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88人/平方公裏
甘洛縣屬於涼山彜族自治州,被稱為涼山的北大門。位於川西南、攀西地區、涼山彜族自治州東北部,東與峨邊縣、金口河區接壤。南部與美姑、嶽西兩縣相連;西與石棉縣接壤,北與大渡河、漢源縣相望。縣城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5米,縣城海拔1070米。全縣年平均氣溫16.32℃,年平均降雨量830毫米。縣人民政府駐新市壩鎮,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裏,城鎮人口16385。全縣轄7個鎮,21個鄉,225個村,837個村民小組。全縣面積2153.8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95438+00000畝。全縣總人口176014,其中農業人口159629,非農業人口16385。全縣居住著彜族、漢族、藏族、苗族等14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18333,占全縣總人口的67.1%,形成了壹個民族大家庭,其中彜族占總人口的65.3%以上,是壹個以彜族為主體民族的縣。
行政區劃
甘洛縣轄7個鎮,21個鄉:新石壩、田壩、海棠、吉米、四覺、普場、玉田、前進、勝利、新岔、梁河、裏克、尼爾覺、莫拉、波波、阿嘎、阿爾、石海等。
歷史的發展
夏閣縣成立於1956。1959因字體生僻,改名甘洛。甘洛是藏語,意思是同甘共苦。
2000年,甘洛縣轄7個鎮,265,438+0個鄉:新市壩鎮、玉田鎮、田壩鎮、吉米鎮、四覺鎮、海棠鎮、普場鎮、阿嘎鄉、尼爾覺鄉、石海鄉、烏石橋鄉、則拉鄉、團結鄉、兩河鄉、阿爾鄉、裏克鄉、阿茲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175426。各鄉鎮人口(人):新市壩鎮45242田壩鎮16121海棠鎮3719吉米鎮4227四覺鎮4884普場鎮9323玉田鎮6233前進鄉5972勝利鄉567新岔鄉2897兩河鄉17。6尼爾覺鄉4022莫拉鄉1811波波鄉2016阿嘎鄉3764阿爾鄉8008古海鄉6023團結鄉5997加裏鄉6239則拉鄉2699平壩鄉3267廖平鄉4246阿日覺鄉316
2004年,甘洛縣轄7個鎮(新石壩、田壩、海棠、玉田、四覺、吉米、蒲昌)和21個鄉(裏克、阿覺、烏石橋、黑馬、蘇雄、沙代、新岔、平壩、團結、莫拉、波波、阿爾、石海)。
自然地理
甘洛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彜族自治州北部,素有涼山“北大門”之稱。地理坐標在東經102度27分38秒之間-北緯103度01分45秒-北緯28度38分24秒-北緯29度18分32秒。東臨馬鞍山,與峨邊縣、金口河區接壤。南與美姑縣、嶽西縣接壤;西鄰石棉縣;北臨大渡河,面向漢源縣城。甘洛位於四川盆地西緣向青藏高原地形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由於橫斷山脈的褶皺、隆起和斷裂以及河流的尖銳切割作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呈現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特征。境內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570米,相對高差3738米。氣候條件優越。甘洛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冬春幹燥,夏秋多雨,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日照166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無霜期326天。立體農業特點突出,適合各種作物生長。全縣有7條主要河流,均屬長江流域大渡河水系,流域面積1180.35平方公裏,水力發電理論儲量95萬千瓦,可開發43萬千瓦,河流徑流量1693萬立方米。土地資源豐富。全縣農業用地654.38+0.9萬畝,林業用地654.38+0.95萬畝(其中林區90萬畝),牧業用地65萬畝。還有天麻、黨參、冬蟲夏草、貝母等極具藥用價值的珍稀藥材,大熊貓、小熊貓、野牛、巖羊、麅子、雉雞等珍稀動物。礦產資源豐富。礦物質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鉛、鋅、銅、鋁、鐵、磷酸鎂、螢石、磷礦、煤、耐火粘土、石灰石、白雲石、水晶石等。15種,其中鉛鋅礦床非常豐富。
人類歷史
甘洛縣位於四川省南部,攀西地區北緣,雅安、樂山、涼山交匯處,素有“涼山北大門”之稱。全縣面積2153.85平方公裏,人口18萬余人?有彜族、漢族、藏族、苗族等14個民族,彜族占總人口的65.3%。全縣轄7個區工委,28個鄉鎮。成昆鐵路全長62.5公裏,境內有7個火車站。甘洛縣人民政府駐新市壩鎮,北距成都320公裏,南距西昌237公裏。
