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開封是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都城中最繁華的城市,戰國時期有魏、、後晉、後漢、後周、宋、金七朝。北宋時期定為都城,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朝的首都由皇城、內城和外城組成。外城周長50華裏,165步(宋代300步,1步=1.536米),約46.586華裏。人口1.5萬多,相當於今天開封人口的三分之壹。
汴梁有許多手工業作坊,街道兩旁有許多商店、旅社和小攤。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中國各地的百貨商店,也有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限,除了白天,還有夜市和黎明市場。城裏也有固定的市場和定期的集市。其中大索國寺壹個月開放5次,規模非常大。城裏還有“瓦房”(或“瓦房”),裏面有“勾欄”(唱歌跳舞的地方)、酒樓、茶館,還有評書、演戲,成了娛樂的中心。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作坊制度的打破,城市中的行業分工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加重要,組織也更加嚴謹。到了唐代,壹些城市的商業區擴展到城外,稱為草市,北宋時進壹步發展。農村也有定期開放的小城市,北方叫集市,南方叫市場或集市。在草市或集市的貿易中,農產品和日用品如布、絲、竹等器皿占大頭,壹些生產工具也有交易。壹些草市、集市、集市在發達的交易所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固定的城鎮。城鎮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橋梁,城鎮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南宋都城臨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浙江等縣來的貨船絡繹不絕。此外,平江、建康、鄂州、江陵等沿江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市場比北宋時期更普遍。僅廣東就有800個市場,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商業的繁榮。
北宋時,杭州已經是中國著名的大城市。大詩人柳永在《望海潮》中說“錢塘自古繁華,十萬戶之大,令人咋舌”。南宋時期,作為壹個國家的首都,臨安城人口迅速積累。臨安府九郡戶籍人口654.38+0.24萬人,而同期(654.38+03世紀)倫敦只有2萬人,巴黎有4萬人,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也只有654.38+0萬人。
南宋初期,孝幹道年間(1165 ~ 1173),臨安人口為“261692戶,人口552507人”;到南宋末年,鹹淳年間(1265~1274),已增至“391259戶,人口124.76萬”,為臨安府九縣戶口總數。這還不包括不少於10萬人的部隊數量和大量難以統計的流動人口。
龐大的城市人口,從當時臨安城的糧食消耗就可以證明。《夢梁璐》中說:“每天米都是在市場上吃的,除了官府、官宅、住宅、富戶房等部門的人,百姓都吃,每天進出城的石頭不下壹兩千石。”據《武林舊事》統計,“宋代除米家外,杭城有十六七萬人。人算兩升,三四千石壹日不能用,而南北外廂不諧,客客往來不諧。”
