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仍然直接著眼於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國家從大到小的“和平時期”的零星戰爭。隔著山看,戰爭還在繼續,無數的窮人在裏面受苦。戰爭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與我們隔絕。
回到生活的本質,每個人的生活都值得仔細審視。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秘密和夢想。但事實是,當我們壹次又壹次為生存而忙碌的時候,我們會戒求和堅持。通過非典的遭遇,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人類社會越是先進、精致、龐大,就可能越是脆弱,就像玻璃制品,表面堅硬華麗,但被不知名的硬物觸碰,就會稀稀拉拉。不僅是怪病怪疫,還有不安全因素在徘徊。
所以,我不止壹次讀Het Achterhuis,我也想讓更多認為我們可以若無其事的活著的人讀她。
二、背景信息:
簡而言之,Het Achterhuis以壹個小女孩的視角描述了二戰時期密室中人的生活記錄。二戰後期(1942-1944年),戰局對德國納粹越來越緊迫,與此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屠殺也越來越多。安妮·弗蘭克和她的家人藏在她父親公司的頂樓,還有她父親的朋友萬·金奎大的家人,然後壹個猶太醫生來了。從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十三歲生日的那壹天開始,八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也不能做任何動作,包括上廁所。只有在晚上,他們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幫他們供應食物和日用品,了解外界的壹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只有安妮用自己的筆和成為作家的夢想,支撐著她在閣樓裏記錄每壹天的事件和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戰爭、反猶主義、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的思考中,成長為壹個對生活有著深刻理解的成熟的人。因為突然在壹個狹小的空間裏,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性格迥異的人對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人在最困難的情況下的真實表達——這個真實本身所傳遞的信息和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壹種令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後被發現,逮捕,送進納粹集中營。
《Het Achterhuis的誕生》是安妮的父親,當時唯壹的幸存者,為了女兒的夢想而編撰出版的傳記。壹經出版,便風靡全球。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百老匯和好萊塢以戲劇和電影的形式介紹了安妮及其作品。該劇獲得了普利策獎、紐約評論家獎、戲劇舞臺獎等。這首歌風靡全球,感動了來自不同國家和階層的人們。這是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和現實的精神,情感和理想。今天,我們再次觸摸她,是因為她恰好契合了我們當下生活中所面臨的心理需求。時代變了,但生活依然再現歷史。
紀錄片中的幸存者說,“在《安妮日記》中,安妮是如此真實而生動,我覺得那本日記中的每壹個字都會像磁鐵壹樣吸引妳”;“如果安妮知道她出名了,她會很高興的。我不知道她會不會用生命來交換”;雖然她很年輕,但她已經知道如何生活了...
第三,我們今天要說什麽
大多數人總是把Het Achterhuis與控訴德國納粹暴行或壹個小女孩的成長聯系在壹起,但不僅如此,密室裏發生的事情,“當惡劣的環境像壹座大山壓在人們頭上時,我們尤其看到成年人立即調整自己的行為,盡力適應環境;還是環境壓力在這次調整中被當作放棄理想和原則的借口?”就像萬先生在和平時期可以幫助剛到荷蘭的弗蘭克先生壹樣,為什麽他會在這種絕境中表現出極度的自私去偷孩子的食物呢?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而十三歲的安妮呢?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內心始終平和真誠。安妮說:“我經常抑郁,但我從不絕望。我把這種隱秘的生活當成有趣的冒險,這只是有趣生活的美好開始。”我仰望天空的時候,總覺得事情會越來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安寧會重新到來,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壹天我能實現我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壹名記者,並最終成為壹名著名的作家。我依然堅信人的內心是善良美好的。"
所以在讀Het Achterhuis的時候,在大戰爭的背景下,我得到了越來越多溫暖的東西去承載。比如安妮第壹次來到這個密室的時候,會覺得“這裏就像壹個客棧,壹個很奇怪的避暑公寓”;她會對不跟她跳舞的姐姐說“妳知道我們快要忘記怎麽跳舞了……壹出門就什麽都忘了”;她會從頂樓的窗戶往外看。“有壹座漂浮的房子...壹個船夫和他的家人住在那裏...他們有壹個剛剛會走路的小男孩。我真的很擔心有壹天他會掉進河裏。我總是看著他……”妳會發現她在密室裏的生活是如此的豐富,以至於她姐姐會真誠的說:“我羨慕妳,因為妳早上起來還有事情要安排。”.....這壹切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身邊每壹個人的。得知極度困難的情況,安妮在節日期間為大家準備了壹份溫暖的禮物。
同時,她會大聲呼喊關於戰爭的事情:“我們還年輕,瑪戈特、彼得和我!妳們成年人已經有自己的選擇了!但是看看我們...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這個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們就會死去。當壹切…思想,希望…壹切都在被摧毀的時候,我們應該盡力堅持壹個理想。世界如此混亂不是我們的錯。這些在我們出生前就開始了。”
對於饑餓,安妮可以用“空空的肚子,卻咕嚕咕嚕,充滿各種曲調”來形容。萬先生深沈而低調,像壹把大提琴。彼得是男高音,喜歡吹長笛。當我們壹起吃飯時,似乎有壹支管弦樂隊正在調音。只要托斯卡尼尼舉起指揮棒,我們就能演奏華格納的《女武神》。
至於彼得的喜歡,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感受陽光照射在妳的臉頰上,擁抱壹個可愛的男孩,還有什麽比這更令人愉快呢?”
