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人插秧後,會種上三根香,在田邊掛上三頁紙錢。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當“艾米”,把準備好的“艾米”帶到稻田裏祭祀,希望自己的秧苗健康茁壯成長。這種祭祀形式應該是客家先民從當時的原住民之壹的莊那裏學來的。
贛南大余客家人播下的稻種俗稱“點鶴子”,早稻壹般在驚蟄前後播下,故又俗稱“點睛”。壹大早,家家都準備了香燭和紙錢去田頭拜蝸牛菩薩,祈求豐收。
贛西吉安的客家人也有“祭稻田”的習俗。春播那天,用紅線綁上三根香和三張紙錢,包在香頭上,插在稻田的角落裏。然後放鞭炮,許願告訴社稷之神,祈禱秧苗不腐爛,長得好,再把發芽的種子撒到地裏。
俗話說“半粒谷種好。”在過去,農民們必須選擇壹個吉祥的日子才能插秧。播種時,他們從壹棵常青樹上取下壹根樹枝,插在田埂上,祈求土地神和河關的佛,也就是五谷神的保佑,讓幼苗像常青樹壹樣茂盛地生長。
有的甚至背出這樣的話:“水田種稻,水田頭插紅紙,米神保佑,賜我豐收年”,然後在水田邊的紅紙裏插上線香,默默播種籽粒,極其神秘,意在讓田鼠和麻雀不省人事。
種植谷變綠後,家家戶戶都做了“綠巢”供奉佛祖何觀,祈求幼苗健康成長。有的播種者頭上戴著帽子,緊閉嘴巴,咬著牙尖,意在遮住稻種,避免鳥兒啄食;有的種植者將五指伸入田埂,寓意“五虎下山”,防止野生動物和鳥類的傷害。
秧苗壹出水,農婦就把快餐和蔬菜端到田裏,然後燒香錢拜“五谷神”,祝願秧苗像青蒜壹樣茂盛。
苗門開業當天,客家人需要準備肉酒、田艾米、香紙錢等。,並在田頭和社關廟拜神,祈求豐收。男主壹大早也下到稻田裏,拔壹把最壯的稻秧,供奉在神社裏,俗稱“催秧”。
客家特別重視開秧日,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莆田酒”客家在莆田請親戚朋友鄰居幫忙。開秧門儀式結束後,他們請來莆田的專家“開秧盤”。客家的“田甜酒”非常豐富。大余客家諺語說“田甜殺鵝,草變糧”,認為妳對“田甜客人”越慷慨,妳在2008年的收成會越好。
過去,贛南寧都早稻田第壹天,客家人要在祠堂裏殺雞或鴨,還要準備三祭、米酒、香,供在社壇、社廟、糧廟、祠堂。這些習俗類似於“開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