臨安最大的綜合性中央商務區是禦街。全國各地的名品在此集散,客商來回穿梭,壹派繁榮景象。從故宮北門到寧門外(今宋萬南側鳳凰山腳下的路口),沿著禦街,兩邊都是很多商家。除了帝國街,專業市場和商業遍布城市內外。竹竿巷,以南宋杭城細竹綠籬插花而得名;馬史街賣馬,皮市巷賣皮草,蔡氏橋是蔬菜集散地...毗鄰清河坊的印稿街是南宋著名的珠寶市場,因此得名。中國古代人民根據每年的氣候變化和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的需要,形成了許多傳統的民間節日。在這些節日裏,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或遊戲,或祈福,或祭祀祖先,或祭神,相當豐富多彩。
北宋時期,隨著當時經濟文化的進壹步發展和商業貿易的日益繁榮,各種節慶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多。東京(今河南開封)作為當時國家明治的首都,經濟文化中心,自然有更為隆重歡快的節日,在當時具有代表性。當時,東京人每年都有許多節日,如元旦、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季至日等。在這眾多的節日中,“冬季的至日、元旦(春節)和寒食節是京城的三大節日”,宋廷規定各放假七天,其中連休五天。另外聖日、上元、中原各三天,放假壹天。春社、秋社、上思、崇武(端午節)、重陽、立春、長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首義、立冬都放假壹天。夏季至日,第十二天,各放三天假。所有的大犧牲都是假的壹天。這個節日特別盛大。宋朝時期,娛樂業非常普及和發達。瓦市的娛樂場所叫瓦社,即大型文藝演出的場所,多設在人多熱鬧的地方,有利於宣傳和盈利。瓦房分成許多勾欄(用欄桿圍起來,用簾子圍起來)。壹個能容納數千人的大瓦舍裏有50多只勾欄。每個勾欄裏表演的節目也各不相同,有說唱(劇本)、曲藝、雜技(踏繩吞鐵劍)、木偶戲、口技、相撲、耍猴等等。娛樂圈無處不在,從官方到地方,從民間到軍營,無處不在。殿前都督(京師衛戍司令)楊在軍營裏搭起瓦房,吸引大批民間藝人和歌舞演員,閑來無事就搞文藝演出,慰問軍隊。
據各種史料記載,南宋臨安城有20多個瓦市。積善坊、侯景街、五龍巷都是當時著名的娛樂場所。其中,位於中安橋橋南的北窪最大。據老人在西湖無數勝的記載,“只有北窪最大,有十三個勾欄”,分別表演了雜劇、雜技、相撲、木偶戲、評書、講歷史。
瓦子的初夏是經濟繁榮的表現,瓦子的存在為城市增添了活力。在歌娛行業,大眾娛樂極其發達,尤其是文字方面。在宋代,詩歌是純文學。詞是壹種俗藝術,屬於俗樂頹廢之音,與當今流行的口水歌性質相同。當時最著名的詞人不是蘇東坡,而是劉三邊。他奉命作詞,但哪裏有井水,哪裏就壹定有柳永的歌詞。Ci還有職業歌手,也就是藝妓,是最早的流行音樂人。奈得翁《京師紀聲》中唱小曲說:“唱小曲,是指在板上唱慢曲、破曲,又起又殺輕是大率,故謂唱淺低。”這種唱法通常由壹個帶拍板的歌手來表演,有些還配有壹些簡單的樂器,如鈸、琵琶、簫、笙和等。歌者有男有女,但以女為主,宋人以女為本色演唱。
“小唱”是宋代最常見的壹種唱法,從市場上的勾欄瓦河商業演出,到宮廷禦宴、官宴、文人雅宴,甚至文人家宴,都有使用。東京《中國夢》第五卷記載,京娃的藝伎技藝包括“唱李世石、徐婆惜、馮壹努、孫三思等。”,都是很會唱歌的有名藝妓。
“小唱”,壹種歌詞形式,很受觀眾歡迎。它在《勾欄虞姬》的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商業性質也十分鮮明。孟淵《東京夢中華錄》卷五《京娃集義藝術》壹文記載,北宋惠宗崇寧(1102-1106)、大觀(1107-165438)。北宋末年,“唱”已經和雜劇、談等藝伎壹起,成為瓦絲勾欄和上層社會非常重要的群眾娛樂活動。