我跟著安妮到處找這樣的種子,希望她在溫暖我的同時也能溫暖大家。我決定在舞臺上放大她。我覺得更多的是拋棄恐懼之外的東西——總有壹種力量讓我們哭泣。
我壹直在尋找,有壹天,當我筋疲力盡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了壹個更堅定的主題:我應該繼續看到我在絕望中制造的希望和美好,雖然它終將走向毀滅。
第四,我們怎麽做?
在明確了內心的需求後,我決定表演的完整性要做到現實主義和表演的完美結合,在壹個大的、極其殘酷的情境中,表達人最本真的內心感受和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表達了大處寫意,細節寫實。總的來說,要走寫實的路子:用寫實的手法,生活化的語言,遵循生活的邏輯,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去關註普通人。這應該是壹部觸動人心的劇。——話劇《Het Achterhuis》導演——紀佩
回答者:藍冰·帕爾-學者二級8-24 16:58
簡而言之,Het Achterhuis以壹個小女孩的視角描述了二戰時期密室中人的生活記錄。二戰後期(1942-1944年),戰局對德國納粹越來越緊迫,與此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屠殺也越來越多。安妮·弗蘭克和她的家人藏在她父親公司的頂樓,還有她父親的朋友萬·金奎大的家人,然後壹個猶太醫生來了。從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十三歲生日的那壹天開始,八個人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也不能做任何動作,包括上廁所。只有在晚上,他們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幫他們供應食物和日用品,了解外界的壹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裏,只有安妮用自己的筆和成為作家的夢想,支撐著她在閣樓裏記錄每壹天的事件和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戰爭、反猶主義、與父母的關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的思考中,成長為壹個對生活有著深刻理解的成熟的人。因為突然在壹個狹小的空間裏,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性格迥異的人對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人在最困難的情況下的真實表達——這個真實本身所傳遞的信息和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壹種令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後被發現,逮捕,送進納粹集中營。
《Het Achterhuis的誕生》是安妮的父親,當時唯壹的幸存者,為了女兒的夢想而編撰出版的傳記。壹經出版,便風靡全球。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百老匯和好萊塢以戲劇和電影的形式介紹了安妮及其作品。該劇獲得了普利策獎、紐約評論家獎、戲劇舞臺獎等。這首歌風靡全球,感動了來自不同國家和階層的人們。這是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豐富和現實的精神,情感和理想。今天,我們再次觸摸她,是因為她恰好契合了我們當下生活中所面臨的心理需求。時代變了,但生活依然再現歷史。
紀錄片中的幸存者說,“在《安妮日記》中,安妮是如此真實而生動,我覺得那本日記中的每壹個字都會像磁鐵壹樣吸引妳”;“如果安妮知道她出名了,她會很高興的。我不知道她會不會用生命來交換”;雖然她很年輕,但她已經知道如何生活了...
