曲。哭的調子多是祖上傳下來的,內容多是兒女分離的感受。如: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向伴侶傾訴離別之情,哭訴女性無權繼承家業,只能嫁人流亡;委托兄弟姐妹贍養孝敬父母等等。女孩的奶奶、姑姑、姑母、小姑等等也會來哭訴,訴說養孩子的不易,告訴女兒到了婆家要好好過日子,要和老公壹起經營家族生意。整個場面悲泣,經常讓看客落淚。
就這樣,女孩的臥室裏充滿了哭聲和抽泣聲。據說,女孩越哭,越表示她對父母的愛。同時也是對主持婚姻的指責。所以,女孩子結婚,即使願意嫁,也會哭。
女孩結婚的前壹天,新郎的家人會來到新娘家,用鑼鼓和喇叭迎接她。除了鼓和鑼隊伍,婚宴隊伍還有8-12人,包括新郎、伴郎、新郎未婚表妹、媒人。婚宴隊伍即將進村時,新娘的夥伴們要躲在草叢裏,在婚宴上敲打青橄欖。新郎和陪侍是女孩們的主要目標。橄欖果打在頭上有點疼,但婚禮賓客只能躲開,不許還手。
新郎進入新娘家後,會因為事先準備好的糯米粑粑,在新娘的祖位前跪拜,之後會去找新娘的叔伯等親族。根據親密程度,巴巴會留給崇拜的家庭。
第二天,參加婚禮的客人在女方家吃過早飯後,女孩就要結婚了。為新娘送行的人數比男方多幾倍。除了她的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其余都是新娘的三個親戚六個朋友。出門的時候,新娘和她的閨蜜們會在臥室裏哭。新娘要裝作不想結婚的樣子,拒絕打扮,藏起來。新娘出門,由堂姐(弟)從臥室抱出來。新娘要盡量糾纏回來的人,大聲哭。當新娘把她背到門口的時候,其余的夥伴們也壹邊哭壹邊把新娘圍在路上。路上走走停停,迎親隊伍帶路,始終與迎親隊伍保持300-400米的距離。新郎、陪侍、媒人走在最前面。同樣,送別隊伍中的第壹個是護送者、新娘、新娘的姐姐和姑姑。當穿越溝渠、河流和橋梁時,護送者應該將新娘背在背上。在路上,新娘的奶奶會為歡送會和婚宴分享專門用芭蕉葉包裹的糯米飯。
當人群聚集在新娘的莊園到新郎的村莊時,歡送會應該停下來,讓新娘的丈夫裝扮新郎。打扮完畢後,人群聚集在新娘周圍,擠進了村口。村口有壹堆火在燃燒。新郎新娘要跨過火堆,進入新郎家。
新娘進門後,首先要拜父母,然後向村裏的老人、親戚、朋友敬酒。新郎正領著新娘挨個認親戚。親戚朋友要給親戚壹定的錢或禮物。那天晚上,許多客人載歌載舞慶祝了壹整夜。
不及物動詞葬禮
1,管理僵屍
當壹個久病的老人快要死的時候,他所有的兒孫都跪在床前流淚。病人咽下最後壹口氣後,鳴槍報喪,村裏的人都去殯儀館幫忙。在他咽下最後壹口氣後,送葬者要用壹塊白布把事先準備好的壹點錢和熟米飯包起來,塞進僵屍的嘴裏,再用壹小塊白布把送葬者的嘴兜起來。這時候要殺壹只雞,去毛去腸後,把雞放進壹個倒置的竹帽裏,在帽頂上打四個洞,灌上熱水,用帽頂溢出的水(表示為幹凈的聖水)給喪者洗澡。洗完後,自己穿好衣服,把帽子別在大廳上方的中央橫梁上,把雞放在棺材頭上的大碗裏。用壹塊木頭或草席把僵屍放在大廳裏,然後用壹塊長長的黑布緊緊蓋住,等待它進入棺材。
2、進棺材
僵屍進入棺材前,棺材底部要墊壹層藥棉。如果他們無家可歸和貧窮,他們應該用火的灰燼填充。然後把原本蓋在僵屍身上的黑布墊上稻草當枕頭,把屍體放上去,再蓋壹塊藍布當被子。如果葬禮那天發生了兇殺案,就切下壹塊又肥又寬的鍺肉蓋住送葬者的嘴。此時,殯儀館屍檢後,可以蓋上棺材,用紫藤固定。