至於所謂“純唱”,南宋人程大昌在《演》卷九中說:這世上所有的歌,都比鄭、魏的更淫蕩,在舊音上加泛唱的,叫純唱。關於“純唱”的唱法特點,乃德翁曾在《京畿吉聲》、《瓦舍公基》壹文中記載,“純唱”是唱鼓面上的旋律字,帶動空聲,撥弄宮調,叫果唱彈曲為壹體。壹方面,“漂唱”有鼓等樂器伴奏,非常熱鬧。另壹方面,“飄唱”也是“驅空聲奏宮調”(即加“泛華麗”),使之顯得放縱。聲樂結合起來,自然給人壹種“淫蕩”的感覺,但又貼近大眾。雜劇是宋金時期在朱功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文體,是集歌、客歌、舞於壹體的藝術形式。
“雜劇”在宋代逐漸成為壹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專名;這種新形式真的可以稱之為“雜”,包括歌舞、音樂、逗比、雜技。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叫“演段”,表演內容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是正式部分的介紹;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者跳舞;第三段叫三段,也叫雜耍,雜耍,技術和聲。就是搞笑,調侃,或者偶爾雜技。代表人物有張翠改、張承弟子、薛子達、薛子孝、喬芝兒、楊宗羲、周守奴等。用木偶表演故事的戲劇。演出時,演員在幕後操縱木偶,並隨著音樂歌唱。根據木偶的造型和操縱手法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棒頭木偶、線木偶等。木偶戲是壹種戲劇形式,演員在幕後操縱木制娃娃進行表演。在中國古代,它也被稱為木偶戲。中國木偶戲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時期就有能表演雜技的木偶,隋朝時木偶開始表演故事。
《東京夢中華錄》中已經有了“杖頭木偶、吊絲木偶、藥發木偶”等名稱。夢見梁璐:“每壹個木偶,演戲似煙粉、鬼、鬥士、公案、史書,講故事,或講歷史,或作雜劇,或似崖字。比如吊木偶,它是從陳平的六大奇觀關的故事開始的。今天,還有金線醫生陸和陳等。,這使得它壹如既往的真實,尤其是那些兼收並蓄的人。更有杖頭木偶,尤其是劉曉的弓箭手郭琦,以及他的水上木偶,包括姚玉仙、賽寶哥、王姬、金世豪等。,鬧壹百個喪。水中百戲,此起彼伏之勢,鱗舞而去,魚龍化為真,藝術如神。”皮影戲,又稱“影燈戲”。戲劇是用紙或皮革切割人物,燈光反射在窗簾上,是東方美麗的民間戲曲藝術。中國素有“皮影戲之鄉”的美譽,起源於唐五代,興盛於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宋高澄《濟源遊戲玩皮影戲》:“小翁夜簾,燈燭。皇帝坐在自己的帳篷裏,從簾子裏看到,仿佛像個貴婦,遮不住。所以,世界上有電影。”宋官普乃德翁《京師吉聲瓦舍多演》:“每壹部戲,初以素紙雕之,後以彩皮蓋之。”清·夫差頓沖《燕京年:關臺》:“電影以燈拍照,悲異常。老太婆壹聽,就能哭了。”魯迅文集,副刊,書店折枝:“我懷疑現在的戲文,動作態度,畫臉,都和古代的影燈戲有關。”旅遊“北京裏程圖”,郵路店有,便宜又有童趣。這個出現在南宋,類似於今天的指南圖。圖為景區內的客棧、餐廳、廁所,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宋代的旅遊業也有壹定規模,各大城市經常舉辦“旅遊節”來吸引遊客,如開封的菊花節、洛陽的牡丹節等。洛陽牡丹花節比過年還熱鬧。城裏所有的居民,從達官貴人到小販,都會插花。這個節日壹直持續到花兒雕謝。色情在宋代空前發達。油坊巷、嚴觀閣樓,不壹而足。原本是卡巴萊,從事卡巴萊音樂的樂手沒有地位,逐漸淪為性工作者。宋代名妓眾多:劉鶚、甄金蓮、謝、、女、朝雲、玉溫柔娘、老、、燕喜嬌、謝素秋、李世石、華、辛七德、梁紅玉、譚怡閣、燕蕊。
