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瓷器
粉色瓷器(22件)
),在還原火焰中燒制。中國古代的瓷器,如淡綠瓷、千峰祖母綠、艾草、翠綠色、粉綠色,都是指這類瓷器。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於青瓷體系。
色調編輯
青瓷色相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胎釉中含有壹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性火焰氣氛中燒制而成。但有的青瓷因鐵不純,還原氣氛不足,呈黃色或黃褐色。
開發歷史編輯器
中國歷代稱淡青瓷、千峰祖母綠、艾青、翠綠、粉綠,都是指青瓷。唐代的越窯、龍泉窯、官窯、汝窯、宋代的耀州窯都屬於青瓷窯系。原始青瓷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鄭州、安陽、洛陽、珙縣、偃師、槁城、河北、北京、Xi、陜西、宜都、屯溪、安徽、南京、江蘇、丹徒等地的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其殘片。主要造型有尊、碗、盤、瓶、罐、豆等。經過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但與後期成熟階段的青瓷相比,仍顯原始,如氣孔較大、胎料雜質較多、釉色不穩定等,故稱原始青瓷。綠色的
瓷器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東漢時期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的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時期的青瓷。在浙江上虞縣發現了4處東漢瓷窯遺址,其中發掘了小仙壇窯遺址,並對其典型瓷件進行了科學判定。結果表明,鐵含量少於原青瓷,胎體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率最低的只有0.16%,燒成溫度為1310℃,在龍窯燒成。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的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浙江上虞縣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代稱越國,所以這壹帶的瓷窯統稱為越窯。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在南北燒制更為廣泛,窯口更多,類型多樣,質量進壹步提高。南方燒的青瓷和北方燒的青瓷各有特色。南方青瓷壹般堅硬細膩,淺灰色,釉色晶瑩純凈,常被形容為冰狀。北方青瓷基質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開細,釉色青黃。河北景縣北齊馮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像,是北方青瓷的傑作。
葛窯瓷器編輯
哥窯瓷器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土黃色,釉色有別於粉藍、月光白、油灰、青黃色,以油灰為主。其主要特征是釉面布滿龜裂條紋,通常稱之為“開”。這種由微小裂紋形成的片狀圖案,大小不壹,裂紋顏色深淺不壹。由於器皿的形狀不同,釉的收縮面積不同,器皿的外觀效果也不同,即由於花紋的交錯,呈現出各種形狀:形成所謂細眼的,俗稱“魚子醬紋”;細紋的人,也叫“百件垃圾”;粗黑裂紋與細黃裂紋交錯,呈明暗色階的折線,稱為“金絲”。簡而言之,它們在顏色上與背景色形成對比,深淺相近,條紋分明,非常自然恰當。壹個物體的全身都布滿了這種破碎的花紋,就像是隆冬時節河裏的冰縫。它具有古樸自然的藝術趣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宋代哥窯青瓷以其自然開裂現象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哥窯瓷器釉面產生的條紋,屬於燒制過程中的壹種病態,是由於基體和釉面的膨脹系數不壹致造成的。如果壹件瓷器的眼脹系數壹致,釉面無裂紋,胎釉結合緊密,那麽優秀作品的坯釉就會有天衣無縫的效果。但當胎的膨脹系數小於釉的膨脹系數時,釉在燒制後的冷卻過程中會形成裂紋。這就是哥窯開青瓷器的原因。但這種燒制上的缺點——釉面的大小和密度是分的,即使哥窯青瓷形成了裂紋的自然之美,也就如同畫家化腐朽為神奇,給哥窯青瓷器皿增添了生機,在當時給人壹種全新的藝術享受。
