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在道場安頓下來,發自內心地念佛

在道場安頓下來,發自內心地念佛

今晚,我們要談論的話題是“住在道場,念佛”。道場分為兩部分,即道場和道場。

道場是什麽?顧名思義,修道的地方叫道場。道場有三種,可分為三代:世俗道場、後期道場、後期道場。

第壹世俗道場可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種。

壹、小道場:就僧人而言,有的人踏入佛家誦經堂、大乘大雄寶殿、禪堂、五觀堂,便可萌生修道之心。這種人以廟為道場。

二、道場:以廟為道場。在寺廟裏生活,懂得努力,離開寺廟就像回到了人間,忘乎所以,甚至忘記了和尚的身份。這種人以廟為道場。

三、道場:以丈母娘的世界為道場,以壹切眾生為自己的對象,可以到處修行佛法,傳播佛法,造福壹生。

第二後道場。壹切深念佛法的眾生,都希望上極樂世界,以極樂世界為修行的道場,壹旦修成,就成了佛果。

第三個以及後來的道場。去極樂世界後,三次取證,願回到母神世界,幫助眾生。所以後世以十世為道場。現在,我將重點放在寺廟道場。

眾所周知,寺院是僧尼努力做道教的地方。佛陀在世時,僧人們住在泉水邊,樹下,遊歷人間。無論他們到哪裏都是道場,他們可以努力學習。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寺院。僧侶的飲食、衣物、寢具和藥物的來源與當時的印度完全不同。

當時印度的和尚靠討碗為生,而中國的和尚總是需要自己燒飯做飯,這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寺院和叢林。那麽,應該如何管理寺廟呢?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寺廟的功能?歷代的情況不壹樣,現在各個寺廟的道場風格都不理想,甚至有的寺廟根本沒有起到道場的作用。

環顧大都市的各大寺廟,地價都很貴,而且大多建得很漂亮。遺憾的是,個別寺院不僅沒有發揮佛教道場的作用,還違反了規章制度,甚至觸犯了國家刑法。我們怎麽能容忍這種事?我們絕不會坐視不管。久而久之,寺廟就會被外人監視,控制,甚至沒收。只有保持佛教風格,寺廟才能延續下去。如果寺廟不倫不類,和社會其他部門沒什麽區別,那麽世人就會認為寺廟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妳沒有對社會和國家做出特別的貢獻。

我認為,佛教和寺院要想在改革開放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站穩腳跟並不斷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否則勢必難以生存。只有生存下來,才能談發展。

如果做不了家,做不了主,做不了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佛教事業,那就更難讓大眾去努力修行,去證明結果。既然妳們都是廟裏的人,人在壹起相處,就要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才能身心相安。沙彌有十戒,和尚有二百五十戒。至於創始人制定的規則,條目較多,但就其原則而言,是六條:

第壹,身體和生活在壹起。妳住寺廟,住宿等條件都壹樣。遇到任何疾病、困難、煩惱,壹定要互相照顧,互相體諒,這樣才會感受到出家人的溫暖。如果老弱病殘沒有人照顧,沒有人幫助,那麽勤快做事必然很難。釋迦牟尼佛親自去看望生病的和尚,送藥,並諄諄教導弟子:“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壹福田。”

第二,嘴和嘴。如果有人在念經,在努力做道,我們要鼓勵,要佩服,要聽話,要學習。如果有人打破戒律、規則甚至制造惡業,我們要善意地勸諫,讓他悔悟。

第三,意義和歡樂相同。住寺廟的目的是壹心修佛,避生死。所以要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僧伽平等。叢林中執事職位的安排是根據工作需要來劃分的,而不是誰尊誰卑,誰高誰低。

第四,禁欲與同修。公* * *恪守戒律,不壞規矩,才能身心安寧地生活,並以此作為準則。

第五,看到分享同解。對於解脫苦樂的修行,妳們壹定有相同的理解。比如妳修凈土法門,就不允許任何人說念佛法門的事。叢林裏有不同的主流流派。至於其他方法的個人做法,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反對永久的宗族作風。

第六,利益與平等。住道場,上寺廟,上教堂,分單資,結緣貨等。,應該都是平起平坐,名叫李和。

和尚可以按照以上六條來管理和鞏固,自然就會清凈和諧。

其次,我個人如何才能安定下來?分為三點:定下來,安心,安心。

首先,安定下來。遠古的祖先告訴我們“和命運壹起生活,並快樂地生活。”和緣分壹起生活,這個緣分很重要。相伴的緣分不是隨便的。很多事情妳不想做,或者妳沒做好,或者妳不在乎。就說隨緣吧。其實很隨意。隨緣就是隨緣去做所有該做的事。緣分包括三個方面,即:地緣、人緣、法緣。