首都東京的近萬家浪漫作坊已經成為壹大稅收支柱產業。不僅是女妓,男妓也是。很多落魄的孩子不願意上進,願意賣肉。這個特別浪漫的工坊叫做“蜂巢”。宋徽宗政和年間,官方發布通告禁止,“壹人為妓,杖百,賞告者五十元(24062元人民幣)。”女妓都不能禁,何況男人?於是法令漸漸失去了效力。南宋時期,這種風氣更甚,臨安新門外壹帶是有名的男妓區。南宋壹位著名詞人小心翼翼地驚呼:“無非是敗壞風俗罷了!”羊肉是北朝的主要肉類。
饅頭、包子、糕點是北方人的主食。雖然南方菜和川飯在汴京很受歡迎,但並沒有影響北方菜的主導地位。汴京有很多北方食品店,比如徐家湖湯店、馬家溝湯店、時嘉湯店、橋頭胡佳佳湯店,都是以賣湯為主。據東京夢的記載,有頭湯、石髓湯、石肚湯等等。饅頭有“京第壹”萬家饅頭、孫豪壽饅頭,包子有窯洞梅花饅頭、陸家饅頭等包子店,還有筍蕨饅頭、灌湯包、薄皮春繭饅頭、蝦米饅頭、油餅夾肉、糖饅頭、國子監饅頭等。另外還有油餅店和胡餅店,規模都很大,制作也很專業。《東京夢》卷四《蛋糕店》雲:有蛋糕店的地方,就有油蛋糕店和胡蛋糕店。如果妳是油餅店,賣的是蒸餅,糖餅,包裝,報價。胡的餅店賣門油、菊花、廣焦、厚邊、油、漿餅和滿麻的新樣。.....僅吳寺壹家,在漢武帝建院之前,鄭氏家族最為興盛,每家都有50多臺爐。南方人吃魚多,臨安內外魚店壹兩百多家。
南方餐館賣魚包子、油桐皮煮面條、炸魚和米飯等。這些館子,“每家店都有自己的廳堂,院落,東西回廊,叫座次,細菜細菜,叫齋戒,每碗十品,面肉為亭,叫聯湯,有單湯,是半份。以前只用勺子,現在都用筷子了。”在這些南方餐館中,四角金家和九曲子周嘉是“最傑出的”。以及索國寺北部甜水巷的“南方美食最豐富”。川菜館賣的是川飯,有肉絲面,豬肉大碗面,豬肉大小碗面,豬肉炒面,雜炒事件,熟飯等等。汴梁有很多好吃的小吃。北宋京都的著名小吃有的梅花包子、曹的肉餅、薛家的羊肉飯、梅花鵝鴨、曹家的美食、徐家的燉湯、鄭家的油餅、王家的奶酪、段家的油炸食品、石頭記把子肉等。南宋時有五嫂湖魚湯,李羊肉,王的奶房,宋的血肚湯。這些都是純老字號,比不上北京全聚德和六必居。餐廳有三萬家,店鋪多而雜,各有特色。普通飯店、餐廳都配有“茶米酒博士”,類似迎賓服務點餐員,看著人家點菜。如果妳遇到壹個年輕富有的主人,妳會為妳的客人提供特殊服務。當然,茶飯酒博士是有提成的。餐館成了多功能場所,妓女不請自來,以此謀生。宋代的色情業極其發達且合法化,類似的酒館到處提供色情,並不稀奇。只有譙周的譚張家和芝張家不提供這種服務。賣酒就是賣好酒。可以去楊樓,豐樂樓招妓。
開封的餐飲業是最發達的,餐館很多,大的叫正點,小的叫嬌點(或者叫嬌點)。當時開封有72家總店,上萬家腳店。位於東華門外的樊樓是72家門店中的第壹家。樊樓* * *有五棟樓,每棟都是三層結構。裝修絕對是開封最豪華的,能容納上千酒客。規模巨大,幾乎相當於宮殿,相當於現在的星級酒店。宋代飲酒,禁止私人釀造,由政府壟斷。總店有釀酒權,腳店沒有這個權利。它必須去官方購買酒曲,然後自己釀造,京都開封的官方就是這麽做的。北宋末年,全國共有酒203種,其中開封王公貴族27種,開封府邸28種。最好的酒是內庫法酒,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酒,只存在於皇宮裏。葡萄酒不是燒酒,也不是蒸餾酒。它的酒精含量幾乎和啤酒壹樣,所以妳可以用大碗喝。比如《水滸傳》裏,“宋武打虎”前前後後喝了18碗酒,妳讓他喝65度刀,三碗讓躺下打猴拳。
大相國的和尚賣肉不是什麽新鮮事。壹些沒有壹技之長的和尚幹脆聯合起來經營豬肉生意,美其名曰“烤豬場”。領頭的是慧明和尚,不善念經,精於烹飪,尤其是做肉菜,色香味俱全,在京城名聲大噪,壹時間成為開封婦孺皆知的美食大師。新興產業中的文化商品也形成了產業,如詩歌、賣詞、賣酸文,尤其是“賣酸文”。這是壹篇要求很高的文章,要隨機應變,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賞,再來點幽默和調侃就更好了。商品的內容通常由消費者指定。比如幾個殺豬的暴發戶聚在壹起喝酒,想把“聚才盡用”的盛況寫成壹卷,讓後人銘記和敬仰。直接去找酸散文的賣家,30便士壹篇。附庸風雅,自我安慰。其實宋朝的房價是很高的。以開封為例。在宋朝鼎盛時期,開封城人口應該是百萬(不包括村縣人口),導致房源緊缺,壹房難求。翰林學士王禹偁在《李氏園亭》中提到了開封的地價:“重城中,雙亭之下,寸土寸金,價同金。”寸土寸金。
