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客家加鼎點燈習俗

客家加鼎點燈習俗

客家加鼎點燈習俗

其實不同地區有壹定的文化差異。有些風俗習慣存在了幾千年,也是壹種傳統文化遺產。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對客家風俗習慣的了解。

客家習俗1《辭海》中的“丁”定義為:人口,男稱丁,女稱寇。在客家話裏,燈與丁諧音。所以在我們梅州客家地區,“添丁、響丁、賞丁”其實就是“添燈、響燈、賞燈”,雖然說的不壹樣,但其節慶活動的意義卻是相似的。

起源於中原的元宵,在我們客家人慶祝新生兒誕生的活動中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第壹,它代表了光的發展;

第二,燈蘊含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寓意;

第三,燈成了人的象征。

敬丁是壹個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也叫“走馬燈”。客家點燈的習俗在各民族、各地區廣為流傳。它以“天鼎”為中心,以“燈籠”的形式開展祭拜和告慰祖先的活動。燈上,明顯有上加丁的意思。

所以在客家宗族社會中,每壹個男孩出生都有壹個放燈籠的儀式,也就是說上壇加壇,祭祖並報祖族增加了壹個新壇,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健康成長。

“上燈”(“上燈”的意思是“掛起來”)是客家人的禁忌,因為它在客家話中與“喪”相同。“上燈”又叫“加燈、提燈、吊燈”,是客家民俗。

每年,任何姓“天鼎”(即生男孩)的人都必須在祠堂的上堂掛壹盞新燈籠(和諧的“丁鑫”)。最早的“上燈”日期是正月初七,最晚的是正月二十壹,但大多在正月十五前後。

“加燈籠”是向祖先報告壹個家庭增加了壹個新人。放花燈時要舉行“三祭”,飲酒敬祖先、敬天地之神,講究“放花燈酒”,邀請親友團聚祝賀。

在客家宗族社會,每個男孩壹生都要舉行壹次“點燈”儀式。“放燈籠”的人,老少皆宜。那壹年剛生完孩子的男孩子叫“田”而年齡大壹些的,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的,就叫“敦丁”和明年要提拔的“田”了。所以“走馬燈”其實是各族為當年的新生男孩舉行的慶祝活動。

在梅州,各地的照明形式各不相同:

興寧向鼎節

其中,興寧第壹屆半響丁節規模宏大,熱烈持久,從正月初七到二十壹。興寧響叮當節內容豐富,比春節更熱鬧。

節日前,當地人必須點燈籠,然後派人到縣城或魏鎮索要燈籠,敲鑼打鼓地扛回去,掛在祖宅上堂的房梁下。元宵節時,全屋張燈結彩,五顏六色的裝飾,親朋好友家家戶戶,敲鑼打鼓,擺大宴,舞龍舞獅,燃放煙花爆竹,還有壹些“燃花炮”“放飛燈籠”,舉行火把節(又稱“火把節”)。加了新人的人會在祠堂擺酒猜碼(猜拳),猜碼的人要先念“加丁發財”的吉祥話,讓參加燈會的人盡興。

在丁琪媛節之後,也就是正月十五之後,人們還有壹個“暖燈”活動,就是燒燈籠來清除祠堂裏的裝飾品。人們不喜歡用“火”這個不吉利的詞,稱之為取暖的“暖燈”。

這壹次,相對簡單。主持人燒完香,謝過各界先人、神仙後,放下懸掛在中堂的燈籠,摘下燈籠上精美的剪紙“滿宮香”,送給新鼎湖的新人作為紀念。燈籠上剩下的竹架被擡到祖宅前的禾坪,用火取暖。人們稱它為“暖燈”。暖燈之後,意味著春節結束了。

豐順燒火龍

其次是梅州豐順燒龍:

每年正月十五,豐順普宅都會上演壹場盛大火熱的祈福活動,那就是“燃龍”。

浦寨火龍自清代1740傳承至今已有276年,是我國客家民間藝術的壹朵奇葩。只要妳親自去過現場,妳就會知道,廣場上到處都是火和雨,到處都是星星;壹條長龍在火雨中遨遊,精彩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五華下壩燈會

三是五花下壩正月上半月的元宵節:

五華縣河東鎮下壩燈會作為最熱鬧、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壹,經過5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下壩燈會越來越多樣,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下壩鄧英燈會是壹項盛大的活動,每年都會吸引全縣各地和周邊鄉鎮的人們前來觀看,也吸引了壹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前來尋根祭祖。

