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到新中國成立,我們有2000年的封建婚姻歷史。所有年輕人在談婚論嫁時都堅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準則,因為古人說:身皮之傷,父母不敢害,孝始可及。
古代婚禮講究“六禮”,盛行於周朝,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所謂六禮,壹是收禮,即男方知道女方各方面條件好,派人給彩禮求婚;二是問姓名,即男方派媒人去問女方姓名、出生年月,然後去祠堂預測吉兇;第三個是納吉布,占蔔後得到壹個不好的預兆,然後訂婚;四是征,即男方派媒人送彩禮到女方家;第五,邀約日期,男方定下婚期,媒人正式通知女方;第六,親吻問候。婚禮當天,男方必須親自到女方家見面,然後男方先回去,在門外等著。
直到封建王朝滅亡,民國和30年代才開始流行西式服裝。在上海和其他大城市,白色婚紗已經流行起來。普通新娘穿白色婚紗,手捧鮮花,手拿長長的白紗,有五六米長。新郎穿著黑色大禮服,白色領襯衫和黑色領結,手裏拿著黑色粗花呢帽子和白色手套。另外,還有兩個伴娘,也穿著大禮服和白紗,陪著壹對情侶。婚禮結束後,他們將和父母壹起在教堂作證。
從大方案到1950新中國頒布婚姻法,宣布結婚要從簡。中國婚姻的新時期正式拉開序幕。
上世紀五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前,是壹個特殊的脫貧時期。婚姻法雖然規定了壹夫壹妻制,但當時的情侶婚紗照大多是穿著正裝拍的,沒有婚紗照這壹說。因為是集體消費,所以壹切都靠:門票。糧票油票各種票。那時候的婚姻簡單而穩固。婚禮是組織的。
客人都是公司的員工,看起來更像是單位聯歡會。結婚很簡單。條件好的時候擺壹桌酒,親戚鄰居聚在壹起吃個飯。
結婚的常用物品是壹個大白瓷缸,壹個新臉盆,壹條新毛巾。如果有幾塊肥皂,那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當時提倡自由戀愛,但從戀愛到結婚,需要得到組織的認可。沒有組織介紹信,私下結婚還是違法的。也會影響年輕人的出路。那時候是我們爺爺奶奶那壹代。他們的愛是秘密和害羞的,但它是有價值的。在那個壹窮二白的年代,他們的感情是真摯的。
從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中我們可以讀到,當時分裂的夫妻,更像是有反動關系的同誌,要有相同的反動目的才能生活在壹起。
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婚姻從習俗到服飾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香港和西方流行文化的入侵,青年男女越來越崇尚戀愛自由,從戀愛自由走向婚姻自由。而且80年代國家停止修改婚姻法,側重於夫妻感情確實已經破裂,調解無效的法律條件,所以婚姻中的自由變成了離婚中的自由。
據家裏的老人說,80年代彩禮雖然不多,也沒有現在這麽奢侈,但是“四大項”“三轉壹環”盛行。所謂“三轉”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壹環”就是收音機。只要準備好這“四件大事”,我們就可以有拒絕婚姻的基礎。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電視、洗衣機、冰箱才開始蓬勃發展。
當然,那時候娶個媳婦,騎自行車帶她回家,是壹種莫大的榮幸和榮耀,會被村裏的人羨慕。上世紀90年代初,工人比其他人更受歡迎,許多有兩份工作的婦女憑借工齡可以在城鎮分割房屋。雖然結婚不是什麽大事,但電視、洗衣機和冰箱都不缺。當時還沒有婚禮,擺上兩碟瓜子和幾斤糖,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裏坐坐,就是見證壹對新人喜結良緣的儀式。
90年代末到20世紀初,其實是壹個特殊的時期,因為這是強大的中國第壹次經濟起飛。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但物質世界卻沒有跟上步伐。由於物質水平的提高,很多有錢人開始註重結婚的方式,拍婚紗照,於是出現了“婚慶公司”。
265438+20世紀初,互聯網開始進入我們的世界,聊天室和交友網站也成為年輕男性結識新朋友的中心。其實那時候人民的生死水平開始逐漸上升,但是離婚率開始逐年上升,所以那時候開始流行壹種說法:男人有錢了就變了。隨著港澳臺愛情電影和流行歌曲的進入,年輕人開始關註愛情。“只有彼此相愛才能結婚”並不是最初的反動關系。
2010以來,我國離婚率不斷上升,同時呈現出新時期的新產品,大齡化、未婚化。人從崇拜愛情發展到討論三觀,從兩個人同居到白頭偕老,都不如壹個人過的舒服。年輕人不想結婚的原因是他們真正的年輕壹代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談明星、公眾人物離婚,關註相親節目炒作,利用社交軟件享受快餐式愛情,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年輕人的情感缺陷,但也看到了那些開始養孩子的90後夫妻,不僅開始照顧家庭,也開始肩負起社會義務;縱觀建國以來的70年,每個時期的婚姻觀念和習俗都是不同的。無論如何,都是壹個時期的記憶和意義。婚姻是壹件美好的事情。從古至今,隨著婚姻制度的不時完善和優化,相信未來我們年輕人的婚姻會越來越溫馨幸福。?#結婚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