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壹個喪儀復雜、禮儀繁瑣的老喪,從逝者生命的終結到孝子的順從,都要經過以下程序:
首先,肖驍(停止睡覺)。逝者病危,兒孫守床,洗腳修指甲。如果是男性,死前剃光頭,修胡須,穿上壽衣,死後停放在主窯裏,用麻繩綁住腳,固定面部,用白紙蒙住臉,用紅布單蓋好身體,立起靈牌。從現在開始直到葬禮,孝子早晚都會燒香悼念。
第二,時機(發行日期)。死者死後第二天,請陰陽師擇地建墓(可分土洞、磚箍),根據生辰、壽終確定安葬日期和時間。等安葬期定了,我會把慰問金發給親戚(女婿的侄子),派我的人請“大客人”(男叔家、女家)來吊唁。壹般是死後第三天開始上吊,解放前悼念儀式相當流行。靈堂上書挽聯,門外掛紙橫幅。送葬者多為自己的親人、近鄰,儀式壹般比較莊重、肅穆、悲涼,等等。服喪時只供應湯和飯,點完紙就辭職。
第三,出去告(訃告)。將死者的生卒年月、下葬時間及兄弟、子、侄、孫、曾孫等按服裝規定詳細列出,放在門前告知親友。同時,管紙必須在葬禮後的第三天掛在門外,俗稱“送紙”。
第四,大外套。俗稱土葬,即把死者的屍體埋在棺材裏。壹般必須有大客人(大叔家)到場。如果是老喪,叔家會送別逝者,瞻仰遺容。如果是強死的人,就要檢查屍體,看死因是否正常,再看衣服和生活用具。當認為操作合理時,可以關閉棺材。
第五,換衣服。所有死者的親生子、孫、曾孫,更衣後,都要穿麻戴孝,長孝遮臉,穿喪服不裝飾自己,手持喪杖,就是父竹母桐,即取兩尺竹或桐樹枝,用白紙包好,外用。古人稱父節在外,故杖取竹,母節在內,故杖取桐。取孝者,必坐草而醒,枕而眠,徹夜不眠。凡穿其他服規五服以內者,必須戴蕭帽,穿平布鞋,鞋的深淺同地段,視服規的輕重而定。孝子在父親或母親回鄉前有壹件背服,即在白紙壹面,寫著“我是懦夫,我也是蒿人,為父(母)喪,生我,欲報德,我很迷茫”,用麻線接在孝服的背面。其他與死者關系密切的親屬也有背靠背的服務,只是用詞不同。孝道壹般分為五等,稱為“五服”。即:(1)劈衣服。是最重要的役,役期三年,以兒子和未婚女子為父母,以孫子為祖父母,以妻子為丈夫。(2)統壹服裝。服務期為壹年。是孫兒父母,老公是老婆。(3)服務周到。半年役(古代為九個月)是對本氏族的表兄弟、侄兒、侄孫、未婚表兄弟的役規。(4)小工作服。100天(5個月)的服務期是我們的玄孫、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父母等的服務規則。(5)麻衣。服役期50天(即7天)是最輕的喪服,是對家族的曾曾祖父父母、叔伯祖父母、兄弟、未婚姐妹的著裝規範。
第六,引言。即親友悼念、祭奠、安葬。在葬禮的前兩天,受害者必須請壹兩個經理策劃葬禮儀式,並邀請他的家人和鄰居幫助他,俗稱服務員。殯儀員必須選擇壹個送葬者和壹個送葬者。送葬者負責葬禮過程的禮儀,送葬者負責來賓和追悼會。其他侍從管理家務,修建墳墓,搭建喪棚,布置靈堂,搭建客棚,擬定執事名單,明確分工,滿足賓客需求。同時,被害人必須聘請包括大副、祭祀官在內的四到六名門房撰寫墓誌銘、謳歌、指出主題、祭拜來世和向家人行禮,並邀請樂師祭祀迎客。