妳知道客家“點燈”的習俗嗎?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光彩奪目。有壹個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花燈”。客家點燈的習俗在各民族、各地區廣為流傳。它以“天鼎”為中心,以“燈籠”的形式開展祭拜和告慰祖先的活動。又稱“賞燈”、“舉燈”。

“照明”的由來

在客家話中,“登”是方言“丁”的諧音,也是光明、希望、點燃燎原之火、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從祖居中原的土地上壹路闖蕩而來,最終定居在閩粵贛的交匯處。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民族團結,滿足了禦敵的生存需要,產生了尊祖、以“燈籠”慶“天鼎”的傳統。

“開燈”就是加丁。

在客家宗族社會,每個男孩壹生都要舉行壹次“點燈”儀式。放燈籠的人各種年齡都有。剛生下孩子的男孩叫“聖”大的叫“聖”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所以“走馬燈”其實是各族為當年的新生男孩舉行的慶祝活動。

“點亮”的時間到了

每年,任何姓“天鼎”(即生男孩)的人都必須在祠堂的上堂掛壹盞新燈籠(和諧的“丁鑫”)。最早的“上燈”日期是正月初九,最晚的是正月十九,但大多在正月十五前後。“上燈”就是向祖先報告壹個家庭又添了壹個新人。

“照明”的形式

“放花燈”時,要舉行“三祭”,飲酒敬祖先和天地之神,也要舉行“放花燈酒”,邀請親友團聚祝賀。這種習俗更為復雜,是在客家聚集區演變而來的。他們放上燈籠後,中間還要“暖燈”(是“放燈籠”過程中的壹個活動,不能叫“暖燈節”)。最後是“敬祖謝天地”,非常隆重熱烈,有壹種“壹家添多才,全村歡慶”的氣氛。

“點燈”習俗的變遷

明年元宵節,生了兒子的客家人會在自己的祠堂上放上燈,也就是掛上壹盞漂亮的燈籠,然後邀請村裏威嚴的老人擁抱男孩,正式把他的名字寫在族譜上。男孩將正式成為這個家庭的壹員,然後擺下酒席招待村裏的男人喝酒。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現在很多女兒都在玩燈,女兒也進了家譜。

客家點燈的習俗歷史悠久,有的幾百年,有的幾千年。現在這種習俗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深刻體現了客家人優秀的文化傳承意識。

客家加燈點燈習俗3客家“點燈”習俗,與宗族共享人口興旺的喜悅。

正月十四,元宵節前,是我家鄉壹年壹度的“點燈”時節。“點燈”是客家文化中非常特殊的景觀。今天,它仍然是壹個有意義的傳統民俗。我老家在梅州平遠,點燈時間是每年正月十四早上。本文結合新鮮出爐的照片和視頻來談談這個習俗。

1,什麽是“上燈”

“燈”和“丁”在客家話中是同音字。在中國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生男只加“丁”,生女只加“人口”。因此,傳統的“放燈籠”是為了表達家庭中慶祝新壹代男人、悼念祖先、祈求新壹代孝敬祖先的感情,也是為了表達希望氏族成員興旺發達、世代相傳的願望。

梅州興寧點燈儀式

放燈籠時,要把燈籠掛在本家祖屋和自己家的房梁上,以示慶祝天鼎,所以顧名思義叫“放燈籠”,也可以叫“養燈籠”。燈亮後,新人的名字就可以正式記錄在家譜裏了。

不同地區的點燈時間略有不同,有的是正月初六至初十(如廣東鶴山),有的是正月初九至十九(如廣東梅州),有的是正月初十至十六(如廣西岑溪),大部分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

有些人容易把元宵節和元宵節混為壹談。其實元宵節始於漢代,漢文帝下令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由此而來。自古以來,沒有慶祝元宵節。元宵節和元宵節的主題、內涵、程序都不壹樣,不能混為壹談。有學者推測燈籠是元宵節的衍生品,但事實並非如此。

目前,放燈籠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地區,尤其是客家人聚居的大本營或廣東的梅州、興寧、河源、鶴山等壹些純漢族地區以及廣西的岑溪、藤縣、榮縣、富川、桂平等地。但點燈的習俗並非客家人獨有,在廣東潮汕、湛江等非客家人漢族群體中也有。客家話和非客家話在形式和程序上是相似的,但其主題、內涵和意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2.如何“點亮”?

