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航海,有助於水運的媽祖在元朝迅速傳播。也與元代水運改為海運有關。媽祖信仰從東南亞沿海逐漸擴展到北方的北京、天津,媽祖信仰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認可。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雨水不僅是食物的來源,也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條件。主宰海上活動的媽祖也被視為沿海地區的降雨管理之神。歷史上,女巫和男巫是祈雨的主要牧師。由於媽祖生前是女巫,死後自然與雨水捆綁在壹起。宋元以後,隨著閩南海上貿易和漁業、畜牧業的發展,以航海為生的船工、漁民逐漸增多。面對反復無常的大海,他們只是從祈求神靈的保護中得到了壹些精神上的慰藉,於是媽祖信仰流傳開來,歷代帝王對媽祖的贊美和封號也逐漸升級。
起初,媽祖廟只是莆田海邊的壹個雜牌軍。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領事陸出使朝鮮,船在黃水洋遇到風浪。偏偏這艘船上的水手都是從莆田雇來的,危難之際為媽祖祈福,終於轉危為安。回國後,他邀請朝廷,於是宋徽宗給順濟寺壹額,是當時寧海碼頭(聖墩)的媽祖廟,媽祖信仰從此得到朝廷認可。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頒崇福夫人,這是對媽祖最早的褒獎。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陳俊卿為當朝宰相,信奉媽祖,於是請求朝廷封媽祖為惠玲夫人,後來壹路封侯。
直到同治十壹年(1872),又要加封時,“禮部批準後,認為封號太多,不夠莊重,只加了‘嘉祐’二字。”
就這樣,從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到清同治十壹年,四個朝代的14位皇帝先後封她36次,封號多達64個字,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媽祖與孔子、關帝壹起被列為清朝最高祭典,規定地方官必須親自主持春秋祭,三跪九叩,列入國家祭典,使她成為眾人敬仰的“海上女神”。
朝代年號(時間)標題
紹興二十五年,宋帝高宗(1155),崇福夫人受勛。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夫人惠玲。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夫人趙瑛。
孝幹道三年(1167)淩趙輝夫人應崇福。
孝宗十壹年(1184),靈為應崇福夫人。
光宗邵熙三年(1192)淩惠妃
寧宗慶元四年(1198),惠玲助順妃。
寧宗嘉定元年(1208),她救靈助順仙費薇。
寧宗嘉定十年(1217),惠玲助順賢魏瑩列妃。
李宗嘉熙三年(1239),惠玲助順佳瑩為英雄公主。
李宗保在位第二年(1254),惠玲幫助順甲營英烈謝正非。
李宗保在嘉應幫慈濟三年(1255)。
李宗保四年(1256),惠玲協為慈濟公主。淩風謝暉鄭嘉穎山青費
李在位第三年(1262),封為公主。
元朝十八年(1281年),國家受天妃保護。
從始祖到元朝(1289)二十六年,天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第三年(1299),他成為壹個偉大的父親,保護國家,幫助聖人和保護人民,幫助天妃。
仁宗延元年(1314),護國扶聖,以示對天妃的支持。
文宗二年(1329),護國、助聖、護民,對廣濟表示支持,幫助順福惠惠在天妃大放異彩。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小昭純潔,富士誘聖妃。
永樂七年(1409),護國護民,弘仁普濟天妃。
清康熙十九年(1680),保國護民大放異彩,普濟天女,弘仁迎娶。
康熙二十三年(1684),護國,護民,聰明,對天後宮仁慈。
乾隆二年(1737),保國保民,苗趙玲出生於洪仁普濟。
乾隆二十二年(1757),護國愛民,弘仁普濟富友集團帶著壹種被祝福的真摯感情誕生了。
乾隆五十三年(1788),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帶著壹種真摯的鹹富之情,展示神靈,贊美順天。
嘉慶五年(1800),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賢夫表現了上帝的贊美和仁慈。
道光六年(1826),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富友天生壹片赤誠之情,賢夫表現出上帝的贊美和仁慈,他祝福安瀾的吉日。
道光十九年(1839),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天生壹片赤誠之情,賢夫表現了上帝的贊美和仁慈,安瀾李雲澤秦有福了。