在祭祀的當天,也就是葬禮的前壹天,也有祭祀墓誌銘的儀式。近年來,這種習俗比較流行,即死者的生平事跡和直系血親配偶所生的子女,由客人書寫,用磚寫或用石頭刻,放在門前的大木上(棺材的底木),敬禮供客人觀看。同時,五服之內的孝子都要穿上孝服,手持喪杖,跪在守靈者身旁,嚎啕哀慟,親友帶著糕點和祭祀禮品前來祭奠。親友獻上的禮物多為牌、勺、匾,其次是屏風、斧,文字多為對逝者的謳歌。還有紙質供品,即筒紙、喪亭、俊男美女、仙鶴、車馬俑等火化品。所有大型祭祀都有儀式,鼓樂相迎,孝子跪拜表示逝者已矣。
七、宴席。犒勞親朋好友,這個風俗小鎮基本各地都壹樣,壹般兩天,也就是第壹天請客,第二天答謝客人。接待日,追悼會後,隨時吃素饅頭,俗稱便餐。尊貴的客人(指大客人)會給偏座(滿桌菜,四個小菜,四個碗)。飯後設宴。宴會開始前,在尊貴的客人和來賓中,壹般都有給老人落座的禮節。以前叫說唱坐,有壹套歌詞,明天更流行。但這種儀式套路復雜,近年來被“官杯”取代。就座和入座時,“大客人”是主席。座位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八跨五”、“完美”、“十二樓”、“十三花”。有錢人家還上貴菜,帶四餅(餅以前是受害者獨斷專行,近年來改用餅),借以褒揚有錢人。酒宴的程序是先喝酒後吃飯,酒要引三輪,也就是上飯。打法壹般是“風攪雪”,即壹菜壹飯(席間四次饅頭)。第壹道菜端上來,孝子跪在桌上磕頭,表示對勸酒的尊重。葬禮宴會上不準猜。
八、家庭祭祀。其內容有:供酒、供米、申請、行禮。在葬禮的前壹天,也就是宴會當天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內的親屬逐層祭奠亡靈堂,所以稱為專家祭祀。祭祀儀式主要是對孤兒的悼念,要進行三祭(第壹祭、第二祭、最後壹祭)。其名稱包括家祭、十拜、三跪、九磕頭。主祭結束後,其他親屬依次獻禮,都是為了壹個。每壹行儀式都要配以悼詞,根據祭祀與死者的關系,謳歌死者對祭祀的恩情和生前的良好言行,以示孝順。在家庭祭祀中為死者提供食物在鎮上本來是很精致的。它被命名為:金雞,玉兔和銀項圈。桌子前面放了三塊,左肘兩側,中間飄著鴨子,左肋右腿,後面是尾巴,燕窩魚,魚肚海參(多是面條做的,象征性的),後面是丁蕉。五瓣五色籽:東方木(綠),南方丁火(紅),西方庚金(白),北方肉桂水(黑),中部黑土(黃)。四個菜,四碗湯,兩盤饅頭擺在兩邊,整張桌子擺在前面。逝者有酒有肉有飯。"
九,還給妳。埋在地下的意思,俗稱埋人。壹般老人出殯的時間是第二天中午在家。太陽出來之前,參加葬禮的人不能空腹。他們要吃飯攪飯,把棺材擡到大門口,停放壹會兒,進行葬禮儀式。沈文告訴死者,葬禮已經完成,沒有必要逗留,所以他們將提前返回樂土。有些還有紀念儀式,意思是埋葬後護送靈柩。沈文碧之後,孝子哭了,然後很多人擡著棺材去了陵墓。在王寨鄉等地,過去有壹種“拉靈”的習俗,就是拉杖牽著往前走,就是用白布數十尺,壹頭是棺材頭,孝子抱著壹頭往前拉。這種習俗在今天很少見了。靈柩行進過程中,必須有壹人拿著導向橫幅等物走在靈柩前,親友會送來各種祭品,樂師會演奏《祭靈》等哀樂指路。