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先到漳平,換乘龍巖,然後在龍巖汽車站跳上開往湖坑民俗文化村的中巴。這個過程聽起來很復雜,但是因為換乘的時間和地點可以很容易的銜接起來,所以去土樓的路壹點也不難。
車子駛出龍巖市區,鄉村的風景慢慢開始好轉。這是壹個典型的丘陵地區。陽光下的青山綠水格外妖嬈,隱藏在其中的土樓不斷出現在我的眼前。
說到土樓,就不能不提到土樓的建造者——客家人。原為中原漢人,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千百年後,他們遊歷萬裏,在閩粵贛邊區形成了客家宗族。客家人非常團結,無論走到哪裏,他們的家人總是住在壹起。由於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或深山老林,當時不僅建築材料匱乏,狼、虎、豹、賊鬧哄哄,而且害怕被當地人騷擾,所以客家人建造了類似土樓的“防禦性”城堡式建築房屋。在福建,土樓分為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圓形的比較少見。
最華麗的鑄花欄桿土樓是上海造的。
在我參觀了民俗文化村最著名的土樓真誠樓後,我直觀地感受到“土樓是壹座縮小的城市,壹座放大的碉堡”這句話被描述得非常形象。鎮城樓雖然歷史不長,但卻是永定最宏偉的圓形建築。它有內外兩個環,直徑48米。外環堅固高大,有四層。壹、二層不對外開放,便於防禦外敵。如果儲備充足,樓裏的人半年都可以不出門。內環是仿西式裝修的中殿,寬敞明亮。據說二樓的鑄欄桿是當時從上海運來的。帶我參觀的林大爺驕傲地指著手指說:“當年,我爺爺蓋這個房子花了八萬楊光。”客家民居是用糯米和雞蛋做成的。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變化,包括元宅、衛龍樓、三角樓、走馬樓和四合院。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龍圈地。圍龍屋是典型的具有中原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極柱式、雲南的篆刻壹起,被稱為中國最具鄉土氣息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壹。據歷史學家調查,這種民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的房型十分相似,有其歷史淵源。客家先民原屬中原漢族,因戰亂、饑荒等原因南下至贛粵閩交界山區。客家先民南遷嶺南定居後,不僅傳播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還保持了原有的建築和民居的傳統風格。
龍屋的整體布局
圈地整體布局是壹個大花園,在整體造型上,圈地是壹個太極圖。
圍場前半部分是半月池,後半部分是半月樓。兩半的連接處由壹個長方形的空地隔開,空地用混凝土夯實並鋪設。它被稱為“和平”(或湯滌),是居民鍛煉或晾曬衣服的地方。在“禾平”與池塘的交界處,用石灰和小石子築成或高或低的石墻。矮的叫“墻脊”,高的叫“趙強”。半月潭主要用於放養魚蝦,澆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它不僅是天然的肥料倉庫,還是天然的汙水凈化池。
建築的後半部分是中間的方形主樓。有“三棟兩橫”和壹個圍層;有“三樓四橫”及周邊兩層。最小的圈地建築面積幾千平米,最大的上萬平米。有的大龍屋,住著幾百戶幾百人。壹般來說,“三棟兩橫”是壹個圈地的多數。有三個龍屋,兩個橫墻,包括上廳,中廳和下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用木屏風隔開,可根據需要開合。有南北廳、上下走廊、廁所、會客廳、廂房、書房、客廳等。大廳四周,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有利於采光、通風、排水、排汙。
主宅——橫宅外層為半月形圈地,有的是壹圈地,有的是二圈地,故名圈地。弧形的圍墻守護著主室,形成壹道防禦屏障。圍場的窗戶壹般都比較小,是天然的觀察孔和射擊孔,方便使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藝對抗來襲的敵人。其實龍屋的設計和建築跟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很大的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漢人。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受到當地人的排擠和欺負。為了團結起來抵抗侵略,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生活在壹起,建造壹座防禦性的城堡式房屋——龍屋,抵禦土匪和當地人的入侵。龍圍內還有壹個堅固的多層“炮塔”,可以用來儲存食物和草料,也可以從制高點射殺入侵的敵人。如果土匪來騷擾搶劫,只要關了大門和半扇門,村民們就會攜帶武器進入龍圈和炮塔進行戰鬥。
《龍屋》中蘊含的文化精神
壹是體現了客家人團結互助、尊老愛賢、禮貌文明、善解人意等傳統美德。小假山、魚塘、盆景壹般布置在圍場的大小天井裏。各種花木圍繞著主屋後的半園和正門前的半月池中的“花頭”進行。圈地後面山上的森林叫“龍衣”,禁止砍伐。整個建築掩映在常青樹之中,壹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靜雅。
圍場內的柱、梁、枋、門等都雕刻有生動的山水花鳥、鳥獸等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蔚為壯觀。壹般來說,壹個龍圈裏居住著壹個近親家庭,他們和睦相處,尊老愛幼,互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其樂融融,壹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龍屋的風格是對原有民居風格的繼承。考古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原始社會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生活在由數十間方形和圓形夯土房屋組成的區域內。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裏包含了對祖先的壹些住房經驗的恢復和借鑒。
第三,龍屋的建築特征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影。體現在建築對象與自然地形的和諧,符合“天人合壹”的哲學原則。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過增設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來調整座次方向,達到陰陽平衡,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摻雜了很多講究“風水宅田”的巫術文化,如古語:“風水為天下不可少,全靠陰陽養”。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壹方面表現了客家人群居的習慣。因為,無論是在漫長的旅途中,還是初來乍到壹個陌生的地方,他們都有著壹個家庭難以克服的困難,都要靠自己的名字生活在壹起。另壹方面,屋內居民按輩分、等級分配房間,其樓房中央擺放著祖宗牌位,供後人祭拜,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的傳統家庭倫理。
客家人蓋新房時,通常會舉行“喬遷新居”的習俗,稱為“示煞”。請風水先生驅走“三害”會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大宴會和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