浙江省龍泉縣至今未發現確切的哥窯窯址,因此傅氏器物和窯址的存在是當前學術界頗有爭議的話題。總結起來,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窯址的地理歸屬,由於哥窯瓷器的胎體多為深灰、深灰色,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1956-1的龍泉縣大窯、溪口等窯址發現了黑胎明青瓷,其特征與傅氏哥窯作品相似。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此有不同看法。通過對龍泉縣黑胎青瓷和傅士閣釉的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的檢測結果,他們發現了壹些差異,於是認為:“傅士閣的窯沒有在龍泉燒制是可以接受的”,並據此進壹步提出:“傅士閣的窯在很多方面與景德鎮的同類作品接近。”所以“很可能是宋代以後景德鎮燒的”。哥窯到底是不是景德鎮燒的,沒有窯址出土物的佐證,很難讓人信服。
2.從窯口本身來說,有人認為“秀內寺官窯就是傅氏哥窯”。這種新觀點本身就否定了傅氏哥窯的存在,目前很難就此達成壹致。
對於哥窯的年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就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博世哥窯作品而言,多屬於瓶、爐、洗、杯,富有宋瓷風格。所以哥窯也是宋代燒制的壹種青瓷。至於窯址,在哪裏?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的窯址調查和考古發掘。
除了碗、壺和洗滌用品,還有各種各樣的瓶子、爐子、雕像等。,而穿耳爐更為常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歌窯穿耳爐”可謂是哥窯瓷器的代表作。這種爐的輪廓近似長方形,其外輪廓表現為爐口向下方內縮,而爐腹略呈凸形,使爐體的弧形壓蓋十分飽滿有力;兩側排列的耳朵向外擴張,在造型上增強了器物莊重威嚴的效果。另外,哥窯瓷器的釉層比較厚,給人壹種濃郁、穩重的感覺。這種穿耳爐作為當時諸神祭祀和使用的展示瓷器,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應有的功能。
龍泉青瓷編輯
龍泉青瓷的藝術特色
龍泉青瓷始於南朝,盛於北宋,盛於南宋。古龍泉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歷史悠久,馳名中外。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古樸、色澤清純美麗而著稱。“青翠如玉,明如鏡,響如磬”的“瓷中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難得而珍貴。
龍泉青瓷獲獎。
龍泉牌青瓷榮獲中國國家優秀產品獎,精品200余件,均獲國家新產品“金龍獎”。寶石窯61 cm迎賓盤和52 cm掛盤被譽為當代國寶。七寸精鑲“哥窯”藝術掛盤被國務院指定為國禮,哥窯紫盤、紫瓶等51件珍品在中南海紫光閣收藏展示,並送往30余個國際博覽會,為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提供禮品。被各大國際博物館收藏。
龍泉青瓷制品
龍泉青瓷產品有兩種:壹種是白胎青瓷和朱砂胎青瓷,有“地窯”或“龍泉窯”之稱。另壹種是琉璃瓦黑胎青瓷,稱為“哥窯”。“兄弟窯”青瓷釉層豐富,釉色青藍,光澤柔和,晶瑩潤澤,勝於玉石。有梅綠、粉綠、月光白、豆綠、淡藍、灰黃等不同釉色。“哥窯”青瓷上裝飾著華麗而古老的圖案,如冰裂、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血紋、垃圾屑等。此外,其釉層飽滿潔凈,素有“紫口鐵足”之稱。與釉面花紋相比更為古樸典雅,堪稱瓷中珍品。
現代龍泉青瓷
現代龍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成功研究了紫銅釉、高溫黑釉、虎斑釉、黑釉、綠茶釉、黑金釉、天青釉。在工藝美術的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精致”、“青瓷釉下彩”、“象形開光”、“文武開光”、“青花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龍泉青瓷享譽海內外,不愧為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是中國瓷器史上壹顆璀璨的“中國明珠”。
龍泉青瓷的分布
起源於龍泉南部地區的大窯、金村、黃石軒等地的青瓷窯,從宋代延續到元、明,已遍布龍泉及福建的清遠、雲和、麗水、遂昌、縉雲、永嘉、浦城等部分縣(市),形成了歷史上罕見的龐大瓷窯體系。這種窯系起源於龍泉,龍泉窯場密集。生產工藝和產品風格與龍泉的“姚笛”產品壹致,故統稱為“龍泉窯”。目前已發現該窯系窯址400多處,其中龍泉有300多處,僅大窯村就發現歷代窯址50多處。
龍泉青瓷歷史