棺材進墳地,左右轉三圈,放在中間。當埋葬的時間到了,它將被埋葬。墳墓有清晰的坑,七英尺深,前三英尺五英寸寬,後三英尺寬;這個大廳有九英尺深,四英尺高,三英尺五英寸寬。靈柩後,請陰陽師取針更正文字。靈柩安放好後,廳內會建壹個油燈碗,有墓誌銘的人站在靈柩邊上;用新掃帚把腳印掃幹凈,撒壹點糧食,然後用土坯或草封住窯口,再用土把土堆埋起來。安葬後,祭出來世,祭祀官帶領祭祀儀式向主行禮。沈文為邢俊、惠澤的亡靈祈禱,並祝福子孫後代,以免遭遇不幸。如果有很重的棺底,在家裏祭祀的那天,還有壹個大木儀式,祈求木德行君護體靈,讓螞蟻老鼠無法侵犯。下葬三天後,孝子準備好紙錢、香燭、鍋湯等祭品,到墳前燒紙,灑鍋湯壹壹“灑福”,並在墳前加三鏟土,取名“泉三”。“三全”之後,孝子和孫子可以出門,女兒可以回家。
十、指向主。也被稱為大問題。即以神牌的形式將逝者的禁忌語寫在“影圖”、“族譜”或木主身上;宗族、親戚中有學位或官銜的,要請到“大官人”那裏,禮賓點禮,大官人用毛筆點。有兩層意思。第壹,表示逝者之形歸廟,神明歸廟,永享汗蒸。二是借用朱碧紅的話題,借文學之光拍桶,年輕壹代有文人崛起的跡象。指主,就是用紅筆在族譜、影圖或木靈牌上重復“主”字,用豎線重復“神”字,稱為“指主接神”,在“顯”字上用紅筆,稱為“點顯”,死者生前死後稱為“點顯”。在點大師之前,有抓筆、吃紅、集中、想象、生氣等程序,以示影為大師,神明成立。
十壹、領羊。這是在葬禮的前壹天晚上舉行的。受害人提前準備了三只羊。壹客壹親壹家。羊首領領著羊群來到靈堂,孝子、賓客、親人圍聚在壹起,跪在靈堂前,訴說著逝者未竟的遺言。如果羊晃耳朵,晃全身,就應該被牽著走。得不到的,人家要多次索要,或者用水擦羊臉,背上倒水才能得到。如果妳動搖了毛大齡,孝子會痛哭流涕。壹般先帶大客人,再帶親戚家人。引羊被認為是實現了死者為兒孫擔憂的借口。
十二,泡壹泡。即請陰陽師設場,設神龕,設壇,設講經堂,為死者超度。這個習俗多是為久病不愈、非正常死亡的人設置的。
十三。犧牲。從去世那天起,每到第七天,兒孫們都要承擔去墳頭燒紙祭奠。七七四十九日為七日,百日為“百期”。家裏祭奠很重,女婿侄子等公婆都來祭奠。之後,死者去世三年內的每壹天都是“紀念日”。第壹和第二個紀念日,只舉行家庭節日,不邀請訪客。什麽是三周年?祭祀,也就是孝子喪益,除了喪的意思,這種祭祀比較隆重,家裏有祭奠,有時也會犒賞客人。孝子上墳燒紙,卸下孝心。以後家裏除了逢年過節燒紙掃墓之外,不會再有祭品了。
此外,民間喪葬還有很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之內,不進別人家;無論男女老少,死在外面的都不準進屋,必須停放在室外的棚子裏。如果妳需要進入房子,妳必須突破墻壁。未婚或早逝,不做棺材,不設靈堂,用蘆葦祭掃。如果壹個死去的女人懷孕了,需要破腹取胎,然後簡單掩埋;如果死者因忌日、重喪等多種原因不能及時安葬,即在窯內用土坯封棺,或停放在室外,少則幾天,多則幾年,然後在吉日行禮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