參考資料:
/2003-10-20/2110217905 . html
被告:┝?√_ a46-試用期壹級8-24 17:04
安妮·弗蘭克[德國
來源:綠地作者:文學編輯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出生,1945年6月死於德軍巴爾岑集中營,距離她16生日還有三個月。奧托·弗蘭克·弗蘭克的父親安妮·弗蘭克是納粹恐怖襲擊後弗蘭克家族的唯壹幸存者。他用余生傳播女兒的日記,死於1980。
het achter Huis[德]安妮·弗蘭克/海南出版社19.8元。
內容簡介
壹個16歲的女孩,最大的願望是成為壹名記者和作家,因為希特勒發動的壹場邪惡的戰爭,在花季的年紀死在了納粹集中營。
這本日記記錄了安妮死前兩年躲在密室時的生活和感受。作為壹個成長中的女孩,她在日記中傾訴了與母親不斷沖突的困惑和對性的好奇。在種族歧視和戰爭迫害的社會環境下,密室中隱秘而恐怖的生活,在她簡單流暢的筆下,深深地牽引著每壹個讀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記》不僅是壹個成長中的少女心靈的獨白,也是德國占領下人民苦難生活的見證報告。
序
安妮的日記寫於1942年6月至1年8月。起初,她寫這篇日記純粹是為了自己。後來,1944年的壹天,荷蘭流亡政府成員Gerrit Bolkestein在倫敦電臺上宣布,希望戰後能夠收集關於德國占領下荷蘭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者報告,並公之於眾。他特別提到了信件和日記作為例子。
安妮被這段話感動了,決定在戰後出版壹本以她的日記為基礎的書。她開始重寫、編輯、潤色自己的日記,刪除自己認為不夠有趣的部分,通過回憶增加壹些內容。與此同時,安妮還保留著原始日記。學術界編纂的《安妮日記:批判版》(1989)將第壹次寫的安妮日記不經改編稱為A版,與第二次寫的編輯版壹般稱為b版不同。
安妮日記的最後壹條記錄的日期是1944年8月1。1944年8月4日,躲在密室裏的8個人被德軍逮捕。米普·吉斯和貝普·福斯庫格是在同壹棟大樓工作的兩個秘書,他們發現安妮的日記散落了壹地。Mip Chance把這幾頁放好,藏在壹樓的抽屜裏,沒有看。戰後,安妮被確認死亡,於是她將這些日記交給了安妮的父親奧托弗蘭克。
奧托·弗蘭克考慮了很久,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出版她的日記。他從A版和B版中選料,編成較短的版本,後被稱為c版,全世界讀者壹直讀的Het Achterhuis就是這個版本。
奧托·弗蘭克根據幾個標準選擇材料。首先,篇幅必須精簡,以符合荷蘭出版公司要求的系列規模。其次,安妮有關自己性生活的話也要刪掉。在《安妮日記》剛出版的那個年代,也就是1947,公開把性生活寫成筆墨並不流行,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書裏。最後,出於對死者的尊重,日記中有壹些對奧托死去的妻子和“密室”中其他人的不尊重,也不發表。安妮十三歲開始寫日記,十五歲停止寫作。她直言不諱地說出她所有的好惡。
奧托·弗蘭克於1980年去世,他的遺言將女兒的日記手稿交給了位於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家戰爭檔案館。自從這些日記發表後,它們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戰爭檔案研究所下令進行徹底調查,並公布了日記全文和詳細的調查報告。這篇評論不僅包括A、B、C三個版本,還包括弗蘭克家族的背景資料,家族被捕和被分配的全部故事,以及安妮的筆跡研究和筆跡研究中使用的材料。
奧托·弗蘭克的遺產由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繼承,該基金會還擁有他女兒的版權。該協會後來決定為普通讀者推出該日記的更新版本。無數的讀者都學過《安妮日記》,這本書最初是奧托·弗蘭克編的,我們的新版本並沒有失去舊版本的美。作家兼翻譯家MlirjamPressler編輯更新了新版,從安妮的A版和B版中取材,補充奧托弗蘭克的內容。這壹版得到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的批準,內容增加了30%左右,希望能讓讀者更多地了解安妮的內心世界。