龍泉縣位於劉樺以南70英裏處...劉田山,而且大部分居民以制陶為職業。相傳老章生壹生了兩個兄弟,但在他們不為人知的時候,柳田的主窯做出了青瓷,天下第壹。哥哥叫葛窯,弟弟叫盛二窯。《七修稿續》:“哥窯、龍泉窯均發源於貴州省龍泉縣。南宋時,和盛兩兄弟,各有壹座窯子。生個陶窯,做兄弟;生了兩個陶家的人叫龍泉,也是以地名命名的。它的顏色是藍色,深淺不壹;它的腳都是鐵色的,深淺不壹。舊聞紫,今少見。只有土紋薄、釉色純正的才是最貴的。哥窯斷線多,數之則百余件。”光緒《龍泉縣誌》載文:“凡瓷出二窯者,極細,純無瑕疵,美如玉。今天難得的人,還是壹瓶壹碗,動幾十金。覺哥的名字叫章生壹,他的窯是他的。他的器都是平平無奇的破,他的號也破了,看起來像是前世。今天,人們特別難以隱藏它們。世人稱兄器弟窯,弟器二章雲。”《編史》、《南窯筆記》、《尊聖八記》、《陶說》、《景德鎮陸濤》、《顏獻清鑒賞》、《博物簡史》等書,不僅對兄弟、兄弟窯有詳細記載,而且說:“官窯與兄弟窯同人品、同率。”朱寫《龍泉青瓷簡史》說:“實物證明,南宋官窯與龍泉黑胎青瓷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粉黛青瓷,真是形神相似,難分‘官’與‘哥’。”
通過對古窯址的發掘,證實龍泉窯遺址中不僅有“葛窯”制品,而且有兩種途徑:壹是文獻中所描述的“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上覆條紋,紫口滿鐵,胎色灰黑”;壹、胎厚釉面,釉面布滿條紋,胎色為黑色。前者多出自郡南部,是南宋中期至元初的產物,與南宋“官窯”密不可分。後者大多來自東北的縣城,大多是元朝的產品。龍泉窯系其他縣窯址沒有“哥窯”產品。此外,還有所謂的“傳世哥窯”。雖有條紋,但釉色為米黃色或蟹殼藍色,與龍泉“哥窯”的藍色或淡藍色釉色不同。胎兒骨厚,呈米色或赭色。這不是龍泉的產品。
“兄弟窯”又叫“龍泉窯”。其基本特征是:釉上無紋,胎白或足朱紅,釉色青潤如玉,器物邊緣或棱邊有白痕(稱“棱紋”)。梅綠色和粉綠色是最好的釉色。梅子是綠色的,顏色像掛枝早梅,碧綠清澈;粉綠色,顏色像淺藍色的湖水,柔和清澈。
龍泉青瓷的種類
宋元時期的龍泉青瓷鼎盛時期,瓷器種類繁多,有碗、盤、碟、杯、碗、壺、燈、渣鬥、熏爐等實用瓷器。筆筒、筆筒、瓷硯、洗筆、彩印池、鎮紙等文具瓷器;花瓶、人物、掛盤等展示瓷器;香爐、燭臺、佛像等瓷器;鳥食壇子,象棋等娛樂用瓷,還有隨葬品,壹應俱全。每種產品都有許多型號和款式,如蓮瓣碗、蓋碗、紮口瓶、魚耳瓶和雞耳瓶。清光緒年間出版的《龍泉縣誌》卷壹記載:“哥窯器中,有:哥窯瓶、三山五山筆格、彜爐、奶爐、八角柄杯、平紙、瓷印、方印彩池、八角角印彩池、壺、豎瓜臥壺、雙桃註水。水中有甕腹圓型、缽盂型、低度肋腹型;筆洗有元洗、葵花洗、清口洗、元肚洗、四卷荷葉洗、卷藤段洗、長方形洗。龍泉窯有:水中細花、雙魚洗筆、菊花花瓣、碗洗、百折洗。對世人來說是極其精致和昂貴的。”
龍泉青瓷習俗
龍泉青瓷始於金代,北宋初初具雛形。宋元時期達到頂峰,制瓷規模空前,技藝達到頂峰。龍泉因此成為中國著名的制瓷業中心,到清代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恢復生產,龍泉青瓷重現輝煌,再創輝煌。龍泉青瓷有“老窯”和“幼窯”的傳統。哥窯與著名的關、汝窯、定窯、鈞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其產品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上滿條紋,口紫鐵,胎灰黑,古樸端莊”;窯胎白釉呈綠色,以粉綠、梅綠為最多,其次為豆綠,清麗敦厚。
龍泉青瓷已銷往全國各地供帝王使用,自宋代以來遠銷亞洲、非洲和歐洲。
現代龍泉青瓷繼承了古代產品的特點,又有所突破和發展。多年來,它在各種全國性比賽中獲得壹等獎。其精品被譽為“國寶”,被人民大會堂、紫光閣、中南海、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收藏。1998 10 10月13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陶瓷——龍泉窯瓷器》特種郵票壹套四枚。
龍泉青瓷業非常繁榮,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龍泉瓷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獨特的習俗。
祭祖:在龍泉,哥窯的創始人章生壹、張生兒被後人尊為窯業之祖。以前燒瓷器的龍窯、鯉魚窯窯頭都貼有“大師榜”。除了祭祀主人的職位,主人名單還包括祭祀山神、土地、挑水、運水。農歷初二、十六,制瓷者必須買酒、肉、茶、米,在窯頭的大師榜前點上香燭祭祀,磕頭拜完,再分祭,俗稱“過日”。
基建窯的選擇:建窯請風水先生在開始建窯之前先選擇丁吉地和黃道吉日。開工的時候要在窯裏立壹個祭祀神,燒好瓷器。建窯當天禁止小孩和孕婦進入窯池,任何人不得挑糞桶從窯前經過,以免得罪神靈,給窯帶來災難。
祭祀窯:農歷七月十八是祭祀窯的日子。據說這壹天是哥窯創始人章生壹制造“窯變瓷器”的日子。屆時,陶工會沐浴齋戒,將面粉做成的少男少女擺放在祖先的香案上,在窯頭大師的名單前擺好祭品,點上香燭跪拜,祈求祖先保佑燒出精美的瓷器。
窯內用餐:窯工在窯內吃飯不能說話,吃飯時筷子不能碰到桌子或放在碗上。