點燈的過程大概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準備工作。村裏的討論小組討論點燈的議程,完成分工,選出主持儀式等環節的負責人。村裏的鑼鼓隊和舞獅隊要提前排練。

二是祭祖、提燈。當天上午,村裏去年新增的所有家庭都聚集在祖傳的公房裏,為三只動物提供飲料和禮物。在家族長輩的主持下,他們壹起燒香點燭祭拜祖先,並在祖屋的“丁”上放上燈籠。新人由長輩牽著,向祖宗牌位鞠躬;伴隨著鑼鼓、舞獅、鞭炮,熱鬧非凡;燈籠放在祖屋後,回到自己家裏也要給祖先獻上燈籠,有的地區只放壹盞燈籠。點燈過程有時會持續到下午。

第三是慶典。晚上,所有放燈籠的人都擺了酒席,田丁壹家,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都來相互道喜,* * *也壹起來給田丁壹家拜年。晚宴期間還會有猜拳、煙火、舞獅等節目。

照明的過程在細節上因地而異。有些燈放上後,他們得改天關燈,把燈籠從祖屋帶回家。有的還有“暖燈”“遊燈”等節目;有些地區更隆重,手續更復雜,但總的來說,就是這樣。

3.為什麽要“點亮”?

去看燈籠的習俗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有學者認為始於歷史上客家人第壹次南遷(秦始皇時期),也有學者認為始於漢代。不過,不管是始於秦還是漢代,從“走馬燈”到現在都有壹兩千年了。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更何況是幾千年。

有人認為客家點燈的習俗體現了壹種重男輕女的落後思想。其實,今天的人不妨用更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當我們翻開人類漫長的歷史畫卷,可以發現,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與殺戮,搶奪與搶奪,人民黎明時的流浪與逃亡,從古至今幾乎沒有停止過。客家人來自中國古代中原的漢族。歷史上眾所周知,兩千年來客家人的六次大遷徙,就是壹部逃離戰亂亡國的歷史。漂泊多年,長時間呆在家裏是多麽的辛苦啊!

在使用大刀長矛弓箭的冷兵器時代,生產力落後,七尺男兒的優勢自然遠大於身材修長的女性。畢竟壹個女人能成為木蘭將軍,實屬難得。即使在征兵和戰爭中,法庭也只抓男人,不抓女人。由此看來,在古代落後的社會條件下,只有男性才能繁榮宗族和國家,重男輕女的現象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社會客觀而無奈的選擇。可以說,點燈習俗是古代漢族崇尚男性意識的自然覺醒。

也有人覺得點燈籠的習俗有點像羊群效應,或者說羊群效應。仔細推敲並非如此。事實上,點亮燈籠的習俗有著獨特的內在動機。每壹次“點燈”,都相當於給人們上了壹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課。

有燈的人自然是快樂的,在受到天鼎精神的鼓舞後,潛意識裏就有了“再接再厲”的欲望。沒被點亮的人會有很深的渴望,期待著我家也點亮的那壹年。

尤其是對於深受傳統文化教育,尊孝敬祖的漢族人來說,放燈籠簡直就是祖上吩咐的任務。這樣就形成了“上燈”的源源不絕的動力,也正是因為這種動力,古代漢人得到了更好的傳播和流傳。

可見,點燈習俗是人類繁衍歷史上充滿智慧的民間設計。我們不得不感激和敬佩發明創造點燈習俗的先人!聯想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陣痛在中國逐漸顯現,出現了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失獨、育齡青年生育意願不足等壹系列嚴重問題。開燈在這樣壹個特殊時期,可能更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5“走向燈”的新含義

如今,很多客家地區的點燈習俗已經向文化部門申報,被批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廣東的梅州、鶴山、惠州等。既然客家燈籠上的燈已經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只能通過說明其古老性來稱之為“遺產”;二是說明它屬於壹種文化現象,具有文化傳承的價值;第三,說明需要進壹步繼承和發展,不能墨守成規。

新時期的“開燈”習俗也要與時俱進。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男女平等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早已實現。女性在國家、社會和家庭中發揮著不亞於甚至超越男性的重要作用。所以男尊女卑,男尊女卑的觀念早就被扔進了歷史的紙堆裏。

如今,男方是丁,女兒是丁;男人和女人都是為自己而生,應該壹視同仁。所以點燈習俗也要相應調整,不能陷入男女刻板印象。男女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應該從生育觀念開始,然後在培訓教育上壹視同仁。出生平等觀念也有助於改善或消除社會上片面追求男孩而帶來的壹些不良社會現象。

據悉,部分客家地區已經實現了男女平等,女兒的名字也可以記載在族譜中,這應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好現象。

  • 上一篇:婚禮吉日的在線計算和查詢
  • 下一篇:狗和雞結婚的吉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