據河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胡建華先生考證,紹興二十八年,平江府建瓦房12000余間,平均每間造價10管;大道六年,臨安府(南宋首都區)建軍營2000座,平均每室造價18貫。
這樣的成本,再加上適當的利潤,最終的售價就不難想象了。
為了緩解供需矛盾,保證臣民的正常生活,穩定社會,宋朝政府刻意推行“廉租房”制度:工部負責用國庫劃撥的資金建造大量的官宅,然後低價出租給臣民,而管理工作(租房、收租、維修等。)由“商店和房屋事務”部門負責。這種做法始於東京,後流傳到各郡各縣,壹直延續到南宋。
宋朝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僅平時相對便宜,饑荒時還會降低租金。宋英宗治平年間,頒布敕令:“縣令遇大雨雪,賜錢三日,未逾九日,遂寫為令。”
也就是說,遇到風、寒、雨、雪天氣,官房月租可免3天,最長可達9天。熙寧二年,開封府遭雪災,宋神宗下令“老、幼、貧、病、弱,多給點錢,在四福田醫院收養,待春暖壹點。”這簡直是浪費時間。從唐代到宋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啟了中世紀和近代的歷史舞臺。五代之後,門閥世家分崩離析,原本的三部曲得以擺脫人身依附的狀態,獲得良民身份,被列入國家的編制。也就是以前的賤民,不管是三部曲還是奴婢,到了宋朝基本都消失了,成了自由人。
宋代的戶籍制度不再將公民分為“良民”和“賤民”,而是按照居住地在城市還是鄉鎮分為“國方戶”和“農村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戶籍,意味著城市人口的膨脹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根據居民是否有房產分為“主戶”和“客戶”,再根據家庭財產的多少將主戶分為不同的戶。宋代的戶籍檔案稱為“五等丁財產簿”,每三年編造壹次。雖然帶有“丁”字,但實際上五等戶的劃分與每戶人口多少無關,而是以每戶財產多少為依據。這裏有壹個背景需要澄清:中唐以後,均田制解體,宋朝立國,即承認土地完全私有的現實,允許產權自由流動,不壓制兼並,於是貧富分化,經常相互皈依。漢朝的許宗只有“壹萬三千元”。按照宋朝的標準,他最多只能混個下等戶。當然,如果他努力工作,積累財富,買地,他將來成為壹個優等戶也不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貧富無定數”是宋代社會的壹大特色。
按財產分戶是為了稅收和服務。宋代的稅制已經完成了從人頭稅到財產稅的轉變——建立在“均產”理想基礎上的“租平法”如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兩稅法”,即上等戶多納稅,下等戶少納稅,顧客因為沒有土地財產,就不必納稅。因為宋朝實行募兵制(雇傭兵),公民不再需要服兵役,只剩下軍官。過去徭役是按人頭分攤的,但宋代出現了以錢代役的趨勢,與戶掛鉤,即富戶要承擔更重的役務義務。從人頭稅到財產稅,恰恰是社會從中世紀到現代的特征。
戶籍對普通人的人身束縛也在減弱。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商稅、征款收入超過農業稅,史無前例),小農安靜穩定的社會秩序已經被打破,農民棄耕經商司空見慣。如南宋初期,越州農民“來作商旅,大部分在外”。客戶沒有土地財產,也不會被土地所束縛。“如果失去照顧,明年就去找他。”按照宋朝的立法,如果客人要走,房東是不能阻攔的。客戶因其不確定性也被稱為“流動客戶”。有的地方因為“戶少客多,人脈不確定,尤其是口難記”,連戶籍都難。城市裏流動人口更多——宋朝的城市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幫工、流民,如建康府,曾是“京師留宿之所,四面流散之人,常聚於此,無所功課”。