(1)地理:比如妳去某個道場,壹進廟門,妳的內心自然會充滿無限的喜悅,會覺得自己整個身心都被俘虜了,渴望住在這個道場,說明妳和這個道場有很深的因緣。

(2)人緣:當妳出去掛單或者要單的時候,有時候別人可能會不理妳,不理妳,甚至把妳趕出寺廟。這說明妳對這個寺廟缺乏人緣,想住也住不進去。道場的執事不整理妳的賬單。

(3)緣分:我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和人緣,但是修行和我住的道場不壹樣。比如妳自己修行密宗,到了憲宗道場就不行了。禪修者,到了佛教道場,發現佛法不同,無法安心修行。

以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去掛單、要單、參加學習,都要先知道我們要去的寺廟的中心是什麽樣的佛法修行,我要參加什麽內容。否則,我們絕不會毫無目標地參加佛學的學習。三邊就夠了,我們可以和平相處,這叫隨緣。

由於住在寺廟裏,各方面都感覺很舒服,所以要好好學習,好好修行。

第二,安心。有情和無心的區別在於有意和無意的區別。那麽,心是什麽?《金剛經》說:“前世心不可得,今生心不可得,來世心不可得。”妳將如何感到安心?

不後悔過去,不期待未來,註重現在的學習。如果妳壹直依戀曾經生活過的寺廟,生活那麽繁華,環境那麽優美,而現在生活的道場條件那麽差,差強人意,妳就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安心修行。

不要期待未來。妳們壹定都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期待。未來的世界是美好而舒適的,那麽現在應該如何努力呢?我認為關鍵是要關註現實,努力學習。不用壹天到晚喊口號。不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幻想。不要期待未來,不是不希望大家許願,也不希望有理想。理想和願望當然是必須的,奢望是非法的、不合理的、不可能的妄想。

第三,道安。個人修行要以八義為努力方向,以貪、癡、三毒為治療目標。簡而言之,就是“勤修戒智止貪無明。”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的心將與道和平相處。在任何地方,生活在任何道場,都應該是佛教,而不是衣食住行和享受。《論語》說:“君子關心道而不關心貧。”所以作為壹個僧人,應該對佛教有很強的信仰。

道場是佛教徒成就法、身、智的寶庫,古代的先人大多在寺院道場學習。

我們生活在道場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快樂的生活。弘毅大師在《釋疑釋佛十則》中說:“學佛之人,不應為了貪財而執著於世俗,但也絕不是冷漠厭世。因為學佛的人壹定是菩提心,以凡夫之苦為樂,抱著滿腔熱情拯救世界的大願。不僅消極,而且積極。雖然住在山中,但不貪享受山的福報,而是勤修戒智三學,為將來的得救做準備。現在,我們來談談念佛。灌頂指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求眾生心。造心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拯救眾生脫離苦海,去佛國。

如果妳不在意,妳只是聽說極樂世界無比快樂,無法享受。如果妳發願為享受、快樂、愉悅而死,那就不能成為去凈土的條件。《華嚴經》說:“忘菩提心,修善佛法,是有名的魔業。忘了失了心,就成了魔業。更何況妳還沒有發起菩提心。如果妳在念佛,首先要有堅定的決心,絕對不能拖延,敷衍,浪費時間。如果壹味的與外界隔絕,就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內心。在女人的世界裏哪裏能有壹個幹凈和平的地方?古人雲:“能修則修之。如果妳想要,就沒有時間了。告訴我們放下所有的外緣,才能有效。

尹光大師曾說:“凈土佛法,有三層萬有被(上、中、下),能得壹切利與弊。壹方面觀音勢達文殊菩薩普賢,不可超越(不可超越此法),另壹方面是五反十惡,亦可預入。如來不開此法,末世眾生欲生欲死,皆無希望。」

“然而,這種做法是如此廣大,而它的做法是極其簡單的。所以,除非妳有凈土,有善根,否則很難相信。普通人不僅不相信,而且懷疑。妳不僅不相信,還懷疑。只有大乘深菩薩(七處以上)才能完全信服。可以對這種方法深感自信,雖然對普通人有束縛,但其性質已經超過了兩倍。以信持佛名,以平常心投海,便可潛入佛智,與道不謀而合。」

應該用什麽標準來檢驗佛家念佛的深淺真假?不管信仰是真是假,只要是在憂喜境界,都是看得見的。壹個虔誠的佛教徒,雖然是在和妳說話,但心裏還是在念叨。甚至當得第壹是無限幸福的時候,他也念念不忘念佛。煩惱的時候八風也動搖不了念佛的信心,才能真正念佛!

在現實生活中,壹個活著的人頭腦清醒,頭腦冷靜,深刻意識到念佛的意義和作用,卻無法認真地念好壹個佛號。在他生命的最後,當各種惡境界都在,各種阻礙都來了,三惡恐怖的場景出現,他就無法保持正念。況且他神誌不清,很多外緣都放不下。他怎麽能提佛號呢?所以我們現在對全心念佛沒有把握,快死的時候希望就更小了。現在請開始念佛!

  • 上一篇:婚禮選吉日準確嗎?
  • 下一篇:客廳裏的好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