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忙碌的壹年
從“臘八”到臘月二十四,是提前為過年做準備。農民開始釀酒,商店開始購買年貨(尤其是祭祀用品,如香燭、紙馬)供應王石。手工藝工人瞄準市場加工春節所需的物品,如香爐、燭臺、鍋碗瓢盆、兒童玩具等。
普通人需要制作或定制新衣服新帽子等等。市場越來越活躍。為了防火防盜,人們開始在晚上的集鎮上“敲鐘”,過年的氣氛壹天比壹天濃。
臘月二十四,開始“除塵”。也就是將庭院內外,家具家電都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清洗。撣掉屋頂角落的蜘蛛網,掛上煙灰。銅和錫做的香爐和燭臺也用香灰打磨。室內窗明幾凈,家煥然壹新。二十四號到除夕的清潔衛生工作應該是“四四事”,就是除塵、換衣服、理發、洗澡。
“除塵”之後,正式進入“忙碌年”。農民開始宰殺豬、羊、雞鴨,挖溝捕魚,蒸饅頭,倒年糕,釀酒。鎮上的人們也開始準備春節菜肴。無論城鄉貧富,幾乎家家都會炒“福彩”。有的還煮魚凍豆,炒花生,蠶豆,爆米花,炒米飯還有給孩子炒花生和米糖,等等。
老定制店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不營業。在年底之前,人們要在節日期間購買各種物品,俗稱“處理年貨”。首先,有用來祭祀神和祖先的香燭、紙馬之類的東西,稱為“請發大財”,然後是門神、對聯、喜帖、鞭炮、米、面、油、鹽、醬、醋、煙、酒和糖。春節是茶葉和食品的最佳銷售季節。很多人想用更少的錢買盡可能多的五顏六色的茶點。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茶店將各種茶葉和食品組合包裝。優質的組合叫“上雜”,壹般的叫“中雜”,價廉物美,流行壹種元寶形的竹籃包裝。
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店鋪就開始算賬收債,壹直到除夕午夜。親朋好友也開始互贈禮物,不外乎魚、餅、人、煙酒,被稱為“新年禮物”。毛女婿會給嶽父嶽母送禮,還有很多精美的禮物。主要是酒,糖,魚,肉,剩下的是運氣好酌情加的,受禮人也是回贈的。
2.倒蛋糕
農民稱蒸年糕為倒餅。蒸餅有壹個餅模,是方形的,分成幾個長方形的單元格。底板刻有凹字,壹般為“傅、陸、壽、、蔡”、“狀元”、“五子入科”。這種蛋糕模具農村農民很少帶,大多是蒸餅師傅給農民倒蛋糕時帶的。鎮上的居民帶著自己的米線去蒸餅店加工。蒸餅師傅先取壹點食用“洋紅”(壹種紅色添加劑),與米粉屑混合,撒在餅模的凹槽裏,然後在每壹個型模上放壹個大小相等的框,倒入米屑,直到框滿為止。然後用薄木板刮平蓋好,再移到鍋裏蒸。蒸籠上疊著幾個蛋糕模具,蒸籠裏的熱水沸騰了。當蒸汽上升到最高水平時,通常稱為圓煤氣。稍等壹下,妳就可以放下它了。這時案板上鋪了壹大塊濕布,餅就倒在濕布上,故名“倒餅”。壹塊塊長方形的小粘餅,四面用紅色字母和紅色邊框突出。當熱氣耗盡時,將雙手放入冷水中,將兩塊蛋糕無文字的壹面放在壹起,做成壹個蛋糕。這種餅也叫粉餅、盒餅。
還有壹種糌粑,過年的時候經常被本縣曹埠、新店的農民蒸。長而方,兩端嵌有兩條紅色條紋,很像過去農民織的布巾,所以又叫“巾餅”。此外,狄公地區的農民還經常蒸壹種糯米糕,很大,長約40厘米,橫截面為15厘米見方,重約2公斤。蒸壹個蛋糕可以吃很多次。
3.蒸饅頭
臘月初,農民開始把小麥磨成面粉。到了臘月末,選壹天發酵饅頭,就是把準備好的發酵水拌成面粉。這個發酵劑必須發酵好。農村有句話:吃好饅頭,多打拳頭。意思是說,在說酵的時候,壹定要握緊拳頭使勁搓,有的幹脆用腳踩,這樣酵才會做好,饅頭才會又圓又韌又好吃。冬天天冷,要把準備好的酵母放在浴缸或壇子裏,蓋上棉衣,墊好。這天晚上,當發酵物生長時,妳就可以蒸饅頭了。按照民俗,最忌諱的饅頭來了。這樣壹來,人們蒸出來的饅頭就不那麽圓潤松散了,甚至還很結實生。所以在農村,知道誰家蒸饅頭,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這壹家。如果真的要走,也只是站在壹旁對著主人喊,從不進家門。農村蒸小籠包也是鄰居蒸的。前壹天,每個人都稱了面粉,並帶來了,它在壹個寬敞的房子裏發酵。蒸饅頭的時候,帶上鍋和柴火。女人揉面團,做饅頭。蒸帶餡包子的話,自帶混合餡。家家戶戶的饅頭都是從籠子裏掉出來的,要拿出幾個給大家嘗嘗,看看誰家的饅頭又脆又好吃。
農村的包子大多是從別人家借來的蒸籠,只要十幾戶人家有壹個蒸籠,就可以周轉。臘月,有了蒸籠的農民會早早把閑置了壹年的蒸籠洗幹凈,準備給鄰居借。籠主按照各家各戶的約定安排作息時間,蒸到臘月二十八。家家還蒸籠時不忘放滿滿壹抽屜饅頭,以示感謝。
4、請送紙馬。