宋代的戶籍管理也有壹定程度的開放:移居壹地壹年以上的人可以取得當地戶籍。
由於其顯著的開放性和商業屬性,宋代社會表現出比上壹代更大的流動性和活力。壹位宋朝人感嘆:“古人住在同壹口井裏,大家都搬到另壹個地方去了,流得很遠,什麽都沒給,終身受奴役受辱。”現代的人,無視本土,向四面八方遷徙,都不是問題。而活壹年,即聽附書,比古代輕。“饑荒過後,壹些家庭想贖回他們的孩子,但他們無力這樣做。有鑒於此,政府代為贖回。
宋代除了救助孕婦和新生兒,還采取各種措施救助因各種原因被遺棄的兒童。
首先,官方是要贖蠍子的。宋朝兇年後,饑民遷徙,人口販賣極為普遍。由於父母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餓死,為了暫時生存,往往會把孩子賣給有錢人家。災荒年,人口廉價,往往“壹個女人打米波,壹半打壹個孩子”饑荒過後,有些家庭想贖回自己的孩子,卻無力這麽做。有鑒於此,政府代為贖回。唐太宗淳化二年(991),上諭說:“陜西各邊州饑民男女,若入邊疆部落,則官贖之。”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也說:“陜西百姓餓了,有個蠍子,官買贖了。”李青八年(1048),河北郢、莫、恩、冀等州20歲饑民,死了很多人。仁宗“給應、莫、恩、紀二萬,贖饑民。”
其次,應該制定收養法,鼓勵人們收養他們的養子。在饑荒年代,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四處逃亡。有的把孩子賣給有錢人家,有的把孩子遺棄在路上。對於這些被遺棄的兒童,政府鼓勵民間收養,並制定了收養法。為了鼓勵私人收養棄嬰,法院反復強調,收養後“今後不允許任何人相識。”政府將獎勵那些在收養棄兒方面成績突出的人。孝宗惜春二年(1175),規定:“壹個士大夫家庭可以收養50戶,予以命名獎勵。州縣官都給錢米收養100到2300人,都有名字。”嘉定四年(1211)七月,“趙復州居袁州萬載縣主簿段子庸,於旱中收養棄嬰兒童220人,後食新糧,由他負責歸還父母親人。他可以以鄭郎為榜樣。”
此外,宋政府還對棄嬰的收養進行了處理。荒年、隆冬棄嬰多,僅靠民間力量很難讓棄嬰得到更好的收養。因此,宋政府也積極參與救援。幹道年間,湖南、江東大旱,孝宗寫道:“路旱傷身,民難食。把孩子遺棄在路上的人,都深感痛心,所以能得到大臣們壹個壹個的照顧,在壹個安定的地方收養,才不至於凍死。”我會等到過年回父母身邊,從10月份開始。"
朝廷對地方政府的收養給予財政支持。因此,各地政府在收養棄嬰時也采取了積極實用的方法。壹些地方官員也想盡辦法積極收養棄嬰。如蘇軾在密州時,“荒年,許多人棄子,因米之量,斷定余石數百,不存。他們被設計收養棄兒,壹個月給六桶,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所以失去了壹切,活了幾千人。“再如江東安福使洪尊,曾上奏朝廷,陳述他收養棄嬰的措施:壹、兒童幼童的收養,由縣令、巡撫負責;二是那些能自立的棄嬰交給寺廟收養,政府提供錢和米。寺廟的住持每半個月向政府報告棄嬰的數量和身體健康狀況。有疾病,政府給藥,有死亡,官方埋棺;第三,對於那些還在哺乳期的孩子,政府把他們交給養老院收養,政府給他們錢和米,定期檢查他們的身體狀況。如果他們生病了,政府給他們藥,如果他們死了,政府給他們木材和木材埋葬。對於被遺棄在偏遠鄉村的孩子,包拯是有責任的。在宋代,學者、農民、工人和商人的特征可以從他們的衣服上辨認出來。
北宋初年對各級官員的服飾作了嚴格的規定,三品以上為紫色,五品以上為猩紅色,七品以上為綠色,九品以上為青色。至於人,只能穿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