道光二十八年(1848),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生而有赤誠之情,賢夫表現了他對上帝的贊美和仁慈,安瀾禮運則秦稱帝為天後。
鹹豐二年(1852),護國愛民,精神矍鑠,光明磊落。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先夫示神贊,安瀾禮運則秦田波傳道益,導流慶天後。
鹹豐三年(1853),護國護民,精神矍鑠。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顯福示神贊,安瀾禮運則秦田波傳道導流,慶景陽錫女神。
鹹豐五年(1855),護國護民,精神矍鑠。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顯福示神贊,安瀾禮運則秦傳惠並指導、景陽席、周。
鹹豐五年(1855),護國護民,精神矍鑠。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顯福示神贊,安瀾禮運則秦傳惠,導,景陽西知恩,周,,保太天後。
鹹豐七年(1857),護國,護民,靈明。弘仁普濟富友生來就有壹種真摯的感情。賢夫表現出對神靈的贊美。安瀾李允澤琴海玉田傳道授業解惑,引導心流。第四年(987年),媽祖升天後,人們祭拜海神,在湄洲島上修建。梅州的媽祖廟是世界上所有媽祖廟的祖先,世界上所有的媽祖廟都是從梅州分離出來的。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媽祖廟。根據媽祖廟世界提供的最新數字,全球有近5000名媽祖廟,覆蓋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近2億追隨者。
莆田地區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有數百個媽祖廟;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北的上海、江蘇、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湖南、貴州、遼寧和吉林也建有媽祖廟。臺灣省三分之二的人口信仰媽祖,島上有500多座媽祖廟。港澳也有50多個媽祖廟。國外的媽祖廟宇集中在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其他的則分布在美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蘭和非洲。
媽祖廟宇名稱不壹,或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或天後宮、聖母壇、文遠殿、朝天宮、天後宮、安瀾殿、雙祠閣、汾陽殿等。在這些媽祖廟中,福建梅州媽祖廟(987)、天津天後宮(1326)、臺灣北港朝天宮(1694)(被稱為世界三大媽祖廟)、福建泉州天後宮(1196)、湖南芷江天後宮(65438+)。蓬萊閣天後宮(1122)、長島廟島仙影宮(1122)、寧波天後宮(1853)、澳門天後宮(2003)、新加坡天福宮等。
泉州天後宮壹直被認為是國內外建築規格較高的大型媽祖專用寺廟,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據史料記載,泉州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傳說當年“泉州烏普潮庵和尚,有壹夢為宮,乃推裏人徐世昌所創。實際上是長江與水的二流匯合點,是旅客和航空公司聚集的地方。當時羅城還在鎮南橋,但在貢士臨浦之上。”當時修建的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了,三大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城齊名。它是世界兩大貿易港口之壹,與亞洲58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同時,泉州的造船業也聞名於世,國家在海上交易的船只“多為廣州、泉州制造”。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政船公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平浪靜,鼓勵對外貿易的發展。起初,祭海在晉江附近的真武廟舉行,祈風儀式在南安縣九日山舉行,但在南宋後期,改為順濟宮的儀式。在宋、元、明時期,經常派官員去祭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春秋祭令。從此,順濟宮正式祭祀成為壹種規約。
元代泉州港更加繁榮,與海外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達90多個,有時進港巨輪多達300艘。為了漕運和海運的暢通,元朝皇帝也多次加封媽祖,祈求媽祖庇護。至元十八年,又下聖旨,“遣大夫玄德使左副都督、福建省海事廳薦蒲護國保”,特命泉州的蒲(其父蒲守庚、史升泉州海事廳,入元遊歷福建寫省書,擅牟取暴利三十年的左丞)為冊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宮舉行祭祀、褒獎。大德三年(1299),2月20日,元文宗發布聖旨,“甲泉波塞冬說護國護民護國天妃。”在聖旨中,媽祖被稱為“泉州海神”。媽祖作為波塞冬的地位進壹步明確。至正二年(1329),元文宗命國子監擬祭文,並派官員進貢伊宮。悼詞說:“聖德執坤之極,閩南起於項。飛上玉輦,悟天香。海外風平浪靜,中土林香。民生有保障,帝室借匡相。千年歌宴,趙不在中央。”