所謂“紙馬”,是舊社會的壹種祭祀用品,即用木刻印在紙上的菩薩像,又稱菩薩紙。過去,遍布地崗老街的“紙馬店”也是當地商業的壹大特色。每年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去“紙馬店”置辦年貨,也叫“請大財”。農村的大戶人家在臘月初專程上街請年貨。鎮上的商家壹般在臘月二十四前“請發財”。壹些老字號的“紙馬店”,顧客相對穩定。這些店鋪都有詳細的顧客名單,早有準備,而且還會根據需要主動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香品。
要大餐的話,壹般是兩個人在大農村上街。妳要了之後,他們就把它帶回家。中午紙馬店請妳吃壹頓豐盛的午餐。大部分的城鎮在晚上都會被邀請到家裏,提著燈籠。有的人用籃子扛回家,有的人用竹筏扛回家。紙馬有三種規格:光面紙是上桌,65面紙是洋桌,最好的是金龍桌,下部填上額為聖櫃,非常壯觀。還有壹種簡單的只有壹半大小的“紙馬”,用壹點紙襯代替“上額”。這是老百姓求之不得的經濟型“紙馬”。
紙馬的數量和品種因人而異。通常也有壹些行業是祭神祝壽的,這是他們需要的。比如正月初五,請財神為召公元帥祝壽。5月13日請“關帝”;5月18日,請“全天”;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請觀音;6月24日請問雷神等等。平時對號入座請“紙馬”,同樣大香大燭,鞭炮齊鳴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減福。除了“紙馬”,還要為神靈提供香、燭、元寶、黃元等祭品。晚上請上門,先把標有會館名字的燈籠掛在會館門口。然後,大的分配在聖櫃(有祖宗牌位和神龕的櫃子)。
除夕之夜,先人的遺骨先掛起來,稱為“掛容”(先人遺骨由長子保管)。同時,“紙馬”要按規矩擺放,“家堂”要擺在合適的位置,其他的要按順序擺放。然後,上棗、柿餅、紅餅、聖饅頭,點上大香蠟燭,放鞭炮,祭拜。第壹次全家要按輩分祭奠。如果這個家庭有人在外生活,即使交通吃緊,也要趕在春節前回老家與家人團聚,“慎終追遠”。祭祀後的“吊容”,還要由老人詳細講述家族歷史。這不同於“清明節”和“七月半”的燒經儀式,而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壹般人們祭拜紙馬到正月十八(燈籠落下),也就是感謝上帝。當時先把祖先的遺骨取下來,由長子保管,然後把聖櫃上的“紙馬”全部放在天井中間的火盆裏,用柏枝和黃表送上天(焚化)。有些人直到二月初二熄燈才感謝上帝送來紙馬。
春聯
5.貼春聯
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要在門上貼對聯。以前農村人經常請現在有文化的人寫春聯。這幾年鎮上關門的時候,經常是私塾先生在街上擺壹張小桌子,案上放著紙筆硯臺,各種萬能的春聯和福字用細繩掛在身後供人們選擇,更多的人是按照買家的要求當場寫春聯。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貼春聯,俗稱“貼對聯”,壹般在除夕(或二十九)貼。“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附在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屋外農家樂、豬圈、羊棚裏的米櫃、糧庫,大多倒貼壹個方形菱形的“福”字,或以“金”字為基礎將“招財進寶”四個字(均為繁體)合為壹字,有的上下連為壹字,表達祈求富貴的願望。
6.粘在門上
冥王的傳說是申屠和雷宇可以捉鬼。後來,人們把申屠和雷宇的肖像畫在兩塊紅木板上,掛在門的兩邊,以辟邪。因為古人認為桃木為五樹之精,能降伏壹切鬼怪。農村的門神多印在石頭或木頭上。秦包書壹臉白凈,壹臉喜色,手持鐵鐧,貼在左邊;尉遲敬德有壹張黝黑的臉和憤怒的臉,手裏拿著鋼鞭,貼在右邊。武將門神除秦、外,還有趙雲、馬超、薛等。除了武將門神,還有民間門神和祈福門神。公務員的門神大多與升官發財有關,而祈求門神則與多子多福、延年益壽掛鉤。有時兩者是成對的,比如天官(或狀元)護法,往往和送子的女神配對。此外,還有喜神、呵呵二仙、劉海和幸運男孩。門神的畫也是五顏六色。有的戴虎盔,有的穿龍袍懸掛,有的是年畫,還加了壹些吉祥物,如爵祿、蝙蝠、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諧音“爵Xi,馬寶平”以祈求好運。門神和春聯都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從最早的驅魔開始,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壹種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