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座墓碑並排立在距離地面0.43米的墓臺上,墓碑高度為0.8米。左碑上方橫刻“寶豐”兩個小字,中間豎刻“齊天盛達”四個大字,大字下端橫刻“神威”兩個小字。碑文外框用浮雕草裝飾。右碑上豎刻“大聖”四個楷書字,字下端橫刻“神位”兩個小字。碑文外框飾以浮雕卷草圖案。
孫悟空,即齊天大聖,是海內外華人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但《西遊記》中從未出現過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幾乎無人知曉。經過考證和考證,王益民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戲劇家楊敬賢創作的《西遊記》雜劇中發現了“大聖”形象。
據王益民考證,楊敬賢《西遊記》雜劇的情節框架與《吳承恩西遊記》相似,但情節不同。劇中有壹段孫猴子的自白:“小賢者兄弟姐妹五人,大姐厲山母親,二姐,巫女,大哥,齊天大聖,小賢者,三哥。”
王益民提醒說,讀者應該仔細品味這段話。孫行者在供狀中稱齊天大聖為“大哥”,並謙虛地稱自己為“小聖人”。
他還列舉了相當多的證據:楊敬賢《西遊記雜劇》中兄弟的排位與其長兄齊天盛達在墓中的排位不謀而合,墓中的“寶豐”明確顯示兄弟二人是順昌人。
從《齊天大聖》是齊天大聖原型的分析,很明顯該墓寫於《武承恩西遊記》之前。甚至根據吳承恩先生生卒年的已知資料,也支持這壹觀點。
王益民認為,如果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為期限的話,這個陪葬墓寫於《西遊記》前近兩個世紀的吳承恩。
在他看來,吳承恩在田童王的頭上用了孫悟空的稱號,只是為了描述人物的性格,而他的兄弟姐妹們在小說中把技藝都集中在孫悟空身上,卻埋沒了田童王等其他兄弟姐妹。五兄妹的出生地保山,也成為了《西遊記》中的壹個真實場景,吳承恩。
對此,王益民也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相關問題。
為什麽會漏掉另外三個人?
既然猴子有很多兄弟姐妹,為什麽要壹起葬在這裏?其中必有玄機,引我們壹個破案,有待日後進壹步研究。
兩位聖人的合葬,是當地人民對所崇拜的神靈人格化的重要實物驗證。人們根據世界上的壹些現象創造了神,並將神人格化、民族化、地方化,並根據實際需要對神進行改造和塑造,這在中國民間信仰和古代文學作品中並不少見。
元明時期
南天門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建築主體已嚴重坍塌。王益民等文物工作者在古建築的溶洞石構件上發現了如下銘文:“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六月重修”。最近,他們在遺址周圍陸續發現了早期石質構件,以及“開山勸首祭”、“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新圩八月二十日”等凹版年表,以及早期構件上的浮雕石質佛像。
王益民認為,根據上述年代人物、不同時期石材構件的不同風格以及元大都至鄭錚二十三年(1363)保山殿的建造日期,該組建築的建造時間應不晚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
左“齊天”右“田童”
雙升寺的建築面積約為18平方米。原來的仿木石殿頂已毀,現為後人所加。寺內孫行者塑像後(後加),是壹座古葬墓,兩塊石碑並排而立。
該墓的形制與順昌當地石峰寺的明代同時期石墓相似。墓室呈八字形,寬2.9米,深1.3米。墓頂為石制墓頭(墓頂石),呈屋頂狀,中央雕有葫蘆狀“脊剎”,兩端“脊吻”大致呈魚尾狀,長0.76米,高0.25米。王益民曾多次在閩東、閩北、武夷山、浦城、閩東寧德等地的古墓上看到類似的墓碑。
墓頂石前並排立著的兩塊墓碑之間的距離為0.18m..左碑寬0.3米,高0.8米,厚0.12米。它有壹個半圓形的頂部,平板額頭上浮雕著壹只神奇的蝸牛的圖案,呈喇叭狀。碑文上面橫刻“寶豐”兩個小字,中間豎刻“齊天盛達”四個大字,下面橫刻“神位”兩個小字。碑文外框用浮雕草裝飾。右碑寬0.33米,高0.8米,厚0.11米。碑頂形似桃,額部浮雕花卉圖案。碑文豎刻“大聖”四個楷書字,大字下端橫刻“神位”小字。碑文外框浮雕有草紋。兩座石碑矗立在距離地面0.43米的墓臺上。
寶山寺大聖廟的墓碑是大聖在左,符合古代以左為尊的禮儀習俗和當地民俗中的排序習慣。而且在兩塊石碑中,“齊天大聖”的石碑上方有“寶豐”二字,而“田童大聖”二字被省略,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哥哥對哥哥的順從了。從兩座碑的裝飾圖案來看,“齊天盛達”碑明顯比“田童盛達”碑更豐富、更精美。這些與上述歷史文獻和《西遊記》雜劇的記載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