元朝皇帝在蠻夷聚集的泉州港多次祭天妃,其影響可想而知。
在明代,泉州港仍然是中國的壹個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泉州重新設立市船公司,專司琉球。此後,它在天妃宮附近的喬喬村設立了壹個“來源驛站”,接待來自琉球和其他國家的外賓。為了幫助琉球發展經濟和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明太祖“賜福建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當壹部分,如南安的蔡姓、晉江的李姓、翁姓等。他們在琉球擔任總翻譯,教授劃船技巧和文化知識。當時明政府規定,任何封船都必須安放天妃的塑像,開洋前大使、副大使必須到出口口岸的天妃宮參拜。當船封好到達目的地後,大使和副大使必須恭恭敬敬地乘船上岸到媽祖神社,安放在東道國的天妃宮,以便日夜供奉。當時從福建開陽到琉球,必經蒼水黑水,古稱“蒼美”,又稱“東美”。那是壹條深達2000多米的海溝,波濤洶湧,經常有航海家葬身於此。就這樣,媽祖被“福建人三十六姓”榮載在船上,陪著他們從泉州出發,乘風破浪,順利到達琉球。“福建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後,在琉球首府那霸修建了上下天妃宮和久美村,共同居住。宮殿建成後,琉球地方官還作出規定:“自貢船起航之日起至第七日,從醫生到青年學者,必須到公主宮參拜兩天。”“從第七天開始直到貢品船返回中國,年輕的學者和鄉政府官員每天都在醫生下面。因此,隨著中國與琉球的不斷密切交流,天妃信仰逐漸在琉球生根發芽。
永樂五年(1407),三寶宦官鄭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經泉州,派使臣拜媽祖。因天妃宮“歷史悠久,已淪於沈睡”,特請“福建鎮守宮,重修其殿”永樂十三年(1415),鄭和部下“督張騫少使博尼(今北加裏曼丹島)到湖州,發源於烏江(泉州),真奇,奏於朝,作新。”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經過泉州。按規定祭拜媽祖後,前往靈山伊斯蘭聖墓焚香,祈求祖先保佑。鄭和香火豎立的石碑還在,文字寫著“鄭和,將軍司太監,奉差下西洋。永樂15年5月16日,我到此壹遊,期待聖靈的聖護。甄福普和日記李。”嘉靖十九年(1540),縣民余旭集資大修。先修五堂,重修七寢,造四亭,造三十兩廂,造二十八亭。23年完成(1544)。
清朝,靜海侯施瑯下令臺灣省征服東方,統壹祖國。他分兵三路進攻,其中壹路繞過十五都泉州頭。《泉州府誌》載:“州朝將軍施瑯,不如此,天助其成。”平定臺灣省後,施瑯感念海潮之恩,在家鄉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的許可下,再次上書康熙皇帝請求加封,細數媽祖援助的奇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十四日,“天後宮特以候福建水師提督施瑯之績封侯”,郎中雅虎等欽差大臣送書帛至泉州廟、梅州祠堂祭祀。自此,泉州天妃宮改名為天後宮。為了報恩,施瑯將軍重修擴建了天後宮。嘉慶二十壹年(1916),泉州府尹徐如蘭以建大屋不復生的理念,主張再次重建。道光年間(1830—1850),媽祖被清文宗皇帝封為“天女”,泉州天後宮大規模興建。
到了清代,泉州口岸進壹步興起了民間商業貿易和向東南亞國家及臺灣省移民的熱潮,媽祖信仰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傳播得更加廣泛。據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南海的明珠,越玉,無所不在;紋身之地,銘文之國,無所不在。“在中國,廣東有番禺、瓊州、雅州、濠江、海南、東莞、徐聞、象山溴化、潮州、雷州、惠州、高州、麥州。江浙的寧波、雙嶼、溫州、杭州、舟山、蘇州、南京、臺州、臨清,廣西的南寧、梧州、羅定、禹州,臺灣省的吉隆、淡水、鹿港,史靜、濟寧、包頭、惠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陜西、山東省;省內有福州、廈門、粵港、漳州、建寧。國外有呂宋,暹羅,巴達維亞,邦尼,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大港,長崎,琉球,韓國。泉州商人每到壹處,都要建會館,請老家的媽祖來祭拜。泉州天後宮有蘇州、南京、福州、遼郊等多個商業郊區,附近的鹿港郊區有壹個法庭。天後宮每建壹次,各大商郊會館都全額出資,以示虔誠。