3.悲痛
送葬者大多是村裏來幫忙的年輕人,按照主人家的安排參加葬禮。哀悼者的三個親戚和六個親戚以及好朋友都去參加葬禮。壹般壹路要送兩個人。哀悼者應該手裏拿著壹根木棍。他們回家後會說明原因,主人會馬上殺雞煮蛋,祭出吊唁者帶來的木棍。據說哀悼者的靈魂會隨著那根木棍而來。主人家必須招待哀悼者。無論送葬者去哪裏,他們都必須在離開前吃主人的食物和飲料。如果給本村親友發喪報,喪主報完壹家就得跑回殯儀館跪拜靈柩,才能再報另壹家。
4.準備葬禮
如果喪戶家境殷實,就在棺材旁掛壹面鑼,在屋後墻腳下搭壹個栗子樹枝棚,種壹根大桿子,可以從屋後壹直伸到屋前。會在桿子上拴壹只木鷹,在門前葬禮的方向種壹根氣樹桿,背筐裏放壹碗飯和壹只拔了毛的雞。讓莫帕算葬禮日子的人回來後,根據當天的情況,第二天能不能開,第二天不能開,棺材就停在家裏。至於喪日,長短不限。家裏太平間的日子越長,吊喪的人就越孝順。停棺期間,白天必須由大小看守棺材,防止貓、雞、豬從棺材下面經過。晚上,村裏所有的親戚和鄰居都會來幫忙看守。
5.葬禮
葬禮當天,主人家請來的長號老師吹響長號,急促的鼓聲和鑼聲響起,隆重的葬禮儀式開始了。許多人坐在他們的位置上。莫帕把各種供品放在靈柩旁的桌子上,幫著廚師們準備飯菜,殺豬殺牛,當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帶著槍和喇叭來的時候,喪親的媳婦(沒戴帽子,無視太陽穴)頭上頂著壹箱糧食,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外的氣樹上種上壹筐。
當送葬者帶來的供品送上靈柩祭祀時,專門指定壹位老太太為他們披上喪服(家中兒孫在開光儀式前已經披上)。莫帕在靈柩旁念《受祭經》,給吊唁者送上祭品。這時,來參加葬禮的人必須進屋,然後關上門。當Mopa讀到“跳!”當時鑼鼓喧天,大家跳起了棕扇舞。他們中的壹些人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器具(如筏、碗和盆)和高墻。頓時,室內噪音四起,驚天動地。跳完後,大家都出去給搖錢樹送飯。當晚,大家載歌載舞,守棺人還進行了“搶棺”活動。
6.葬禮
出殯時間前,喪主的女婿親自砍下六椎樹用於擡棺,在村裏打牛繩(繩),請綁棺師傅把棺材擡出棺棚,綁牢。出殯的時候,班主任吹長號,槍響,鑼鼓響,有哭聲。送葬者的大兒子把與大廳橫梁不同的雞帽子送到送葬方向村莊附近的草地上,開始擡棺。壹開始要和兒孫壹起擡,然後大家搶著擡。喪親者的兒孫要沖到跟前跪下,讓靈柩過頭頂,迎側三次,稱為“過棺”。
棺材擡到正門時,村裏家家戶戶的戶主都拿著竹筷跪在道路兩旁夾菜。這時,擡棺材的人不得不把棺材放在兩條長凳上,讓逝者的靈魂終於可以享用壹頓村民獻祭的飯菜。大家爭先恐後地去撿案樹,運鈔車壹路帶路。槍炮、鑼鼓齊鳴。莫帕念著古老的喪歌,參加葬禮的男女哭著唱著,簇擁著棺材,浩浩蕩蕩地送到墓地。
7.埋葬
墓地是提前扔雞蛋選的。如果在哀悼日不與死者壹起殺人,立即挖出來埋了,把搖錢樹和衣服壹起燒了。死者出殯日若兇,則火化。墳堆是用泥土和石頭砌成的,墓門壹般朝向遠處的山頂,很少有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