當安妮寫日記的第二版(B版)時,她用了筆名。她原本想叫自己AnneAulis,後來又想叫自己AnneRobin。奧托對家人用了真名,其余的名字都是按照安妮的意願。這麽多年來,在“密室”裏幫過家的幾個人的真名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我們在這個版本裏用了他們的真名,因為現在應該讓他們實名邀功了。至於其他人物,他們在評論中仍然使用假名。對於不想曝光的,我們用戰爭檔案研究所給的姓氏首字母。
讀者可能希望記住,我們的許多新版本是基於安妮15歲時寫的版本B。安妮有時會回過頭來寫壹些評論作為日記。這些評論用不同於正文的字體明確標出。安妮在拼寫和其他單詞上的錯誤也由我們來糾正。另外,本版中的文字忠實於安妮原著,因為是歷史記載,不宜大驚小怪,加以澄清。
附言
1944年8月4日,大約10點至10點半,壹輛汽車停在普林森市格拉赫特街263號門前,幾個人下了車:身著全套制服的納粹黨衛軍中士卡爾·約瑟夫·西爾伯鮑爾和至少三名荷蘭治安警察,他們全副武裝,身著便衣。壹定有人給他們通風報信了。
他們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裏的人,以及幫助他們的維克多·格勒和約翰·克萊門斯(Mip Chance和伊麗莎白(Bep)沒有被抓到)並搜查了貴重物品和現金,所有這些都被沒收了。
庫格勒和克萊門被捕並被送往阿姆斯特丹的壹所監獄。9月1944,11,他們被轉移到荷蘭阿莫斯福德的壹個集中營,沒有經過審判。克萊門因健康狀況不佳於9月1944被釋放。他從此住在阿姆斯特丹,於1959年去世。
3月28日,當Cugler 1945被送往德國強制勞動時,他與幾名囚犯壹起逃跑了。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倫多去世。
伊麗莎白(Bepp) Forskujir Vijak於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Mip桑特羅齊茲·吉斯仍然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死於1993。
被捕後,密室中的8人被立即送往阿姆斯特丹的壹所監獄,隨後被轉移到荷蘭北部猶太人的中轉站韋斯特博克。三天後他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
根據奧托·弗蘭克的證詞,赫爾曼·範·派萊斯(範丹)是在5438+0944 10年6月或5438+010年6月,就在毒氣室被拆除之前,被送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毒氣室的。
奧古斯特·範·派萊斯(彼得·勞妮拉·範丹飾)從奧斯威辛被轉移到卑爾根巴爾岑,再到布痕瓦爾德,1945年4月9日被送到特雷申城,然後顯然被轉移到了另壹個集中營。可以肯定的是,她沒有活下來,但死亡日期不詳。
彼得·範·派萊斯(範丹)1945 65438+10月16被迫參加了從奧斯威辛到馬爾特豪森(奧地利)的“死亡行軍”,於1945年5月5日在馬爾特豪森犧牲,距離這個集中營的解放只有三天。
弗裏茨·費弗爾(Douceur)從布痕瓦爾德或薩克森豪森被轉移到新恩加姆集中營,於1944年2月20日死於集中營。
伊迪絲·弗蘭克1945 65438+10月6日,在奧斯威辛-比克瑙死於疲憊和饑餓。
那年10年底,Magog和Anne Frank被從奧斯威辛流放到漢口附近的Bergen Barzen集中營。從1944到1945,由於衛生條件極差,爆發了斑疹傷寒,包括馬戈在內的數千名囚犯死亡,幾天後,安妮也在所難免。據推測,她死於二月底或三月初。兩名年輕女孩的屍體可能被丟棄在卑爾根巴爾岑的壹個集體墳墓裏。這個集中營1945是在12年4月被英軍解放的。
1944年9月3日,Westpoc最後壹批猶太人離開了集中營。其中,只有奧托·弗蘭克活著走出了集中營。奧希維被俄軍解放後,經敖德薩和馬賽被送回阿姆斯特丹。他於1945年6月3日抵達阿姆斯特丹,在這裏壹直住到1953年,然後搬到瑞士巴塞爾去見他的壹個姐妹的家人。後來,他的壹個兄弟也來到這裏居住。他後來娶了阿爾弗雷德·凱爾·威茲·蓋林格,他原本住在維也納,也去了奧斯威辛,她的丈夫和兒子在毛特豪森被殺。奧托·弗蘭克(Otto frank)於1980年8月9日辭世,住在巴塞爾郊外的珀斯費爾登(Perth Feilden),在那裏她致力於將女兒的日記傳播給全世界的人欣賞。
Het Achterhuis:記錄二戰猶太人的苦難。
2005年5月27日07:57:20來源:中國青年報。
“1942,10年10月9日,我們的許多猶太朋友被集體帶走,蓋世太保用運載牲畜的卡車把他們運到了韋斯特博克集中營。我們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會被殺死...
“1944年2月3日,我已經到了漠視生死的臨界點。沒有我,地球會照常運轉...