據統計,臺灣省有800多名媽祖廟,都以莆田梅州媽祖廟為祠堂進行祭祀。媽祖的信眾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極其繁盛之地。從臺灣省媽祖廟的等級來看,都屬於“分陵”。壹種是拿著大陸的媽祖符號或者香火到臺灣省去祭拜,叫做“分香”,另壹種是拿著大陸的媽祖神像到臺灣省去祭拜,叫做“分身”,媽祖梅州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其起源是明清時期福建向臺灣省的大規模移民。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媽祖,原名莫林,宋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當莫林還是個孩子時,她既聰明又有洞察力。她通曉天文氣象,熟悉水,研究醫學,教人防疫消災,壹生致力於為他人行善,立誌不嫁。傳說她可以“坐地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並事先通知船夫是否可以開船,所以據說她能“預測怪”,被稱為“女神”、“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林墨玉升天,時年二十八歲。從那以後,據說航海的人經常看到莫林穿著紅色的衣服去幫助那些遇險和呼救的人。因此,媽祖的神靈逐漸普遍地被供奉在船上,祈求壹路平安。全世界有2億多媽祖信眾,媽祖信眾占臺灣省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臨戴雲,東南與臺灣海峽相連。港口資源得天獨厚,“世界少有,中國少有”,如湄洲灣秀嶼深水港和三江口、楓亭輔助港。有三個海灣,即湄洲灣、興化灣和萬平灣,以及150多個島嶼的湄洲和日南。媽祖文化的傳播得益於中國海洋產業的發展。
中國有進軍海洋的悠久歷史。秦漢時期,故土徐福三次東渡求仙,秦始皇也多次到過山東半島。漢武帝亦步亦趨,更進壹步。雖然未能如願,卻在無意中促進了造船、航海和港口業的發展。自漢代以來,由於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外貿易和東西方交流成為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主線,海外交流長期繁榮。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以古代“四大港口”之壹的鄧州港為起點,連接了中國與朝鮮、日本等西方國家的貿易,促進了渤海和山東半島海運業的發展。南路廣州的海洋貿易可以直達亞歷山大。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可以和世界著名的亞歷山大港齊名。
到了元朝,海上對外貿易由於倭寇對沿海的入侵而相對削弱,但南北壹萬多裏的國內海上航線和南北江河水道的貿易相對加強。後來由於800年間北京政治的相對穩定,國內沿海港口日益繁榮,逐漸進入黃金時代。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半個世紀,更是無與倫比。歷史事實充分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主人。
早在十世紀,中國航海家首先擁有了指南針,以確保海上航線的定向航行,還發明了艙壁船。萬壹在海上觸礁失事,即使斷了壹個角,壹個艙還是可以浮起來的。但是,雖然當時造船航海技術相當發達,但是因為沒有天氣預報,海上氣候變化很大,壹條小船就像滄海壹粟。風暴肆虐的時候,人類的行為在強大的海洋世界面前是極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因此,祈求神靈的保護是很自然的。到了唐代,中野和玄宗以欽定的形式授予“四海龍王”的稱號。因為據說能鑄風雨,興風作浪,所以被航海家們奉為降服自然的神靈。然而,這個虛構的自然神的形象是醜陋的,東海龍王敖廣在人們的印象中被視為壹個兇猛的神。此外,當時盛行“五行五陰”說,認為“天屬陽,地屬陰,地上之水也屬陰;男屬陽,女屬陰,水神要女才適合陰陽五行學說。”到了宋初,年輕貌美、勇於在海上救人的莫林死後被奉為女海神,這是航海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媽祖的出現不負眾望。明朝萬歷年間高澄去琉球,他的《使琉錄》中有壹段生動的記載,說:“船在風浪中搖擺,篷折、篙斷、舵葉失,船夫在天妃悲號而落,雲菲可立即換舵,以保安全。在巨浪中,舵葉重達兩三千公斤。因為有神靈的保護,實力倍增。改舵需要100多人。今天,有30多人處於危險之中。”南宋禧元年攻紫金山、救合肥,也是用媽祖的精神作用鼓舞士氣。自南宋以來,人們習慣與波塞冬同舟共濟,日夜祈禱。元朝時,“南糧北調”的思想被平章丞相初存和著名的采納。起初,政府建造船只將國家糧食從江南糧區直接運往直沽。後來,它雇傭漢人用船運送,壹些私人商人參與了海上運輸。當時,他們紛紛從廣州來到天津的天妃宮,可見航海家們對媽祖的信仰程度。