甘洛縣於1956年民主改革時成立,原名夏洛縣,1959年改稱甘洛縣。該縣與雅安市石棉縣、漢源縣,樂山市金口河區,涼山州美姑縣、嶽西縣接壤。境內多山,山高谷深,景色奇特。
西漢時期,在縣城東北設置靈官道(又稱靈道郡),後為呼龍郡;郭蘭縣設在西北部。民主改革前,全縣大部分地區屬於黑衣人和土司地區,是壹個完全封閉的奴隸制社會。
甘洛自古以來就是川滇通道上極其重要的關隘和要塞。自戰國以來的漫長歲月中,縣內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漢代的靈官道從境內穿過,並在境內設置了治所。開通於唐代貞觀年間的清溪路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壹段。清溪峽兩岸懸崖千仞,古木參天,溪水淙淙於谷中,鑲嵌在花崗巖中的古道馬蹄印深深陷在其中。古道旁還有護路兵營的“齊敏雕刻”遺址。金字塔形的吉日博山在彜族經典《勒奧特依》中有記載,是洪水泛濫時世界上僅存的幾座山峰之壹。縣城西南的德布洛莫原始森林,據說是彜族人送鬼神的地方,人稱惡靈山,充滿神秘色彩。其他名勝還有:海棠古寺、古城墻、“江源”石刻;田萍王國的將軍賴裕信英勇犧牲的地方;田壩土司衙門遺址;尼日河開橋建莫言石碑;唐家灣古墓葬、海棠古墓葬等。
甘洛縣歷史悠久,彜、漢、藏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在語言、文學、建築、服飾、器皿、飲食、體育、習俗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特色。彜族傳統節日“彜年”、“火把節”,彜族人的“舍瓦”,阿咪子的“百褶裙”,久負盛名的“扁擔酒”;藏族傳統節日“布紮卓”(藏歷年)和“措乃吾”(射箭節)都展現了各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海棠古鎮是古道名鎮,匯聚了漢族多種地方文化。這裏古剎古剎集中,融道、佛、儒文化於壹體,歷代商人、文人、落魄官僚都在此下榻,留下了許多奇聞軼事和傳奇故事。建縣後,隨著成昆鐵路的開通,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甘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鉛鋅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社會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第壹個全國體育先進縣,被譽為大涼山上的壹顆璀璨明珠。
基礎設施
電廠及裝機容量、輸變電容量
新增地方電站3座,裝機容量4200千瓦,接入縣城電網的電站15座,總裝機容量2.2萬千瓦。連接到縣電網和國家的變電站建設已經完成。
交通與城市建設
甘洛縣交通十分便利,成昆電氣化鐵路橫貫全縣62.5公裏。縣內有兩條省道,通往樂山、雅安及周邊縣。全縣通車裏程488.5公裏,實現了農村通公路。公路年客貨運量分別為654.38+0.8萬人次和47萬噸。現已完成甘四路4公裏標美油路建設,完成天海公路路基改造工程,啟動武進公路和縣城至大渡河公路。城市供水管道總長10 km(復線),日供水能力1萬立方米。郵電通信發展迅速。全市交換機總數5632部,長途電話總數155部,電話4850部。浦場、勝利、大喬、前進鎮程控電話開通,新建5個移動通信站。
企業及知名品牌概況
甘洛縣鄉鎮企業眾多,以鉛鋅系列為主的主要產品壹直是甘洛財政收入的支柱。為搞好工業企業生產,縣政府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強對鉛鋅生產和銷售過程的宏觀管理和調控,確保冶煉、洗選、礦山企業正常生產。全縣重點企業有四川省甘洛縣第二冶金鉛廠、四川省甘洛縣前進冶煉廠、甘洛縣鐵廠、甘洛縣奇奇冶煉廠、甘洛縣綜合冶煉廠、四川省甘洛電鉛廠、甘洛鐵路有色金屬化工廠、四川省甘洛縣外貿浮選廠。
四川省甘洛縣外貿浮選廠是最具特色的骨幹企業之壹。現有員工64人,主要產品為鉛鋅礦、鉛精礦、鋅精礦和粗鉛。其產品結構是從開采-洗選-冶煉。1999完成產值998萬元。占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的0.82%,同比增長1.60%,利稅總額37萬元,占全縣鄉鎮企業利稅總額的0.42%,同比增長18.92%,資產總額899萬元。近年來,工廠規模逐步擴大,現已建成年產1萬噸的冶煉廠。在原礦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已投入65,438+00多萬元開采池浦礦區的底層礦石。1999期間,鉛鋅市場需求量大,價格逐步回升,市場前景廣闊。
科技文化