“1944七月15,這真是壹個奇跡。至今,我依然堅持我的信念:盡管人有荒謬和缺陷,但我堅信,人的內心最深處真的是善良和美好的……”
當安妮故居博物館館長漢斯·維斯特拉(Hans Westera)為記者們打開Het Achterhuis時,安妮,壹個13歲的猶太女孩,真實而悲壯的歷史畫面,帶著她對蓋世太保的恐懼,對躲藏生活的絕望,對世界天真的幻想。
像其他講述安妮故事的人壹樣,漢斯講述了這個歷史故事:“安妮·弗蘭克是壹個猶太女孩,最初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崛起後,她和家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避難。6月1942,12,13歲的安妮收到了壹本日記作為生日禮物,開始寫日記。”
同年7月6日,由於收到迫害猶太人的緊急消息,她的家人和朋友***8名猶太人躲在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裏,開始了長達25個月的黑暗生活。
漢斯說,“安妮雖然躲在密室裏,但她日記裏記錄的,大多是外面發生的事。”她描述了猶太人是如何被德國納粹殘酷迫害和屠殺的。她寫下了避難期間生活的尷尬,多次描述了阿姆斯特丹爆炸案帶來的恐懼,並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她躲藏的日常生活則充滿了恐怖。
另壹方面,Het Achterhuis也向人們展示了小安妮作為壹個成長中的女孩是如何面對戰爭和種族迫害,自我成長和定位,尋求自由的。這些平凡而真實的歷史記錄,伴隨著主人公心情的跌宕起伏,足以震撼人心,使人歌唱,所以能深深打動並吸引世界上眾多的讀者。
漢斯說安妮創造了壹個名叫凱蒂的虛擬朋友。每天,安妮都給基蒂寫信,告訴她自己的感受和身邊發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倫敦的荷蘭流亡政府通過廣播號召荷蘭人民記日記。戰後,這些日記可以作為珍貴的史料出版。聽到這個消息後,安妮決定整理並重寫日記,幻想著有壹天日記可以公開發表。
躲藏了25個月後,安妮壹家於1944年8月被出賣,八個隱藏的猶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奧特幸存。戰爭結束後,他看到安妮的日記寫得如此美麗,他決定把它翻譯出來,讀給他在瑞士的母親,安妮的祖母聽。奧托把日記的內容給他的朋友們看,他們認為應該出版。戰爭結束後,從65438年到0947年,這本日記在荷蘭編輯出版,後來被後人稱為Het Achterhuis。《Het Achterhuis》隨後在法國和美國出版,並在當地引起轟動。漢斯說,1955年,人們把Het Achterhuis編成了壹部戲。1959年,好萊塢把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到目前為止,《Het Achterhuis》已經被翻譯成65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了超過3000萬冊,其中包括中文版。
漢斯還向記者講述了安妮故居的跌宕起伏。二戰結束後,安妮的密室荒廢破敗。1955,壹家荷蘭公司申請在這裏建辦公樓。阿姆斯特丹人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憤怒。他們自發成立了“行動委員會”,找到了阿姆斯特丹市長。壹些有實力的企業家也表示願意成立基金會,將安妮的密室遺址改造成博物館。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館成立。
漢斯說安妮博物館是壹個很小的博物館。在博物館開館的前10年,很少有人去歐洲大陸參觀,主要的參觀者來自英國、美國和那些沒有被納粹占領的國家。因為沒有經歷過大屠殺,他們希望通過Het Achterhuis了解壹些過去的歷史。
1974年,漢斯來博物館工作的時候,每年大概有20萬遊客。二戰結束已經將近30年了。安妮博物館董事會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二戰的興趣會逐漸降低,因此決定在10至15之後關閉安妮故居博物館。
但是奇跡發生了,人們並沒有因為二戰遙遠而忘記歷史。相反,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裏參觀。安妮博物館因此幸免於被關閉的命運。漢斯說,僅在2004年,遊客總數就達到了93.6萬人。今年到目前為止,遊客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為了方便遊客,博物館不得不決定將每日開放時間延長至12小時,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
如今,安妮已經成為壹個“世界標簽”,象征著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受害者,甚至是宗教迫害和暴政下的受害者。漢斯說:“當人們談論那段歷史時,他們會談論大屠殺和安妮。”
二戰前,阿姆斯特丹生活著約8萬名猶太人,幾乎無人能逃脫被屠殺的命運。安妮博物館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歷史最真實的見證。
有人曾經質疑Het Achterhuis的真實性。為了證明這段歷史,荷蘭政府組織了壹個調查委員會進行考證。經過調查和考證,委員會形成了壹份幾十萬字的厚厚的調查報告。大量證據表明,Het Achterhuis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漢斯告訴記者,Het Achterhuis不是荷蘭小學生的必修課,但在大多數荷蘭小學,學校會組織孩子們討論歷史和二戰。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孩子閱讀歷史書和Het Achterhuis的興趣大大增加?%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