鄭和七下西洋,在祠堂祈福。明清時期,大量漢人在南洋群島上遊行,都帶著媽祖神像,可見媽祖是中國傳統航海業的守護神。此外,日本接受媽祖傳播後,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的形式規定了崇拜制度。臺灣省同胞家家都信媽祖,稱為“開放如母”,海峽兩岸也壹樣信媽祖。所以媽祖也是海峽兩岸溝通交流,與同胞保持密切聯系的和平女神。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最早、最大的建築,蓬萊閣天後宮和登州港在媽祖文化北移和中國與東方各國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蓬萊閣天後宮建於1122年,比臺灣北港朝天宮、天津天後宮和臺灣澎湖最早的天後宮早200多年。也比中國第壹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天後宮(公元1196年)早了幾十年。據史書記載,“在宋徽宗,聖母院就建在亭子的西面。宣和四年(公元1122),建殿四十八座。”。作為媽祖廟的“鼻祖”,梅州媽祖廟建城時只有“幾根椽子”,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逐漸形成99間齋屋,可見蓬萊閣天後宮的規模。
此外,與蓬萊閣天後宮齊名,曾被稱為“天下第壹母廟”的長島顯應宮(因此得名廟島),也在中國北方的媽祖廟中占有顯赫的“壹席”。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朝鮮國王龔宇的使者李崇仁從南京回國時,在《流沙門島(沙門島是古代蓬萊以北的長島廟島)》壹詩中寫道:“沙門久候,暮景誘人作詩。當公主享受祭祀時,她應該報告,但海若不能偷看...".由於蓬萊和長島是中國南北和東西的水上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特殊,在“出航前拜媽祖,有船便為媽祖祈福”的古老傳統和普遍信仰下,蓬萊閣的天後宮和妙道仙影宮的使命可想而知。
廈門沈嘯宮位於廈門市和珅順濟宮,始建於宋代,現位於中倫公園(原中倫苗圃)。歷史上曾多次重建,最後壹次重建是在1993。從高處俯瞰沈嘯宮,綠樹環繞,綠樹環繞,鮮花盛開。走進沈嘯宮,就像走進了壹個綠色的世界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讓人心曠神怡。在古代,鄧州是廣州通往北京、天津的交通樞紐,是朝廷與東方各國的交通要道。是承擔北方貿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港口,地位遠高於後來的廣州、泉州、明州、揚州“四大名港”。
首先,媽祖是海上航行的守護神。媽祖文化沿著廣東、福建到京津和東北的海上交通路線傳播到渤海灣沿岸,與當地文化融合,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媽祖文化很快傳播開來,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信仰,以至於“水手們極其虔誠,普通人也漸漸相信了...天後成了掌管壹切的神”。在2001天津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舉辦的“媽祖文化與沿海城市崛起”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發現,媽祖文化的演變軌跡是“先民隨廟,廟堂聚民”。然後“以廟興城,以廟興城”,形成了壹個寺廟興盛,城市繁榮的良性互動局面。如果說天津最初是“以廟聚人”,那麽鄧州可以說是“以城興廟”。
鄧州是連接中國南北尤其是天津的海上交通樞紐,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航海與媽祖密切相關。因此,媽祖文化從南方傳入後很快被當地文化和人們的信仰所接受,並被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優勢所消化和容納,逐漸成為當時北方占主導地位的海洋文化。
同時,媽祖文化的傳入也為鄧州聚集了人氣,促進了城市的繁榮發展,形成了寺廟與城市相得益彰的良性局面。蓬萊閣天後宮最早建於宋徽宗(宋、元、明、清共36次* * *)。宣和四年(公元1122),建廟較早,即使在媽祖文化發源的福建沿海地區。毫無疑問,最早和最大的媽祖廟是為北方加上鄧州而建的。漢族民間貿易自南向北傳播媽祖文化,再向北沿“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後向北穿越白令海峽到達北美。作為中國北方沿海地區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傳播的中心,鄧州古港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的鄧州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七章》載:“登州海入朝鮮與渤海路”,起於登州港,分上下兩部。壹部分從鄧州港出發,過渤海海峽到遼寧旅順口,再沿遼東半島到鴨綠江口,再沿朝鮮半島南下,過馬兌海峽到日本;另壹條從鄧州港出發,經過芭蕉、芝罘,然後穿過黃海到朝鮮仁川,再沿著朝鮮半島南下,再穿過臺灣海峽到日本。