“九五”期間,我們始終堅持鄧小平同誌“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大力推進科技進步,促進了甘洛縣科技的發展。“九五”期間,甘洛縣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分別達到40%和45%,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壹是科普工作成效顯著。壹是制定了“九五”和2010時期科普工作發展規劃和計劃。其次,3月開展了“科技之春”和科技、文化、醫療“三下鄉”活動。* * *舉辦農村先進適用技術培訓班458期,培訓農村培訓人員6.87萬人,發放培訓資料8200余份、科技資料10000余份,編輯發放《甘洛科普》82期。二是社會科學的進壹步發展。通過“創建等級醫院”活動,醫療衛生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數字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電話、互聯網等壹批先進通信設施投入使用。三是實施“雙十億”工程取得可喜成績。第四,民營科技企業初步發展。五是科技增收項目試點示範工作出色。
民族習慣
甘洛縣是壹個以彜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彜族婚喪極為特殊。婚姻分為擇偶、訂親、接親等習俗,喪事分為停放、悼念、吊唁、火化等過程。喪禮是彜族的民間活動,所有的喪禮都很隆重。殯葬者火葬,其他安葬方式很少。在烏石橋壹帶,有壹定社會影響力的老人死後都埋在木棺裏。
宗教信仰
甘洛縣是壹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千差萬別。
彜族沒有固定的崇拜偶像,沒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社會上從事原始宗教職業和迷信活動的有畢摩和蘇尼。畢摩在古代是社會統治者,也是精神統治者。畢是壹種儀式活動,而莫的意思是教書和救人。畢摩懂彜語,會誦、唱、讀彜文經典。蘇尼是彜語,意思是會施法的人。成為Suni不需要任何學習過程。往往是某人患了病,在他的腦海裏有了特別的表現。然後他去山上摘了壹根可以做羊皮雞腿的樹枝。畢摩翻身後,這個人就成了蘇尼。蘇尼的儀式經常是追鬼、捉鬼、招魂,用牛羊代替病人來祭鬼。蘇妮這樣做的時候,擊鼓是為了和神、鬼、各種神交流。她從慢到快擊鼓,同時全身隨著鼓聲的速度顫抖,載歌載舞,為神靈代言,犀利驅鬼。
薩巴,藏族,是原始宗教的傳播者,產生已久。他掌握了藏文原始圖文,比如象形文字,看不懂,薩巴只能解釋意思。薩巴還記得傳播民間文學、哲學、故事和史詩。他們是藏族人民的精神統治者,是藏族文化的傳承者,在各方面都受到藏族人民的尊敬,走到哪裏都受到尊敬。縣內藏族還處於原始宗教信仰階段,沒有固定的偶像,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教學場所,沒有成型的教條和理論,對神人的信仰往往因地、因人而異。
建設和發展
回顧過去,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展望未來,有壹個美好的未來。面對新世紀的曙光,西部大開發進入高潮;今年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支持力度將進壹步加大;“十五”計劃重點項目大波斯灣瀑布溝電站建設已經啟動,甘洛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和大好形勢。甘洛縣委、縣政府決心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實踐江澤民同誌“三個代表”的要求,抓住機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全縣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即強化農業基礎,調整工業、城鄉、所有制三大結構,培育鉛鋅產業、水電能源產業、高耗能產業、畜牧業、蠶桑業五大支柱。經過65,438+00年的努力,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和優化:退耕還林65,438+00萬畝,建設了3萬畝雪域白蕓豆基地、65,438+000畝公共蔬菜基地、30,000畝苧麻基地、20,000畝蠶桑基地、65,438+000畝山地肉桂基地和60,000畝高產業結構調整以水電站建設和碳化矽、鋁土礦開發為重點,形成了鉛鋅、水電、高能耗三大支柱產業,使全縣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我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21,1,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排名出爐,甘洛縣排名第409位。
2020年6月,甘洛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長征區(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