入窯:三、六、九日入窯,祭祖、山神、土地。在整個入窯過程中,要講吉祥話,嚴禁臟物經過,防止臟氣進入窯內,影響窯燒。
做窯福:龍泉建瓷窯、瓦窯、炭窯時,窯旁要立壹個“窯主”。開窯生火,要給“窯主”祭祀,要給窯主準備酒和菜,也就是做窯主祝福。
龍泉青瓷的發展
龍泉青瓷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從五代到北宋初期
龍泉有豐富的瓷石、密林等礦產資源,又是甌江的重要發源地,因此不僅為制瓷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而且為產品銷售提供了便利的水運,自然條件優越。
三國兩晉時期,當地人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收越窯、甌窯的制瓷技術和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這壹時期青瓷作品粗糙,窯業不大。但到了五代北宋時期,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跪拜,每年都要向中原君主提供無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復。如此巨大的產量讓越州窯無法承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窯通過承擔這樣壹個“和平”的進貢任務,獲得了自身發展的契機。當時龍泉窯工業初具規模,燒制青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再加上粵窯引進了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壹批優秀的制瓷工匠陸續落戶龍泉,龍泉窯產品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這壹時期的龍泉窯都是淡藍釉瓷器,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為灰黑色。胎壁薄而硬,質地堅實細膩。龍泉地理位置雖偏僻,但有甌江流經,貨船可從龍泉縣城順流而下至溫州港。隨著水運的發展,龍泉窯系統綿延數百公裏,甚至影響到閩北窯口。這個範圍生產的瓷器是龍泉窯風格的。龍泉窯的制瓷作坊大多建在河流或溝壑兩岸的山麓上。窯工們在山的緩坡上建了壹座龍窯,窯旁壹小塊平地建起了作坊和房屋。窯爐與車間連成壹體,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樹,附近有瓷石礦,制瓷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小溪和河流不僅可以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還可以通過船、筏等水上運輸工具將產品運送到銷售地。
五代至北宋中期,龍泉成為江南第壹窯。那些被無數人稱道的“秘色瓷”,也是龍泉青瓷演繹其美麗傳奇的開始。
北宋後期至南宋
南宋是龍泉窯的黃金時代,青瓷煥然壹新。北宋滅亡後,大量北方人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都被戰火摧毀,甌窯、越窯也相繼衰落。到了南宋後期,由於北方制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將南方藝術與北方工藝相結合,創造了中國青瓷史上的高峰。
這壹時期,龍泉窯出現了壹種類似碧玉的厚釉瓷器,分為黑白胎。同時,南宋統治者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對外貿易,利用海上貿易的興起,從海上大量出口龍泉青瓷,銷往世界各國,成為當時的主要出口商品之壹。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將這條運送瓷器的海路譽為“陶瓷之路”。對外貿易產生的大量需求導致了大量新瓷器作坊的出現,產品燒制技術質量不斷提高。
南宋末年,龍泉窯進入全盛時期,粉青、梅青的成功燒制,在中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粉綠、梅綠被公認為青瓷釉色的巔峰,不僅意味著龍泉窯制瓷技術的提高,還蘊含著更豐富的審美意蘊。南宋龍泉窯很多器物的新造型都是從古代青銅器上繼承下來的,比如尊式瓶、鼎式爐等。人們看著這些精美絕倫的南宋龍泉窯青瓷,不禁驚呼。他們帶了太多的官窯瓷器。官窯作為壟斷,是絕對不允許民間抄襲的。龍泉青瓷和官窯的相似,恰恰說明它受到了官窯的影響。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南宋在龍泉設立官窯,但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朝廷很可能派出技術人員和官僚監督龍泉等地“貢品”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