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唐中期以後,鄧州以其特殊的地理優勢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在唐婷與朝鮮半島及周邊國家的外交和貿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遼國在宋代多次入侵北方,但由於內地通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被阻斷,兩國之間的交流必然要靠海上艦隊來完成。此外,隨著宋代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的提高以及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線距離明顯縮短,兩國使節和貿易往來頻繁而尖銳。北宋滅亡,南宋在山東半島與金作戰,海路南移。元朝主要發展陸路運輸和海上運輸,中國對外貿易受到束縛。
然而,由於從杜松附近的港口越過黃海到達朝鮮半島的路線漫長而危險,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了高麗國王的請求,答應經遼南改道到鄧州,並於1376升為鄧州刺史。《史明錄》對設立鄧州府的原因作了如下表述:“鄧州與萊州都瀕臨大海,是朝鮮與日本之間的交通要道。除非建造並加強它,否則僅僅把它建成城鎮是不夠的。”因此,鄧州古港仍是明初朝鮮使臣出航、起航的主要出海口...哪裏有船,哪裏就有媽祖,哪裏就有中國人,哪裏就有媽祖廟。相信沒有國界,“海洋女神”從蓬萊沿著鄧州海道向東航行,給旅行者送去和平與安寧。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柯昭等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先人後天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了反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省、澳門、廈門等地掀起媽祖研究熱潮,多次舉辦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海內外媽祖學者》、《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祠堂》、《梅州媽祖》等學術專著近百部。1.弘揚愛國理念,促進祖國和平統壹。
Mainland China和臺灣省同宗同源,傳承了壹千多年的文化,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的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
5月6日,1989,200多名臺灣省同胞突破臺灣省當局禁令,乘船抵達梅州媽祖廟。
1997 65438+10月至5月,梅州媽祖在臺灣省巡演103天,入住36座宮廟,接待臺灣省媽祖信眾10萬人次,在臺灣省島內引起巨大反響。
2002年7月25日,媽祖直飛澎湖,萬人祭拜。現場讓人落淚。
2004年6月5438+10月21日早上8點,梅州媽祖金神從莆田市湄洲島媽祖廟出發。在54個護衛團的陪同下,從長樂國際機場飛往澳門,參加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
2005年,連戰和宋楚瑜先生分別為梅州媽祖廟題詞:“趙昚海上守望”和“聖德配天”。
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媽祖已經成為兩岸通商航海的和平象征,成為統壹祖國、溝通兩岸交流的和平女神。媽祖信仰的這種功能將繼續發揮作用,直到祖國完全統壹。
2.傳播博愛精神,教育眾生向善。
浩瀚宇宙無邊無際,但人類才是宇宙的主宰。雖然審美、價值觀、習俗的差異源於地域、民族、文化根源的差異,但作為“生命”的本能,人性對善惡美醜的認知卻趨於壹致。
媽祖信仰在許多方面適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知,如扶貧濟困、拯救生命、給人以平安吉祥等。這不僅是壹種文化交流,也是壹種思想教育。
“教,告也,有言,有理,有義,理所當然,通了。說什麽就宣布什麽;懂了就懂了;如果妳理解了它,妳就會忘記它”(張俊芳的《雲的七個征兆》)。當壹種觀念被人們接受時,教育就會退居二線,而這種觀念(對真善美的認識)就會生根、開花、結果。
3.啟迪良知,樹立珍愛自然、回歸自然的思想。
幾千年來,人類壹直面臨著幹旱、洪水和蝗災。瘟疫流行時,他們常常向神靈祈求消災的希望。媽祖平息海嘯的努力,張天師祈福瘟疫,龍王祈雨...人們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經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呼聲。誰能說沒有上帝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